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巧雨 逯陽
【摘要】 從神話批評視角入手,對葉芝詩歌中的神話書寫進行解碼。葉芝將其對愛爾蘭民族的深切憂思蘊藏在神話書寫之中。通過將古愛爾蘭神話與現(xiàn)實生活結(jié)合,賦予古老神話以新的內(nèi)涵,喚醒了民眾內(nèi)心沉睡的“集體無意識”,正是這些融入血脈的記憶激勵著愛爾蘭人民擺脫枷鎖,為自由獨立而抗爭。
【關(guān)鍵詞】 葉芝;神話書寫;愛爾蘭;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I56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6-0022-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2021年度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YJSCX2021-072)、2019年度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2019JYT20)和2019年度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L19BWW008)的部分研究成果。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20世紀愛爾蘭著名民族詩人,他的詩歌滿載著對愛爾蘭的豐沛情感。他堅持以自己熟悉的愛爾蘭神話為藍本,并對神話進行重新改寫,這既是對集體意識的恢復(fù),也是對民族身份的重建。他筆下的愛爾蘭神話古樸而神秘。撲朔迷離的神話故事,超凡脫俗的仙人世界,豐富多彩的神話原型已經(jīng)成為愛爾蘭人的身份象征和文化符號。解碼文化符號的深層含義是揭示葉芝詩歌神話書寫的關(guān)鍵,也是洞察葉芝愛爾蘭民族身份構(gòu)建的窗口。
一、原鄉(xiāng)神話和混雜的民族意識
愛爾蘭歷史學(xué)家斯坦迪什·格雷迪認為,“神話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夢想,它們是一個民族期盼擁有的歷史。”[1]神話一直被視為是民族精神的載體,這也與神話的起源息息相關(guān)。神話起源于原始社會,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生存的壓力迫使人們到虛幻的想象中去尋求安慰,他們會在原始神話里構(gòu)建一種想象中的秩序,這種秩序使他們得以從現(xiàn)實的苦難中暫時掙脫出來,這也就成了人類神話思維的一部分。葉芝的詩學(xué)創(chuàng)作也正是建立于這種神話思維之上。他所處的時代動蕩不安,民族斗爭風(fēng)起云涌。葉芝作為一個民族詩人,決心讓“這盲目苦難的土地”——愛爾蘭重新蘇醒,而他用來喚醒愛爾蘭的利器之一便是神話。為此他在作品中極力歌頌仙境般的愛爾蘭田園風(fēng)光和純樸高尚的愛爾蘭人民,以期喚醒人們內(nèi)心深處潛藏的“集體無意識”?!逗u因尼斯弗里》和《被拐走的孩子》就是兩個明顯的例子。這兩首詩都將敘說設(shè)置在小島這樣一個人間仙境之下,賦予了詩歌一種如夢如幻的朦朧感。小島遠離喧囂塵世,不難看出詩人想要擺脫束縛與羈絆,重回愛爾蘭性的愿望。
《湖島因尼斯弗里》詩名諧音“inner is free”,意指著內(nèi)心自由。作者筆下的湖島是如此靜謐、祥和、美好,而與之相反,倫敦街頭則顯得無趣且呆板,是以“馬路”和“灰色的人行道”為代表的現(xiàn)代科技和工業(yè)文明的縮影[2]?!侗还兆叩暮⒆印分性娙艘餐瑯影延耘c愛爾蘭性并置。一面是理想中的仙境:美麗,自由,神秘;另一面是與理想背道而馳的現(xiàn)實:喧囂,焦躁,茫然。當個人的力量無法突破困境時,葉芝將希望寄托給了善良的精靈,在精靈的引領(lǐng)下,孩子最終從現(xiàn)實“無法明白的愁悲”中擺脫出來,自由地在仙境中“交織著古老的舞步”?!氨睢闭侵趁窠y(tǒng)治下現(xiàn)實自我的真實寫照,而走進仙界則意味著擺脫現(xiàn)代化了的自我,去追尋真正的愛爾蘭性。[3]詩人的政治愿望不言而明,通過構(gòu)建一個夢想仙境般的全民族共同家園來喚醒民眾的共同意識,從而復(fù)興愛爾蘭文化。在他看來,所有人自出生始便繼承了共同記憶。這也正如榮格所說:“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卻從不在意識中,因此它從來不會為單個個體所擁有,它的存在毫無例外地都必須要經(jīng)過遺傳?!盵4] 葉舒憲則把這種“集體無意識”解釋為“在個人的心理底層積存著自史前時代以來的集體的內(nèi)容”[5],這種心理是人類文明之根。葉芝詩中“與世隔絕的小島”正是愛爾蘭人民夢寐以求的精神原鄉(xiāng),只有凱爾特人憑借其血脈中的無意識才得以進入。詩人通過詩歌賦予仙境以意義,使人們心靈深處的共同思維、情感和知覺得以恢復(fù),內(nèi)心深處潛藏著“無邊的,難以言喻的張狂”得以覺醒,個人因而能夠與種族的往昔相聯(lián)結(jié)。
