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
自古黃河富寧夏,蜿蜒的黃河在經(jīng)過寧夏的時候流速放緩,形成了素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平原。寧夏,并不像它的名字聽起來那樣一馬平川,恰恰相反,因為黃河貫穿而過,流水的切割,使地勢溝壑縱橫。當?shù)馗柚{唱道:“寧夏川,兩頭尖,東踩黃河西枕賀蘭山,南邊站著六盤山,年種年收水澆田,金山銀川米糧灘?!?/p>
寧夏是有著光榮革命斗爭歷史和傳統(tǒng)的地區(qū),是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征、西征給寧夏留下了豐厚的紅色資源、重要的歷史成果和永恒的精神財富。紅軍長征景區(qū)、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等,無不訴說著寧夏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革。
六盤山是1935年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澤東一首《清平樂·六盤山》,使之名揚海內外;將臺堡記錄了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場面,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寧夏不但有悠久獨特的歷史,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清真特色居多,以面食為主,喜甜、喜食牛羊雞肉。
蓋碗茶是回族傳統(tǒng)飲茶風俗。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茶碗和碗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或三炮臺,相傳始于唐朝貞觀年間。此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干、杏干),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白糖、茶葉)等。
正宗的回族蓋碗茶一定要有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干、柿餅、果干,且一定要用蓋碗裝,不但有白糖、冰糖,還要放紅糖給茶水上色,放黃糖使水的口感好,光看這四種糖就能想象寧夏人有多愛甜了吧,不過放這么多糖喝起來卻一點也不膩。
“冬吃羊肉賽人參,春夏秋食亦強身。”據(jù)《本草綱目》載,羊肉“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益腎氣”,是助元陽、補精血、益勞損之佳品。常吃羊肉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手抓羊肉是寧夏傳統(tǒng)地方風味食品,用寧夏“灘羊”中的羯羊烹制,瘦肉多,肉質嫩,易消化,無膻味,蛋白質豐富,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古族、藏族、回族、維吾爾族等民族喜愛的傳統(tǒng)食物。作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這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獨特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外出游牧,數(shù)月不歸,而羊肉卻有飽食一頓,整天不餓之功效。
手抓羊肉的做法一般是將羯羊肉切成2斤左右的大塊,投入開水中,加花椒、小茴香、八角、桂皮和杏、桔皮干等調料,燉煮至手提羊骨一抖而骨肉分離時即成。其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膻,色香俱全。手抓羊肉吃法有三種:熱吃,切片后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芝麻醬、豆腐乳(調成汁)、腌韭菜花等;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
燴羊雜碎,風味獨特,大多數(shù)用來做早餐。取用羊的內臟、頭蹄肉,經(jīng)仔細沖洗后,入開水鍋煮熟后撈出,切成絲。以原湯下入切好的雜碎絲,加蔥、姜、蒜末、紅辣油、味精、香菜等,即成燴羊雜碎。那紅色的便是辣椒油,綠色的是青蔥香菜末,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一口鮮湯吃一口雜碎,不膻不膩,味道香醇濃郁。在銀川的大街上,每天一大早,起床吃早點的人們,一個個喝著羊雜湯,就著茴香餅,吃得那叫一個爽!
