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馬克思著作中含有大量對歷史本身的思考,歷史是人類活動不可繞過的時間空間,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對馬克思歷史思想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思想涉及多種話語體系,其中有四種稱謂值得關注:從新舊哲學區(qū)別中,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稱為歷史唯物主義;從實證主義與結構主義角度,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稱為歷史科學;從歷史整體中,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稱為歷史哲學;從歷史概念出發(fā),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稱為歷史理論。四種稱謂和范式,展現(xiàn)了馬克思歷史思想的多重維度。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統(tǒng)一、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相統(tǒng)一、歷史理論與歷史現(xiàn)實相統(tǒng)一的角度看待馬克思歷史思想,能夠更好地把握歷史規(guī)律、推動歷史進步。
關鍵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科學;歷史哲學;歷史理論
基金項目:北京林業(yè)大學科技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歷史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019MJ01);北京林業(yè)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唯物史觀視域下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綠色發(fā)展思想研究”(BLX201834)。
[中圖分類號] B03 ? ? ?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1)010-0049-011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1.010.005
歷史是人存在的一種方式,人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物,人類在世總要追問存在的意義,歷史便構成回答這一意義的重要介質。從古至今,無論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或其他領域,都從不同角度給予了諸多答案。在這一時間空間范圍內,馬克思所做的闡釋,無疑加深了對人本身、歷史以及人與歷史關系的理解,激發(fā)了對人類存在的意義思考,給予了中肯有價值的指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有關歷史的經典表述,呈現(xiàn)了人類歷史發(fā)展全過程,歷史性地回答了“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里,我們將走向何方”三個終極性問題。眾所周知,馬克思歷史思想對后世產生的影響長達幾個世紀,學者們通過對馬克思歷史思想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人類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內在機制,從而使其作用于日常生活,推動歷史進步。因此,掌握馬克思歷史思想是認識人類歷史本身的必要環(huán)節(jié)。
為了探求馬克思歷史思想在推動世界歷史形成中的作用,學者們展開了多重研究,其中就如何言說馬克思歷史思想,出現(xiàn)了多種釋義,有四種稱謂值得關注。如果不弄清這四種稱謂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歷史思想的實質很容易讓人們在理解把握中造成混淆,進而影響對人類歷史本身的認識。它們分別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科學、歷史哲學和歷史理論,這四種稱謂哪一種更能概括馬克思歷史思想實質?各自傳達著怎樣的理念?差異性中是否具有同一性?本文將以此走進馬克思歷史思想研究。
一、馬克思歷史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非常關注歷史問題,從其著作來看,不管馬克思是否直接涉及歷史這一話題,其著作都到處彌漫著“歷史”氣息。圍繞歷史話語展開的討論,馬克思把歷史引入人類社會的研究中,要么對歷史本身進行了詳細的探究,要么歷史性地分析了社會形態(tài)、市民社會、分工、所有制等相關內容,處處揭示了現(xiàn)象與事件不可逆的時間流程。
恩格斯作為馬克思歷史思想的繼承者,他對馬克思的概括、總結,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征程。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的全部思想可以稱之為一種歷史唯物主義,歷史思想作為馬克思哲學的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被視作歷史唯物主義①。雖然許多評論攻擊過恩格斯的這種概括,認為恩格斯簡單化和教條化了馬克思思想,但恩格斯仍是認識馬克思的金鑰匙,沒有恩格斯的傳播,馬克思思想也無法流傳至今,使其產生廣泛的影響力。與其說恩格斯簡化了馬克思的全部思想,不如說恩格斯體系化了馬克思的全部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的兩大發(fā)現(xiàn),由于這兩大發(fā)現(xiàn),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1]402。隨后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終結》)1888年單行本序言中,恩格斯補充到,他和馬克思1845年在布洛塞爾共同創(chuàng)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馬克思的主導下創(chuàng)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現(xiàn)在首先要做的是對這門科學的一切細節(jié)和聯(lián)系做進一步的探討”[1]402。
