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甘
(沈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吳縣范氏作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族,以其忠直家風(fēng)名重于世,垂范千古。據(jù)《宋史·范純?nèi)蕚鳌份d,范純?nèi)首浜螅兆跒槠溆鶗~,曰“世濟忠直之碑”[1]10293?!笆罎奔词来^承之意。也就是說,此碑額雖然只書于范純?nèi)室蝗说纳竦辣?,但宋徽宗實際旌表的是范氏家族世代相承的忠直家風(fēng)。此碑自然有褒獎先賢之功用,也含勸示后人之美意,這莫大的榮譽必然會激勵范氏后世子孫恪守家風(fēng)不移。觀“忠直”二字,“忠”是人臣所應(yīng)具備的最基本的品格,也是其他一切品格產(chǎn)生的根源,不需做過多的解釋;“直”所指頗多,涵蓋直心、直節(jié)、直行、直言等方面。那么,范氏家族成員最為突出的、徽宗最為看重的究竟是哪一方面呢?范仲淹本人曾對“忠”“直”分別做過解釋,他在《上資政晏侍郎書》中云:“儻以某遠而盡心不謂之忠,言而無隱不謂之直,則今而后未知所守矣?!盵2]206而徽宗對此也有過回答,他即位之后,有意復(fù)用范純?nèi)?,便遣使去永州探望,所宣的諭旨言:“皇帝在藩邸,太皇太后在宮中,知公先朝言事忠直,今虛相位以待。”[1]10292由此可知,范氏家族所堅守的“忠直”與徽宗旌表的“忠直”是一致的,均側(cè)重于“直言”這一層面。承前所言,“忠”既是人臣其他一切品格的根源,那么“直”自然也出自“忠”。在此,筆者就范氏家族“忠”的觀念稍加分析,看其如何推導(dǎo)出直言的行為。
范仲淹將“遠而盡心”定義為“忠”自然不錯,但失之于泛,真正能體現(xiàn)其觀點的是他在《楊文公寫真贊》中所云:“寇萊公當(dāng)國,真宗有澶淵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盵2]144在傳統(tǒng)觀念中,“忠”的對象應(yīng)該是一國之君,人臣對皇帝不能有絲毫的違背,應(yīng)該唯命是從。而寇準(zhǔn)非但沒有順從宋真宗南逃的意圖,反而強勸他留下督戰(zhàn),將他置于危險之中,忤逆之,左右之,使之涉險,此三點使得寇準(zhǔn)與傳統(tǒng)的“忠”相去甚遠。范仲淹卻刻意強調(diào)寇準(zhǔn)的行為為“大忠”,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忠”,這是為何?眾所周知,真宗冒險督戰(zhàn)的最后結(jié)果是“卻戎狄,保宗社”,宋遼達成“澶淵之盟”,保證了兩國從此之后長達百年的和平??軠?zhǔn)雖然事君有虧,卻功在社稷。范仲淹認為寇準(zhǔn)“大忠”正是從這個角度講的。也就是說,在范仲淹的心目中“大忠”的對象應(yīng)是社稷,是整個國家,并非君主一人,而建議人主的利益暫時屈服于社稷的利益,恰恰是為人主作深遠計。
范仲淹忠于社稷的觀點,還可以從其《唐狄梁公碑》中得到印證。為亡者樹碑立傳本是子孫或親友之事,范仲淹卻為與自己相隔三百余年的狄仁杰作碑志,對他的推崇敬仰可見一斑。狄仁杰為唐室名臣,生平事跡頗多,范仲淹擇其中重要者簡要敘述,卻對狄仁杰勸武皇還政于李姓子孫一事濃墨重彩?!短频伊汗吩疲?/p>
