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東南中學(226200) 高春花
演示實驗是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攻堅克難的法寶,細節(jié)決定成敗,只有教師注重演示實驗的細節(jié)設計,才能將實驗教學效果發(fā)揮到最佳,才能最大化體現(xiàn)演示實驗的教學價值。新課程以實驗探究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然而,教材提供的探究實驗僅僅是師生開展科學探究的素材,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實驗細節(jié)。注重實驗細節(jié)的設計,可以提升實驗的可視性,讓更多學生可以更清楚觀察實驗。利用學生熟悉的物品來演示實驗,讓學生覺得親切而更愿意學習。從細節(jié)入手,做到首尾呼應,讓教學內(nèi)容完整順暢。在實驗中的關鍵之處精確設問,可以更好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升華演示實驗的教學效果。本文以“大氣壓強”的部分實驗為例,結合自己對演示實驗的思考闡述如何優(yōu)化細節(jié)提升演示實驗的效果。
演示實驗學生需要觀察實驗過程、實驗現(xiàn)象和產(chǎn)物狀態(tài)等,然后積累感性經(jīng)驗為后面分析得出概念、規(guī)律等奠定基礎。觀察的結果對學生后續(xù)理性分析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演示實驗要盡量提升可視性,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能夠清晰看清楚實驗的過程。教師在設計實驗教學時,需要考慮到全體學生觀察的視角,尤其是要照顧哪些座位距離講臺比較遠的學生的視覺感受。具體而言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優(yōu)化演示實驗,以提升實驗的可視性。
在大班教學中,學生人數(shù)較多,分布范圍較廣,采用更大的實驗器材進行演示,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觀察得更清楚。在課堂上模擬馬德堡半球?qū)嶒?,這對激發(fā)課堂活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解決學生學習疑難起到重要作用。實驗器材選用鋼盆和鋼化玻璃,體積更大更容易觀察清楚,實驗過程會對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且要拉開鋼盆和玻璃需要更多學生參與(教學中6個男生也沒有拉開)。更多學生直接參與到實驗中獲得直接體驗,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實驗中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視覺體驗,能夠更輕松觀察實驗,可以在設計實驗的時候,采用更有對比度的實驗材料,例如給實驗器材做標記,將透明的液體染色等。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做了覆杯實驗,以此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以及大氣壓強朝各個方向都存在。
在做實驗時,將透明的水染成紅色,這樣學生更容易觀察清楚實驗的過程,尤其是實驗的細節(jié),比如瓶中的水要裝滿。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實驗的過程,更能夠讓學生掌握實驗的要領,獲得實驗技能,為后續(xù)進行學生實驗奠定基礎。
同樣的器材、同樣的實驗過程,在不同的位置進行實驗,會取得不一樣的教學效果。為了讓更多學生看得更清楚,教師應該盡量在教室中更高、更中間的位置進行實驗,這樣可以照顧到更多的學生。尤其要避免在講臺附近進行實驗時部分學生的身體遮擋了實驗器材,而導致靠后的學生看不到完整的實驗。
初中學生對新奇的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將更有求知欲,學習動力被激發(fā),會更加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思考也會更深入。在教學中設計實驗探究方案時,應當讓學生覺得新奇、覺得意外、感到驚訝,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打造出思維活躍、氣氛熱烈的優(yōu)質(zhì)課堂。
為證明大氣壓的存在,筆者設計了一個讓礦泉水瓶“變身”的有趣實驗。首先,將礦泉水瓶裝滿熱水,再將水倒出,擰緊瓶蓋,過一會兒礦泉水瓶變癟了。然后,將變癟的礦泉水瓶放進玻璃罩,并抽掉其中的空氣,礦泉水瓶又變飽滿。最后,給玻璃罩通氣,礦泉水瓶又再次變癟。通過礦泉水瓶的不斷“變身”,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也可以感受到大氣壓的“威力”。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更加聚焦實驗過程。
