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若涵
摘要:白蛇傳說歷史悠久,其中“水漫金山”的情節(jié)作為“白蛇傳”高潮,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但在《雷峰塔》前已有巨蛇“水漫邙山”的傳說,金山寺也有關于洪澇的傳說被記錄。本文結(jié)合社會背景探究傳說之間相合之處及形成、演變成因。
關鍵詞:水漫金山 《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 金山寺
目前國內(nèi)對于金山寺傳說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白蛇傳”,例如:白娘子形象的演變、法海身份的探究等。其中,對于“水漫金山”的研究不在少數(shù),但這些都局限在“白蛇傳”的框架內(nèi),研究傳說形態(tài)與功能的當代演變。但金山寺作為有名的“神話山”,記載的民間傳說自然不僅有“白蛇傳”,還有其他有許多共通之處的傳說。關于“白蛇傳”以外的金山寺傳說在國內(nèi)研究較少,筆者認為記載中的相似之處,可以作為研究傳說變遷、傳承,深究其背后史實和百姓、文人對傳說的心理切入點,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一、“水漫金山”的形成與成因
(一)從無至有
“白蛇傳”的傳說以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的一則《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為分水嶺,其為目前最早且完整的“白蛇傳”故事,在此之前的傳說大部分篇幅不長、人物扁平、劇情簡單,僅為“白蛇傳”的藍本。
《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全文近兩萬字,遠非前本一、二百字篇幅可比,馮夢龍對它進行了擴充和改編。但是在《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是沒有“水漫金山”這一情節(jié)的。作為全文的高潮,白娘子和法海的斗法應該細致刻畫,但在馮本中,這一節(jié)敘寫得非常直白:許宣到金山寺燒香,白娘子和小青駕小船來接?!霸S宣卻欲上船,只聽得有人在背后喝道:‘業(yè)畜在此做什么?許宣回頭看時,人說道:‘法海禪師來了!禪師道:‘業(yè)畜,敢再來無禮,殘害生靈!老僧特為你來。白娘子見了和尚,搖開船,和青青把船一翻,兩個都翻下水底去了”[1]。馮本中,白娘子和法海并未“斗水”,法海僅僅一句話就讓白娘子“翻下水底”,可見法海的佛力比白蛇的妖力要高超許多。清代,人們在馮本的基礎上對“白蛇傳”進行了改編,加入了“水漫金山”的情節(jié)。
方成培《雷峰塔》第二十五出《水斗》對于白蛇和法海的斗法描寫得十分詳細,白娘子不像之前不戰(zhàn)而逃,而是與法海針鋒相對。作為戲曲本,其中不僅有蛇、僧,還加入了蝦兵蟹將、護法神等,使場面更宏大,顯出斗法場面的激烈:“〔旦〕禿驢,你執(zhí)意如此,罷,說不得了。水族每!〔內(nèi)應,蟹、蝦、龜、蚌上〕湖主有何吩咐?〔旦〕與我把水勢大作,漫過金山,救俺官人便了?!渤笊稀澈茄?,禪師不好了!江中水勢大作,一直漫上山來了?!餐狻巢环?。此乃妖魔法術,把我這襲裟,罩住山頭,水勢自然退去矣?!盵2]此處首次出現(xiàn)了“水漫金山”的內(nèi)容,方成培之后的“白蛇傳”傳說大多延續(xù)方本,保留了“水漫金山”的情節(jié),延續(xù)至今。
中國民間傳說之間聯(lián)系緊密,通常一個新情節(jié)的產(chǎn)生是創(chuàng)作者在事實基礎上,聯(lián)想同類型的傳說,從中汲取靈感,進行的個人化創(chuàng)作。大多傳說能找到史實或前代傳說的影子。那么,“水漫金山”的由來會是什么呢?
