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偉,楊英法,盧玲玲
(1.河北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2.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河北 石家莊 050024;3.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在全球化和我國國力迅速增強的大背景下,漢語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國外學習漢語的人群逐年增加。加之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高的認同,我國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獲得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和文化契機,使得漢語國際化的勢頭日益強勁,很多人志愿成為國際漢語教師,投身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事業(yè)。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屬于跨文化交際,但由于中外文化之間的巨大差別,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跨文化適應上面臨重重障礙,嚴重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因此,必須溯源追因,精準施策,設法予以破解。
“跨文化”一詞在近年來得到社會各界和各種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是迄今為止向世界傳播語言文化擁有悠遠的歷史的國家,不論是秦朝還是清朝,在中國的每個朝代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傳播來將中華文化傳播到國外。
自21世紀以來,在中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國際形象的關注度,全球范圍內(nèi)掀起了關于漢語學習的一股風潮,以此為良好的發(fā)展方向和傳播環(huán)境提供契機。以北京舉辦的第一屆“世界漢語大會”比賽為文化機遇,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在做好外籍學生來華留學接待工作的同時,把開放的眼光投向世界,以漢語國際教育為推廣機會,國際留學生在被中國“請進來”的同時,更需要把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派出去”,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指由中國風俗文明匯聚而成的,這都是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文化結晶,中國民族文化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觀念形態(tài)的總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物質(zhì)和意識形態(tài)。海外孔子學院作為中外語言文化交流和文化軟實力的樞紐,以漢語文化國際傳播作為一種表達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傳播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價值態(tài)度,到目前為止已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
跨文化適應理論是埃林斯沃斯(Huber Ellingsworth)在1983年提出,核心觀點是:由于所有傳播活動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文化差異,所以對跨文化傳播活動的解釋應從人際傳播入手,同時要納入相關的文化要素來進行考察。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fā)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利用文化語言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中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漢語學習的國際需求逐漸擴大,使得全球孔子學院的建設快速發(fā)展。
國際漢語教師的跨文化適應基于國家文化交流傳播,從中華文化走出去,走向全球的視野中。然而,中外間存在的文化差異,使得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外跨文化適應的障礙也日益明顯??鬃訉W院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不僅僅是單向宣傳下的適應,還是一種雙向交流下轉(zhuǎn)變的紐帶。
中華文化自主交流走出去體現(xiàn)的是一種文化自信心和各種積極且理性的文化態(tài)度。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日漸頻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此同時也影響著外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隊伍是保證孔子課堂和孔子學院質(zhì)量的核心要素。從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任務和目標來看,需要兼具漢語言教學者和中華文化傳播者的兩個重要角色。國際漢語教師的跨文化適應離不開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層面的表現(xiàn)。
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作為國際的發(fā)展戰(zhàn)略之一,不僅僅具有傳播中華文化的價值內(nèi)涵,還具有實現(xiàn)世界多元化和諧發(fā)展的有利條件。我國憑借當前全球“漢語熱”為發(fā)展契機和傳播條件,加強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以孔子學院為媒介,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著中國文化價值,然而中外文化交流缺少不了跨文化意識??缥幕庾R是當今全球化現(xiàn)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交融現(xiàn)象,身為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當積極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客觀合理看待出國任教。在教學中注重人的理性和情感的均衡發(fā)展,實現(xiàn)認知與經(jīng)驗的結合。
截至2020年中國人口即將突破近14億,漢語成為世界上以其為母語的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倘若加之以漢語為母語的海外華僑華人,那么以漢語為第一語言的人口數(shù)量則比之增加。中國在世界政治、經(jīng)濟格局中的一席之地越來越重要,作為聯(lián)合國代表國之一,漢語作為工作語言的價值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隨之在此背景下漢語已逐漸成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吳應輝(2014)曾根據(jù)社會交流功能的不同層次將語言分為六類,即民族語言、族際通用語、國家通用語、區(qū)域性語言、國際性語言和全球性語言。其中,全球性語言是指作為母語、第二語言或外語的使用者人數(shù)眾多,且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在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媒體等領域廣泛使用的語言。由此看來,如若以此標準來衡量比對,那么漢語的使用者數(shù)量眾多,大部分是作為母語而來,世界范圍內(nèi)以漢語為第二語言或是主要外語的學習者在數(shù)量上還是不容樂觀。漢語的使用范圍也具有局限性,使用范圍以中國為主體,海外華僑華人使用漢語的頻率并不高,在重大專業(yè)領域中使用漢語的頻率更是少之又少。