則天以公屢言不奪,一旦感悟,遣中使密召廬陵王矯衣而入,人無知者。乃召公坐于簾外而問曰:“我欲立三思,群臣無不可者,惟俟公一言。從之則與卿長保富貴,不從則無復(fù)得與卿相見矣?!惫珡娜輰υ唬骸疤犹煜轮荆疽粨u而天下動。陛下豈以一心之欲,輕天下之動哉!太宗百戰(zhàn)取天下,授之子孫,三思何與焉?昔高宗寢疾,令陛下權(quán)親軍國。陛下奄有神器數(shù)十年,又將以三思為后,如天下何?……臣不敢愛死以奉制,陛下其圖焉。”則天感泣,命褰簾使廬陵王拜公曰:“今日國老與汝天子?!惫抻诘?,則天命左右起之,拊公背曰:“豈朕之臣,社稷之臣耶?!盵2]250
范仲淹詳細描寫了狄仁杰出于國本的考慮,抱必死之決心,甘冒雷霆之威,堅持讓武皇還政于李姓子孫的初衷。與武皇從容對答的場面,展現(xiàn)了狄仁杰作為人臣的慷慨大節(jié)。最后范仲淹借武則天之口表明自己的觀點:“豈朕之臣,社稷之臣耶。”聯(lián)系碑文開篇所說“公為子極于孝,為臣極于忠”[2]247可知,范仲淹之所以對狄仁杰如此推崇,是因為他不屈從于人主的私欲,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江山社稷。故而柳貫在《跋文正公手書伯夷頌?zāi)E》中說:
公屢以言事忤旨,出殿外服,知其道之莫可行也,將以仰晞古人,而于伯夷之清風(fēng)、梁公之大節(jié)竊深慕焉。攬公之跡,可以諒公之心矣。[2]1112
范氏家族忠于社稷而非忠于人主的“忠”觀念,驅(qū)使范氏子孫進一步認識到“臣不興諫則君道有虧,君不從諫則臣心莫寫”[2]430。對于人臣而言,應(yīng)以社稷的利益為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居安思危,一旦察覺有損社稷利益的事情就應(yīng)立即上書人主建議修正,即以直言為忠;對于人主而言,則應(yīng)聽取臣子所提建議,讓自己的利益與欲望服從于社稷的利益,即以從諫為賢。對于人臣的直言為忠,范仲淹曾有明確的論述:“某又聞,事君有犯無隱,有諫無訕,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盵2]202有犯無隱,不避殊死,是他對直言為忠的最好解釋,也是他心目中所有儒者的行事準(zhǔn)則,具有普遍意義。對于自己,范仲淹則說:“某棲遲于斯,絕無補益。上莫救斯文之弊,下無庇斯人之德,誠無功而食矣。所可薦于君者,唯忠言耳。”[2]204這自然是范仲淹的自謙之言,但說自己以忠言事君卻是非常誠懇的。范純?nèi)室灿羞^類似的表述,他在《安州通判到任謝表》中說:“敢顧己以偷榮,遂竭忠而論事?!盵3]107范純?nèi)式咧艺撌?,自然是出于他以直言為忠的觀念。對于人主的從諫為賢,范純?nèi)试凇渡袝狻防镉袑iT論述:“人君不以納諫為難,而以從諫為難。能從諫,則群臣之善皆歸于君矣。合天下之善以為政,安有不圣乎?”[3]293范純?nèi)蕜窕实蹚闹G如流,因為這樣便可盡收“群臣之善”,而范純?nèi)蔬M《尚書解》這個行為本身也是在進諫,是在履行直言為忠的職責(zé)。
人臣盡忠直言,人主虛心從諫,是范氏家族忠于社稷觀念下的理想。范仲淹曾傾情勾勒此番畫面:“而況有犯無隱,人臣之常,面折庭諍,國朝之盛。有闕即補,何用不臧!然后上下同心,致君親如堯舜;中外有道,躋民俗于羲黃。將安可久之基,必杜未然之釁。”[2]241范仲淹和他的子孫為實現(xiàn)這樣美好的愿景而前赴后繼地努力著,他們?yōu)槌家蝗?,即能做到直言敢諫;為諫官一日,更可有犯無隱,不避殊死。
范氏家族直言敢諫的事跡頗多,大致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上書直陳人主過失,表現(xiàn)出他們不戀祿位、不避殊死的勇氣;另一類則是上書彈劾同僚過失,其中不乏范家的世交,體現(xiàn)了他們不徇私情的公直。