通常來講,唯物主義歷史觀也即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恩格斯1890年8月5日致康拉德·施密特的信:“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的方法?!牵S許多多年輕的德國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只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套語來把自己的相當貧乏的歷史知識盡速構成體系?!盵2]599這里恩格斯在批判德國青年運動時,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一詞。恩格斯用這一術語指代他和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既不同于唯心主義也不同于機械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在批判舊唯物主義中,用新唯物主義確立他歷史思想的立腳點,但恩格斯把它概括為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為什么用“歷史唯物主義”一詞概括馬克思的歷史思想,這一答案還需回到《反杜林論》和《終結》,恩格斯在1890年致布洛赫的信中特別強調,《反杜林論》和《終結》兩部著作對歷史唯物主義做出了最為詳盡的闡述[2]606。馬克思曾指出,新唯物主義的立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恩格斯就此在這兩部著作中,通過批判黑格爾歷史哲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表達三種觀點。第一,黑格爾試圖從迷亂的社會現(xiàn)實中,尋找出世界歷史形成的內在機制,但黑格爾的努力沒能實現(xiàn)這一愿望,他錯誤地定性了歷史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歷史不會憑借思維的形式推理,發(fā)生質的改變。歷史發(fā)展受物質條件制約,只有在物質條件驅動下才能進行線性運動,使人類社會由低級階段走向更高級階段。第二,這種以物質為基礎的唯物主義,不應像費爾巴哈或機械唯物主義者一樣,把物質看成近似于自然、機器等類存在物,而是指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也即經濟關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社會結構都依賴于這一經濟關系,法、政治、道德、宗教等觀點都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第三,由這個基礎所形成的世界歷史藍圖,說明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人類全部歷史活動就是要發(fā)現(xiàn)這一規(guī)律,并把這一規(guī)律視作人類行動的準則和規(guī)范。恩格斯全面總結了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結合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可以發(fā)現(xiàn),恩格斯的陳述與馬克思的表達基本無異,不同的是恩格斯創(chuàng)立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新的學術話語,以區(qū)別舊唯物主義。在恩格斯看來,歷史唯物主義或現(xiàn)代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它是辯證的、歷史的和實踐的三位一體結構。
自恩格斯用歷史唯物主義命題馬克思歷史思想以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稱呼沿用至今,其間盡管存在諸多爭論,就能否用歷史唯物主義界定馬克思歷史思想,學界眾議紛紛,有的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等稱謂。不管學者們怎樣闡釋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大都沒有丟棄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現(xiàn)象主要歸功于列寧、第二國際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經他們捍衛(wèi),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下的合法性地位不可動搖。列寧在分析馬克思歷史思想時指出:“過去在歷史觀和政治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和隨意性,被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3]梅林和拉布里奧拉在捍衛(wèi)歷史唯物主義中強調,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生所追求的事業(yè)。盧卡奇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在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功能時,斬釘截鐵地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受壓迫時期最有力的武器[4]316。哈貝馬斯亦如此,他基于當下現(xiàn)代社會,雖然察覺到歷史唯物主義的危機,試圖用交往理論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也沒放棄“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稱呼。
