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明遠
《呂好娘墓志》全稱為《唐故呂夫人墓志銘并序》,陜西省西安市出土。該墓志由墓志蓋和墓志銘兩部分組成,但墓志蓋已佚,墓志銘現(xiàn)收藏于張海書法藝術館。墓志縱51厘米,橫51厘米,滿行22字,共計361字,志文無缺。[1]所書整體為楷書書體。根據墓志銘文記載,墓主為呂惡,字好娘,弘農湖人(今河南靈寶市),在唐咸亨二年(671)六月廿九日終于益州雒縣之官舍,時年僅43歲。唐咸亨四年(673)十一月九日,歸葬于關中柏谷之北原。墓志銘文對志文撰寫者、書丹者、鐫刻者均無記載。從書法的角度看,此墓志書風明顯受褚遂良楷書影響較大,筆法嫻熟老成,字體清秀,點畫提按起伏明顯,看似纖瘦,實則飽滿,運筆上方圓兼施,遒勁剛健。此墓志的鐫刻時間離褚遂良逝世的顯慶四年(659)僅十余年時間,為我們研究褚遂良書風在唐代的傳承與流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筆者檢閱相關文獻,有關《呂好娘墓志》書法藝術的研究幾乎空白,圖書方面,僅張海先生主編的《張海藝術館館藏石刻選》、毛遠明先生主編的《西南大學新藏墓志集釋》等圖書對該墓志有圖版收錄。期刊論文方面,《書法》雜志2016年第11期刊發(fā)容軒先生《唐呂好娘墓志銘》[2]一文,但此文只收錄該墓志的圖版資料,并未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為了讓當代學者能對此墓志有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對《呂好娘墓志》的書法藝術進行深入探究,同時對褚遂良書風在唐代的傳承與流變進行分析。不正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呂好娘墓志》銘文主要記述了墓主人呂惡的德行操守、家世生平以及頌詞等內容,全文如下:
唐故呂夫人墓志銘并序。夫人諱惡,字好娘,弘農湖人也。洪宗盛緒,載籍詳焉。曾祖興,祖伽,父道備,咸守真量,高尚不仕。非學而善,得之自然。門有過人者四焉:閨門邕睦,甚賢也;孝義相踵,長美也;歷代同居,至讓也;動循禮度,恒保也。傳茲自立,孰不敬哉!俗皆仰之,思莫能及。夫人弈承遙訓,嘉中之楚,未及笄載,四德遽充。亦既有行,九族親睦。喜慍不可知,言行不可擇。奉上必兢莊,撫下以寬靜。性尤謹恪,長無懈怠。訓子有方,敬師有典。以違離圣善,隨婿之官,憂能傷人,壽年不永。嗚呼!天不祚賢,以咸亨二年六月廿九日遘疾終于益州雒縣之官舍,春秋卌有三。即以咸亨四年十一月九日歸葬于柏谷之北原。泉路刻銘,庶終古無昧。其詞曰:
普天之下,皇唐之國。曰貞曰賢,女師婦則。求之千載,罕茲四德。心聰行敏,言隱神默。其范可遵,其儀匪忒。(其一)艱危劍道,迢遞靈關。猿鳴月峽,烏啼日灣。徘徊旅思,顧慕愁顏。人將吉往,魂共兇還。黃泉寂寂,獨自幽閑。(其二) 兩儀之內,萬物同盡。亦摧良懿,彼倉何忍。龍劍分匣,鶴琴離軫。令女孝童,茹荼號筍。勁質長謝,芳塵不泯。
唐 唐故呂夫人墓志銘拓片 張海書法藝術館藏
《呂好娘墓志》書寫者雖無從考證,但從書法的角度看,此墓志取法于初唐名家褚遂良的風格明顯。分析褚遂良書法的藝術特色,對于我們了解《呂好娘墓志》的書法風格具有重要意義。眾所周知,褚遂良的書法學習經歷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少則服膺虞監(jiān),長則祖述右軍”。即青年時師學虞世南,這一時期書法楷法端莊,其后又取法魏晉,追摹“二王”。遂書名在初唐書壇聲名鵲起,且逐漸形成自家面目。褚遂良的書法用筆精巧,結構空靈,運筆輕盈跌宕,在“尚法”的結體中摻入“二王”筆法,他將初唐的遒美楷法與晉人的風流飄逸相結合,正如熊秉明先生所言:“有人說‘顏字入紙一寸,褚字離紙一寸’,這描寫很恰當。誠然顏字用筆好像鏵犁耕地,吃入大地,翻起濕土,掘成犁溝;而褚字用筆好像舞者腳尖輕盈地飛躍和下落,點出抑揚優(yōu)美的節(jié)奏?!盵3]《呂好娘墓志》繼承了褚書的風格,是褚遂良書風在唐代書壇的傳承與流變。為更好探究褚遂良書法在唐代的影響,需要我們對《呂好娘墓志》的書法風格特征進行分析。