明道二年(1033),仁宗欲廢郭皇后,范仲淹進《諫廢郭后奏》為仁宗闡明不當(dāng)廢后的道理。在郭后被廢之后,范仲淹等人的表現(xiàn)非常激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
臺諫章疏果不得入,仲淹即與權(quán)御史中丞孔道輔率知諫院孫祖德……伏奏皇后不當(dāng)廢,愿賜對以盡其言。護殿門者闔扉不為通,道輔撫銅環(huán)大呼曰:“皇后被廢,奈何不聽臺諫入言?!盵4]2648
廢后命令既已下達,范仲淹等人雖然知道圣意難回,卻仍要盡諫官職責(zé)奮力一爭。觀其所為,早已將榮祿生死置之度外,切實做到了他之前所說的“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為之”。范仲淹隨即因此被貶睦州,他在謝表中向仁宗剖白心跡:“臣非不知逆龍鱗者掇齏粉之患,忤天威者負雷霆之誅,理或當(dāng)言,死無所避?!盵2]340盡管被貶,他仍以直道自信,不怨不悔,不卑不亢。不唯如此,范仲淹還不改初衷,在謝表中繼續(xù)勸諫仁宗不應(yīng)廢后:“乞存皇后位號,安于別宮,暫絕朝請。選有年德夫人數(shù)員,朝夕勸導(dǎo),左右輔翼,俟其遷悔,復(fù)于宮闈。杜中外覬望之心,全圣明終始之德?!盵2]341范仲淹在朝廷時拼死進言,被貶在外仍一心為主,范氏忠直家風(fēng)于此盡顯。
至于范純粹,學(xué)界歷來關(guān)注不多,并且因為范仲淹“純粹得其略”[1]10296的評價,學(xué)者多著眼于他的御邊策略,其實他也繼承了范仲淹直言敢諫的作風(fēng)。范公偁在《過庭錄》中曾載范純粹論興師不可一事:
宦者李憲用事,神廟朝,議再興西夏之師。慮有沮撓者,詔天下敢有言班師者族。五侍郎任陜漕,乃連上章,言三十六不可,皆指斥時事,各有征驗。且曰:“臣世受國恩,寧受盡言之誅于今日,不受不言之誅于后世?!鞭o意誠切??植幻獾湥俗约铱?,數(shù)牒永興軍拘管,以俟上命。章上,神宗覽之,默然。召宦者李舜聰,問曰:“范某所陳,征據(jù)甚的,果有否?李憲假我令天下人,既有,何處之!”舜聰良久,曰:“此事雖未皆有,蓋不盡無。”上大悟,詔即日班師,放范某罪,除直龍圖閣、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安撫使。[5]337
范純粹關(guān)于此事所進奏章,《全宋文》現(xiàn)收兩篇。一篇是《大舉興師糧運難繼奏》,從糧草耗費巨大、轉(zhuǎn)運困難、勞民傷財?shù)冉嵌妊圆灰嗽賹ξ飨呐d師,這是他轉(zhuǎn)運使的職責(zé)所系。另一篇《論西師不可再舉奏》卻是論及“攻討得失之勢,城堡利害之實,師期之緩急,民情之戚休”的。范純粹自己也知道“非臣之職”[6],越職言事可能會受到懲處,故而早早就將家人送于永興軍拘管。雖然范純粹沒有那么多直言敢諫的事跡,但只此一例便可表明其忠直程度,說明他不愧為范氏子孫。
《孔子家語》言:“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一曰譎諫,二曰戇諫,三曰降諫,四曰直諫,五曰諷諫?!盵7]范仲淹的侄孫范周雖然嗣出旁支,沒有那么多機會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但還是能夠遠承范仲淹的精神,秉持范氏忠直家風(fēng),縱無機會直諫,仍可作詩諷諫?!吨袇羌o聞》載:
方賊起,郡中令總甲巡護,雖士流亦不免。無外率府庠諸生,冠帶夜行,首用大燈籠,書一絕于其上云:“自古輕儒孰若秦,山河社稷付他人。而今重士如周室,忍使書生作夜巡?!笨⒙勚?,亟為罷去。[8]
