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西婭 劉照亭 吉沐祥 任俊鵬 紀昌中 毛妮妮
摘要:我國枇杷種質資源豐富,枇杷各部位中均含有豐富的藥用、食用物質,在枇杷生產管理中有大量枇杷葉片、枇杷核被丟棄,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為進一步充分開發(fā)利用枇杷中的有效成分,探索枇杷對非生物脅迫的耐受機制,提高枇杷利用率并減少其受到的脅迫傷害,本文綜述了枇杷中三萜、揮發(fā)油、黃酮類、糖苷、有機酸等有效成分的含量變化、分布部位等研究現狀,及枇杷在溫度、水分等其他非生物脅迫下的生理形態(tài)變化、耐受程度和調節(jié)機制的研究進展,并對建立完善枇杷中有效成分代謝合成機制體系、未來枇杷非生物脅迫研究趨勢進行了展望,以期為提高枇杷資源的綜合有效利用程度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枇杷;有效成分;抗性;非生物脅迫;耐受機制;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S667.3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22-0050-05
收稿日期:2021-05-26
基金項目:江蘇省句容市農業(yè)科技支撐計劃(編號:NY2019113607)。
作者簡介:蘇西婭(1995—),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果樹栽培生理及果樹景觀化研究。E-mail:suxiyathea@126.com。
通信作者:毛妮妮,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果樹栽培生理及果樹景觀化研究。E-mail:maonini1982@163.com。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薔薇科枇杷屬,常綠小喬木。枇杷種質資源豐富,主要栽植在長江以南地區(qū),如福建省、浙江省、貴州省、重慶市等地。枇杷渾身是寶,《本草綱目》中記載“枇杷乃和胃降氣、清熱解暑之佳品良藥”。葉片、果實、花、根等部位含有豐富的三萜類、揮發(fā)油類、黃酮類等活性物質,在醫(yī)藥、保健、科研等方面具有廣泛的開發(fā)前景,而且枇杷果實風味良好,營養(yǎng)豐富,成熟期正是鮮果淡季,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通過對枇杷中的有效成分和枇杷在不同脅迫下的表現等進行分析,可以進一步充分開發(fā)利用枇杷中的有效成分,更加合理規(guī)范化栽植枇杷,減少環(huán)境脅迫對其危害,為枇杷優(yōu)質高效栽培生產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 枇杷的主要有效成分研究
枇杷的主要有效成分有九大類,其主要成分詳見表1[1-3]。
1.1 三萜類
萜類物質是植物體內的重要組分[4-6],影響植物的脂類、激素類等物質合成。三萜類化合物[7]是枇杷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在葉片、花、果實、種子中存在,藥理學研究證明三萜類是枇杷葉具有消炎止咳、抗病毒、抗氧化作用的主要功能物質[8]。研究發(fā)現,枇杷葉中的三萜類物質在枇杷開花期(11月)含量較高,影響其含量變化最顯著的物質為山楂酸[9]。陳歡等使用色譜法對枇杷葉成分進行分析,首次分離出2α-羥基白樺脂酸甲酯、2α,3α,19α,23-四羥基齊墩果酸、科羅索酸甲酯、科羅索酸共4種三萜類物質[3]。
1.2 揮發(fā)油
揮發(fā)油是植物體內重要的活性成分。在枇杷中,已有70多種揮發(fā)油[10-11]的單體成分被鑒定出來,含量較高的揮發(fā)油單體成分有十六酸、亞麻醇、橙花叔醇、香芹酮。不同品種的枇杷葉中揮發(fā)油含量及種類有所差別,林素英等對5個品種的枇杷葉揮發(fā)油進行成分分析,發(fā)現下花11號的揮發(fā)油種類最多,鑒定出36種揮發(fā)油成分[12]。枇杷花中的揮發(fā)性物質種類及含量隨著花期發(fā)生改變[13],在花苞期香氣成分最少,在末花期香氣成分達到最高,枇杷花中的香氣組分主要為酸類,其次為烷烴類及脂類。倪敏等對枇杷果實中的揮發(fā)油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在枇杷果實中鑒定出25種揮發(fā)油單體物質,占揮發(fā)油總量的95.41%,揮發(fā)油以酸、脂、醛類為主[14]。李長虹等首次對枇杷核內揮發(fā)性物質進行分析,從枇杷核中鑒定出20種單體組分,酸類、醛類組分占據85.73%,且枇杷核中揮發(fā)油成分的抗氧化性較佳[15]。
