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宗迪,陳 攀,方 剛,梁冬媚,曾詩睿
(1.廣西中醫(yī)藥大學 研究生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y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又稱自主神經功能紊亂(Autonomic dysfunction,AD),其發(fā)病與遺傳、素質、性別、生物、年齡及社會等因素有關。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可引發(fā)多個系統機能紊亂[1]。植物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為支配各內臟器官(心血管、肺臟、支氣管、消化道、膀胱等)及內分泌腺,調控內臟的各種生理功能以及腺體的分泌。植物神經系統中任何一個部位遭受損傷或刺激都可以引起全身各個系統出現癥狀,這些癥狀可以獨立為病,亦可為某些疾病的伴隨癥狀[2]。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不僅可以單獨發(fā)病,且為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等各種疾病的并發(fā)癥。本病患者多有情志失調、勞心傷神、憂思過度等情志方面的誘因,臨床癥狀涉及各個系統,表現多種多樣。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屬于壯醫(yī)三道兩路病的范疇,本文擬從壯醫(yī)“三道兩路”理論角度以探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發(fā)病機理及治則治法,旨在為壯醫(yī)防治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提供新思路。
“三道兩路”中:三道包括“谷道”“氣道”“水道”。“谷道”主消化,“氣道”主呼吸,“水道”主泌尿;兩路是指“龍路”和“火路”?!褒埪贰敝餮醒?,“火路”主傳感。壯醫(yī)“三道兩路”理論認為[3]:“龍路”以大小網絡之形態(tài)而遍布全身,是血液運輸到全身各臟腑的通道,其中樞在心臟,為各臟腑、肌肉、骨骼、孔竅輸送水谷精微?!盎鹇贰睘槿梭w內傳感之通道,同“龍路”一樣,如網絡遍布全身,中樞在大腦。功能為聯絡溝通內外上下、主宰以及調控各臟腑器官孔竅骨骼以維持人體的生理常態(tài)。“谷道”為消化吸收之通道,調節(jié)樞紐在脾胃,主消化飲食物,攝取營養(yǎng),傳輸營養(yǎng),排泄糟粕?!皻獾馈睘槿梭w內部與外界之氣交接轉換的通道,調節(jié)樞紐在肺,具有吸外界之清氣、排體內之濁氣、運輸體內之氣的功能。“水道”為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調節(jié)樞紐在腎與膀胱,主化生及運輸水液、排泄水液代謝廢料?!叭馈敝苯优c大自然相通,是外界與體內(氣體、液體、固體)三種狀態(tài)物質進出轉換、新陳代謝的通道[4]?!叭纼陕贰辈坏侨梭w氣血津液生成、輸布、運轉和代謝的場所,更是人體中天、地、人三部結合為有機整體的重要樞紐。若“三道兩路”通暢,臟腑之間氣機運行順暢,水谷精微得以輸布,天、地、人三部之氣處于同步狀態(tài),人則無病[5]。三道兩路不通或調節(jié)失度,會導致氣血偏衰或偏亢,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臟腑失養(yǎng),天、地、人三氣不同步,人體發(fā)病甚至死亡[6]。
眾多研究表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與壓力、情緒等心理因素關系密切?!褒埪贰睘檠哼\行的通道,調節(jié)中樞在心臟?!盎鹇贰睘槿梭w的傳感之道,調節(jié)中樞在腦。壯醫(yī)把心臟稱為“咪心頭”,把腦稱為“巧塢”?!斑湫念^”主血,“巧塢”主神。血是神活動的重要基礎物質,神的活動離不開血的供養(yǎng),同時神活動太過則易耗傷血。心臟與腦在人的精神活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共同主宰著人的思維、意識、情志。因此,情志失調、憂思過度必定勞心傷腦。而心腦為“龍路”、“火路”之調節(jié)樞紐,樞紐失其責,致龍路火路氣血運行不暢,氣血失調,氣滯血瘀,進而導致谷、氣、水“三道”失養(yǎng)而不通,三道兩路不通,天、地、人“三氣”不能同步,而表現為三道兩路病。從病位來說,心腦主人的精神活動,壓力過大、思慮過多必累及心腦。故臨床上多見以“心悸、心慌、胸悶、失眠”為主要表現的心臟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與壯醫(yī)“龍路”中樞——心臟受損相符。其次,大腦皮層是神經系統的最高中樞,與壯醫(yī)“火路”中樞——大腦相符。再從臨床癥狀上來說,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涉及各個臟腑系統(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膀胱等),表現多種多樣,與壯醫(yī)“兩路”不暢,各臟腑之間聯系下降,營養(yǎng)物質運輸障礙,導致谷、氣、水“三道”不通,使天、地、人“三氣”不同步表現為“谷道病”“氣道病”“水道病”。因此,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病因病機為七情內傷,勞傷心腦,氣血失調,氣滯血瘀,導致“兩路”不通,進而影響“三道”功能,使天、地、人三部之氣不能同步而發(fā)病。
以上從病因、病位、臨床癥狀闡述了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與壯醫(yī)“三道兩路”理論之間的聯系。壯醫(yī)學認為,人體各種疾病的發(fā)生均是由于道路瘀滯甚至阻斷所導致,故“三道兩路”的重點在于“通”。通調“三道兩路”不僅對各種常見病、多發(fā)病起到防治作用,甚至對疑難急重病癥也有可觀的療效[7]。故認為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原則為“舒暢情志,養(yǎng)心腦,調和氣血,通兩路,調三道”,使天、地、人“三氣”同步,身體才能恢復健康。