范周通過對自身遭遇的講述,表達了一個身在朝堂之外、無官職地位的士人對社稷的關(guān)心與時政的批評,這亦是范氏忠直家風(fēng)的一種體現(xiàn)。
范氏家族有著龐大的婚姻交游網(wǎng)絡(luò),其中不乏當(dāng)世的名公巨卿,許多人與范氏子弟同朝為官。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范氏家族既然秉持著忠于社稷的觀念,對一切不符合社稷利益的現(xiàn)象就要直言,對親友的過失也不能例外。
最能體現(xiàn)范氏家族成員忠直不徇私情的事件是治平三年(1066)的濮議之爭。范純?nèi)仕鶎俚呐_諫派從禮法出發(fā),認為應(yīng)尊英宗生父為皇伯,而韓琦和歐陽修所屬的執(zhí)政派更在意當(dāng)時在位的英宗的心情,欲尊其生父為皇考。為此,范純?nèi)始ち业貜椲理n、歐二人。李燾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曾錄兩奏,第一奏云:
伏見參知政事歐陽修首開邪議,妄引經(jīng)據(jù),以枉道悅?cè)酥?,以近利負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號,將陷陛下于過舉之議。朝論駭聞,天下失望。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棄。[4]5023
第二奏云:
蓋是政府臣僚茍欲遂非掩過,不思朝廷禍亂之源耳。且三代以來,未嘗有母后詔令施于朝廷者。秦、漢以來,母后方預(yù)幼主之政。自此權(quán)臣欲為非常之事,則必假母后之詔以行其志,往往出于逼脅,而天下卒,不知事由權(quán)臣?!婚_其端,流弊極大,異日或為權(quán)臣矯托之地,甚非人主自安之計也。[4]5032-5033
韓琦與范純?nèi)手阜吨傺驮?lián)手抗擊西夏,又共同主持慶歷新政,可以說是范仲淹最親密的朋友,又是范家的姻親;而歐陽修也是新政的支持者,并且為范仲淹撰寫過神道碑。二人與范家的聯(lián)系不可謂不深。但純?nèi)蕪亩Y法出發(fā),從社稷出發(fā),不徇私情地彈劾此二人,以致韓琦看了范純?nèi)实牡诙嗪蟀l(fā)出“琦與希文,恩如兄弟,視純?nèi)嗜缱又?,乃忍如此相攻乎”[4]5033的感慨。范純?nèi)实墓睙o私于此可見。
此外,范純?nèi)试蚋诲鲇谖鯇幎?1069)復(fù)相之后稱病居家、無所作為而上專章彈劾:
弼登用以來,屢以舊疾謁告,入則隨眾循舊,不欲有為;退則謝客杜門,罕通人事。雖陛下丁寧宣召,而弼終未樂就職?!急貞]弼惑道家全神養(yǎng)氣之言,徇曲士忘名忌滿之節(jié),不以天下之重,易其愛身;不以萬務(wù)之急,妨其養(yǎng)性。恤己則深于恤物,憂疾則過于憂邦。但能早退自全,即為明哲之術(shù),殊非圣人朝聞夕死之意,而弼以為得,此又弼之過計也。[3]173-174
富弼身居相位,卻長久稱病不出,確實有空食俸祿、有負人主所托之嫌。范純?nèi)收J為富弼被道家“全神養(yǎng)氣之言”迷惑,過事形跡,愛惜自己的身體和名節(jié)甚于人主、甚于天下,直接質(zhì)疑富弼對君主、對國家的忠心。在封建制度下,“忠”是人臣最基本、最重要的品格。范仲淹曾說:“臣聞生必盡忠,乃臣節(jié)之常守?!盵2]376范純?nèi)嗜绱酥敝父诲龅闹倚?,在非刻意攻擊政敵的彈劾奏章中,其言辭是比較激烈、不留情面的。富弼與范家有著很深的淵源,是范仲淹的摯友,他曾為范仲淹、范純祐父子二人作墓志銘。但從彈劾奏章來看,范純?nèi)适茄运?dāng)言,不徇私情的。
