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文藝界動態(tài)占據了不少新聞“頭條”。一方面,某些昔日“頂流”形象崩塌,國家集中整治“飯圈”亂象,流量至上的邏輯逐漸被校正。另一方面,《山海情》《你好,李煥英》《覺醒時代》《長津湖》等文藝佳作頻出。激濁揚清、崇德尚藝,成為當下文藝發(fā)展的一大主題。
人是社會發(fā)展的主體,文藝工作者亦是決定文運盛衰的關鍵。從屈原、司馬遷,到李白、杜甫、蘇軾,從“魯郭茅巴老曹”,到冼星海、梅蘭芳、常香玉、李雪健……回望中華民族歷史,一代代文藝賢達如俊采星馳,燦然可觀,他們接受著各自時代精神的滋養(yǎng),也以匠心巧思醞釀出足以傳承千年的文藝精品。
不管是“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的文藝斷言,還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推敲精神,抑或是“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的行業(yè)堅守,幾千年來,中國文藝作品的具體表現形式或許有所發(fā)展,但文藝工作者以敦品為第一要義的價值觀,倡導厚積薄發(fā)、文以載道、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卻歷久彌新、亙古未變。
新時代,新文藝,新面貌。未來,等著新一代優(yōu)秀的文藝工作者繼續(xù)揮毫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