王靖雯
(江西財經職業(yè)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基本上所有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都會提高吸引人才的戰(zhàn)略,僅僅是吸引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從長遠的角度上來說就是鄉(xiāng)村的教育和醫(yī)療需要完善,尤其是教育。
本地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首選并不是留在九江,這些人中選擇留在大城市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一線城市豐富的教育資源,所以鄉(xiāng)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改善教育環(huán)境?,F在大體的思路是一方面提高硬件條件,另一方面是提升教師的素質。
在城市里扎根的方法是買房,在鄉(xiāng)村扎根的方法是擁有自己的土地,所以想要吸引人留在鄉(xiāng)村,一是本身就在這里有屬于自己的地,二是政策允許他擁有自己的土地,在中國土地政策是比較敏感的話題,但是確實也是需要去思考如何改善的問題,在鄉(xiāng)村游大片的空心村,人口外流,一方面給城市造成壓力,另一方面鄉(xiāng)村無勞動力。在一些城市又有很多人在追尋新的生活方式,他們從城市回到鄉(xiāng)村,但是因為土地政策的問題,這種反向回流會讓人這些人沒有穩(wěn)定的感覺。
當有越來越多人擁有自己的土地到時候,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留在鄉(xiāng)村,土地是中國人的根,有了土地才能送根本上解決后顧之憂的問題,要把人才留住農村,現在社會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城市生活,在城市生活的人群中也有希望在農村生活的人,在其他一些國家,城市人口外流是一種國際現象,一部分原因是城市的收入雖高,但是生活成本也很高。二是有些事情在大城市是做不到的,比如想要給身邊人更安全的食物,想要自己種植,那需要擁有土地,在農村擁有土地相比城市有更大的可能性。
當今社會大部分的人都向往都市生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人也發(fā)現城市生活并不是他們的所需要的,山里孩子有點會有不自信的感覺,覺得因為自己來自于鄉(xiāng)村而自卑,但是這種自卑到底是因為什么而造成的呢?是不是因為在教育的時候強調了城市化,或者是在社會的觀念中認為城市人比農村人幸福,所以孩子們也會追逐這種所謂的更好的生活,但是在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里,已經出現了城市人口回流鄉(xiāng)村的情況,所以鄉(xiāng)村振興最重要的點是,從教育開始,告訴孩子們幸福的生活并不一定是要到大城市才可以找到的,學好知識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或許才是最好的辦法。這種教育當然不是空話,而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確實生活在他們周圍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他們才會愿意留在家鄉(xiāng)。因為現在很多情況是,家里的年輕人覺得在鄉(xiāng)村不會有幸福而離開,那孩子們也會受到影響。
在九江也看到了另一種情況,在距離城市近的鄉(xiāng)村,有些年輕人愿意留在鄉(xiāng)村,他們在鄉(xiāng)村做民宿,做農家樂等,尋找一種新的生活模式。這種情況在景德鎮(zhèn)更明顯,因為本身是因為瓷器而出名的城市,所以有很多外地藝術家在此聚集,他們也帶動了整個城市周圍鄉(xiāng)村的建設,因為他們讓這里變的更“藝術”了。所以鄉(xiāng)村是可以生活的很“詩意”很“美”的地方,這點和城市不一樣,特別是當你在城市生活久了之后,你會更想要親近自然,和自然在一起。
現在在鄉(xiāng)村很多種植都是產業(yè)化的,但是產業(yè)化并不是一定好的方法,在大片的土地上單一種植,這種種植方法本身對土地也會有一定的損傷,因為觀察自然就會發(fā)生,大自然之所以生生不息,并不是在這片土地上只有一種作物生存,一定是多樣的,單一的種植僅僅是從經濟上看似是提高了產量,但是這種好處是以對土地的損耗為代價的。在日本,因為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有限,無法開展大規(guī)模的單一種植,所以有很多小農經濟,小農是以家庭為單位來照顧土地,這種方法也同樣可以適用在中國,但是需要改變現有的土地政策,因為現有的土地政策對土地的流轉限制很多,不利于開展小農經濟,可以逐步開放土地流轉的限權,讓一些真正想從事小農的人可以拿到有法律保障的土地。這樣產出的作物一方面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破壞,另一方面口感等會更好,因為小農自己本省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自己也是吃這片土地的產物,所以打理自己的土地就像是吃自己種的菜一樣,口感都會比外面買的要好很多,這樣也幫助了更多的家庭可以定居在鄉(xiāng)村,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以九江附近為例,在距離濂溪區(qū)中心大約20分鐘車程有一個叫做“樂態(tài)園”的農莊,是周邊農莊中比較大的一個,其老板采用的就是混合經營的理念,既有食宿,也有農耕教育,特別適合親子活動,當然也有提升的空間,可以提升的地方也非常的多,這是一種趨勢。
現在人們越來越關注養(yǎng)生,越來越注重身心靈的發(fā)展,一方面是注重孩子與自然的接觸;另一方面成年人也越來越注意心靈的協(xié)調,而這種協(xié)調感在自然中更容易獲得。