(二)成因探究
1.龍卵傳說
金山作為有名的“神話山”,在“水漫金山”成名之前已有許多傳說,其中就有與水害相關的記載。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神奇”中提到關于龍卵的傳說?!八稳首谔焓ツ觊g,近輔獻龍卵,云:‘得自大河中。詔遣中人送潤州金山寺。是歳大水,金山廬舍為水所漂者數(shù)十間,人皆以為龍卵所致”[3]。明朝郎瑛《七修類稿》中記載:“嘗有人穿地得卵,寄于金山寺中,龍能涌水人寺取卵”[4]。
這兩則傳說是在說同一件事:金山寺中有龍卵,并引發(fā)了大水。這自然讓人聯(lián)想到“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求考于《宋史》,其中卷四本紀第四中有記載,天圣七年“夏四月……是月,潤州大水”[5]。潤州即為鎮(zhèn)江,也就是說,天圣年間鎮(zhèn)江確實有水災。人們在事實的基礎上,對天災進行想象、創(chuàng)作,形成傳說。站在現(xiàn)代人的角度,龍卵自然是古人想象、創(chuàng)造之物,是非現(xiàn)實的。與龍最相近且能找到實體的是蛇。
自古以來,龍和蛇的關系密切。龍在中國人的精神圖騰占主流,它是皇權的象征。遠古時期,人類的生存能力并不高,蛇對于人來說是危害極大的生物,但因其繁殖能力強又近水,人們對蛇既畏懼又崇敬。這在神話中有所體現(xiàn):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始祖,是人首蛇身的形象。王逸《楚辭·天問》注:“女娟人頭蛇身。”[6]人類祖先供奉蛇,在生產(chǎn)力提高、生活安定后,人們對于蛇的畏懼降低,尊敬隨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權力的龍。龍蛇并論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左傳》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盵7]又有“筆走龍蛇”等詞,可見,人們將龍蛇相提并論。
龍蛇與洪水的傳說流傳久遠,在治水神話中,女蝸是作為治水者出現(xiàn)的?!痘茨献印び[冥訓》:“火壏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蝸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盵8]上文已提及女蝸的形象是人首蛇身,在補天時“積蘆灰以止淫水”,然而龍蛇不僅是治水者,還一體兩面地扮演阻礙治水的角色。
共工是龍蛇形態(tài)的代表?!渡癞惤?jīng)·西北荒經(jīng)》:“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發(fā)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獸,貪惡愚頑,名曰共工?!盵9]共工卻是水神,并且時常阻礙治洪。這體現(xiàn)在共工與大禹的矛盾中:“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盵10]可見,大禹是治洪的人類英雄,共工是興風作浪卻被人類戰(zhàn)勝的水神。當然,治水者和阻礙者的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體現(xiàn)出“龍蛇”和水的關系及對水控制的能力。那么,金山寺有龍卵引發(fā)大水的傳說自然就能夠說得通了。
2.降蛇文化
除了龍卵外,金山寺還有關于龍洞的傳說。宋代贊寧《高僧傳》:“唐代靈坦至潤州江中金山,今澤心寺也。其山北有一龍穴,常吐毒氣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斃,靈坦居之,毒云遂滅?!盵11]龍穴,即今白龍洞。清光緒《丹徒縣志》也記載了金山寺高僧降蛇:“相傳裴頭陀開山得金處,昔有蟒盤跟其中,頭陀驅(qū)去之?!盵12]又《金山志》載:“往有高僧呼龍曰:‘汝能現(xiàn)身乎?龍即現(xiàn)一頭如山。僧曰:‘汝能大,卻不能小,能入吾缽體中乎?龍即人缽內(nèi)。僧曰:‘汝能出乎?龍百計莫能出?!盵13]此處僧人降龍的道具是缽,與后世“白蛇傳”中法海用缽困住白蛇相應??偨Y(jié)得出:在僧人來金山前,金山山北有洞,洞中有白蟒,在僧人除蛇后,蛇就不出現(xiàn)了。以上多例體現(xiàn)了金山寺降蛇文化的典型性,讓人一提到高僧降蛇就想到金山寺。
