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珍稀蝴蝶的亞種分類問題及保護意義:以喙鳳蝶屬為例

2021-12-08 01:48曾菊平姜夢娜周善義張江濤
昆蟲學報 2021年11期
關鍵詞:鳳蝶亞種生態(tài)區(qū)

鄒 武,曾菊平,姜夢娜,王 淥,周善義,張江濤,3

(1.江西農業(yè)大學林學院,鄱陽湖流域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與修復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南昌 330045;2.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珍稀瀕危動植物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西桂林 541006;3.江西九連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觀測研究站,江西龍南 3441700)

“物種(species)是客觀存在的”已被人們廣泛接受,這也是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議題(Darwin,1859;Mayr,1963,2001;陳世驤,1983)。而與之相反,亞種(subspecies)地位一直備受質疑(Wilson and Brown,1953;Mayr,1982),一方面,亞種概念多,說法不一;另一方面,亞種分類更易受主觀因素影響。然而,在分類實踐中,試圖用不同術語代替亞種或完全放棄它的嘗試都是不可接受的。在地理變異物種中,尤其是有明顯地理隔離的物種,亞種分類仍是一種便利的方法(Mayr,1963)。

盡管,亞種不是一個進化單元(Mayr,1963),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亞種分類的科學性,會影響到相關保護策略的制定、保護方案實施及其成效(Ryder,1986)。目前,存在兩種不同觀點:一者認為“亞種”提供了一種近乎真實的種內分化地理格局印象,可能對保護努力(程度、方向)產生誤導(Zink,2004);另者則認為“亞種”為評估種內遺傳多樣性模式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捷徑,可將其作為一種用于進化差異與保護研究的工具(Phillimore and Owens,2006)。在野外,珍稀蝶類多在特定的狹小范圍內發(fā)生(周堯,1994;武春生和徐堉峰,2017),地理種群常呈“島狀”分布格局,彼此間隔離明顯。這種格局為亞種確立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誘導產生“過度亞種化”現象。尤其是,當形態(tài)描述、分子遺傳等信息不足時,亞種分類更易受到主觀任意性影響(Mayr and Ashlock,1991)。這里,我們以珍稀蝴蝶喙鳳蝶屬Teinopalpus為例,系統(tǒng)查閱歷史資料、文獻,從地理隔離、形態(tài)差異等分析珍稀蝶類亞種分類問題(如“過度亞種化”等)及其原因,并探析其對珍稀蝶種與多樣性保護、管理的潛在影響,從種下分類層面為昆蟲多樣性保護研究提供參考。

1 亞種概念與分類

物種是指個體成員間可自由繁殖的生物群體,亞種是物種的一個次級階元,是某個物種的表型上相似種群的集群,棲息在該物種分布范圍內的次級地理區(qū)(Patten,2010;van Holstein and Foley,2020),亞種是物種之下的分類階元,也是《國際動物全名法規(guī)》管理范圍的最低一級單元。

1.1 亞種概念

當前,有關亞種有多種理解(Sylvester-Bradley,1951;Wilson and Brown,1953;Mayr,1982;Ryder,1986;Mayr and Ashlock,1991;Agapowetal.,2004;Patten,2010;van Holstein and Foley,2020),形成如下多個概念:

(1)地理亞種:指種內占據不同地理分布區(qū)或宿主、互不重疊、生殖隔離不完善且具有一定形態(tài)差異的生物類群?;蛘哒f,指的是與同種內其他居群在地理分布上界線明顯、形態(tài)特征上有一定差異的居群(Wilson and Brown,1953;Mayr,1982;Mayr and Ashlock,1991)。

(2)年代亞種:在古生物學上,由于時代分布不同而使同一種內存在的在形態(tài)特征上具有一定差異的居群,稱為年代亞種(Sylvester-Bradley,1951)。