由此可見,范氏家族成員將范仲淹的“大忠”觀念銘記于心,時時刻刻以國家的長遠利益為出發(fā)點,認為上至君主下至臣民都應(yīng)服從于國家的長遠利益。在這種觀念的推動下,每有人妨礙國家長遠利益之時,他們就會挺身而出,不避殊死,不徇私情,言所當(dāng)言,恪守家族代代相承的忠直家風(fēng)。
范氏家族成員“忠”的觀念指向深遠,令人嘆服;他們不避殊死、不徇私情地慷慨直諫更令人敬佩。更為難得的是,這不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一個家族前赴后繼的傳統(tǒng),呈現(xiàn)一種代代相續(xù)的忠直家風(fēng)。那么,范氏子孫為何能世代堅守這種家風(fēng)呢?
第一,范氏家族成員都對君主懷有一種深切的感恩之心。從宋王朝奉行的科舉取士和重文抑武兩大國策來講,范氏家族都是受益者??婆e制度使得起于寒素的范仲淹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踏入仕途,邁出了范氏家族興起的第一步。宋代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xùn),以文人治國,大力推恩于士大夫。呂中在《大事紀講義》中曾總結(jié)道:“取士至于累舉,舉官至于及內(nèi)親,任子至于異姓。拜近臣必擇良日,退大臣則曰均勞逸。固所以結(jié)士大夫之心?!盵9]在這種情況下,曾經(jīng)“斷齏畫粥”苦讀的范仲淹在天圣八年(1030)已經(jīng)“歲食二千畝之入”[2]203,在皇祐年間更有能力斥資買義田、辦義莊,周濟族人九十口,這樣的范仲淹如何能不感激皇恩浩蕩?故而他在與韓琦的信中不止一次地說:“某孤平有素,因備國家粗使,得預(yù)班列。今庶事逾涯,復(fù)得善郡。每自循揣,曷報上恩?愧幸愧幸!”[2]611“自省寒士,遭逢至此,得選善藩以自處,何以報國厚恩?感切感切!”[2]612-613至范氏子孫,這種感激之情逐代累加。與范仲淹感激君主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不同,他們要感激的是君主對范氏整個家族的世代恩德。范純?nèi)试凇吨x給事中表》中曾說:“父子遭逢,雖在一門之內(nèi);君臣際會,凡叨四圣之知。施及衰年,并蒙殊獎。內(nèi)惟白首,殆種種以無堪;顧有赤心,尚惓惓而自奮?!盵3]116這便是感激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位君主對范氏家族的累世厚恩。正是這種感恩之心,催生了范氏家族葵藿傾日般的忠誠。這種忠誠并非對君主一人,而是上升為對整個國家。正是這種忠于社稷的觀念,使得范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子孫為了國家的利益而直言敢諫,舍生忘死。范仲淹在《與胡安定屯田》中云:“某念入朝以來,思報人主,言事太急,貶放非一。”[2]629范純?nèi)试诮ㄗh將呂大防等人回遷的奏章中說:“臣之激切,只是仰報圣德,不為其他。”[10]由此可知,范氏家族成員所以能置自身甚至是家族的安危于不顧,慷慨直言,有犯無隱,便是出于這種對人主深切的感恩之心。這種感恩不是對人主命令絕對的服從,而是從大局出發(fā),通過實現(xiàn)社稷的安泰富足保證人主可以永享國祚。這種忠誠便是范仲淹所言的“大忠”,他不僅對此有深刻的認識,還能身體力行,并將這種觀念和行為傳承給子孫,成為范氏家族代代堅守的傳統(tǒng)。