首先,從《呂好娘墓志》書法的用筆上看,其用筆起、行、收富有變化,行筆靈活,點畫露鋒方筆為主,內用筆外摻雜外拓筆法,結體舒朗,空靈多變,行筆速度急緩有度,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
《呂好娘墓志》在筆法上點畫多以露鋒方筆為主,起筆肯定利索,很多字的起筆書寫大多用方切入紙的筆法,點畫收筆處多留圭角,整體給人勁挺峭立之感。如“夫”“并”“序”等字,橫畫收尾處調整筆鋒時多下壓出鋒,圭角分明?!秴魏媚锬怪尽忿D折的點畫整體較為平和,但也偶有方硬似刀斫的用筆,如“古”“四”“盡”等字。豎彎鉤的轉折整體較為圓轉,內與外拓互現(xiàn),變化豐富,如“寬”“九”“也”“邕”等字。
其次,從《呂好娘墓志》書法的結體上看,其結字空靈舒朗,線條粗細變化明顯,結字中少數(shù)點畫粗重,字內空間疏密有致。有筆畫較多的字,點畫細勁,空間分割上也較為舒朗寬博。結字中書法空間的緊密與空靈所形成的強烈對比是《呂好娘墓志》最為突出的特點。結字上的疏密對比相互呼應,既和諧又統(tǒng)一,如第4行“者”與“四”,第16行“吉往”與“共兇”等字。與此同時,有些字雙豎畫內結構的點畫表現(xiàn)出“相背”與“相向”的互用,可見《呂好娘墓志》在繼承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中宮收緊的結字特點外,又受到同時代寬博外拓書法之風的影響,如“門”“四”“詞”“師”等字。
唐 大唐處士范重明墓志銘拓片 千唐志齋博物館藏
在同字異形的處理上,《呂好娘墓志》也別具匠心,有時通過方圓變化,有時運用收放形變區(qū)分,如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四”字、“之”字、“九”字等,書寫者都匠心獨運,做出合理的變化,如第4行“四”字外框粗重,橫折表現(xiàn)出外拓的筆法,使整個點畫更加飽滿,有張力,而“四”字的中間兩筆,輕落輕出,點畫細致精巧,整體更顯空靈。第11行的“四”字,整體點畫均勻,字形略扁,上下兩橫畫朝中間內,仿佛給人一種上面承受千斤重量的感覺,如同就要被壓扁了一樣。第14行“四”字與第11行的“四”字恰巧相反,上下兩橫畫分別朝上下外拓,充滿彈力。書寫者同字異形的處理,使得《呂好娘墓志》整體章法看上去更加和諧自然,同時又富有變化。
《雁塔圣教序》與《呂好娘墓志》單字對比表
《呂好娘墓志》的行筆速度明顯快于初唐時期其他楷書的運筆速度,又略摻行書的筆意,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牽絲映帶明顯。許多點畫在筆鋒翻飛間自然天成。
如“啼”字中間的兩點,左點頓挫向右上角挑筆出鋒,右點與左點牽絲呼應,自然天成?!耙弧弊制鸸P露鋒入紙,輕輕提筆,調鋒鋪毫向右下方緩慢出鋒,整個字雖然只有一個橫向點畫,但生動自然;“子”字豎鉤順勢接筆,筆斷意連,橫行稍頓之后翻鋒自然送出,不做收筆處理;“下”字上部主筆長橫畫在書寫時提按與頓挫增強,但與魏碑中長橫畫行筆中增加節(jié)奏變化不同,行駐有別。除此之外,《呂好娘墓志》中有些字直接使用了行書的結字,如“以”“求”“亦”“號”等字。
整體來看,《呂好娘墓志》書風整體繼承了褚遂良書法風格特點,但又有大膽革新。其書法放松楷法而突出行書筆意,點畫之間強化疏密對比與呼應的統(tǒng)一關系,在用筆上內外拓互用,筆法靈動多變、率性自然。
唐代書法盛極一時,各種書體兼?zhèn)?,書家眾多。從書法風格的角度來看,唐代平民墓志中有很多與褚遂良書法風格相近者,反映出平民書家對褚遂良書法的喜愛與傳承。書法史上討論褚遂良書法,則以歐、虞、褚、薛并稱,論其書風傳承則僅限于薛稷、王知敬、裴守真等著名書法名家,而對其書法在民間的傳承與流變卻不甚明了。隨著考古學的不斷發(fā)展,大量唐代墓志廣泛出土,為我們研究褚遂良書法在整個唐代社會的傳播提供了實物資料。