在設計實驗時,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些物品來演示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學生會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增強,因而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利用鋼盆、玻璃、塑料吸盤、吸管、針筒、塑料瓶、洗手液泵頭等學生常見的器材,設計實驗來展示大氣壓強的存在及大氣壓強的威力、大氣壓強的測量等,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體驗得到強化,教學效果明顯。
凡事都講究有始有終,正如寫作文忌虎頭蛇尾,而應首尾呼應。實驗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也應首尾呼應,尤其是用來導入新課的實驗。導入新課的實驗,一般都會給學生布置任務或者問題,以此引入本節(jié)課的課題,引導學生聚焦學習內(nèi)容。當將本節(jié)知識點學通弄懂后,再回頭來分析、思考導入新課時的實驗,做到首尾呼應,可以讓課堂教學更加完整、連貫。
利用鋼盆和玻璃演示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導入新課,需要在學習了大氣壓強的知識,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之后,讓學生思考如何將鋼盆和玻璃輕松分開??梢栽阡撆枭祥_一個小孔,并將小孔密封,要分開二者時將小孔打開,并讓學生一邊聽小孔打開時空氣流動的聲音,一邊將手放在小孔附近感受空氣流動的方向。學生發(fā)現(xiàn)空氣向鋼盆內(nèi)流動,當流動結束,二者自然分開。
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感性素材,但最終還是要讓學生升華到理性思考,得出物理概念、規(guī)律,否則實驗就失去應有的教學價值。然而,對初中學生而言,其思維水平尚處在快速發(fā)展期,理性思考的能力還處在培育階段,他們往往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實驗過程中他們看起來很熱鬧,參與的熱情也很高,但是很多時候缺乏對實驗的思考,更不能理解實驗背后物理知識的本質(zhì)。要學生能夠?qū)嶒炆A到理性思考,掌握知識的本質(zhì)需要教師在實驗過程中,針對關鍵之處給學生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引導學生理性思考。
在完成覆杯實驗后,可以給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問題1:為什么瓶中的水不掉下來?
問題2:瓶口朝下水不會掉下,改變瓶口的方向,將瓶身向各個方向傾斜,水會掉下嗎?
問題3:瓶口朝各個方向水都能被封存在瓶內(nèi),說明了什么?
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和實驗操作,學生明白水不掉下來是因為大氣壓強的作用,且各個方向都存在大氣壓強。
從覆杯實驗到大氣壓強的測定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如何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對教學目標的完成顯得至關重要。有針對性的、有效的設問,可以擊中學生學習的痛點,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知識升華。
完成覆杯實驗之后,提出問題:大氣壓還能托住更高的水柱嗎?然后,換用更高的杯子實驗,發(fā)現(xiàn)大氣壓能夠托住更高的水柱。再提出問題:還能托住再高一些的水柱嗎?然后換用長約1 m的玻璃管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仍然能托住。讓學生思考:大氣壓究竟能托住多高的水柱?為拆分難度將問題細化如下。
問題1:假如有一根足夠長的玻璃管裝滿水,將其放在盛水的水槽中,將會怎樣?
學生回答:管中液面高度下降。問題:這一過程持續(xù)到什么時候?
學生回答:液體壓強與大氣壓強相等。問題:請問如何測量大氣壓強呢?
將對大氣壓強的測量轉(zhuǎn)化為對液柱壓強的測量。播放測量實驗視頻,得到大氣壓強相當于約10 m高水柱產(chǎn)生的壓強。
問題4:這個實驗能在室內(nèi)完成嗎?你能想個辦法讓實驗能在室內(nèi)完成嗎?
通過思考學生知道水柱太高沒法在室內(nèi)完成,要將液柱的高度降低,需要選用密度更大的液體,于是托里拆利實驗順利引出。
注重演示實驗細節(jié)設計,從細節(jié)入手優(yōu)化演示實驗,可以最大限度改善實驗的可視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聚焦學習內(nèi)容,也可以讓教學首尾呼應銜接順暢且完整,在關鍵之處精準設問可以引導學生更理性思考,升華學習內(nèi)容,從而將實驗效果發(fā)揮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