1.3 黃酮類
黃酮類化合物在植物生長發(fā)育、抗逆脅迫、調節(jié)激素運輸及調控花色等多種生物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因具備高效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功效,在藥用等方面有較高的研究價值[16-18]。不同種質枇杷黃酮含量不同,姜帆等研究發(fā)現,在55份種質枇杷花中黃酮含量差異顯著,含量分布范圍為0.44%~2.28%[19]。不同部位枇杷的黃酮含量不同,由高至低分別為枇杷葉(78.86 mg/g)[20]、花(38.7 mg/g)[21]、核(37.899 mg/g)、果實(0.348 mg/g)[22]。不同時期枇杷的黃酮含量也不同,枇杷嫩葉總黃酮含量高于枇杷老葉[23],在年生長周期內2月總黃酮含量最低,隨后逐漸升高,在5月時黃酮含量達到最高值。枇杷中的黃酮類物質的合成及含量除受品種、栽培等影響外,相關基因的調控也會影響其變化,枇杷在不同發(fā)育時期,黃酮醇合成酶基因(FLS)表達量上調,促進了黃酮醇的積累,可以抑制二氫黃酮醇的合成[24]。
1.4 糖苷類
枇杷中糖的種類及含量直接影響枇杷的口感與風味。枇杷中的糖類物質主要在枇杷果實成熟期轉化合成并積累。不同品種的枇杷果實中糖組分不同,陳俊偉等的研究表明,果糖和葡萄糖是大紅袍和寧海白2個品種在果實成熟期間主要合成積累的糖分,在整個果實成熟期間差別變化不大[25]。而陳秋燕等對6種紅白肉枇杷的可溶性糖組分進行分析,這6個品種以積累蔗糖和果糖為主,葡萄糖次之[26],該結論與陳俊偉等的研究結果[25]不一致。枇杷中與糖代謝有關酶活性的強弱直接決定果實中糖含量的差異,所有枇杷的山梨醇脫氫酶活性在果實發(fā)育過程中先升后降,致使山梨醇在枇杷果實成熟期含量最低[27]。糖組分受蛋白及基因的調控,果實發(fā)育時有16%差異蛋白參與糖代謝過程[28],枇杷己糖激酶基因(HXK)[29]、糖外排轉運蛋白基因家族(SWEET)[30]等也均被證明參與調控枇杷糖代謝合成途徑。
1.5 有機酸類
有機酸在果實中參與多種代謝過程,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次生代謝物合成等,前期有機酸在果實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合成積累,果實成熟期有機酸作為糖酵解、三羧酸循環(huán)[31]等過程的底物被分解代謝,枇杷果實中有機酸變化趨勢與其一致。不同品種間有機酸種類及含量不同[32]。研究顯示,早鐘6號與太平白品種、大果太平白和塔下白品種中的奎尼酸、蘋果酸變化趨勢不同[33]。陸地、大棚不同栽培模式下有機酸含量有所差異,有機酸組分沒有差異[34]。
1.6 皂苷類
枇杷中皂苷類成分主要為苦杏仁苷,苦杏仁苷由1分子的杏仁腈及2分子葡萄糖組成,具有祛痰止咳、輔助抗癌等功效,它在枇杷各個部位均有存在??嘈尤受帐氰凌撕酥凶钣行У某煞郑浚?.64%)約占杏仁的39%[35]。不同品種間苦杏仁苷含量有差異變化,趙靜研究發(fā)現,3個品種枇杷核中苦杏仁苷含量存在顯著差異,由高至低分別為解放鐘(28.70 mg/g)、青種(24.66 mg/g)、冠玉(21.11 mg/g)[36]。枇杷葉、花中也有皂苷類成分的存在,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測定枇杷葉中皂苷的含量[37],香花枇杷中皂苷含量高于普通枇杷;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測定枇杷花中苦杏仁苷含量,為11.01~11.95 mg/g[38]。
2 枇杷的抗性研究
2.1 溫度脅迫
在低溫脅迫下,枇杷會表現出一系列的生理響應,生理指標變化:枇杷不同部位組織相對電導率呈典型的“S”形變化,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隨處理溫度的降低而升高,達到臨界溫度后,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反而呈下降趨勢[39];組織結構變化:細胞膜透性增加,幼果在0 ℃時外果皮細胞破裂,-3 ℃時中果皮細胞受到傷害,種子 3 ℃ 時種皮細胞破裂,0 ℃時種胚細胞自溶[40]。枇杷幼果種子6 ℃下冷脅迫12 h,達到不可逆轉傷害[41]。不同品種的枇杷抗寒性不一致,大五星品種抗寒性最差,也有研究發(fā)現,東湖早枇杷抗寒性更弱[42]。