葉昌熾《語石》云:“有唐一代墓志,余先后收得三百余通。其所不知及知而未能得者,尚不知凡幾也……大抵自唐初至宋,約分五變。武德貞觀,如日初升,鴻朗莊嚴,煥然有文明之象。自垂拱迄武周長安,超逸妍秀,其精者兼有褚河南、薛少保之能事?!盵4]葉昌熾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把自己收藏的唐代墓志進行分類后,發(fā)現(xiàn)唐初武德至貞觀年間的唐代墓志端莊典雅,是隋代書風的延續(xù),整體上類似于歐書的瘦勁莊嚴。垂拱至長安年間的書法主要受到褚河南與薛稷書法的影響,書風俊秀飄逸。這一時期雖然以褚、薛書法影響最大,但薛稷書法亦學褚遂良,可以說這一時期,可盡歸于褚書之影響。其后,開元、天寶以至開成年間書風則類顏、柳之貌。但翻閱當代出土的大量唐代墓志,可以發(fā)現(xiàn)褚遂良對唐代書法風格的影響可延續(xù)至天寶年間,而《呂好娘墓志》正是褚遂良書風影響下的產物。根據墓志記載,墓主人呂惡,在唐咸亨二年(671)六月廿九日去世,唐咸亨四年(673)十一月九日,歸葬于關中柏谷之北原,可知該墓志最晚不會晚于咸亨四年,咸亨為高宗李治之年號,此時離褚遂良去世的顯慶四年(659),僅僅間隔14年?!秴魏媚锬怪尽窌ǖ娜》ㄕ橇⒂谟阑账哪辏?53)的《雁塔圣教序》。筆者將《呂好娘墓志》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單字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呂好娘墓志》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在整體風格上較為接近,其運筆節(jié)奏鮮明,點畫的粗細對比也較為明顯,弧線的運用也比同時期的其他墓志明顯,其中有些字的收放處理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如出一轍,如“不”“之”“皆”“弘”“唐”“儀”等字,表現(xiàn)明顯??梢哉f,《呂好娘墓志》的書寫者是學褚得其形的佼佼者,曾在《雁塔圣教序》上,下過一番苦功夫,是褚遂良書風在唐代的延續(xù)。
唐代碑刻眾多,傳世名家碑刻也很多,為探討褚遂良書法在唐代整個社會的傳承與影響,筆者選取更具普遍性的唐代墓志進行對比。這些墓志的墓主人上至達官顯貴,下至普通百姓,最能反映唐代社會各個階層對書法取法學習的情況。筆者翻閱大量唐代墓志發(fā)現(xiàn),最早與褚遂良書風相近的墓志有立于顯慶元年(656)五月十四日的《大唐處士范君墓志銘》,該墓志取法《雁塔圣教序》風格明顯,而此墓志刊刻于顯慶元年,即公元656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于永徽四年,即公元653年,《大唐處士范君墓志銘》刊刻時間是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立碑后的第三年??梢?,褚遂良書法在當時的追隨者之多、影響力之大。
除此之外,立于龍朔二年(662)的《唐故韓君潘夫人墓志銘》,也能明顯看出受褚書風格影響較大。此墓志與《雁塔圣教序》雖然在整體風格上有所區(qū)別,但從一些字的用筆、點畫、字形等方面看,都與褚遂良書法相似,可以說,《唐故韓君潘夫人墓志銘》也是褚遂良書風的延續(xù),但其又有所發(fā)展,點畫更加硬朗。
除此之外,還有立于龍朔三年(663)的《唐故周君墓志銘》,此墓志明顯帶有褚書的筆意,中宮緊收,點畫內,是褚遂良書風在唐代的延續(xù)。立于神龍二年(706)的《唐贈太子中舍人丹陽甘府君墓志》,在用筆及結字上與《雁塔圣教序》的風格上十分相近,能看出明顯取法褚遂良書法的影子。這些都是褚遂良書法在唐代傳承的體現(xiàn)。
除此之外,還有立于開元十年(722)的《大圣真觀楊法師生墓志銘》,書寫者可謂是得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三昧。該墓志從用筆到點畫再到字形,都與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十分接近,點畫的牽絲映帶,字形的粗細對比,處理得當,看不出刻意模仿的痕跡。可以說其在用筆、結字、章法上與《雁塔圣教序》也并無二致,書寫者對褚書所下的功夫,非一般學褚書者所能及。