例如環(huán)保主題,大家都在談環(huán)保的重要性,但是一個人如果生活中遠離自然,感受不到自然是如何因為人類的掠奪在慢慢變化的,比如說我們的壞境在惡化,在哪里的人感受最深,我認為不是城市人,反而是遠離城市的人,全球氣候變暖最直接的感受到的或許是生活在北極的人,但是大部分的人身在城市,會忘了感受,城市的生活的模式也會讓我們忘記在我們身邊美化我們的花草他們也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而不僅僅只是裝飾,可是有多少人會去感受他們。
最近的疫情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環(huán)保的隊伍中來,但是要人特別是孩子真正意識到環(huán)保最好的方法就是帶他們去接近土地,看看那些不環(huán)保的東西腐爛要花多久的時間,而真正自然的東西又要花多少時間,當他們自己照顧土地的時候就會希望土質越來越好,那這就需要我們的生活不要再制造越來越多的垃圾了,只有每一個都這樣做了,地球的環(huán)境才會越來越好。所以,鄉(xiāng)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方面,更是意識方面的覺醒,讓我們真正的感受到人類地球的命運是僅僅相連,而這種聯系絕對不是以經濟為目的,是有更深層次的目的。
在九江,廬山的環(huán)山線上就有許多可發(fā)開的景點,但是在開發(fā)旅游資源的時候,要以可持續(xù)的眼光來做,不是以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而是應該讓這里環(huán)境變得更好,這才是可持續(xù)的。怎么樣才可以一舉兩得呢?靠近九江的鄉(xiāng)村,比如好漢坡蓮花洞附近,基本都是以農家樂為主,再加一些民宿,但是也同樣是在周邊,交通沒有那么方便的地方,就是沒有公路直達的地方,那些村莊就基本變成空心村,一方面是人口聚集的鄉(xiāng)村,一方面基本沒有常駐人口的鄉(xiāng)村,在不到2公里的半徑內就有這么大的差別,旅游一方面要把已經成型的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也要帶動周邊地區(qū),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對于在城市周圍的空心村,完全可以很好的利用起來。先修路,因為距離城市也不是很遠,修路的成本也不會很高,另一方面,因為挨著城市,周末經濟可以帶動,現在有一種趨勢就是周末都想找靠近自然的地方生活,或者一些退休的人就想有個在郊區(qū)的院子,結合這樣的需求,整合空心村可以探索另一種模式。這種模式適合離城市較遠的鄉(xiāng)村,因為現在有需求,受到一些追求田園生活的人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生活的多樣性,并不是一定去城市生活,而是回到農村,所以整合這些資源,幫助人才的回流。
鄉(xiāng)村最重要的肯定是農產品,在現在越來越多人追求更健康的食物,但是如果種過地的人都知道,外面的食物包裝的再漂亮也沒有自己種的好吃,所以最放心的食物一定是自己或自己的家人種的,但是現在的社會沒有條件為每個人創(chuàng)造這樣的生活,也不是每個人都愿意種菜,但是如果你想要吃到最健康的食物,可能是需要花些錢的,我們常常付高價給進口食物,所以并不是農產品本身賣不了高價,而是人們需要的是真正綠色的食品,并且也有人愿意為此付高價,所以還是回到上面的觀點,小農經濟才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以家庭為單位農作物的產出質量也會比企業(yè)為單位的質量要好,因為家庭為單位和自己吃的東西一起種,在種植的時候質量也是有保障的。就像平時買菜也愿意去買農民自己種的菜而不是菜販子的菜,只是現在在大城市里,很難買到是農民自己種的菜,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這個菜是在何種條件下種植出來的。
鄉(xiāng)村振興需要結合各個地方的特色去做,九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依山傍水,有長江,廬山,鄱陽湖,可以整合的資源非常多,現在的情況是各個地方的關聯并不緊密,各自為陣,沒有一條完善的產業(yè)鏈,或者是主打的招牌,以同在江西的景德鎮(zhèn)為例,景德鎮(zhèn)因為瓷器而出名,所以有很多一些民間藝術家或者是手工藝人聚集在那里,以民宿為例,景德鎮(zhèn)的民宿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九江的民宿要大要優(yōu),做旅游是需要有產業(yè)鏈條的,現在的人們已經不是僅僅追求這個地方風景好,去看看就可以了,現在的人們更注重精神層次上的,不僅僅是要風景美,也要有多種的娛樂,特別是針對有孩子的家庭,開展多種適合孩子的親子學堂和鄉(xiāng)村旅游也是可以結合的,所以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本文僅從以上的五個方面為九江的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一些思路。九江在做鄉(xiāng)村振興的時候,需要借鑒其他地方可以利用的經驗,最關鍵的是要找準自己的特色,本身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如果找準切入點一定可以把九江周邊的鄉(xiāng)村振興起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九江人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讓自己的家鄉(xiāng)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