日本學者望月清司指出,一般提到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就可直接等同于歷史唯物主義,不過嚴格地說,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只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下屬概念。歷史唯物主義可以包含馬克思的經濟觀、政治觀、文化觀,還可以廣泛地涉及恩格斯、列寧等人思想,但馬克思的歷史思想被稱之為歷史唯物主義是毫無疑問的[5]2。這就是說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而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僅是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學者們通過闡釋歷史唯物主義,定性了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在他們看來,歷史唯物主義之所以能夠代表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原因在于它的科學性。恩格斯認為黑格爾學派解體后產生的馬克思歷史觀,是唯一科學的,“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6]。列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肯定道:“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盵3]由此一個關鍵性的術語再一次浮現(xiàn)眼前,即“歷史科學”。既然馬克思的歷史思想被視作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科學”做何解釋?此外,就馬克思的歷史思想,還有學者提出歷史哲學和歷史理論這兩種命題。馬克思的同一思想,可以引起多種所指,這四者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認識四種命題之間的異同,是加深理解馬克思歷史思想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值得進一步展開研究。
二、馬克思歷史思想與歷史科學
恩格斯、列寧等人以科學范式捍衛(wèi)歷史唯物主義合法性的同時,也用歷史科學這一術語指稱了馬克思歷史思想。這一指稱并非空穴來風,與馬克思有直接的關系。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恩格斯和馬克思一樣,就明確地表達,他們僅知道的唯一的一門科學即歷史科學[7]146。馬克思、恩格斯說,歷史可以包含自然史和人類史兩方面,自然史是指自然科學,但考察的重點應該是人類史。自維科《新科學》把人類歷史從自然科學歷史中區(qū)別開以來,馬克思、恩格斯繼維柯主張,經康德、黑格爾,更加關注與人類本質相關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用歷史科學稱謂他們所研究的人類史,從而引發(fā)列寧、盧卡奇以及阿爾都塞等人也用歷史科學這一術語定位馬克思的歷史思想。但阿爾都塞與前者不同的是,他是從結構主義角度,而非實證科學角度來闡釋這一稱謂的。
作為一種歷史科學的歷史思想,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盧卡奇等人而言,歷史科學之所以能夠用來稱謂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在于他們把歷史科學等價于實證科學?!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中,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原初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四因素中指出,在思辨哲學終止的地方,便是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7]。實證科學重視通過實驗或事實證明其論斷的真實性和確定性,那么歷史科學就意味著歷史經過經驗的推理、批判、論證,也能成為真知識。馬克思本人以及恩格斯等繼承者,用歷史科學定性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全過程,為的就是說明其研究方法秉持了實證主義原則,得出的結論具有客觀真理性。在恩格斯看來,馬克思的歷史思想被稱為歷史科學,在于它就像實證科學一樣,能夠從現(xiàn)實世界的現(xiàn)象中,探究出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規(guī)律是指事物之間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說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與可靠性,能夠引導人類在行動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一過程體現(xiàn)在,馬克思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從作為有生命的個人出發(fā),把現(xiàn)實的物質條件作為歷史發(fā)展的基礎,以市民社會為參照系,得出歷史發(fā)展的三形態(tài)論和五形態(tài)論,激發(fā)了人類改變自身命運的熱情,大踏步地更新了世界歷史格局。馬克思不再像黑格爾一樣,把世界歷史看成抽象的絕對精神,從現(xiàn)實的物質生產和生產關系中找到歷史發(fā)展不可逆的線性規(guī)律,列寧以此為憑據(jù)視馬克思的歷史分析是歐洲整個歷史科學、經濟科學和哲學科學的最高發(fā)展[8]。盧卡奇在肯定列寧這一論斷的基礎上,指出馬克思有關歷史的表述,正如在研究任何歷史科學、社會科學時一樣,把握住了歷史存在的形式以及生存條件,因而可以名副其實地被視作歷史科學[4]52。