盡管葉芝極力避免英國文化對他的影響,但不得不說英式思維主宰了他的思想。葉芝自述,“我的屬于我用來思考、交談和書寫的英語,我所愛的一切都是通過英語得來的……”[6]這種“英愛孤獨”的混雜身份造成的身份困惑影響著他的神話創(chuàng)作思維,葉芝試圖利用“原鄉(xiāng)神話”喚醒愛爾蘭人民的共同記憶,但他對神話的闡釋,卻是基于優(yōu)勢文化的獵奇心態(tài),難免帶有殖民性特征。
《被拐走的孩子》中人類的孩子雖然最終走進了仙境,但他那“憂郁”的“眼神”和對熟悉、溫馨而寧靜的人類世界的依依不舍[7]中表現(xiàn)出了他的糾結(jié)和迷茫。同樣,《湖島因尼斯弗里》中引用的《圣經(jīng)》典故,“現(xiàn)在我要起身離去,前去因尼斯弗里”[7],使用的是將來時態(tài),表達一種對于美好愿景的想象。說明這一旅行只是存在于言說者的想象之中,作者并無法從英國性和愛爾蘭性中做出明確選擇。他是矛盾的,緘默的。
總之,這一時期葉芝筆下的仙人世界是一個被烏托邦化了的理想世界,很多時候與現(xiàn)實并不契合。比如他在《凱爾特鄉(xiāng)野敘事:一八八八》中高度贊譽愛爾蘭人民的勤勞樸實,品德高尚,卻對他們貧窮困苦的處境置若罔聞,甚至將貧窮默認為是出塵的前提??梢娺@一時期他的民族意識具有混雜性的特征,他對英國文明愛恨交雜的情結(jié)使他無法果斷而堅定地在英國性和愛爾蘭性中做出選擇。
二、神話歷史互文與民族憂思
20世紀初,愛爾蘭黨派斗爭激烈,政治動蕩,社會形勢復(fù)雜。葉芝不得不從他的桃源夢境中清醒過來,因為愛爾蘭民族的現(xiàn)實處境遠比他想象的更加艱難,那些他基于自身“優(yōu)勢視角”而刻意忽略的殘酷現(xiàn)實終于被血淋淋地呈現(xiàn)了出來,他必須以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愛爾蘭及其人民。不同于他早期詩歌的如夢如幻,浪漫神秘,中期的作品要顯得更加深沉內(nèi)斂。“歌,讓他們拿去/因為要有更大魄力/才敢于赤身行走?!痹娙藪亝s虛飾,直面真實的勇氣從中可見一斑。這時他已經(jīng)從虛構(gòu)的仙境中走出來,敢于正視社會現(xiàn)實,公開反對英國當局對愛爾蘭人的壓迫,對于愛爾蘭,他坦言它的美也承認它的狹隘。[8]其作品中的仙人世界也不再超然于世俗苦難之外,而是與凡世保持著一種并行不悖的關(guān)系?!稑淙~的凋蔽》一詩中,凡人不僅闖入了與世隔絕的仙境,更是發(fā)出了“高呼”。
此外,他不再像是被偷走的孩子那般以一顆寧靜忘我的心進入仙境,相反,他裹挾著自己的滿腹愁緒闖入仙境??梢姶藭r作者已經(jīng)跨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界限,不再將自己與世界隔絕在千篇一律的愛爾蘭仙境之中,而是能夠直面現(xiàn)實,客觀地看待愛爾蘭民族的歷史和文明。
另外,這一時期的葉芝開始將神話與歷史事件相結(jié)合,對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反思。“神話”和“歷史”這兩個概念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似乎是水火不容的, 人們認為“神話”是總是虛構(gòu)的且?guī)в袃r值判斷的目的性, 而“歷史”則是現(xiàn)實的、具有無目的的客觀性。歷史的神話化卻認為通過把歷史人物神化成為具有超現(xiàn)實威力的神或半神式的人,過去被固定和內(nèi)化起到奠基作用的歷史可以成為神話。
《1916年復(fù)活節(jié)》這首詩就顯然是在神化歷史,目的不是評析死去的造反者,也不是還原歷史。詩歌對歷史事件進行了神話式的解讀,將英雄人物看作是歷史進程的關(guān)鍵,打破了庸常與高貴的界限。這首詩首先描寫了一次尋常的聚會和詩人所熟悉的一些人。女性形象“她”指的是馬基維茨伯爵夫人,她曾經(jīng)策馬在鄉(xiāng)間馳騁,另外詩人用了“winged horse”來評價詩人皮爾斯——希臘神話中的詩人之馬,借此對皮爾斯的詩歌天賦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也賦予了詩歌神話般的肅穆感。馬這一意象在詩人之前的作品中早已多次被提到,無疑都象征著自由脫俗的仙人姿態(tài),但在這首詩中,詩人首次將兩個凡人英雄與馬聯(lián)系起來,暗示凡人英雄也同樣具備進入仙境的資格。