冷脅迫下,枇杷酶活性發(fā)生改變[43],磷脂酶D和脂氧合酶活性上升,加速分解質膜磷脂酰膽堿和磷脂酰肌醇,合成積累磷脂酸增強枇杷的抗寒性。同時,枇杷響應冷脅迫時,與膜結合的鈣離子減少,膜透性增加,枇杷內源的一氧化碳與茉莉酸增加[44]?;蛘{控表達也參與枇杷的溫度脅迫響應,低溫處理刺激EjICE1基因的表達[45],調控脯氨酸等物質的合成積累,克隆轉化枇杷脫水素基因(EjDHN5)[46],轉基因煙草抗寒性優(yōu)于野生型。
為減輕低溫對枇杷的傷害,噴施外源超氧化物歧化酶(聚天冬氨酸錳,12.5 mg/L)[47]、外源鈣(氯化鈣,5 mmol/L)、鈣調素拮抗劑(三氟拉嗪,100 mmol/L)[48]是不錯的選擇,除此之外,也可通過改變枇杷的生長環(huán)境提高其對低溫的抗性,減少固液態(tài)冷物質對果實的直接接觸,達到抵御低溫的作用,如樹冠覆膜、果實套袋[49-50]。
2.2 水分脅迫
我國枇杷常種植于山地丘陵,但由于其根系分布淺[51],易受干旱危害導致減產。枇杷在干旱脅迫下,會有如下生理指標變化:枇杷不同部位含水率下降,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下降,生物量減少,脂膜過氧化程度加劇。枇杷在受到輕度干旱脅迫時,會有一定適應性,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物酶(POD)、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增強以抵御外界干旱。隨著干旱程度加劇達到中、重度[52],上述物質含量轉為下降趨勢,酶響應系統(tǒng)、脂膜系統(tǒng)、光合系統(tǒng)受到嚴重影響,影響枇杷的生長。組織結構變化:葉片、花、根等部位通過一系列結構改變來應對干旱脅迫。葉片氣孔關閉[53],坐果期脫葉率加大,多倍體枇杷的下表皮、上角質層的海綿組織加厚以應對干旱環(huán)境;頭花各個部位變短小,花序支軸數,花朵數減少,花粉活力及發(fā)芽率降低[54];輕度干旱下根部根尖數增加,根冠比增大,提高了根部的水分利用率[55],對根部皮層細胞進行觀察,發(fā)現新萌發(fā)的根須皮層細胞壁出現了二次增厚現象[56]。
枇杷在干旱脅迫下有豐富的基因調控表達響應[57],如信號轉導、次生代謝、激素代謝、滲透調節(jié)物質合成、抗氧化酶等基因,除此之外,WRKY、MYB等轉錄調控因子在枇杷響應水分刺激上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有學者對其進行轉錄組測序,發(fā)現有 25 197 個差異表達基因顯著富集在了30條代謝通路上,并對顯著差異表達基因進行了驗證,為枇杷的抗旱能力提供了一定理論依據。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干旱對枇杷的危害,北緣地區(qū)灌水量 30 kg/(30 d·株)[58]、南亞熱帶氣候區(qū)花期調虧灌溉45 kg/(8 d·株)株時可保證枇杷生長勢良好[59]。
2.3 其他脅迫
枇杷是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鎘污染的理想樹種[60],研究顯示,枇杷不同部位對土壤鎘脅迫的敏感程度由高至低分別為根、莖、葉。在20 mg/kg鎘處理濃度內枇杷生物量減少,但不會有毒害癥狀,且葉片中鎘含量最高只達85.47 g。枇杷在鎘脅迫下的生理指標變化:光合速率下降,細胞色素減少,膜透性增加[61],抗氧化酶等變化同在干旱、冷脅迫處理下一致[62]。組織結構變化:葉片表皮、下表皮粗糙,氣孔關閉,莖部嚴重木栓化、髓部導管變薄發(fā)黑、維管束分布無規(guī)律,根系表皮細胞自溶[63]。
在微量元素磷、鈣脅迫下,對枇杷也有不同影響。低濃度磷脅迫可促進枇杷干物質的積累,高濃度脅迫抑制莖、根中鉀元素積累,磷濃度變化影響抗氧化酶活性變化規(guī)律[64]。鈣脅迫下枇杷通過增強硝酸還原酶活性而抑制氮代謝,抑制氮合成積累[65]。也有學者研究了日灼脅迫下枇杷果皮的蛋白表達差異,不同品種對光敏感程度不同,短期日灼脅迫下,“紅猴本”品種的抗日灼性更強[66]。對差異蛋白進行分析,其主要參與枇杷的呼吸、光合、脅迫防御等過程[67]。關于不同日灼對枇杷的傷害暫未有具體的研究,可進一步研究論證為枇杷優(yōu)質高產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為避免日灼對枇杷產量的影響,可采取的措施有適時遮陰、定期澆水降溫等。