馬克思本人以及恩格斯、列寧、盧卡奇等繼承者從實證科學的角度,用歷史科學定性馬克思的歷史表述,使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成為人們可以認識的客觀知識,意義顯著。不過還需注意的是,阿爾都塞也繼承了這一結論,但阿爾都塞的論證方式與前者大為不同。如果說馬克思等人從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確定了其歷史思想的實證性特征,阿爾都塞還從結構主義角度進一步補充了它的真知識性。阿爾都塞看到馬克思思想中的斷裂,認為1845年以后,馬克思從黑格爾圖景——這種黑格爾圖景導致阿爾都塞所謂的“歷史主義”“進化論”“人本主義”——進入了另一種他總結的哲學模式,即歷史科學。阿爾都塞指出,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是一種歷史的科學,馬克思把歷史性的對象作為一種科學對象,以歷史方式達到客觀化的科學知識。歷史被認為是一個科學對象,馬克思建構歷史的過程,和物理學家建構原子和電子,生物學家建構染色體和基因一樣,采用了同樣的科學結構。馬克思按照自然科學建模的形式,把可知的現(xiàn)實替換為科學對象,從而使歷史像自然科學一樣形成具體的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在這一結構中,生產關系起決定性作用,它決定了國家的經濟體制和社會形態(tài)。人們可以根據(jù)這一結構反觀歷史現(xiàn)實。阿爾都塞從結構主義角度而非經驗主義角度,考察馬克思的歷史概念,他把馬克思歷史概念重建為歷史科學,在他看來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無論是作為一種實證科學還是一種結構主義,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在二者的融合中,被命名為歷史科學。歷史科學構成馬克思歷史思想的科學范式,由此引發(fā)一些研究者根據(jù)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認定馬克思在重視科學范式的同時,撇清了與歷史哲學的關系。信中馬克思說道,如果有人把他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成一般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將是一種侮辱[1]730。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按照定義的解釋,是一種相悖性理論,歷史科學強調知識的客觀真實性,歷史哲學具有知識的先驗性色彩,二者的強大反差,對于持歷史科學觀點的學者而言,馬克思的歷史敘事必然不屬于歷史哲學范疇。
但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目前學術界還不乏一些學者使用歷史哲學這一術語稱呼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在馬克思明確反對歷史哲學的前提下,為什么還有一些人傾向用歷史哲學界定其歷史思想?馬克思的這一反對是否就真的可以說明他的歷史思想與歷史哲學毫無關聯(lián)?對一些學者而言,歷史科學或歷史哲學都能夠命定馬克思的歷史思想,那么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誰更能說明馬克思歷史思想的實質?二者之間是否為矛盾的存在?帶著這樣的疑惑,為了認清馬克思歷史思想的多重身份,只有通過考察馬克思歷史思想的第三個命題——歷史哲學,才能更好地回答上述問題。
三、馬克思歷史思想與歷史哲學
馬克思在其文本中除了公開地說明自己的歷史思想是一種歷史科學外,沒有使用過歷史哲學這一術語稱呼自己的歷史認識。但這是否意味著除歷史科學外,馬克思的歷史思想不能被視為歷史哲學?哈貝馬斯、赫勒以及萊蒙等人給予了可供參考的答案。哈貝馬斯在討論馬克思具有實踐意圖的經驗歷史哲學的神秘主義來源與科學結構中,認為后來者對馬克思的理解有時比馬克思自己對自己的理解更加透徹[9]259。
哈貝馬斯以梅洛·龐蒂為中介,通過研究梅洛·龐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梅洛·龐蒂試圖用實踐的觀點把馬克思主義重建為歷史哲學。不過梅洛·龐蒂不再按照一種神秘的思想來研究實驗性的歷史哲學。實踐的批判將成為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歷史邏輯[9]455。哈貝馬斯盡管借助梅洛·龐蒂強調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是一種歷史哲學,事實上他在闡釋過程中沒有否認梅洛·龐蒂的這一觀點。也就是說,哈貝馬斯自己也認為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屬于歷史哲學范疇。赫勒在現(xiàn)代性理論三部曲中,常以歷史哲學指代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并在最后一部曲《現(xiàn)代性理論》中把馬克思與黑格爾、韋伯并稱為三大現(xiàn)代性理論家[10]?!冬F(xiàn)代性理論》是赫勒前兩部歷史哲學著作思想的延續(xù),其中視馬克思歷史思想為現(xiàn)代性理論,正是在歷史哲學的意義上進行言說的。萊蒙在《歷史哲學:思辨、分析及其當代走向》中,通過區(qū)分歷史哲學的三大類型,融入了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并把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歸類為思辨的歷史哲學。伯恩斯和雷蒙(Burns,R.M.)在《歷史哲學:從啟蒙到后現(xiàn)代性》中認為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是一種文化批評式的歷史哲學。根據(jù)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在試圖撇清與歷史哲學的關系的過程中,仍沒有逃離歷史哲學的窠臼。
從定義來看,歷史哲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作為一種廣義的歷史哲學它包含思辨歷史哲學、分析歷史哲學和敘事歷史哲學,作為一種狹義的歷史哲學它主要指的是以黑格爾為核心的思辨歷史哲學。不過不管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歷史哲學都把歷史整體作為考察對象。思辨歷史哲學側重歷史的本體論研究,分析歷史哲學側重歷史的認識論研究,敘事歷史哲學側重歷史的語言學研究。這里如果不做特殊說明,歷史哲學通常被理解為一種狹義的思辨歷史哲學。哈貝馬斯、赫勒、萊蒙等人正是從思辨歷史哲學這一維度定性馬克思的歷史思想。
