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一考生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是爺爺最近接受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說的一句話。
今年70歲的爺爺,因為勞動特別肯吃苦,積極要求上進,19歲就入了黨,當上了大隊的干部。那個時候, 身強力壯的爺爺,帶領生產(chǎn)隊的社員們,把汗水灑遍每一塊莊稼地,為國家多生產(chǎn)棉花和糧食,拿回了一張又一張大紅的獎狀。
后來,農(nóng)村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田分到了各家各戶,村里的男勞力被“解放”了出來,紛紛外出打工,就連不少村干部都辭了職。望著村子里不斷冒出的新瓦房,奶奶也不停地慫恿爺爺外出打工。爺爺念過農(nóng)中,腦袋靈活,如果跟著村子里的施工隊出去,肯定能掙大錢。可是,大家都出去了,村子里的事誰管?那些日子,爺爺?shù)拿碱^一直緊鎖著。
爺爺還是留了下來,他在處理好村里事務的同時,琢磨著如何通過自家的土地發(fā)家致富。他拿出2畝地開始試種蔬菜,由于管理不當,產(chǎn)量并不高,同時銷路也不暢,根本賣不出去,第一年賠了本。但爺爺并不氣餒,第二年接著種,這一回,他吸取了教訓,先去城里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了解哪些蔬菜暢銷,并和商販達成口頭銷售合同,然后找鄉(xiāng)農(nóng)科站的領導“搭橋”,請城里的專家當技術指導。這一回爺爺把7畝責任田全賭上了,先后種了10多種蔬菜,輪番采摘,結果大獲豐收,一年的收入,抵得上好幾個人外出打工掙的錢,爺爺、奶奶的臉上笑開了花。第三年,爺爺就開始建蔬菜大棚了,并且動員幾戶親戚跟著他一起干。
幾年下來,爺爺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大戶。面對村里人羨慕的目光,爺爺做出了一個令人驚嘆的決定,本村農(nóng)戶,只要想種蔬菜的,爺爺就免費提供技術支持,免費幫助尋找銷路,資金有困難的,還可提供支持。原來,爺爺心里有一個夢,他想先蹚出一條致富路,然后帶領村民們共同致富。
在爺爺?shù)膸ьI下,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村已經(jīng)成為著名的無公害蔬菜生產(chǎn)基地,產(chǎn)品全部銷往上海、杭州、蘇州的大超市。爺爺現(xiàn)在雖說已不再擔任村干部了,但他仍然每天都像上足了發(fā)條的鐘,忙碌在蔬菜生產(chǎn)、銷售的第一線。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記者前不久采訪有著51年黨齡的爺爺,爺爺滿懷深情地說:“毛主席曾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些年,我一直把這句話刻在心里,勤奮勞動,敢闖敢干,不怕失敗,帶領村民們共同致富,我自感做到了‘有精神……”
聽著爺爺?shù)脑?,我受了極大的啟示。我決定學習爺爺,也把這句話刻進心里,作為一生的座右銘!
【簡評】
一、選材獨特,立意深刻。與許多考場作文爭選名人事例相比,本文作者卻寫了自己的爺爺——一個有著51年黨齡的農(nóng)村老黨員,通過講述他扎根家鄉(xiāng)、帶領村民共同富裕的奮斗故事,塑造了一位有理想、有擔當、肯吃苦、不怕失敗、致富不忘鄉(xiāng)鄰的基層村干部形象,謳歌了黨的富民政策,巧妙切合了建黨100周年這一主題。獨特的選材,典型的事例,深刻的立意,令人耳目一新。
二、構思精巧,渾然一體。全文采用了倒敘式結構,開篇引用爺爺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的話點題,激發(fā)讀者的興趣;然后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爺爺從19歲入黨,到70歲了仍在忙碌的經(jīng)過;最后回到爺爺?shù)脑?,寫“我”從中獲得的啟示,抒發(fā)了要向爺爺學習的決心,在呼應文首的同時,升華文章主旨。全文結構精巧,渾然一體。
三、描寫生動,形象鮮明。本文以記敘為主,描寫不多,但非常生動傳神。從“爺爺?shù)拿碱^一直緊鎖著”,到“爺爺、奶奶的臉上笑開了花”;從“他仍然每天都像上足了發(fā)條的鐘”,到爺爺接受記者采訪時含著深情所說的那段話,生動的描寫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令人油然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