第二,“忠”自“孝”出,移“孝”作“忠”。“孝”和“忠”是對古代士人最基本的道德約束,兩者自儒家學(xué)說肇始之日起便被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較而言,“孝”的情感色彩更多一些,而“忠”的道德色彩更甚。也就是說,父慈子孝本是人之常情,不用刻意要求便可自然而然地形成,而臣民與人主之間少了血脈親情的聯(lián)系和共同生活的基礎(chǔ),“忠”的形成更多地依賴教化和約束。盡管如此,若愛至極致,還是可以產(chǎn)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愛”現(xiàn)象,那么事父至孝之人,便可以或多或少地將情感推及如父的君主?!缎⒔?jīng)·廣揚名章》載:“孔子曰:君子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盵11]《論語·學(xué)而》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12]孔子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孝悌之人可以生出忠義之心。也就是說,“忠”可以自“孝”產(chǎn)生,而君子也可以將事親之“孝”移情為事君之“忠”。范仲淹對此做了更精確的表述,他說:“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2]247他對“孝”轉(zhuǎn)化為“忠”的前提條件做了進一步的強調(diào),使這一命題更加嚴密?!端问贰し吨傺蛡鳌份d:“仲淹內(nèi)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后雖貴,非賓客不重肉?!盵1]10276范氏子孫均是至孝之人?!端问贰し都兊v傳》曰:“純祐事父母孝,未嘗違左右,不應(yīng)科第。及仲淹以讒罷,純祐不得已,蔭守將作監(jiān)主簿,又為司竹監(jiān),以非所好,即解去。”[1]10276《范純?nèi)蕚鳌芬噍d:“中皇祐元年進士第,調(diào)知武進縣,以遠親不赴;易長葛,又不往。仲淹曰:‘汝昔日以遠為言,今近矣,復(fù)何辭?’純?nèi)试唬骸M可重于祿食,而輕去父母邪?雖近,亦不能遂養(yǎng)焉。’”[1]10281-10282寧愿不食俸祿,也要事親不離左右,范純祐兄弟的孝行自然是常人難及。其后,范氏家族曾經(jīng)衰微數(shù)代,生平材料留下較少,但至范之柔時還能“奉親、事君一以文正為法”[13],可見范氏家族孝悌的傳統(tǒng)是不管家勢興旺與否而一以貫之的。
除了身體力行,范氏家族成員還教導(dǎo)子孫恪守孝悌的家族傳統(tǒng)?!哆^庭錄》載:
忠宣在陳,先光祿侍行后圃。忠宣問曰:“八郎,爾今幾歲?”光祿應(yīng)曰:“某四十六矣?!敝倚麌@曰:“爾好福人,吾所不若爾?!惫獾撱等?,曰:“大人身為宰相,勛業(yè)如此,而不若某,何也?”忠宣曰:“豈謂是哉!吾七歲丁楚國憂,廿六丁文正憂,爾今年四十六歲,而父兄弟無故,未嘗一日離侍側(cè),則吾豈如爾也?!盵5]329-330
范純?nèi)实母袊@,無論是出于不經(jīng)意,還是刻意為之,都讓范正思深受觸動,從此以后倍加珍惜父母尚在的時光,及時行孝。范公偁在《過庭錄》中記載此事,說明范正思也曾以此教育過他的子孫。由此可知,范氏家族是名副其實的至孝之門,故其赤膽忠心便淵源有自了。