此處出現(xiàn)的僧人有二:一是靈坦,二是裴頭陀。靈坦是武則天的侄孫,裴頭陀則是唐宰相裴天之子?,F(xiàn)今“裴公洞”,被稱為“法海洞”。相傳法海就是裴頭陀,但事實如何學界一直有分歧,法海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也一直有爭議。無論二者是不是同一人,甚至這位降蛇的高僧是不是這三位之一都不影響得出結(jié)論:金山寺的高僧降蛇文化具有典型性,流傳已久?!八鹕健弊鳛槲娜藢瞪咔楣?jié)的創(chuàng)造性補充,是文人性和傳奇性兼具的代表。
3.“邙山巨蛇”傳說
“水漫金山”的源頭相傳為鄺山巨蛇“水漫洛城”?!杜f唐書·志·卷十七》:“天寶中,洛陽有巨蛇,高丈余,長百尺,出于芒山下。胡僧無畏見之,嘆曰:‘此欲決水注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數(shù)日蛇死。祿山陷洛之兆也?!盵14]聯(lián)系上文,龍蛇與水害一向聯(lián)系緊密,單憑此說“水漫洛城”是“水漫金山”的源頭好似證論不足。但鄺山巨蛇的傳說具有典型性:巨蛇出現(xiàn)—水漫危害—高僧降服,這與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中的《水斗》情節(jié)大抵相同,可以推測方成培在創(chuàng)作時受邙山巨蛇傳說的影響。“白蛇傳”的故事因為流傳時間久、影響范圍廣,“水漫金山”給大眾的印象之深反而超越了“水漫洛城”,使“水漫”這種傳說典型由洛城轉(zhuǎn)移到了金山。這種轉(zhuǎn)移現(xiàn)象在中國傳說中不是少數(shù),而是文人有意識創(chuàng)作和百姓無意識選擇的結(jié)果。
二、“水漫金山”情節(jié)演變與社會背景探究
創(chuàng)作是一代代傳承、積累的。金山地理因素(四面環(huán)水)、降蛇文化、龍蛇和洪水傳說、邙山巨蟒等因素都給“水漫金山”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一味傳承是不會有如此之大的影響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創(chuàng)造,這創(chuàng)造本身離不開社會、人民的影響。
(一)演變歷程
在方成培《水斗》中,白蛇“水漫金山”后,法海想用寶缽鎮(zhèn)壓白蛇,卻被文曲星攔住,才得知白娘子已有孕,法海作罷,白蛇逃往臨安?!啊脖姟硢⒍U師,才祭起寶缽,忽被文曲星托住,不能罩住此妖?!餐狻掣?,原來如此。與我收回寶缽者。速退?!采稀扯U師,可曾收那妖孽?[外]這孽畜,腹中懷孕,不能收取”[2]。此處“水斗”不僅添加了許多細節(jié)還讓白娘子有了身孕,使她從妖進一步變成人,進一步樹立了賢妻良母形象。
清代華廣生的《白雪遺音》作為明清俗曲總集,在《雷峰塔》一則沿襲方本,斗法這一情節(jié)與方本相差不多,后續(xù)發(fā)展與方本一致,可以說是對方本的總結(jié)概括。
民國夢花館主在《白蛇全傳》中,將法海由高僧改為癲蛤蟆精,白蛇當年吞了他的內(nèi)丹,使他懷恨在心。第三十四回《水漫》兩妖斗法,白蛇請兄長黑風大王幫助,黑風漫金山、淹百姓。增加第三者,將漫金山的罪過從白蛇身上轉(zhuǎn)移,讓觀眾對她的好感進一步提升,對她表露同情,更因白蛇懷孕生子,使她的人性達到最高,成為古時百姓理想的女性形象。但如此做消解了白蛇和法海、人和妖的矛盾,使“白蛇傳”淪為妖物之間對立的言情故事。黑風的出場也不能突出白娘子作為主角的作用,后來文人大多將此人物刪去。
(二)社會背景探究
“水漫金山”的情節(jié)至此已經(jīng)有了大體統(tǒng)一的形式,結(jié)局多延續(xù)方本:法海因白蛇有孕暫時放過她,讓她逃回臨安。可以說,“水漫金山”是發(fā)現(xiàn)白娘子有孕的必要過程,白蛇有孕作為“水斗”的結(jié)局是《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中沒有的,完全是方成培的個人創(chuàng)作。然而后人一直延續(xù)此說法,這證明人們認可這樣的情節(jié)。那么作為“水漫金山”的結(jié)局,方成培和后人為什么會選擇讓白蛇有孕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1.情理之爭
馮夢龍生于明萬歷二年,于清順治三年去世,是生活在明末時期的文人。明朝末年時期商品經(jīng)濟繁榮,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市民迅速增多。儒商的增多使“棄儒人賈”不再是個別事例,新的消費群體形成。這其中有許多人受李贄等思想家的影響,肯定人的欲望,“蓋聲色之來,發(fā)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牽合矯強而致乎?”
