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 孫文麗
(1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 神經內科六病區(qū), 河南 鄭州450003;2 漯河市中心醫(y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漯河462000)
帕金森屬于一種神經退行性病癥, 在我國該病癥多發(fā)于65歲以上老年群體中, 發(fā)病率約為1.7%。 研究[1]表明, 帕金森患者認知功能損傷發(fā)生率為30% ~ 60%, 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加強積極治療的同時, 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可激發(fā)患者主觀能動性, 有效緩解患者病情, 改善其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在老年帕金森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108 例老年帕金森患者,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 例。 對照組男33 例, 女21 例; 年齡59 ~76 歲, 平均年齡 (66.75 ± 5.33) 歲。 觀察組男29 例, 女25 例; 年齡60 ~77 歲, 平均年齡 (67.85 ± 5.42) 歲。 兩組患者病程、 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對照組按照帕金森患者常規(guī)管理方式干預, 包括基礎護理、 生活護理、 用藥指導、 飲食指導、 心理護理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干預, 具體如下: ①問題描述。 責任護理人員通過查閱患者病歷, 了解其病情特征, 并根據(jù)一系列檢查記錄評估病情; 與患者溝通時注意保持友善、 溫和、 親切態(tài)度, 拉近護患距離, 并鼓勵其主訴,以便準確了解患者身心狀態(tài)。 ②明確護理目標。 分析現(xiàn)階段患者心理狀態(tài), 正確了解其護理需求, 同時詢問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期望值, 在征得其同意后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 根據(jù)類型差異, 采用 “奇跡式問句” 與患者討論, 并在討論過程中分析患者病情變化情況, 幫助其理解社會功能與軀體癥狀之間的聯(lián)系。 ③成功案例分析。 問題導向小組成員通過分析成功案例, 并結合自身護理經驗, 通過頭腦風暴形式, 探討護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 并提出相應護理對策, 以改善患者癥狀, 延緩病情發(fā)展。 ④反饋。 嚴密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情況, 重視患者病癥改變情況; 如果效果不理想, 需要根據(jù)病情變化情況, 及時調整護理目標, 不斷增強患者能動性。 ⑤進步評價。在護患溝通過程中, 對患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作出評估, 總結患者治療中病情恢復情況, 設立下一步護理目標; 護理結束后, 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對存在的疑問及時咨詢, 護士應耐心傾聽, 予以詳細解答, 將任何進步歸于患者自身努力, 幫助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信心。
1.3 觀察指標①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 (MoCA) 量表[2]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 滿分30 分, ≥26 分為正常, 18 ~26 分為輕度認知障礙, 10 ~ 17 分為中度認知障礙, <10 分為重度認知障礙, 評分越高表示認知能力越好。 ②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 (PSQI)[3]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 該量表包括5 個他評條目與9 個自評條目, 其中18 個條目組成7 個因子, 每個因子0~3 分, 總分0 ~21 分, 評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③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 抑郁自評量表 (SDS) 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4]。 SAS、 SDS 量表分別包括20 個條目, 總粗分滿分為80 分, 標準分=總粗分× 1.25, 分值越高表明焦慮、 抑郁情緒越嚴重。 ④采用帕金森運動功能評分量表 (MORSPD) 評估患者運動功能恢復情況, 內容包括動手能力與寫字、 流利速度與語速、 走路姿勢與起坐等, 評分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認知功能與睡眠質量干預后, 觀察組的MoCA 評分升高,PSQI 評分降低, 且觀察組的MoCA 評分高于對照組, 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MoCA、 PSQI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MoCA、 PSQI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該組干預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MoCA 評分 PSQI 評分干預前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54 12.35±1.62 11.23±1.87 8.14±1.31*對照組 54 12.41±1.53 11.34±1.76 9.96±1.54*t 0.198 0.315 6.615干預后24.53±3.57*15.87±1.79*15.935 P 0.000 0.844 0.754 0.000
2.2 心理狀態(tài)干預后, 兩組的SAS、 SDS 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的SAS、 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SAS、 SDS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SAS、 SDS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該組干預前比較, *P <0.05。
組別 n SAS 評分 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54 55.87±4.58 56.25±4.16 48.58±3.72*對照組 54 56.11±5.12 55.79±3.85 51.71±3.55*t 0.257 0.596 4.473干預后47.25±3.57*51.68±3.69*6.340 P 0.000 0.798 0.552 0.000
2.3 運動功能觀察組動手能力與寫字、 流利速度與語速、 走路姿勢與起坐等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動手能力與寫字 流利速度與語速 走路姿勢與起坐觀察組 54 4.63±2.24 73.14±9.46 1.82±0.52對照組 54 3.04±1.41 63.28±8.84 1.32±0.58 t 4.414 5.596 4.717 P 0.000 0.000 0.000
帕金森是一種退行性病變, 若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和干預容易導致病情惡化。 由于患者及家屬對帕金森的認知水平較低, 通常病情好轉后自行中斷治療, 對患者心理、 后期恢復情況缺乏重視, 致使預后情況不理想。 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是一種以患者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的針對性護理措施, 一切護理活動均圍繞患者自身特點進行。 在實施過程中, 通過了解帕金森患者護理需求, 分析其病情、 家庭狀況、 心理狀態(tài)、 接受能力等情況, 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研究[5]表明, 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自我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態(tài), 進而提高臨床診療依從性。 常規(guī)護理模式可能存在 “一概而論” 的弊端, 難以滿足不同患者的臨床需求, 而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重視個體差異化, 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 更人性化的護理服務。 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重視 “醫(yī)-護-患” 溝通, 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 獲取患者和家屬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 有助于提高護理依從性, 促進病情恢復。
研究[6]表明, 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可顯著改善帕金森患者認知功能、 睡眠質量和臨床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觀察組的MoCA、 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 PSQI、SAS、 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 提示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可改善帕金森患者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 提高睡眠質量, 同時對消除患者焦慮、 抑郁等負面情緒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 基于問題導向的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老年帕金森患者認知功能和睡眠質量, 緩解負面情緒, 提高運動功能,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