除此之外,立于開元十四年(726)的《大唐故七品亡宮志文》,在書法風格上亦與褚遂良書法十分相近。此墓志用筆靈活,體式開張,起筆處帶有明顯的逆鋒形態(tài),點畫帶有明顯的弧度。此墓志的書寫者雖也無名,但必定是善學褚書者所為,這足以看出褚遂良書法在唐代社會的影響。
唐 大圣真觀楊法師生墓志銘拓片 千唐志齋博物館藏
唐 唐贈太子中舍人丹陽甘府君(基)墓志銘拓片 千唐志齋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立于天寶十二年(753)的《唐劉仲獎墓志》在書法風格上亦取法褚遂良,其書寫者是修行于長安城內豐樂坊中開業(yè)寺的僧人智詳。[5]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學褚者,限于篇幅不一一贅述。
總之,褚遂良書法在唐代的傳播,除書法史上比較有名的薛稷之外,褚遂良的書法在民間也備受世人喜愛,學褚者眾多。正如毛鳳枝在《石刻書法源流考》中所說:“自褚書既興,有唐楷書,不能出其范圍。顯慶至開元名碑志,習褚書者十有八九?!盵6]褚遂良的書法不僅被當時的士大夫階級所接受,在民間其書法也廣泛流傳,從當代出土的墓志來看,褚書的影響時間更為長久,比葉昌熾所謂的“自垂拱迄武周長安”還要長遠,甚至可延續(xù)至天寶年間。褚遂良在唐代書壇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不僅有書史留名的薛稷、王知敬、裴守真等書法名家,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平民善書者。正如徐利明先生所說:“唐代書壇基本上是以效法四家的方式來接受王系法度的,其中以效法褚書者為多,形成時尚。”[7]
唐 唐故韓君潘夫人墓志銘 千唐志齋博物館藏
《呂好娘墓志》取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風格尤為明顯,是褚遂良影響下唐代書風的體現(xiàn)。一方面,《呂好娘墓志》的出土,為探究褚遂良書法在唐代傳承與流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其書法藝術風格在繼承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也為當代學習褚體書法提供了范本。
唐 大唐故七品亡宮志文 千唐志齋博物館藏
另一方面,通過史料記載判斷一位書家在當時書壇的影響力是遠遠不夠的,唐代書學大興,著名碑刻很多,同時佚名的碑銘、墓志也不計其數(shù),而這些不為人們所熟悉的平民碑刻最能反映出褚遂良書法在唐代深受時人追捧,學習者眾多,更能說明褚書在唐代書壇的影響之大遠非書史所載。
總之,《呂好娘墓志》的出土,為我們研究褚遂良書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褚遂良書法在唐代的接受與傳播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對此類佚名碑刻、墓志進行對比,可以看出褚遂良書法在唐代的影響可持續(xù)至天寶年間,可見褚書在唐代的影響力之大、影響范圍之廣。
注釋:
[1]毛遠明.西南大學新藏墓志集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91.
[2]容軒.唐呂好娘墓志銘[J].書法,2016(11):40.
[3]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190—191.
[4]葉昌熾.語石: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4:228.
[5]何慧斌.僧智詳書《唐劉仲獎墓志》考論[J].中國書法,2019(11):68.
[6]蔡顯良.書法史論麈談[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8:135.
[7]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