作為一種思辨的歷史哲學,歷史不是歷史編纂學視閾的歷史事件、歷史事實,或人們在歷史中的活動,而是歷史本身。歷史匯聚的是人們必須加以遵循的某種普遍的東西。歷史始終處于運動的過程中,運動具有一般的趨勢,不因個體或個別事件發(fā)生質的變化。赫勒作為研究歷史哲學方面的專家,她解釋道歷史哲學涉及關于歷史存在的意義問題,歷史存在的意義不同于歷史的意義問題?!按嬖凇笔且粋€哲學范疇,它沒有具體指向性,代表一種抽象的規(guī)定性,那么歷史存在就是指具有歷史規(guī)定性的存在。歷史哲學以歷史為研究對象,不僅思考歷史的意義,還涉及歷史的本質、歷史的功能、歷史發(fā)展的模式、歷史存在的形式等問題,理性在其中起支配性作用,自由是衡量歷史是否進步的重要標準。馬克思根據(jù)理性的邏輯安排歷史發(fā)展順序,把歷史看成兩大階級的對抗,并認為歷史經過這一對抗,可以建立新的社會結構,呈現(xiàn)新的社會形態(tài),使人類生活達到全面自由的發(fā)展。赫勒指出馬克思這種研究過程,正是把歷史作為一個整體,在不考慮其他個別因素的影響下,按照歷史理性邏輯確立歷史的未來景觀,無疑不是歷史哲學的思考方式。哈貝馬斯指出,在馬克思看來,歷史有其思想和意義,關于思想和意義問題是歷史哲學對歷史的規(guī)定,因而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是一種歷史哲學?;诤绽蘸凸愸R斯的闡釋,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必然與歷史哲學之間存在某種內在聯(lián)系。
不過相比于赫勒,哈貝馬斯在命定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為歷史哲學問題上,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比較溫和。他沒有像赫勒一樣把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絕對化為歷史哲學,同時還看到馬克思歷史思想中的實踐論主張。歷史哲學由于關注歷史的本體論問題,導致其在分析歷史過程中,具有超歷史或先驗性的特征。哈貝馬斯看到馬克思歷史思想中的實踐論,這就是說如果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是一種歷史哲學,它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純粹的歷史哲學。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努力劃清與歷史哲學的界限,說明馬克思本人并不認為他的歷史思想是一種超歷史觀。哈貝馬斯指出,馬克思努力克服這種所謂的超歷史觀,就是通過引用實踐這一概念完成的歷史認識。馬克思雖然用理性參與歷史思考,但理性不是先驗哲學意義上的理性,理性是一種實踐理性。馬克思能夠規(guī)定和說明經得起經驗檢驗的歷史哲學的可能性條件,他不想用超驗的方法處理歷史問題,但最終未能從內部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根據(jù)哈貝馬斯的解釋,馬克思的歷史思想被稱為歷史哲學,但不是一種黑格爾式的歷史哲學。如果用歷史哲學稱呼馬克思的歷史思想,那也是一種兼具實踐經驗和先驗性為一體的歷史哲學。實踐經驗意味著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存在實證科學的影子,先驗性意味著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又離不開思辨之思。因而歷史科學和歷史哲學從不同的角度表征了馬克思歷史思想的多維性。歷史科學和歷史哲學共同說明馬克思在研究人類歷史過程中,存在著對經驗論和先驗論的調和,二者等量齊觀地構成馬克思歷史思想的兩種特點。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既不能被簡單地視作歷史科學,也不能被簡單地視作歷史哲學,它體現(xiàn)了對二者的融合。
四、馬克思歷史思想與歷史理論
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以歷史為聚焦點,對歷史本身的思考具有經驗式和先驗式的兩種相反理路,但殊途同歸地體現(xiàn)在馬克思的歷史思想中,這表明馬克思歷史思想?yún)R聚了多種學理知識。馬克思基于歷史當下的社會事實,以理性之思,使歷史成為人們可以認識、可以把握、可以控制的現(xiàn)實生活,推動了人類歷史進步。然而正是因為馬克思審視歷史時,采用了多學科、多方法、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也引起一些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新馬克思主義者的關注。他們以不同于歷史科學或歷史哲學的術語,重新命題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在他們看來,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應該稱之為歷史理論。
伊格爾斯作為歷史學理論專家,在論述歷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指出馬克思有關歷史與社會的分析,曾一度成為歷史學理論研究的典范,在某些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進路與法國年鑒派非常相符,風靡于19世紀與20世紀之間[11]。沃爾什在進行歷史哲學類型學劃分中,不忘評論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在沃爾什看來,馬克思的貢獻在于提供了歷史解釋和因果關系的理論,馬克思創(chuàng)立這一歷史理論的任務不屬于哲學家,而是屬于歷史學家的,但馬克思的歷史結論對哲學家非常有益[12]18-19。新馬克思主義者望月清司在《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中曾明確把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稱為歷史理論,他指出歷史理論這一術語在日本的馬克思研究中還不是一個通行概念,對于如何規(guī)定這一思想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他用歷史理論命定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為的是表達自己的問題意識。望月清司認為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的洞察建立在商品價值理論上,這是早已固定的準星,用歷史理論框架建構馬克思歷史思想,也不會偏離這一準則[5]1。威廉姆·肖在《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的導論部分開篇指明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為該書的研究對象,并強調他所關心的問題是,馬克思關于歷史變革的、基礎性的一般結構以及推動歷史統(tǒng)一和前進的因素[13]。在威廉姆·肖看來,歷史理論本身不用作過多的解釋,可以等同為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但引人深思的是,他研究馬克思時為何不用其他術語,或直接使用歷史唯物主義一詞,而是用歷史理論一詞?這說明馬克思的歷史思想與歷史理論之間仍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以望月清司為例,他的闡釋提供了的啟示。
