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柱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黔南州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54例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能提升臨床療效。
關鍵詞:冠心病心絞痛;老年;經皮冠脈介入治療;藥物治療
冠心病是一種因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所致的心臟疾病,隨管腔狹窄程度、心肌處血流受阻程度的加重,心絞痛疼痛程度、發(fā)作次數(shù)也會呈加重趨勢,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損傷[1]。臨床針對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多以藥物治療為主,但難以達到根治目的。所以為進一步提升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將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應用到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診療中,探討其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黔南州中醫(yī)醫(yī)院2018年9月~2021年1月收治的54例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觀察組女11例,男16例;年齡60~80歲,平均(70.04±1.64)歲。對照組女13例,男14例;年齡60~80歲,平均(70.64±1.7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參考《冠心病防治指南》,并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CT等檢查確診合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有明顯胸痛癥狀,心絞痛分級(CCSC)為II~IV級;(2)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字同意,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1)患者有研究藥物過敏史或手術禁忌證;(2)配合度過低;(3)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觀察組經常規(guī)藥物治療,病情穩(wěn)定后行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行局部麻醉,經右側橈動脈穿刺置入6F鞘管,經鞘管注入3000 U肝素,經導絲置入多功能造影導管,對管狀動脈病變處進行造影檢查,確認具體病變位置和病變情況后進行支架置入治療。經導絲置入球囊,充氣擴大病變血管;待擴大至預期直徑后,置入支架,后取出導絲、球囊、鞘管。術畢,壓迫止血。密切觀察患者術后1個月內的病情變化。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的臨床療效。顯著: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2次/周,持續(xù)時間短,且VAS評分<3分;一般: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3~5次/周,持續(xù)時間短,VAS評分3~5分;無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5次/周,持續(xù)時間長,VAS評分>5分。有效率=(顯著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是常見的心臟疾病,多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近年來,隨我國老齡化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冠心病發(fā)病率、死亡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明顯增加,因此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以及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等高危因素者,需重視冠心病心絞痛的防治工作[2]。
本研究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對提升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有積極影響。這主要是因為經皮冠脈介入治療經橈動脈穿刺置入支架后,能對患者狹窄部位的血管進行有效支撐,使心臟部位能維持良好、穩(wěn)定的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有效改善患者因心肌缺血、缺氧造成的心絞痛癥狀,控制病情發(fā)展進程,使其能處于較穩(wěn)定的康復狀態(tài)。同時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屬微創(chuàng)手術,術后壓迫止血即可,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過多影響,手術創(chuàng)傷小,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能提升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武玉俐,梁穎,米蘭.社區(qū)老年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1年內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北京醫(yī)學,2019,41(1):70-72.
[2]陳鋒,羅秀鋒,朱漢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186例老年冠心病的臨床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8,36(9):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