漢語文化的國際傳播是以語言教學為基礎,以漢語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目標,為構建語言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和諧世界而努力實踐著。孔子學院是在世界各國本土上開設的非營利性機構,開設的目的是推動漢語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國語言文化的影響力。其宗旨是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fā)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化發(fā)展,為構建和諧世界貢獻力量。其主要職能是:面向社會各界人士,開展?jié)h語教學;培訓漢語教師;開展?jié)h語考試和漢語教師資格認證業(yè)務;提供中國教育、文化、經(jīng)濟及社會等信息咨詢;開展當代中國研究。社會各界人士在孔子學院直接接觸的是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志愿者們需要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去了解和探索文化差異,才能做好志愿者的基本內(nèi)容——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兩個部分??鬃訉W院的建設使得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跨文化交際者,同時也是文化示范者、文化傾聽者、文化引導者等多重角色。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要在全面發(fā)展自己的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同時,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隨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利用文化語言進行交流日益頻繁,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交流的機會也在日益增多,交際參與度的逐漸頻繁促使交際信心提高。從教師情感層面來看教師的情感需要通過內(nèi)化于人的過程才能發(fā)展作用,交際愉悅感以及差異認同感不管是何種媒介都需要發(fā)現(xiàn)一種特定文化。與此同時,思鄉(xiāng)和焦慮是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群體在外容易產(chǎn)生的情感問題,影響交際困難和語言教學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適應過程逐漸好轉(zhuǎn)。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們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樂觀地去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使得自身的海外生活和工作更加稱心如意。將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實踐中的跨文化意識,不斷增強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得到跨文化適應,在提升教學效果地同時在教學培養(yǎng)方面重視跨文化交際的培養(yǎng)。
跨文化適應下的情感除了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知識帶來的異族文化情感,還有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無論是教學還是在學習中,跨文化適應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不可或缺。作為漢語語言文化教學者和文化知識的直接傳授者,都應該通過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來培養(yǎng)自己的跨文化適應,提高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學習漢語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生克服漢語學習和理解上的困難,及各個國家存在的觀念意識方面的差異和習俗方面的差異,與中華文化進行相對比較,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各自的生活環(huán)境中。如若是因為教學過程中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懈怠,導致學生對漢語語言文化產(chǎn)生較為片面化的理解,以至于等到學生來華后才發(fā)現(xiàn)與之前了解的相不符合,此時產(chǎn)生的落差感都是跨文化不適應導致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中所面臨的問題。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要避免此類問題的出現(xiàn),憑借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其次要正確看待文化差異性,再者積極培養(yǎng)跨文化適應。在自身跨文化適應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和諧客觀對待異國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存在差異,要了解對外漢語教學中培養(yǎng)意識存在的一些障礙,可以通過詢問聊天的方式了解異國學生狀態(tài)以及難以克服的困難,在相互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也會有所提高。
語言是一種文化先走出去的象征,在全球第一家孔子學院成立之際,漢語就擔任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而完成這一使命的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更是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傳播主體。目前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在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可觀的增長趨勢,但相比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文化傳播機構,在國際影響力和傳播效果還是非常有限。不可否認的是孔子學院的數(shù)量迅猛增長,直接導致了師資質(zhì)量的缺乏,需要加強對每個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志愿者本身也應該帶著積極情感加強學習融入異國。通過積極的情感培訓幫助他們不斷提高和跨文化意識,加大中外文化比較的信息量,在適當?shù)目缥幕才胚^程中讓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能夠更快的獲得跨文化適應下情感層面的交流,從而更好達到跨文化適應。
在全球化格局和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大背景下,影響語言和文化國際傳播有效性的因素除了教師自身持有的文化價值觀,還有更重要的是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所持的跨文化適應下的行為。身為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當努力加強語言學習,減少跨文化帶來的沖擊與困難。即使教學的對象是外國學生,但如果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和學生之間缺少對互相間國家文化的真實認識,僅僅通過書本知識來進行授課,學生語言文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許多學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本身缺乏一定的跨文化實踐經(jīng)驗,由此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最理想化的學習狀態(tài)是在國外學習或是生活至少一年以上,并且自身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體驗,不論是在國內(nèi)還是在國外都可以有效地歷練和學習到教學經(jīng)驗。
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該積極提升跨文化意識。不管是在自我學習過程中還是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積極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識,以此來調(diào)整自身對跨文化的適應,從而不斷培養(yǎng)自身的多元化意識以及和諧客觀看待不同于本族文化的立場和態(tài)度。在跨文化適應中,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行為適應主要體現(xiàn)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不僅僅局限在課文中所要授課的文化知識,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為了提升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還要有意識地通過不斷引導和鼓勵來使學生進步。在各種社會語言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和漢語語言學習的興趣,并且引起重視。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學生的母語上課,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漢語語言及中華文化的語言環(huán)境,并在此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