歷史理論這一看似與空氣同然的、其存在無須證明的日常用語,但是當它作為一種術語稱謂馬克思歷史思想時,它的范式日益顯現(xiàn)在馬克思的研究中,有必要加以重視。歷史理論從學科歸屬來看,它是歷史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從兩個層面涉及歷史:第一,它指的是人類過去所發(fā)生的事情。歷史編纂學家把經過史料考證而流傳下來的事實聯(lián)結一起,向當下的人們展示一段意義深遠且含義深刻的歷史,揭示歷史是什么,歷史該如何被認識,又該如何被詮釋等問題。第二,它指的是同這種事實相互交織的思想。這也就是說,歷史理論意味著歷史的思想特點與認識過程,其目的是解釋歷史認識的可能性與局限性。望月清司把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稱為歷史理論,正是基于上述兩點進行的闡釋。望月清司從社會歷史視角,揭示馬克思以過去的歷史表象為參照,通過吸收和借鑒同時代的歷史成果,對歷史進行記述,闡明人類歷史的存在方式。物與物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既構成歷史認識的可能性條件,也成為制約歷史發(fā)展的條件,歷史若想發(fā)展只有打破這種經濟體制的束縛才能全面得以提升。馬克思從本源共同體以后的人類史出發(fā),具體描述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中的過渡性邏輯,既解釋和整理了過去,也預見了未來,由此望月清司把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引申為一種歷史理論。
望月清司從歷史理論的規(guī)定中,看到馬克思歷史思想中的理論維度,稱馬克思的歷史思想為歷史理論,再一次豐富了人們對馬克思歷史思想的認識。不過馬克思的歷史思想可否命定為歷史理論,在學界是存在爭議的,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就像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科學和歷史哲學三個命題一樣,不同學者從不同范式出發(fā),有不同的主張。理論相比于科學,不如科學一樣特別強調知識的客觀真理性,相比于哲學,不如哲學一樣過分注重思辨的先驗性。理論介于科學和哲學之間,作為一個中性詞,它用來稱呼馬克思的歷史思想,表明馬克思歷史思想近似于一條科學經驗假設,既不過于使思想本身絕對化為不可變更的真理,也不過于使思想本身純粹化為超驗的教條。赫勒在把馬克思的歷史思想闡釋為一種歷史哲學的過程中,就認真地提出應該用理論改造哲學的主張。但是即便人們可以用歷史理論稱呼馬克思的歷史思想,也不能忽視馬克思歷史之思所具有的科學向度與哲學張力。正是科學與哲學的雙重邏輯,才促使馬克思跳出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牢籠,創(chuàng)造出指導人類社會實踐的新歷史觀。
五、馬克思歷史思想四種稱謂的當代啟示
基于上述四種稱謂,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科學、歷史哲學以及歷史理論,哪種更能統(tǒng)稱馬克思歷史思想,尚無統(tǒng)一定論。表面上看,馬克思歷史思想可以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科學、歷史哲學或歷史理論其中任意一種。四種稱謂四種表述,哪一種表述更能概括馬克思歷史思想實質?袁祖社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區(qū)別于以往舊的歷史理論、舊的歷史哲學的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在于確立了對待錯綜復雜的社會歷史的實踐合理性思維[14]。張立波指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15]。陳先達看來,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都建立在歷史科學的基礎上,無論自然界和社會,都有其歷史過程。無論對自然或社會的研究都必須研究其所研究的對象是如何產生、如何演變的,沒有對研究對象的歷史把握,就無法理解它何以如此[16]。鐘慧容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之所以作為“具體的實踐的歷史哲學”超越了以往的“一般歷史哲學”,其本質在于,它既經驗地敘述歷史,又思辨地解釋歷史,從而在整體上把握和呈現(xiàn)歷史的一般規(guī)律[17]。蔣大椿指出,人們在觀察和思考同一個對象時, 由于采取的認識方式不同, 便會產生關于同一對象的不同認識成果,有科學的、藝術的、哲學的、價值的等不同成果。歷史認識也是如此[18]。
在眾多闡釋中,每一種界定都有其研究理路,從不同角度探究了馬克思歷史思想范式,不過任何一種稱謂都不能成為馬克思歷史思想的唯一界定。四種稱謂使馬克思歷史思想具有四種命題,為理解和研究馬克思歷史思想提供四種視域,這對如何認識馬克思歷史思想提供重要理論啟示。
第一,馬克思歷史思想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tǒng)一。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通過批判舊唯物主義,闡明新唯物主義的落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存在本質區(qū)別,其根源在于馬克思以辯證的歷史的方式審視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因此,當用歷史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歷史思想時,其中蘊含著大量的辯證思想。馬克思歷史思想是辯證的歷史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融合,這種融合構成馬克思歷史思想之新唯物主義特質。