(3)地方性種群:指一個分布廣泛的種包括許多地方性種群,它們在基因頻率、數量性狀的平均值上有微小不同,其差異達到一定程度時可稱為亞種。也就是說,亞種是地方性種群在地理上劃分出的集合體,在分類上與本種的其他集合體互有不同(Wilson and Brown,1953;Mayr,1982)。

(4)地理宗與生態(tài)宗:亞種是在地理上局限分布的,相當于一個地理宗。與此同時,任何兩地的地理環(huán)境都不一致,因而一個亞種也相當于一個生態(tài)宗。所以,地理宗與生態(tài)宗代表著亞種的兩個不同方面(Wilson and Brown,1953;Mayr,1982;徐炳聲,1998;張德興等,2003)。

以上概念涵蓋地理空間、進化時間、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態(tài)等分類學特征與方面,它們有不同側重。但是,除年代亞種外,地理亞種、地方性種群或地理宗概念都強調亞種地理分布的有限性或地方性,認為亞種間在地理空間分布上不同或相互隔離。此外,這些概念都認為亞種間在形態(tài)等方面應存在差異,盡管差異程度可能微小。

1.2 亞種特征

事實上,亞種包括以下主要特征:(1)亞種形成主要由地理隔離引起,如異域分布(allopatric distribution)(O′Brien and Mayr,1991),即在空間上不重疊;(2)亞種間有可鑒別特征,如呈現表型差異;(3)亞種間無生殖隔離,或隔離不完善,相互可交配、繁殖出可育后代;(4)在兩亞種分布交錯區(qū)可能存在中間過渡類型;(5)亞種自身也是一個集合階元,由多個當地種群組成,它們在基因型、表型上也呈現輕微差異等(Wilson and Brown,1953;Mayr,1982;Mayr and Ashlock,1991;Agapowetal.,2004;Patten,2010)。然而,除了考慮以上特征外,亞種分類過程也可能受物種自身種群結構影響。例如,物種具有連續(xù)種群結構模式,分布中心常被一系列相鄰種群占據,種群間因相互擴散而緊密連接,基因交流頻繁,變異特征呈漸變性。此時,若比較位于物種連續(xù)體的對立兩極種群,表型差異明顯時,可考慮將兩極種群分別確立為亞種。而當物種具有不連續(xù)種群結構模式,如因歷史事件形成的島嶼種群結構或“島狀”分布結構,島嶼間基因交流少,此時可將多個具有表型差異的隔離種群確立為亞種(Wilson and Brown,1953)。

1.3 亞種分類、界定

根據亞種概念、特征,亞種分類時應參考兩個原則:(1)地理隔離原則;(2)表型差異原則。地理隔離意味著進化的相對獨立性,孕育著分化的可能性。表型差異則表示亞種間已呈現出一定的變異性。地理隔離是亞種區(qū)別于種階元的重要特征,即亞種為異域分布(Wilson and Brown,1953;Mayr,1982),而種則為同域或異域分布(Wilson and Brown,1953;O′Brien and Mayr,199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地理隔離充分的種群間,其表型差異也可能很小。例如,一些亞種僅有一個單獨鑒別性狀(如顏色、大小、生長型等)差異,而其他性狀相同或相似,不受地理隔離影響,呈現出異地同型亞種(polytopic subspecies)格局(Mayr and Ashlock,1991)。通常,在兩個亞種分布交錯區(qū)可能存在兩者的中間類型,它們由混合個體組成,成為居間種群。此時,要判定居間種群的亞種歸屬則充滿挑戰(zhàn)。

然而,75%法則(Amadon,1949)或許能幫助應對。所謂的75%法則,就是要求一個種群在被賦予亞種地位之前,需確認在地理變異性性狀上組成該種群的75%的個體能與其他種群的99%的個體相互區(qū)分,而其總體性狀特征則可從現有樣本(標本)直接推斷出來(Amadon,1949)。所以,當居間種群中的混合組成的個體不滿足75%法則,可對其亞種地位做出否定判斷。