3 展望
近年來,我國的枇杷種植業(yè)發(fā)展迅猛,影響力不斷提高。研究表明,枇杷各個部位均含有豐富的活性物質,而在枇杷撫育管理及生產中,只注重枇杷果實產量與品質,有大量枇杷葉片、枇杷核被丟棄,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這與枇杷果實品質與枇杷資源的綜合利用并行研究理念背道而馳。枇杷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內含物種類及藥理作用,完善枇杷中有效成分代謝合成機制研究,建立枇杷中有效成分分布等知識體系迫在眉睫。
枇杷開花期在10—12月,要合理保溫增溫提高坐果率。果實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須要及時灌溉,減少皺果、落果的發(fā)生。不適當的引種及栽培管理模式會使樹體受到脅迫,導致減產。目前大部分研究為不同脅迫對枇杷的影響,關于枇杷對各種脅迫的耐受機制研究較少,探索枇杷在逆境脅迫下的分子調控機制,為生產實踐提供理論指導,仍是未來研究趨勢。
參考文獻:
[1]鄭 佳,盧先明. 枇杷類藥物的研究概況[J]. 中藥與臨床,2012,3(5):43-46.
[2]羅吉慶,張永杰,江麗慧,等. 枇杷營養(yǎng)價值和功能價值的應用研究[J]. 農產品加工,2021(4):83-87.
[3]陳 歡,陳 光,任紅梅,等. 枇杷葉中三萜類成分的研究[J].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9(3):40-45.
[4]岳躍沖,范燕萍. 植物萜類合成酶及其代謝調控的研究進展[J]. 園藝學報,2011,38(2):379-388.
[5]Holstein S A,Hohl R J. Monoterpene regulation of Ras and Ras-related protein expression[J]. 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2003,44(6):1209-1215.
[6]Loza-Tavera H.Monoterpenes in essential oils:biosynthesis and properties[M]//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Boston:Springer,1999:49-62.
[7]蘇文炳,原 遠,白昀鷺,等. 枇杷萜類物質鑒定與三萜酸合成研究進展[J]. 園藝學報,2019,46(9):1727-1738.
[8]楊慶新,黃建安,劉仲華,等. 枇杷葉中三萜酸的研究進展[J]. 食品工業(yè)科技,2008,29(3):282-285.
[9]呂 寒,習超鵬,陳 劍,等. 不同生長季節(jié)枇杷葉中三萜酸成分的含量變化[J]. 中國中藥雜志,2009,34(18):2353-2355.
[10]肖旭坤,王翰華,阮洪生. 枇杷葉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中醫(yī)藥導報,2019,25(21):60-66.
[11]臺琪瑞,徐 熹,郭偉琳. 枇杷葉揮發(fā)油的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分析[J]. 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8,28(3):206-208.
[12]林素英,林毅鑫,林清華,等. 不同品種枇杷葉揮發(fā)油成分分析[J]. 莆田學院學報,2020,27(2):71-76.
[13]李紹佳. 枇杷花香氣成分及精油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14]倪 敏,凌雪峰,王麗娟,等. 枇杷果實揮發(fā)油中的化學成分[J]. 光譜實驗室,2013,30(4):1856-1858.
[15]李長虹,秦小梅,張璐璐,等. 枇杷核揮發(fā)油化學成分及體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8(1):58-61.
[16]Lepiniec L,Debeaujon I,Routaboul J M,et al. Genetics and biochemistry of seed flavonoid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2006,57(1):405-430.