在第三節(jié),詩人突然筆鋒一轉(zhuǎn),使讀者置身于某個愛爾蘭鄉(xiāng)村的“流動的河水”中,“無論自然界如何變化,眾心靈只懷一個目標,/經(jīng)過一冬一夏/似乎中邪成石頭”[9]。就這樣,通過從時間和空間上拉開距離的神話處理方式,詩人將歷史中的偶然烈士事件升華到了普遍性的高度,歷史中的人物也就有了象征意義,普通的歷史事件也因而得以具備神話色彩。
詩人運用神話手法處理歷史,將歷史和神話相結(jié)合,從變易不定的歷史不確定性跨越到神話的永恒性,犧牲者因而得以在神話中獲得永生,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于起義烈士們的深切同情和對“可怕的美”的驚嘆。無論《1916年復(fù)活節(jié)》中對就義者名字的羅列,還是《致一個幽魂》中對意外隕落的帕內(nèi)爾的同情,都傳遞了葉芝對神話式英雄的期待。然而現(xiàn)實卻往往事與愿違,結(jié)局總是以革命的失敗和英雄的隕落而告終。
從這一時期的神話書寫中,可以看出葉芝的民族觀,對于這種“可怕的美”,他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誠然他驚駭于它的壯烈,意圖賦予它神話般的莊嚴,但同時他也否定暴力革命是民族運動的唯一途徑,他甚至覺得這種盲目民主主義所造成的犧牲毫無價值。
或許正如《現(xiàn)實主義者》中表明的那樣,這一時期的葉芝對自己身處的時代持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親眼目睹戰(zhàn)爭慘痛的他,再也無法回歸超然世外的神話仙境之中,葉芝詩歌中的神話元素剝?nèi)チ似潆鼥V的面紗,與真實的歷史相結(jié)合,變得堅實厚重。
三、神話原型循環(huán)與民族興衰
葉芝在晚年創(chuàng)作技藝越發(fā)精湛,詩歌中的愛爾蘭主題進一步成熟。不同于初期激進的、狹隘的民族主義,以及中期基于本民族歷史事件的政治民族主義,他的思想更加圓融而廣博,他站在人性的高度上重新審視自己的民族,并竭力用他的神話體系為愛爾蘭搭建一個生生不息的新秩序。
步入晚年的葉芝,雖然身體已經(jīng)衰老,但他那顆致力于民族復(fù)興的心卻從來沒有冷卻。他仍祈求能夠脫離肉身,附身于高貴的金鳥,為愛爾蘭民族歌唱。為此他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神話原型,以期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吧裨挼囊庀蠹由盍嗽姼璧暮x,然而讀者無論是對詩句的原意還是詩歌的延伸價值所產(chǎn)生的共鳴并不是詩歌的全部,其中真正的價值在于其自身深刻的內(nèi)涵之上?!盵10]
《麗達與天鵝》是詩人晚期的代表作之一,顯而易見,詩人筆下的麗達與天鵝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神話復(fù)述,而是服務(wù)于現(xiàn)實目的的改寫。在初稿中,詩人曾把這首詩命名為《報喜》,這在基督教中特指天使向圣母瑪利亞告知她將受圣靈感孕而生下耶穌?;蛟S在葉芝看來,神諭的降臨既是一種暴力,也是一種重生?!拔覀兊耐寥雷兊萌绱说呢汃ぃ挥袕奶祗E降某種驚駭?shù)纳裰I才能帶來重生。”[11]詩中的天鵝是權(quán)力的代表,也是擁有話語權(quán)的英國殖民者的象征,而柔弱無力的麗達則是愛爾蘭民族的化身。步入老年的葉芝將自己的哲思和民族的深切憂思都蘊藏在作品之中。他不再以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去看待殖民活動。他在揭露殘暴殖民統(tǒng)治的同時,也不否認愛爾蘭文明浴火重生的可能性。
此外,不能忽視葉芝后期在詩歌神話書寫中以循環(huán)論重構(gòu)社會秩序的努力。弗萊認為:“詩篇模仿自然,不是作為結(jié)構(gòu)或系統(tǒng)的自然,而是作為循環(huán)過程的自然。”[12]如同自然的冬去春來,文學(xué)的循環(huán)也同樣有跡可循。
葉芝的很多詩作中都可以找到弗萊所說的文學(xué)展示模式,作為歷史循環(huán)起點存在的天鵝原型便是個很好的例子。葉芝把人類文明視為兩個旋錐,而兩個旋錐共用一條中垂線,繞其相對旋轉(zhuǎn),兩千年是一個循環(huán)周期,圣母和鴿子是第一個循環(huán)的起點,而麗達和天鵝則是象征著即將來臨的第二次循環(huán)。弗萊對此表示贊同,“新的周期即將開始,麗達和天鵝必將取代鴿子和圣母”。除此之外,《基督重臨》《躊躇》《駛向拜占庭》中反復(fù)使用的揭示死亡與再生的樹,暗示歷史出路的鳥,象征復(fù)活的金枝等原型意象,也都是完美的例證。