2 喙鳳蝶屬亞種分類與問題

喙鳳蝶屬目前確認有2個蝶種(姊妹種)(周堯,1994;武春生和徐堉峰,2017),即金斑喙鳳蝶T.aureusMell,1923與金帶喙鳳蝶T.imperialisHope,1843。兩姊妹種生物地理上均來自東洋區(qū),呈現同域分布特征。其發(fā)生范圍主要沿我國武夷山、南嶺向西延伸至喜馬拉雅山脈周緣、向南延至中南半島(含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國),為亞洲特有分布屬。發(fā)生區(qū)覆蓋熱帶、亞熱帶林區(qū),但主要棲息地位于中山地帶的闊葉林區(qū)。當前,喙鳳蝶在野外通常個體罕見,成蟲只在少數地段、山頭活動,生境選擇性明顯(Igarashi,1987,2001;曾菊平,2005;曾菊平等,2008,2012,2014)。例如,成蟲活動對海拔高度有要求,山頂行為常在海拔>1 000 m的山脊及附近區(qū)域發(fā)生(Igarashi,1987,2001;曾菊平等,2012,2014),屬典型的山地蝶種。在蝴蝶自身生境選擇作用下,以及低海拔地帶人類活動與土地利用影響下,喙鳳蝶兩姊妹種地理種群被限制在少數山區(qū),相互隔離、孤立,呈“島狀”分布。這種發(fā)生、分布格局符合地理隔離原則,有利于亞種分類與界定,如金斑喙鳳蝶武夷亞種T.aureuswuyiensisLee(李傳隆和朱寶云,1992)主要基于武夷山脈地理種群確立,而海南亞種T.aureushainaniLee(周堯,1994)則包含了海南島上的地理種群。但與此同時,若僅依據地理隔離原則,而忽視表型差異,則易出現“過度亞種化”問題。

1843年,Hope最早根據來自孟加拉國錫爾赫特的雄蝶標本,對喙鳳蝶屬Teinopalpus(T.imperialis)進行分類記述(Hope,1843)。此后,研究學者相繼根據不同來源的標本分別記述喙鳳蝶屬金帶喙鳳蝶T.imperialis8個亞種,以及另一姊妹種金斑喙鳳蝶T.aureus及其8個亞種。表1顯示,除缺失數據外,亞種分類正模包括雄蝶(8頭)與雌蝶(5頭),副模則均為雄蝶標本。在數量上,除T.a.shinkaii亞種分類基于多年累積的47個副模標本外(Morita,1998),其余亞種分類副模都在4個以內,其中,3個亞種僅1個副模(Hope,1843;Turlin,1991;Collard,2007)。

2.1 基于行政區(qū)劃的亞種分類應用與不確定性

從文獻收集到133條有關喙鳳蝶屬亞種分類與應用記錄,其中,多數應用能明確亞種名稱、歸屬,但也有一定數量的不確定亞種歸屬情況(圖1)。另外,少數記錄提出了有爭議的亞種分類問題,包括金帶喙鳳蝶與金斑喙鳳蝶都存在這類問題。例如,在行政區(qū)劃上,金帶喙鳳蝶在中國四川記錄過T.i.imperialis,T.i.himalaicus與T.i.behludinii3個亞種名;老撾桑怒以及泰國清邁和楠府也均記錄過2個亞種。同樣地,金斑喙鳳蝶在中國浙江以及越南永福、大叻和高平也有過2個不同亞種記錄。不僅如此,在泰國帕翁坡山(T.i.imperialis與T.i.bhumipholi)、越南Pia Oac (T.a.aureus與T.a.shinkaii)2個發(fā)生點,也分別有過金帶喙鳳蝶與金斑喙鳳蝶的2種亞種記錄(圖1)。

圖1 喙鳳蝶屬Teinopalpus部分亞種分類應用文獻記錄(1843-2014年)特征Fig.1 Classification features of some subspecies of Teinopalpus recorded in literatures (1843-2014)A:亞種分類文獻記錄(n=66)的確定/不確定性Confirmed or uncertain records (n=66)in subspecies classification;B:T. aureus亞種分布的同域記錄 (n=72)Sympatric records of subspecies of T. aureus (n=72);C:T. imperialis亞種分布的同域記錄 (n=133)Sympatric records of subspecies of T. imperialis (n=133).