[17]Dixon R A,Xie D Y,Sharma S B. Proanthocyanidins:a final frontier in flavonoid research?[J]. New Phytologist,2005,165(1):9-28.
[18]Heiss C,Keen C L,Kelm M,et al. Flavanol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J].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0,31(21):2583-2592.
[19]姜 帆,周丹蓉,高慧穎,等. 枇杷種質花中黃酮含量分析與評價[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6,17(6):1031-1035.
[20]黃 瓊. 枇杷葉黃酮類化合物含量測定及抗氧化性研究[J].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6(4):79-82.
[21]蔣定文,劉 潔,劉玉明,等. 白沙枇杷葉、枇杷花三萜酸類和黃酮類含量的比較[J]. 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5,29(1):13-16.
[22]林素英,何松濤,謝文燕,等. 枇杷果實總酚和總黃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性研究[J]. 宜春學院學報,2016,38(6):90-94.
[23]羅美紅,呂 寒,李維林. 枇杷葉中總黃酮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譜測定[J]. 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3):582-583.
[24]鄭雪蓮,李嘉儀,楊 俊,等. 枇杷黃酮醇合成酶FLS基因表達與黃酮醇積累的相關性分析[J]. 福建農業(yè)科技,2019(5):1-6.
[25]陳俊偉,徐紅霞,謝 鳴,等. 紅沙枇杷‘大紅袍與白沙枇杷‘寧海白糖積累及代謝的差異[J]. 園藝學報,2010,37(6):997-1002.
[26]陳秋燕,周京一,張 波,等. 白肉枇杷與紅肉枇杷成熟果實可溶性糖組成差異及其與蔗糖代謝相關酶活性的關系[J]. 果樹學報,2010,27(4):616-621.
[27]李 靖,孫淑霞,陳 棟,等. 枇杷成熟果實中可溶性糖組分及含量分析[J]. 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45(2):89-91.
[28]潘德灼,鐘燦鈺,鄧朝軍,等. 枇杷果實品質形成過程中差異表達蛋白的變化[J]. 果樹學報,2019,36(6):705-717.
[29]楊嬌嬌. 枇杷糖代謝關鍵酶HXK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學分析與功能驗證[D]. 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5.
[30]吳依婉. 枇杷糖轉運蛋白基因家族與品種資源研究[D]. 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9.
[31]陳發(fā)興,劉星輝,陳立松. 果實有機酸代謝研究進展[J]. 果樹學報,2005,22(5):526-531.
[32]Shaw P E,Wilson C W .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sugars in loquat (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by 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1981,32(12):1242-1246.
[33]陳青英,陳俊偉,徐紅霞,等. 大棚‘早鐘6號枇杷果實發(fā)育與品質積累特性[J]. 浙江農業(yè)學報,2014,26(5):1197-1201.
[34]周曉音,陳俊偉,徐紅霞,等. 麗水白沙枇杷品種(系)果實發(fā)育的品質特性[J]. 浙江農業(yè)學報,2012,24(6):1004-1008.
[35]辛松林,秦 文,肖 嵐. 枇杷核的功能性因子[J]. 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6,12(10):44-45.
[36]趙 靜.? 枇杷核苦杏仁苷提取、純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
[37]洪燕萍,邱豐艷,林標聲,等. 兩種枇杷葉片皂苷含量測定和比較研究[J]. 龍巖學院學報,2010,28(5):89-91.
[38]沈廷明,吳仲玉. HPLC法測定枇杷花中苦杏仁苷[J]. 中草藥,2012,43(12):2438-2439.
[39]潘翠萍,謝紅江,王永清,等. 6個枇杷品種對低溫脅迫的生理響應及抗寒性評價[J]. 熱帶作物學報,2019,40(12):2369-2374.
[40]楊 偉,龔榮高,廖明安,等. 低溫脅迫對枇杷幼果抗氧化酶系統(tǒng)和組織結構的影響[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4(4):195-202.
[41]賴 靜,楊 偉,龔榮高,等. 低溫脅迫下枇杷幼果種子膜脂過氧化、保護酶活性及顯微結構的變化[J]. 廣西植物,2015,35(5):663-667,678.
[42]王曉輝,郭啟高,何 橋,等. 8份枇杷種質的抗寒性和耐熱性研究初探[C]//中國園藝學會枇杷分會.第六屆全國枇杷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 中國園藝學會枇杷分會,2013:9.