第三,強烈的家族榮譽感與人主的器重。首先,強烈的家族榮譽感使得范氏子孫都以祖先這種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的忠直為榮,從而勉勵他們克紹祖風(fēng),堅守忠直。范師道被召為御史后,范純?nèi)试髟姙橹托?,其中一首云:“憶昔先門陟諫垣,正人風(fēng)采動朝端。家聲宜有琳瑯器,兄職今峨獬豸冠。臺閣繼登時所貴,忠賢得用古來難。浮榮未必吾儒志,會把功名竹帛看。”[14]從此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一是范純?nèi)食R苑吨傺彤?dāng)年的慷慨直言為榮,二是他已經(jīng)意識到身在言職隨時都有可能直搗禍端,故他勉勵從兄“浮榮”非“吾家”所看重,名垂青史的節(jié)操才是“吾家”所珍視。不唯范家的男兒有此見識,范家的婦人也深深以此為榮。李清臣在范純粹之母張氏的墓志銘中載:
寶文公為陜西轉(zhuǎn)運副使,議者欲再興師。公上書極論非計,人為公懼。夫人慰勉之曰:“不辱先君,爾大節(jié)也,或失祿養(yǎng),吾能安之。”[15]
張氏亦能做到不戀“祿養(yǎng)”,深明大義,鼓勵范純粹恪守祖風(fēng),言所當(dāng)言,范氏家族成員的家族榮譽感于此可見一斑。其次,范氏家族成員雖然不免一時因言得罪,但是這畢竟是暫時的,他們的忠直之心還是會得到君主明察的。范仲淹雖然曾因上書諫仁宗不應(yīng)率百官行拜太后壽儀而被貶,但后來還是得到了宣仁太后的認可。《東都事略》載:
宣仁后寢疾,一日召純?nèi)手^曰:“卿父仲淹,可謂忠臣。在章獻明肅皇后垂簾時,唯勸明肅盡母道;明肅上賓,唯勸仁宗盡子道。卿父仲淹可謂忠臣,卿當(dāng)似之?!奔?nèi)势唬骸案也槐M忠?!盵16]
范純?nèi)首约阂苍硎荆?/p>
竊以昔在治隆之世,多求諫爭之臣,謂聰明不足以自勞,故耳目必資于眾助。仁皇嘗行此道以致太平,先臣適會茲時,屢陳讜論。洪惟繼統(tǒng)之始,深慮守成之難,方求正人,俾在言路。而臣學(xué)非遵古,才不適時,非由左右之薦揚,獨以家世而掄選。[3]107
由此可知,英宗和宣仁太后都是因為范仲淹曾經(jīng)不避殊死的忠直之言而對范純?nèi)矢裢馄髦氐模⒆趯⑵溥獮橹G官,宣仁太后更是命其再度拜相以安社稷。正是因為君主的器重,范純?nèi)什庞X得更應(yīng)該“本忘身而徇義,庶盡節(jié)以報君”[3]107。范仲淹的忠直挺立、名重當(dāng)世,給子孫帶來了莫大的榮譽感,使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有了繼續(xù)堅守忠直家風(fēng)的愿望;同時也形成強大的暈輪效應(yīng),為整個家族貼上“忠直”的標(biāo)簽,使君主對其子孫也非常器重,從而更加激勵范氏子孫效法先祖,忠直挺立。因此,強烈的家族榮譽感和君主的器重是范氏家族忠直家風(fēng)形成之后的兩股強勁力量。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范氏子孫能夠繼續(xù)堅守忠直家風(fēng),并使其獲得螺旋式的上升。
綜上所述,范仲淹的“大忠”觀念催生了范氏家族的忠直家風(fēng),并且在對君主的感恩之心、由孝心衍生出來的忠心、家族榮譽感以及人主的器重等原因的作用下,范氏一門對其家風(fēng)堅守不移。范氏家族成員均能做到赤膽忠心,直言敢諫,風(fēng)節(jié)凜凜,一改五代宋初士壇茍且守舊、避禍自安的風(fēng)氣,這對宋代新的士風(fēng)的建立和延續(xù)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