香酥雞是寧夏地區(qū)特色傳統(tǒng)風味名菜之一,香酥入味,入口難忘,是當?shù)乜诳谙鄠鞯拿朗?,相當于北京的烤鴨。此菜選用筍母雞,以高湯蒸熟,火候足到,入油再炸,焦酥異常,其色紅潤,肉爛味美,是佐酒之美味。
一般的做法是,先把煮熟的母雞去骨不去皮,將雞肉撕成長條形,拌以鹽、香油、味精;另用3個蛋清,加淀粉、白面各半,攪拌均勻;將泡沫糊的一半倒入抹有清油的平盤中,然后投入雞肉條,用剩余的一半泡沫糊將雞肉條包起。包好的雞肉條放進七成熱的油鍋中炸至金黃色撈出,切二刀三條,再橫切、碼盤即可。
丁香肘子又稱燎毛肘子,是銀川的特色風味食品,其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軟爛適口,味道醇厚。丁香肘子因在烹調時加入了輔料丁香富有特殊的香氣而得名。丁香肘子制作方法是,肘子先經(jīng)燎毛、刮洗后,皮凈質潔,然后白煮、上色、改刀、定碗、籠蒸、澆汁。每道工序的操作十分精細,加上選料講究,調料中的丁香濃郁襲人,風味獨特,深受人們歡迎,人們最喜歡在“貼秋膘”時食用。
黃河鯰魚頭扁平,嘴與頭一般寬,上下腭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利齒,樣子兇猛。這種魚喜食肉,肥而少刺。鯰魚無鱗,周身光滑,平時藏在深水淤泥中,很難抓到。黃河水在寧夏境內平穩(wěn)緩慢,這給魚類等水產(chǎn)提供了良好棲息環(huán)境,黃河鯰魚就是其中最有名的。
黃河鯰魚不僅像其他魚一樣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而且肉質細嫩、美味濃郁、刺少、開胃、易消化,特別適合老人和兒童,西北人喜歡用最淳樸的烹飪手法,將大塊的黃河鯰魚燉得湯濃味美、肉質細嫩。
炒糊餑算得上是寧夏的一道地方著名小吃了,流行于寧夏銀川、吳忠等地?!昂G”是一種用烙餅切成餅條的俗稱,又稱“糊餑子”。而所謂炒糊餑,就是將這種烙餅切成條狀,加以配料炒制而成的一道主食。可別小看這樣簡單的一道面食,吃起來味道可是沒那么簡單,香味濃郁得能讓你吃上癮,過幾天想起那個味道,定會再去吃一碗。
蒿子面是中寧縣民間特色風味小吃,已經(jīng)流傳了360多年。蒿籽是一種野生植物的果實,有促消化、健胃、清熱等功效,采集曬干磨成粉,和在面里就成了蒿子面。中寧蒿子面以高筋面粉、蒿面為原料,加以精鹽、香油以及枸杞,經(jīng)過一系列程序細加工,端上桌來,香氣撲鼻,令人食欲大增。
蒿子面清爽可口,余味悠長,具有健胃、清熱的功效,制作工藝獨特,用料考究,還蘊含“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等意義。按照傳統(tǒng),大年初七,家家都吃蒿子面,名曰“拉魂面”;新婚夫婦結婚第二天,要吃蒿子面,名曰“喜慶面”;給小孩過滿月和百日,吃蒿子面,名曰“吉利面”;老人過生日也要吃蒿子面,作為長壽面。為發(fā)展地方特色食品,弘揚美食文化,中寧縣還舉辦過蒿子面廚藝大賽。
生氽面是寧夏當?shù)刂饕媸持?,源自于寧夏固原的氽面色香味俱全,酸辣醇厚,回味悠香,營養(yǎng)豐富,具有西北特色和少數(shù)民族風味,在西北地區(qū)廣受歡迎。氽面與拉面相似也屬于快餐類面食,適合當前快節(jié)奏生活的消費群體,但與拉面不同的是氽面制作流程更講究,食材更豐富。氽面一般選用鮮美的雞湯作為湯底,面為手工揪節(jié),食用更方便,營養(yǎng)更均衡。
馓子,又稱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寒食節(jié)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馓子。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馓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干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或豆?jié){后入口即化。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記載:“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huán)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p>
西北地區(qū)有吃馓子的習慣。一般漢族在臘月底制作,過年時招待客人,在正餐前食用。回族、撒拉族等少數(shù)民族群眾,在每年歡度傳統(tǒng)的“古爾邦節(jié)”“爾德節(jié)”“圣紀節(jié)”以及婚喪大事中,都把馓子作為待客的主要面食品。在寧夏各地,每逢節(jié)日喜慶,回族婦女同胞便各顯身手,做出造型各異的多種馓子,點綴節(jié)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