[43]吳錦程,吳畢莎,黃審劍,等. 枇杷幼果PLD和LOX對低溫脅迫的響應[J]. 植物科學學報,2015,33(2):203-209.
[44]陳 宇,林素英,黃志明,等. 枇杷幼果內源一氧化氮和茉莉酸對低溫脅迫的響應[J]. 植物科學學報,2012,30(6):611-617.
[45]洪 敏,唐月明,潘翠萍,等. 枇杷EjICE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溫脅迫下的表達分析[J]. 分子植物育種,2018,16(16):5232-5239.
[46]徐紅霞,李曉穎,徐昌杰,等. 枇杷脫水素基因EjDHN5抗低溫脅迫功能研究[J]. 園藝學報,2017,44(2):268-278.
[47]王曉曉,汪志輝,熊 博,等. 低溫脅迫下外源SOD對枇杷幼果抗寒性影響機理[J]. 廣西植物,2014,34(5):700-705.
[48]吳錦程,陳 宇,吳畢莎,等. 鈣處理對低溫脅迫下枇杷幼苗Ca2+-ATPase活性和膜脂過氧化水平的影響[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4(2):121-128.
[49]常曉曉,陸育生,林志雄,等. 枇杷幼果雨雪凍害的理化響應[J]. 中國農學通報,2017,33(31):68-73.
[50]靳瑞萍,王化坤,王 彤,等. 低溫脅迫下外源SOD對枇杷幼果抗寒性的影響[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2):138-141.
[51]邱武陵. 中國果樹志·龍眼枇杷卷[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6.
[52]羅華建,劉星輝. 水分脅迫對枇杷光合特性的影響[J]. 果樹科學,1999,16(2):126-130.
[53]溫 國,孫皓浦,黨江波,等. 多倍體與二倍體枇杷葉片特征及抗旱性初步分析[J]. 果樹學報,2019,36(8):968-979.
[54]林立金,張 瀟,韓 娟,朱虹玉,劉磊,王均,廖明安.土壤水分對川早枇杷頭花開花結果特性和花朵保護酶活性的影響[J]. 華北農學報,2017,32(1):135-141.
[55]王劍毛,郭亞端,劉進平,等. 干旱脅迫對“早鐘6號”枇杷幼苗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J]. 中國南方果樹,2018,47(6):34-38,44.
[56]宋 陽,崔曉晗,姜 濤,等. 土壤含水量對枇杷根內皮層木栓化及皮層phi增厚的影響[J]. 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5):12-18.
[57]王 丹,龔榮高. 干旱脅迫下枇杷葉片的轉錄組分析[J]. 華北農學報,2017,32(1):60-67.
[58]樊美麗,張任凡,魯周民. 灌水量對北緣地區(qū)枇杷生理代謝的影響[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3(6):181-186.
[59]邱繼水,林志雄,潘建平,等. 花期調虧灌溉對枇杷生長結果的影響[J]. 廣東農業(yè)科學,2017,44(12):33-38.
[60]石 軍,胡容平,褚旭東,等. 枇杷實生幼苗對鎘的積累特性研究[J]. 陜西農業(yè)科學,2016,62(6):1-5,52.
[61]余 東,李永裕,邱棟梁,等. 鎘(Cd)脅迫對枇杷生長和光合速率的影響[J]. 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7(增刊1):33-38.
[62]余 東,許家輝,李永裕,等. Cd脅迫對枇杷葉片酶活性及膜透性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2008(2):154-158.
[63]余 東,許家輝,邱棟梁,等. Cd脅迫對枇杷根、莖、葉細胞結構的影響[J].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9,31(2):237-241.
[64]王 勇,秦航道,馬 軍,等. 磷脅迫對地枇杷生長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 湖南農業(yè)科學,2019(5):9-14.
[65]廖汝玉,金 光,尹蘭香,等. 鈣脅迫對枇杷小苗葉片若干氮代謝指標的影響[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1(10):43-47.
[66]鄧朝軍,蔣際謀,龔慧文,等. 2個枇杷品種果皮日灼傷害差異蛋白質組分析[J]. 福建農業(yè)學報,2012,27(12):1313-1317.
[67]潘德灼,鄧朝軍,呂曉杰,等. 日灼脅迫對枇杷果皮蛋白質組的影響[J]. 西北植物學報,2016,36(9):180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