在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群體的教學培訓過程中,一再強調(diào)要深化對跨文化適應的訓練。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作為授課漢語的一方,不僅要對自己本族的文化及語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還要能通過舉一反三來進行教學案例講解,進而在授課過程中了解其他文化,與此同時也提高自己的跨文化適應。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際中所需要具備的生活技能和知識文化,快速培養(yǎng)學生使之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領域,當務之急是提高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教學能力,但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缥幕浑H能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至關重要,他們不僅影響著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同時也關系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
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也是跨文化適應的階段,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除了不斷提高學習者的自信心,增強漢語語言及文化的參與度之外,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關注度和差異認同感,注重文化知識的吸收和學習,通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適應程度。要不斷的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情況和生活狀態(tài),即使是在實際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也應該具備一種應變的行為,在面對各種各樣學生的時候要適當?shù)厥褂靡恍┯行У慕虒W方法和教學策略,讓被授課一方的學生能夠更有效快速地解決問題并且從語言文化不適應方面中走出來,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會正確理解漢語這一門語言,有效傳播中華文化這一價值內(nèi)涵。在基本語言要素的教學過程中,國際漢語教師不僅要把漢語語言知識的語音、語法等教授給學生,而且還要將其語言中的文化內(nèi)涵、歷史背景、價值觀念教授給學生。孔子學院里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不僅僅是單向宣傳下的適應,還是一種雙向交流下的適應。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雙向交流所具有的文化意識是指教師對漢語語言文化知識有一定的深刻了解,與此同時對學生的母語文化也有一定的深入探究,在授課教學中能夠自覺有效地進行語言文化知識對比。注重雙向交流的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幫助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加大中外文化比較的信息量,更好地組織教學并且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漢語語言文化學習中,因中外文化的差異而產(chǎn)生的偏誤,從而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理想的跨文化交際方式為平等對話,是雙向交流,而不是那種以自我為中心或者控制對方的行為舉止都會引起學習者的反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基本技巧,如與學習者進行換位思考,在尊重對方的同時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喜怒哀樂。跨文化適應的培養(yǎng)對教師的信任程度也是重中之重,甚至可能會影響漢文化的形象。長期的實踐證明有效的教學能力是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教學方面專業(yè)素養(yǎng)的試金石,深入了解各國各民族文化運用技巧進行教學,從學生接收漢語語言文化的效果來看對外漢語教學的質(zhì)量。
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策略能力也是跨文化適應的培養(yǎng)。在跨文化交際中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了解一定的交際策略,這也是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跨文化適應中本身必不可少的交際策略。嘗試親身實踐盡可能多的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真實的跨文化交際,積極主動地接近外國人的日常生活,讓中華文化和漢語語言也影響著他們,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遇見了一個節(jié)日可以聯(lián)想到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茶余飯后之際和朋友間溝通討論,借此進行隱性文化傳播。與之對立的即是顯性文化傳播,例如通過一些國外旅游和學習的經(jīng)歷與他們多交流多溝通,通過短期獲得實踐理論培訓,通過觀看國外經(jīng)典影視節(jié)目書籍的形式,積極主動學習跨文化交流案例以此不斷地學習來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還需要真正理解漢語和學生母語文化的內(nèi)涵。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不僅要成為學生眼中自尊自強自立的中國人,還需要努力做一個具有全球化心態(tài)的多元化文化人,以包容開放的姿態(tài)將中華文化的魅力滲透到跨文化交際和傳播過程中。許多研究者在提到孔子學院在馬來西亞傳播時,因為名字所遭遇的文化誤讀而被當?shù)卣J為是具有宗教傳播性質(zhì)的機構,要求改名為華文學院??缥幕瘺_擊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全球傳播語境中能樹立良好的在外形象,有效了解并且找到根本原因進行溝通解決,從而避免矛盾升級等問題。
毋庸置疑的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存在大量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障礙。雙方造成的困擾最為常見的就是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相關矛盾,在學習過程中代表或者體現(xiàn)什么樣的文化。一方面國際漢語教師代表的是漢語語言和文化,對象卻是來自異文化群體,兩者為了更好的適應,在教學中難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相關矛盾。另一方面學習者代表的是各民族各國或者各地區(qū)的文化,而漢語語言文化必須在以漢語為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文化交流,站在國際漢語教師的立場而言,學習者應當入鄉(xiāng)隨俗,學習漢語語言文化并維護本民族的文化。雖然漢語作為目的語,但是只要一離開以漢語為語言的環(huán)境,漢語就派不上用場,在學習中難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chǎn)生文化差異的相關矛盾。出了漢語語言這一環(huán)境時,失去了對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信號或者是符號,為了消除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文化差異矛盾的解決能力。通過文化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及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漢語老師志愿者不僅在得到學生肯定的同時,還能夠從他們解決文化差異的矛盾中檢驗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是否具有良好工作能力。
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在國外短期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工作性質(zhì)在教授漢語語言和傳播中國文化之間,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的跨文化適應培養(yǎng)也應該是雙向互通的,既要保持中國文化傳統(tǒng),又需要和赴任國主流社會成員建立并且保持良好的關系,由此產(chǎn)生互動性的文化交流影響,這也是一種文化融合。倘若國際漢語教師采用丟棄中國文化,只與赴任國主流社會成員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一來并不能教好漢語并且傳播中國文化;倘若國際漢語教師采用只使用中國文化,不與赴任國主流社會成員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一來不利于中國在外的友好形象。以上兩種跨文化適應的消極態(tài)度是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應當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