借用神話框架和歷史循環(huán)論,葉芝試圖為愛爾蘭人民謀求一個永恒的新秩序。在他看來,愛爾蘭能否得到新生的關(guān)鍵便在于能否借助暴力的神諭之力發(fā)展其自身文明,但結(jié)果究竟如何詩人自己也不得而知。正如詩人在詩歌最后所問的那樣:當神征服人類的時候,人類是否得到了升華?[13]這一問題或許是對所有被殖民者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詰問。跨越了本民族的界限,葉芝的詩歌具有了普適的哲學(xué)內(nèi)涵。
四、結(jié)語
古老的神話是民族記憶和歷史的凝結(jié)。葉芝作為一名致力于愛爾蘭解放的民族詩人,從神話中獲得了詩歌創(chuàng)作源泉。神話賦予其詩作無與倫比的藝術(shù)感染力,令其煥發(fā)出獨特的文學(xué)氣質(zhì),同時還塑造了葉芝詩歌中蕩氣回腸的史詩感。葉芝不同時期的民族性思想變遷,可以通過其作品中神話書寫的嬗變體現(xiàn)出來。反之,通過對葉芝作品中的神話進行分析,也可以看出他對于愛爾蘭性的追尋初衷從始至終沒有改變過。正如理查德·埃勒曼所言,“存在著季節(jié)性的變化,但并沒有地震或海嘯。他的主題和象征自從青年時期就固定了,在他生命接近尾聲之時,又在力度上和銳度上得到更新?!盵14]如果說葉芝詩歌早期的烏托邦仙境神話還有狹隘民族主義成分在的話,那他中期對于歷史事件的神話處理則顯得格外清醒和冷靜,晚期的神話更是飽含哲思,超越了民族的界限,顯得厚重而深沉,這也是葉芝的詩歌久經(jīng)歲月而不衰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M].St.Jerome pub,1999:15.
[2]傅浩.葉芝評傳[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75.
[3]趙越,劉立輝.含混的文化民族主義:葉芝早期文化取向的癥候式分析[J].西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40(05):145-152+184.
[4]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增訂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99.
[5]葉舒憲.原型批評的理論及方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8:27.
[6]Jeffares A.N.A New Commentary on the Poems of W.B.Yeats[M].1984:208.
[7]葉芝.葉芝詩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32-35.
[8]李靜.神話·民族·文明—— 《麗達與天鵝》的民族觀和文明觀[J].外語研究,2010,(01):100-103.
[9]葉芝.葉芝詩選[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2.
[10]Northrop F.Divisions on a Ground: Essays on Canadian Culture[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3.
[11]歐榮,柳小芳.“麗達與天鵝”:姊妹藝術(shù)之間的“藝格符換”[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17,39(01):108-118.
[12]弗萊.批評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107.
[13]涂年根,張麗.葉芝詩歌中的神話思維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xué),2011,31(10):99-104+35.
[14]Ellmann R.The Identity of Yeat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1.
作者簡介:
覃巧雨,女,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詩歌。
逯陽,男,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英語詩歌、比較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