同一發(fā)生點上出現不同亞種名稱的應用,可能與亞種分類時間早晚有關,后期應用中容易得到校正。但在同一行政區(qū)內,不同亞種名稱的應用可能是亞種分類混亂或區(qū)內“過度亞種化”的信號反饋,需引起注意。例如,需進一步采集分類證據,包括形態(tài)、分子等證據,對現有亞種分類進行修訂。

2.2 基于生態(tài)區(qū)的地理隔離分析

嘗試從生物地理與生態(tài)區(qū)上來分析喙鳳蝶屬各亞種地理隔離,結果顯示:金帶喙鳳蝶8個亞種分布范圍覆蓋著3個植被群落(biome)(Olsonetal.,2001),包括位于溫帶闊葉混交林(temperate broadleaf and mixed forests,TBMF)的T.i.himalaicus與T.i.miecoae亞種,位于溫帶針葉林(temperate conifer forests,TCF)的T.i.behludinii,以及位于熱帶亞熱帶濕潤闊葉林(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moist broadleaf forests,TSMBF)的T.i.imperialis,T.i.imperatrix,T.i.bhumipholi,T.i.gillesi和T.i.gerritesi5個亞種(表1;圖2)。然而,記述的金斑喙鳳蝶8個亞種則均在TSMBF植被群落發(fā)生(表1)。而進一步參考Olson等(2001),在更低生態(tài)區(qū)(ecoregion)層面比較,可知金斑喙鳳蝶亞種歸入4個生態(tài)區(qū)(圖2),其中,T.a.shinkaii與T.a.laotiana同區(qū),T.a.aureus,T.a.wuyiensis,T.a.guangxiensis與T.a.nagaoi同區(qū),而T.a.eminens與T.a.hainani則各占一個生態(tài)區(qū)。圖2顯示各亞種所在植被群落或生態(tài)區(qū)與其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分布越近處于相同植被群落或生態(tài)區(qū)的概率更高,因而可從亞種所在植被群落或生態(tài)區(qū)層面,判定是否遵從地理隔離原則。顯然,金帶喙鳳蝶8個亞種地理隔離相對金斑喙鳳蝶的亞種更明顯,但從生態(tài)區(qū)層面,T.i.imperatrix與T.i.bhumipholi較其他亞種更為相似,可考慮合并,且根據優(yōu)先律,統(tǒng)一用T.i.imperatrix亞種名。同樣地,對于金斑喙鳳蝶而言,按生態(tài)區(qū)相似法與優(yōu)先律,也可考慮將T.a.eminens與T.a.laotiana合并,統(tǒng)一用T.a.eminens亞種名,而將T.a.wuyiensis,T.a.guangxiensis與T.a.nagaoi合并到指名亞種T.a.aureus。

圖2 金帶喙鳳蝶(A,C)和金斑喙鳳蝶(B,D)亞種修訂前后的經緯度分布及其植被群落和生態(tài)區(qū)Fig.2 Longitude and latitude distributions of subspecies of Teinopalpus imperialis (A,C)and T. aureus (B,D) and related biomes and ecoregionsA,B:修訂前Before revision;C,D:修訂后After revision.符號相同表示植被群落一致,生填充色相同表示生態(tài)區(qū)一致(詳見表1),植物群落與生態(tài)區(qū)劃分參考Olson等(2001)。Identical symbols indicate the same biomes,and identical filling-colors indicate the same ecoregions before or after revision (see Table 1 for details).The division of biomes and eco-regions referred to Olson et al.(2001).

