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的文本解讀,所追求的應(yīng)當是一種完整認識、辯證認識,這對于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思路而言,是一種突破與挑戰(zhàn)。所謂完整與辯證,就是指文本解讀的視角是多元而非一元,價值取向是復合而非單一,嘗試站在多個角度并獲得對文本的多重理解,是完整與辯證的應(yīng)有之義。于是,在解讀文本的時候,教師就要本著開放的心態(tài)、包容的心理去面對文本的每一重含義。
蘇軾的《赤壁賦》總被認為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是千古美文、千古妙文,這一判斷自然是有其道理的。站在這個角度,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時候,可以將本文當作一個心路歷程的展示平臺,然后帶領(lǐng)學生走進黃州時候的蘇東坡,看他如何在身處困境時突圍出彩的。[1]與此同時,對本文的解讀又不能完全拘泥于這種詩情畫意當中,要知道蘇軾被貶黃州,對于他而言既是仕途的重大挫折,同時更是心靈上的巨大打擊,一個自負有才的文人因為詩案而折戟,要從中走出來又豈是解讀者的一番推理那么簡單???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不能真正走入蘇軾的內(nèi)心,如果不能在解讀中感受作者借助于《赤壁賦》吹來的一縷悲風,又怎么能說是一種完整、辯證的解讀呢?故而,先去感知文本中的詩情畫意,再去感知作者心中的一縷悲風,就成為解讀本文的一個重要取向。
一、詩情畫意
在蘇軾筆下的許多詩詞當中,都能夠感受到一種意境,也正因為如此,蘇軾才以其冠絕千古的才情受到歷代讀者的傾慕。其中,《赤壁賦》則是以其高邈難攀的文境而深得后世推崇。這個文境,首先體現(xiàn)在作者所描述的山水意境上,在解讀的時候通過這些文字,往往可以獲得一種情意認知,而當這種情意與山水詩畫結(jié)合在一起時,對詩情畫意的理解就不再那么膚淺了。
譬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一句,可譯為: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意境?即使以初中學生的認知與生活經(jīng)驗,也能夠感知到這是一種非常愜意的情形——有清風,有明月;有微波,有美酒,更可聞弦歌而知雅意。
應(yīng)當知道,這種對詩情畫意的感知并不只是屬于讀者的,更是屬于蘇軾本人的。站在蘇軾的角度,站在一個負有一身才華想報效國家朝廷的人的角度,在其仕途遇到挫折的時候,其眼中如詩畫般的山水會是什么樣的呢?正常情況下,入眼是山水,心思卻還在朝堂。因此一般來說,失意仕途的人喜歡寄情于山水,更多的是為了將仕途的一時失意暫時忘卻,用山水之美、自然之意、詩畫之境來沖淡自己內(nèi)心的憂郁,這是人之常情,自然也是蘇軾的選擇。這種選擇是必然的,因為山水中的詩情畫意確實能夠拓寬一個人的視野,開闊一個人的胸懷。陶淵明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如此,諸葛亮的“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也是如此。所以說,詩情畫意對于蘇軾來說,看到的是如詩畫般的山水,所追求的是內(nèi)心煩惱的忘卻與情意的生成。
二、一縷悲風
然而,所謂寄情于山水其實也只是“寄情”而已,在回歸了自然生活之后,還需要面對失意與落寞。所以說在《赤壁賦》中,蘇軾的山水情背后,還是有一縷悲風的。正因為如此,才有人如此評價:對于這篇曠世之作,人們可以讀出作者在其中表現(xiàn)出來的超曠的胸襟、縹緲的禪意和隨遇而安的“樂觀”。顯然,這種解讀依據(jù)的是“言為心聲”的理論,采用了“以意逆志”的方法對作者與作品的關(guān)系所作的闡釋,雖未為不可,卻不免有郢書燕說之虞。[2]這樣的評價雖顯直接,但也不無道理,也就是說如果只讀文字表面的含義,那是很難讀出文中真意的,真正站在蘇軾的角度或者說站在一個失意者的角度思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即使入眼的風景再美,也難掩心中的悲涼。
于是,我們讀到了文中這樣的一段: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這樣的文字寫著“飲酒樂甚,扣舷而歌”,雖說“情思悠遠,眺望美人”,然洞簫和曲,所聞卻是“嗚嗚”之聲,且“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梢哉f,這樣的文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作者心中的悲涼,正是秋(壬戌之秋)風話悲涼。
又如,“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弊x至“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感知到的不可謂不是風景,作者亦說“吾與子之所共適”。然而作者的內(nèi)心呢?答案是“托遺響于悲風”!