馮夢龍所創(chuàng)“三言”明顯體現(xiàn)“遵情”的意旨。他將白娘子由《李黃》《西湖三塔記》中令人憎惡、恐懼的蛇妖轉(zhuǎn)變成人性大于妖性的賢妻形象。白娘子對許宣堅定不移的愛體現(xiàn)了“情為理之維”。但《警世通言》的名字表達了馮夢龍“警世”的教化目的。馮本中許宣兩次因白娘子陷入險境:白娘子給他的銀子出自官府,許宣被發(fā)配蘇州;在蘇州,白娘子給他的釵等物也是官府之物,許宣又被發(fā)配到鎮(zhèn)江。這些都說明作者在勸誡人們警惕女色。最后兩句詩:“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很明顯有教化目的在。馮本中的白娘子依舊有“妖性”,是要警惕的色欲的化身,法海直接將其鎮(zhèn)壓也表達了警惕情欲的內(nèi)涵,可以說此時的“白蛇傳”還保留著文人“言志”的教世傾向。
到了清乾隆以后,戲曲的種類大幅增多,經(jīng)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為百姓看戲提供了酒樓茶館等場所,這使戲曲的觀眾群體越來越龐大。這些群體的審美趣味,決定了他們不會在思想內(nèi)容上提出高雅的訴求,使戲曲出現(xiàn)了俗化的現(xiàn)象。戲曲藝術俗化的體現(xiàn)之一是觀者對情的欲望大大超越了理。戲班為了吸引觀眾,對原本的話本做出了符合百姓心理的改動。
“水漫金山”作為僧與妖斗法的高潮部分,自然受百姓的歡迎,安排白娘子有孕的情節(jié)使白娘子身上最后的妖性消失,在觀眾眼中她已然成為為夫延續(xù)香火的賢妻。情和理的沖突引起了人們對白娘子的憐惜和對法海的不滿,使觀眾心中的情超越了降妖的理,傳說的改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受眾的層次及他們的心理需求決定的。
2.審美之趣
中國文化多追求“團圓之趣”,李漁《閑情偶寄》指出:“水窮山盡之處,偏宜突起波斕,或先驚后喜,或始疑終信,或喜極信極而反致驚疑。務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備,始為到底不懈之筆,愈遠愈大之才,所謂有團圓之趣者也。;[157X論是《竇娥冤》的沉冤昭雪還是《長生殿》的仙宮重會,國人總是對意難平的結(jié)局抱有太多惋惜,總會借助或?qū)嵒蛱摰耐饬M足對團圓結(jié)局的希求。正如王國維所說:“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精神面貌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盵16]白娘子即使不敵法海,也要因有孕被法海暫時放過;即使被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也要讓雷峰塔倒讓夫妻團聚。
3.信仰與子嗣
儒家文化對子嗣十分看重,《孝經(jīng)》:“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泵耖g也有俗語:“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笨梢哉f在孝道的幾千年熏陶下,人們對子嗣的傳承看得十分重要。
探究明朝中后期的民間信仰可知,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過程在江南推進得尤為順利。金山寺大型的“水陸法會”,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佛教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佛教作為外來信仰,在吸收本土信眾的同時也被本土化。眾多佛教神祇被改造成民間俗神,其中最典型的是觀音。觀音在印度佛教中是男性的形象,但到了中國觀音卻被當做女性,并且人們還賦予了她送子的權能。民間對送子觀音的虔誠信仰體現(xiàn)在觀音會的規(guī)模浩大,普陀山的觀音道場香火不絕。觀音作為外來神祇,能在中國人如此信仰,大都因為人們重視子嗣。所以,百姓將對子嗣的企盼寄托于佛教。
佛教對妖的態(tài)度十分清晰,《西游記》中,只要是妖,無論是不是做了壞事都一律打死。但《雷峰塔》作為受眾是民間百姓的戲曲本,與《西游記》神魔小說、《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警世話本的性質(zhì)不一樣,它承載的是市井人民的“信仰”和企望。佛教在本土化中必然會向地方“信仰”妥協(xié),白娘子有孕,佛家人法海自然也向子嗣的傳承妥協(xié)。至此傳說已經(jīng)在俗文學的層面上達到了圓滿。
三、結(jié)語
傳說傳承、演變的原因和途徑有很多,這種延續(xù)遵循了當時社會的制度或風俗,符合當時人的心理。立足新時代,回望過去,不難發(fā)現(xiàn),傳說的傳承需要依靠商業(yè)經(jīng)濟和文人創(chuàng)作。所以,“水漫金山”這類能夠依靠實物景觀傳承、發(fā)揚的傳說應該結(jié)合景點的商業(yè)價值,將文化與經(jīng)濟結(jié)合,同時需要文人根據(jù)時代發(fā)展和人民心理訴求不斷創(chuàng)新,讓古老傳說在現(xiàn)代依舊發(fā)揮價值,傳達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馮夢龍.警世通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方成培.雷峰塔[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沈括.夢溪筆談[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9.
[4]郎瑛.七修類稿[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5]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屈原,著.王逸,注.楚辭章句[M].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7]左丘明.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2.
[8]劉安.淮南子[M].長沙:岳麓書社,2015.
[9]東方朔.神異經(jīng)[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荀況.荀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11]贊寧.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2]何紹章,馮壽鏡.光緒丹徒縣志[M].1879.
[13]盧見曾.金山志[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14]劉昫,舊唐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7.
[15]李漁.閑情偶寄[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16]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