表1 金帶喙鳳蝶和金斑喙鳳蝶亞種分類文獻及其正/副模來源與所屬生態(tài)區(qū)Table 1 Taxonomic notes on subspecies and holotype/paratype specimens’localities and eco-regions in the subspecies of Teinopalpus imperialis and T. aureus

因此,根據以上地理隔離分析,金帶喙鳳蝶亞種分類建議修訂為T.i.imperialis,T.i.himalaicus,T.i.miecoae,T.i.behludinii,T.i.imperatrix(含T.i.bhumipholi),T.i.gillesi和T.i.gerritesi;金斑喙鳳蝶亞種分類則修訂為T.a.aureus(含T.a.wuyiensis,T.a.guangxiensis與T.a.nagaoi),T.a.eminens(含T.a.laotiana),T.a.shinkaii與T.a.hainani。

2.3 亞種分類與表型差異

據優(yōu)先律原則,新亞種確立應與已知的指名亞種進行形態(tài)比對。然而,表2和3顯示,除與指名亞種形態(tài)比對外,喙鳳蝶屬亞種分類也通過與周邊其他亞種比對來確立亞種地位。而可用標本數量(表1)會影響形態(tài)比對結果,尤其喙鳳蝶屬亞種形態(tài)比對大多局限在單種性別上(雄或雌性)(表2和3)。顯然,75%法則因為數量限制而未能用到喙鳳蝶屬亞種分類上。當前,其亞種形態(tài)比對主要針對前翅背面(upper forewing,Upf)、前翅腹面(under forewing,Unf)、后翅背面(upper hindwing,Uph)等的特定區(qū)域[如中區(qū)或盤區(qū)(median/discal area)、亞緣區(qū)(submarginal)、中后區(qū)或盤后區(qū)(post-medial/post-discal area)、翅脈間等]的顏色、帶形、斑紋及其變化,以及翅展等進行,通過尋找形態(tài)上的微小差異來確定亞種分類方向(如新亞種確立、同物異名判定等,見表2和3)。

表2 金帶喙鳳蝶部分亞種形態(tài)比對原文描述Table 2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s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subspecies in Teinopalpus imperialis

續(xù)表2 Table 2 continued

例如,金帶喙鳳蝶亞種T.i.miecoae與T.i.imperialis雄蟲形態(tài)差異描述為:T.i.miecoae后翅背面黃斑較T.i.imperialis寬,T.i.miecoae臀角區(qū)顏色最暗,臀角區(qū)黃斑小等,而T.i.miecoaee與T.i.bhumipholi雄蟲形態(tài)差異描述為T.i.miecoae后翅背面黃斑較T.i.bhumipholi窄,T.i.miecoae臀角區(qū)顏色最暗,臀角區(qū)黃斑小等(表2),意味著雄蟲后翅背面(Uph)金黃色斑塊(yellow section)在大小上存在連續(xù)而微小的變異。又如,金斑喙鳳蝶亞種T.a.shinkaii與T.a.guangxiensis形態(tài)差異主要為前者雄蟲翅展大于后者,而與亞種T.a.eminens形態(tài)差異也主要為前者雄蟲翅展小于后者(表3)。同樣地,說明金斑喙鳳蝶雄蝶翅展在3個亞種間存在連續(xù)而微小的變異。然而,由于差異微小,辨識度低,不同作者在亞種分類處理上并不一致,如T.i.himalaicus與T.i.imperialis的亞種區(qū)分主要在于雌蟲形態(tài)差異為“后翅背面為灰色,盤區(qū)顏色常較imperialis淺,向后更趨于黃色,盤區(qū)黑色半月斑更窄,第5和6翅脈間有少量黑色鱗粉(Soibam,2016)”,但Monastyrskii (2007)認為兩者差異甚微,應歸為同物異名(表2)。事實上,亞種分類時,低辨識度的形態(tài)描述常難以避免,但其不確定性顯然會影響后續(xù)應用,甚至產生爭議。比如關于金帶喙鳳蝶亞種T.i.imperatrix,“Bryk(1934)將該亞種視為himalaicus,但即使一些雌蟲個體也較himalaicus更接近bhumipholi(Pen,1937),以及關于亞種T.i.gerritesi“來自泰國東北的新亞種更近似而不是來自泰國北部的bhumipholi與來自老撾北部的gillesi(Nakano,1995)等。