三、寫意人生
無論是風景,還是詩情畫意,又或者是悲風,其實就是寫實以及寫意,又或者是寫所見及寫所思。有研究認為,蘇軾本身是一個善于運用奇妙的聯(lián)想來闡釋人生哲理的人。從人生經(jīng)歷的角度看,蘇軾一生實際上是坎坷的,尤其是其仕途,更因多個事件而顯顛沛流離。此種情形下讀蘇軾的作品,尤其是讀《赤壁賦》,既可以讀到其保持豪邁超曠的心態(tài)的一面——雖宦海沉浮,但仍對社會懷抱一腔熱情;同時又讀到悲涼的一面,“烏臺詩案”造成的打擊,在蘇軾的心中不可能是和風,只可能是悲風。面對這樣的矛盾人生,蘇軾以其對儒釋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對審美人生境界的領(lǐng)悟,使得他反省自己的內(nèi)心,努力讓自己變得淡泊、通達,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他遺世獨立的人格力量以及相應(yīng)的作品。[3]
有意思的是,人們在解讀《赤壁賦》的時候,并不總是以文字的方式進行,而是將其納入了藝術(shù)的視界。事實上,歷代書畫家可以說在不斷書寫著《赤壁賦》,并以之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赤壁圖”,這反映了人們對《赤壁賦》的無比喜愛和推崇。站在藝術(shù)的視角解讀《赤壁賦》是有價值的,因為本文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藝術(shù)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認知當中的?!冻啾谫x》既有寫景亦有寫意,其具備了山水畫構(gòu)圖的所有要素,于是我們看到了“蘇子月夜泛舟游赤壁”等極具繪畫美和多重象征意味的作品;于是人們通過這些藝術(shù)作品讀到了《赤壁賦》所表達出來的宇宙無窮、自然永恒,而人生短促渺小的哲思——有人認為這樣的解讀結(jié)果實際上是揭示了人生悲劇意識的根源——悲風亦來自于此。這樣的認識,客觀上也是契合中國文人心靈的。當《赤壁賦》在寫景與寫意中描述出詩情畫意中的一縷悲風時,也可以讀到其中的“變與不變”的相對論哲學。[4]這在客觀上既幫助蘇軾自己、也幫助讀者實現(xiàn)了對人生悲劇意識的超越,從而能夠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審美態(tài)度去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人生困境的超越——這對于讀者而言,實際上是最大的解讀意義。
總體而言,蘇軾以其從容、曠達、豪邁、堅韌的人生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具有鮮明人格范式的意義。這對于課文解讀來說,是最需要認識的。在認識到《赤壁賦》對書畫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文化人格的塑造都有巨大的影響的同時,再回到作者的筆觸之處,就可以將山水中的詩情畫意與一縷悲風結(jié)合起來,這樣的相悖又融合的認識,可以奠定文本解讀的基礎(chǔ),可以引領(lǐng)學生乃至于教師沉浸到文本的最深處。
參考文獻:
[1]師玲,涂軍.清風明月沈鋁華——《赤壁賦》教學設(shè)計[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3(1):60-63.
[2]俞澤峰,梁秀慧.蘇軾《赤壁賦》的互文性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11(10):46-48.
[3]帥麗梅.心境悠悠水榭無香——試論蘇軾《赤壁賦》的哲學意蘊及人生啟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06):15-19.
[4]張克鋒.歷代書畫家的赤壁情懷——蘇軾《赤壁賦》在書畫中的接受[J].中原文化研究,2015(03):121-125.
龔彥丹,云南省昆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