第二,馬克思歷史思想是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的統(tǒng)一。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關于人類歷史他是從歷史科學角度進行的研究。這就表明馬克思的歷史思維沒有停留在純思辨的領域進行形而上學式的思考,而是使歷史成為富有經驗科學研究的范式。從感性的人類活動中審視歷史進程,關注人類生活世界本身,馬克思科學的歷史觀得以形成。馬克思反對把自己的歷史思想稱為思辨的歷史哲學,但受黑格爾歷史哲學影響,馬克思分析歷史的方式方法同時也是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方法。這就表明僅從科學或哲學角度定性馬克思歷史思想仍存在偏頗,馬克思的歷史思想是歷史學與歷史哲學的有機統(tǒng)一體。
第三,馬克思歷史思想是歷史理論與歷史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一生非常關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為探究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他在研究與實踐中闡明歷史發(fā)展是過程的集合體。這個過程的集合體基于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不斷變化發(fā)展,不是黑格爾筆下的思辨的邏輯的抽象的歷史。馬克思曾指出,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是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進行物質生產與勞動的存在物,歷史也是現(xiàn)實的歷史?,F(xiàn)實的歷史不是史料的堆積,不是抽象本身,而是在史料與抽象基礎上,對人類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因此,馬克思的歷史思想也不能簡單稱之為歷史理論,而是理論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體。
馬克思歷史思想是一個多維度理論,同時也是一個兼具理論深度與現(xiàn)實意義的理論。全面掌握馬克思歷史思想,才能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轉化[19]。堅持什么樣的歷史觀,怎么樣看待歷史,直接決定著汲取什么樣的歷史經驗、歷史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出因應的戰(zhàn)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tǒng)性、預見性、創(chuàng)造性。以大歷史觀之,馬克思歷史思想是辯證的歷史、唯物的歷史、科學的歷史、哲學的歷史、理論的歷史和現(xiàn)實的歷史統(tǒng)一,正是這種統(tǒng)一性讓人們更好地把握歷史規(guī)律,推動人類歷史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
[4]?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5]? 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M].韓立新,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2.
[8]? 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1.
[9]? 哈貝馬斯.理論與實踐[M].郭官義,李黎,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0]? 赫勒.現(xiàn)代性理論[M].李瑞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4.
[11]? 伊格爾斯.二十世紀的歷史學[M].何兆武,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85.
[12]? 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M].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13]? 威廉姆·肖.馬克思的歷史理論[M].阮仁慧,鐘石韋,馮瑞荃,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4.
[14]? 袁祖社.唯物史觀確立文明演進的正道邏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8-10(1).
[15]? 張立波.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新時代”[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6):135-142.
[16]? 陳先達,臧峰宇.歷史科學的前提與歷史思維的時代性[J].馬克思主義哲學,2021(1):20-30.
[17]? 鐘慧容.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形態(tài)定位與建構[J].哲學動態(tài),2021(5):14-24+127.
[18]? 蔣大椿.當代中國史學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發(fā)展[J].歷史研究,2001(4):3-21+188.
[19]? 趙增彥,張佳.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歷史經驗探析[J].重慶社會科學,2021(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