表3 金斑喙鳳蝶部分亞種分類的形態(tài)比對原文描述Table 3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s and comparisons between subspecies in Teinopalpus aureus

3 珍稀蝶種的亞種分類與保護意義

與蝴蝶廣布種(generalist)相比,蝴蝶特有種或專性種(specialist)在各種干擾(人類活動、生境喪失、氣候變化)作用下表現更脆弱(如對氣候變化反應慢等)(Warren,2001),因而常作為珍稀種類列入生物多樣性保護名錄,如IUCN紅色名錄(IUCN Standards and Petitions Committee,2019),以引起更多關注。然而,在生境喪失、破碎化影響下,以及物種自身對特定生境要求下,蝴蝶特有種的地理種群常被周邊不適生境包圍,發(fā)生范圍明顯受限。因而,其種群分布無論在區(qū)域或地方尺度,都更類似于“島狀”結構,易滿足亞種分類的地理隔離原則,尤其是喙鳳蝶屬、虎鳳蝶屬Luehdorfia等山地蝶類(曾菊平等,2012;蘇杰等,2019),所以種下分類時易出現“過度亞種化”。如中華虎鳳蝶陜南亞種L.chinensisshoui與李氏亞種L.chinensisleei(姚肖永等,2008;蘇杰等,2019)和本次的金帶喙鳳蝶亞種T.i.imperatrix與T.i.bhumipholi等可歸為“過度亞種化”問題。因為,在結合考慮生態(tài)位等性狀后,發(fā)現中華虎鳳蝶陜南亞種L.chinensisshoui與李氏亞種L.chinensisleei(蘇杰等,2019)、金帶喙鳳蝶亞種T.i.imperatrix與T.i.bhumipholi實際上處于相同的植被群落與生態(tài)區(qū),生態(tài)位相似,地理隔離并不顯著,所以不建議獨立為亞種。

珍稀蝶類亞種分類中,應遵從表型差異原則。然而,因野外個體罕見等原因,珍稀蝶類的表型差異比對時容易面臨標本量偏少問題。例如,喙鳳蝶屬亞種分類的副模都在4個以內,包括3個僅1個副模的情況(Hope,1843;Turlin,1991;Collard,2007)。標本量少,一方面使得亞種分類75%原則方法無法應用;另一方面,可能出現單性(雄或雌性)副模,即形態(tài)描述有性別缺失。信息缺失顯然將影響到后續(xù)的亞種分類與應用,例如,喙鳳蝶亞種分類正模為雄蝶或雌蝶,但副模均為雄蝶,形態(tài)描述出現雌性缺失。所以,在喙鳳蝶后續(xù)亞種分類中,由于雌蝶分類信息缺失,一些亞種形態(tài)差異只能在雄性間比對(尤其是金斑喙鳳蝶亞種,見表3),這樣雖能獲得分類性狀信息,但不完整,可信度低,增加了應用中的不確定性。例如,喙鳳蝶兩姊妹種在同一行政區(qū)(如中國四川、泰國清邁等)出現多個亞種名,就由不確定性引起。