壯醫(yī)熱敏探穴針刺法是借鑒陳日新腧穴熱敏化的理念,基于壯醫(yī)對人體穴位的認識及治療疾病的選穴規(guī)律,運用壯醫(yī)之藥艾溫灸探查疾病的熱敏點,此即“三道兩路”在體表的網結,再運用針刺直接作用于熱敏點,使之得氣,疏通瘀滯,暢通氣血,調節(jié)臟腑功能,增強抵抗力,加速驅邪排毒,使天地人三部之氣得以同步而解除疾病的一種治療手段[8]。因此,壯醫(y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進行干預,即通過舒暢情志,養(yǎng)心腦,調和氣血,通兩路,調三道,使氣血通暢,加強聯絡上下表里及各臟腑,使三部之氣復歸同步而達到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目的。
心腦為龍火“兩路”的調節(jié)中樞?,F代醫(yī)學認為心與腦相關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之調控系統間的相互作用[9-11],是壯醫(yī)學心腦二者與“龍路”、“火路”在生理狀態(tài)上相互作用,在病理狀態(tài)上相互影響的體現。研究表明[12]“心腦同治”不僅有牢固的中醫(yī)理論為基礎,也有現代醫(yī)學病理、生理學理論的支撐,符合臨床經驗的總結,體現了中醫(yī)學辨證論治及整體思想觀的治療原則。與壯醫(yī)心腦同治,暢通“龍路”“火路”,進而通調“三道”系統的治療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處。故筆者提出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重在“心腦同治”。
《類經》中云:“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fā)?!薄鹅`樞·口問》中所言“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故對于各種心理壓力所致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多系統臨床癥狀必先從心下手。
壯醫(yī)學認為“龍路”、心臟、血液密切相關。情志失調日久傷心,“龍路”瘀滯不暢,影響心臟搏動,發(fā)為“心悸、心慌、胸悶、失眠”為主要表現的心臟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翟亞民等[13]研究表明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與脈絡絀急瘀滯有關。故通過壯醫(yī)熱敏探穴針刺法,沿手少陰心經溫灸探查熱敏點,熱敏點即是“龍路”在體表的網結,再運用針刺直接作用在熱敏點上,使之得氣,疏通瘀滯,調暢氣血,加強水谷精微輸布,使“龍路”暢通,恢復心臟的搏動以解除癥狀。
大腦皮層是神經系統的最高中樞?,F代醫(yī)學認為[13]: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是由于社會、家庭、工作等各種壓力以及情感的壓抑等,引發(fā)的大腦皮層毛細血管痙攣缺血,腦內及全身各神經交接處的神經遞質分泌不足,致使支配各器官的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不能很好地配合而出現與各臟器相關的臨床癥狀。
內傷七情勞傷心腦,使“火路”不通,其溝通聯絡表里上下、主宰協調臟腑官竅形骸之功能下降,加上“龍路”瘀滯,導致“三道”不通,三氣不同步,發(fā)為“谷道病”、“氣道病”、“水道病”。故應用壯醫(y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進行干預,激發(fā)暢通“火路”。《難經·二十八難》 曰 “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薄端貑枴す强照摗?云“ 督脈者,……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說明督脈可直通于腦[14]。故應用壯醫(y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沿督脈溫灸探查熱敏點,熱敏點即是“火路”在體表的網結,再運用針刺直接作用在熱敏點上,施以調氣治療,疏通瘀滯,激發(fā)暢通“火路”,加強聯絡上下表里及各臟腑,以暢通谷、氣、水“三道”,恢復各系統功能。
“龍路”、“火路”均以大小網絡的形態(tài)遍布全身?!褒埪贰睘槿砀髋K腑、肌肉、骨骼、孔竅輸送水谷精微。“火路”聯絡溝通內外上下、主宰以及調控各臟腑器官孔竅骨骼。若龍火“兩路”不通,各臟腑之間聯系下降,營養(yǎng)物質運輸障礙,打破生理常度,使天、地、人三氣不同步,出現“三道病”。故筆者認為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應在“兩路”暢通的前提下,配合調節(jié)谷、氣、水“三道”。
調“谷道”:“谷道”為消化吸收之通道,調節(jié)樞紐在脾胃,谷道病可表現為如嘔吐、腹痛、腹瀉、腹脹、呃逆、噯氣等,相當于臨床上腸胃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調節(jié)龍火“兩路”的同時,同樣運用壯醫(yī)熱敏探穴針刺法,沿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溫灸探查熱敏點,再運用針刺直接作用在熱敏點上,施以調氣治療,疏通瘀滯,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谷道”暢通以解除癥狀。
舉一而反三,調“氣道”可選擇手太陰肺經,調“水道”可選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進行探穴,在臨床上可靈活運用。
綜上所述,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發(fā)病機理為七情內傷、勞傷心腦,使“兩路”瘀滯不通,進而導致谷、氣、水“三道”系統失調,使天、地、人三部之氣不能同步而致?。恢参锷窠浌δ芪蓙y的治則為“舒暢情志,養(yǎng)心腦,調和氣血,通兩路,調三道”。在壯醫(yī)“三道兩路”的理論指導下,應用壯醫(yī)熱敏探穴針刺法,心腦同治,暢通“龍路”、“火路”,解除瘀滯,以致谷、氣、水“三道”通暢,恢復天地人三氣同步而達到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