在珍稀蝴蝶保護中,“過度亞種化”或亞種分類信息的不確定性,都可能影響到保護方案的有效實施。事實上,昆蟲保護工作常受屬、種鑒定困難影響,亞種分類信息的不確定性則會進一步增加管理的難度。所以,昆蟲多樣性保護管理者常被建議選擇更確定的分類信息(如種或屬級分類單元)來設計、規(guī)劃保護方案,而避免將種下分類單元(如亞種)列入保護名錄(袁德成,2001)。這一方面是本著“最有利于動物保護”的預防原則(袁德成,2001);另一方面,也利于正確預算物種保護的投入成本(Agapowetal.,2004),以及做好優(yōu)先保護區(qū)、優(yōu)先保護類群等的篩選或取舍。

為此,本次參考地理隔離原則與表型差異原則,并根據分類優(yōu)先律,提出對珍稀喙鳳蝶屬亞種進行適當修訂,如:將亞種T.i.bhumipholi作為T.i.imperatrix的新異名,將亞種T.a.laotiana作為T.a.eminens的新異名,而將T.a.wuyiensis,T.a.guangxiensis與T.a.nagaoi均作為指名亞種T.a.aureus的新異名(這與地理親緣關系分析結果一致)(黃超斌,2016)等,可為該珍稀蝴蝶保護管理工作提供更清晰的亞種分類信息,并為后續(xù)有關喙鳳蝶的保護遺傳學研究、以及生境保護網絡建設等提供重要參考。

4 小結與展望

亞種是《國際動物命名法規(guī)》認可的最低等分類階元。達爾文認為具有更多物種的動物屬也應包含有更多的品種(包含現代亞種概念)(Darwin,1859),并進一步推測后者可能在長期進化動力學與物種未來進化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而事實上,亞種是形成新種的必由過渡階段,因為地理隔離是構成新種的前提,而亞種可能由于進一步的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而發(fā)展成為新的物種。相對于特有種或專性種而言,廣布種更易形成亞種,其廣布特征使得地理種群間更傾向于隔離,處于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如氣候類型不同),單獨演化成支系,完成亞種形成過程,并進而進入特化階段,走向新種形成階段。因此,廣布種也被認為是特有種進化過程的過渡階段(Wahlberg,2001),對于蝴蝶類群而言,前者的數量明顯少于后者(Dennisetal.,2011)。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物種的各地理種群間都可能存在微小差異,因而并非都必須冠以亞種名,不然易陷入“過度亞種化”,導致亞種分類應用中名稱混亂。對于珍稀蝶類而言,“島狀”種群分布格局雖看似滿足亞種分類的地理隔離原則,但可能是由于長期的生境喪失或破碎化的結果,亞種分類需結合比對其他性狀(如生態(tài)位分化等),以降低“過度亞種化”可能,減少不確定性,提高亞種信息在物種保護、管理與規(guī)劃中的有效利用(Zink,2004)。表型差異也是亞種分類的原則,但珍稀蝶類可能因標本數量偏少,而出現亞種確立時分類信息不完整的情況(如單性描述、單性副模等)。這種情況需提起注意,在更多的確定信息未采集之前,不建議進行亞種分類。當然,地理種群間倘若符合地理隔離與表型差異原則,尤其在分類學上遵從75%法則,或具備遺傳分化證據,就應賦予新的亞種名。因為,亞種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獨特性(O′Brien and Mayr,1991),也屬于自然進化過程的一部分。

致謝感謝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的Josef Settele教授與Senckenberg Deutsches Entomologisches Institute的Thomas Schmitt教授在蝴蝶文獻查閱時提供幫助。

猜你喜歡
鳳蝶亞種生態(tài)區(qū)
亞沉茶漬亞洲亞種Lecanora subimmersa subsp. asiatica Zahlbr.的訂正研究
盤羊新亞種
——和田盤羊
紅星花鳳蝶
山東省環(huán)頸雉亞種分布新紀錄
黍稷種質資源的經濟系數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種質資源的豐產性和適應性鑒定
燕鳳蝶
哺乳動物亞種在物種進化中至關重要
河南省不同生態(tài)區(qū)對花生新品種漯花8 號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綠鳳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