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家庭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家庭教育方式對于個體社會化的影響至關(guān)重要。在青少年探索新社會化學習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能夠給予哪些支持,如何聯(lián)結(jié)豐富的社會化學習元素,為孩子設(shè)計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支持環(huán)境?本刊專訪了兒童教育作家、百萬粉絲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的創(chuàng)始人三川玲。
給孩子“世界化”教育
《教育家》:世界在變,技術(shù)在變,年輕人的學習方式也在變?!靶律鐣瘜W習”并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您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是什么?
三川玲:在我的理解中,與社會化學習相對的概念應(yīng)該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功能。一是為孩子們提供水平線以上的教育,使他們不吃教育的虧。二是國家希望孩子們能夠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國家建設(shè)做出一定的貢獻。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是不是教育只能在學校里發(fā)生呢?顯然不是。即便是3~18歲的受教育主體,每天也只有8個小時左右是在學校里度過的,其余時間是生活在家庭或社會中的,再加上周末和寒暑假,在學校的時間充其量僅占三分之一。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雖然這兩種教育主張?zhí)岢龅纳鐣尘昂蜌v史影響不同,但都強調(diào)了學校和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在這種認知下,新社會化學習其實是把孩子在學校學習之外的時間釋放出來,我們要真正去思考學校之外的教育可以有什么樣的方式,應(yīng)承擔什么樣的功能,該有什么樣的目標。
《教育家》:過去,教材是我們的世界;現(xiàn)在,世界就是我們的教材。您對此是否有一種切實的感受?能否舉例談?wù)劊?/p>
三川玲:很多有孩子的家庭不愿帶孩子去旅行,尤其是孩子比較小的時候。一來擔心孩子會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二來認為孩子太小什么都記不住,去了也白去;三是嫌麻煩,出去要帶很多東西,大人還要照顧孩子,玩不盡興。但我們家非常熱衷于帶孩子去旅行,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兒童為什么要旅行》,成了網(wǎng)絡(luò)爆文,其中主要談的是這個世界能夠給孩子的滋養(yǎng)究竟是什么。從女兒小丸子6歲開始,每年寒暑假我們都會帶她去旅行,雖然很難確切地說出她在每次旅行中都學到了什么,但我總隱隱地發(fā)覺每次出行之后她都會長大很多,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處理事情的能力都會增強,格局也會逐漸打開,還能忍受一些艱苦。比如她在每次旅行前會參與旅行規(guī)劃,會收拾自己的行李,會在凌晨三四點起床跟我們一起趕火車,在國外旅行時,她會自己點菜、問路等。這些屬于復(fù)合能力,很難在某一門課程中學到,雖然不會提高考試成績,但都是她在未來非常需要的能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到十二三歲以后,發(fā)展良好的同伴關(guān)系會成為其一大需求,因此在旅行時我們就會約上幾個相熟的家庭同去。在某種意義上,這幾個家庭也形成了一個“小社會”,也算作一種社會化學習。
現(xiàn)在十四歲的小丸子去過法國、意大利、希臘、土耳其、印尼、泰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20個國家旅行,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非洲之旅。在去之前,為了使旅行更有意義,我找到一位朋友幫我們做旅行定制,她是一位旅行作家,按照她的建議,我們的非洲之旅果然收獲滿滿。也是在那次旅行中,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旅行和休閑的意義,有意識地通過旅行提取教育要素。我們在當?shù)氐膶в问且粋€地道的非洲小伙,他沒有來過中國,但會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我就組織同行家庭的幾個孩子“采訪”了小王叔叔,我們才知道原來小王有那么多故事。他的父母早亡,他是家里的老大,一個人扛起了幾個弟弟妹妹的生計,靠著教跆拳道,他很早就開始掙錢,不僅自己上了大學,也把弟妹們送入了學校。這對孩子們的影響非常大,會讓他們理解生命的反差,從非洲回來之后再在北京街頭遇見非洲朋友,就會多了一種親切感。其實這就是世界對孩子的教育。當一個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生活,自然會思考,別人為什么要這么活,我自己應(yīng)該怎么活。旅途所遇與內(nèi)心所思結(jié)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也是旅行最偉大的意義。
學校教育并非教育的全部
《教育家》:聽說你們給女兒安排了一個“間隔年”?
三川玲:小丸子的間隔年其實不是特意安排的,是因為她之前所在的學校學習任務(wù)非常繁重,睡眠不足、免疫力下降,幾乎沒有發(fā)展其他興趣愛好的時間,為了短期的學習目標而犧牲孩子的健康、個性和更多的生命可能性,我對這種方式存疑,我始終覺得學校教育所提供的不是我想要的教育的全部,所以我們選擇了“休學”,而且并沒有事先選好之后要進哪所學校,這樣就有了一個空檔期。當時,我們做了很多計劃,比如每個星期都會坐火車到某一座城市去旅行,第一站去的是濟南,我們會跟孩子一起對照著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去了解和感知那座城市。返程的火車上,我們還會寫同題作文,丸子的寫作常常被大家點贊,漸漸地,她愛上了寫作,還開通了自己的公眾號。我們原本打算就這樣過一年,但沒過多久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fā),我們的計劃泡湯了。
在全國人民集體居家隔離的那段時間,我們一家三口商議并制定了三個“一小時”計劃。第一,每人每天閱讀一小時,閱讀之后各用5分鐘圍繞“什么東西讓你感到驚訝、什么東西對你有用、什么東西具有創(chuàng)造性”來分享所閱讀的內(nèi)容,我們還會把每天的閱讀心得記下來。第二,每人每天寫作一小時,寫什么都可以。那段時間小丸子竟不知不覺寫下了近10萬字。寫作能使人保持思考,所以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三,每天每人做一件讓自己感到非常爽、非??鞓返氖?。比如我和我先生常常會選擇去吃美食,甚至會和異地的朋友各擺一桌子菜進行“云聚餐”,小丸子多數(shù)會選擇和好朋友連線打游戲,以她們的方式進行社交。
小丸子還非常喜歡畫畫,《飯團的故事》《保安的執(zhí)念》《口罩消毒》……她把自己生活中經(jīng)歷的種種小事畫成系列漫畫,發(fā)布在她自己的公眾號上,她甚至在讀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長篇小說《我的名字叫紅》之后,把讀后感以漫畫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然而對于長大后要做什么,她沒有什么“雄心壯志”——“想過平凡的生活,只要能畫畫、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了”。我也曾為小丸子的“佛系”而感到焦慮,但后來經(jīng)過討論我們慢慢達成共識:有意義的人生是一個人能心甘情愿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可以以此為生。
為孩子匹配適合的優(yōu)質(zhì)資源
《教育家》:在青少年探索新社會化學習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能夠給予哪些支持,如何聯(lián)結(jié)豐富的社會化學習元素,為孩子設(shè)計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支持環(huán)境?
三川玲:社會資源分為線下和線上兩種。以北京為例,有那么多名勝古跡、博物館、名人名家、一流的學者……絕對是世界上最值得停留的城市之一。比如中國科學院每年都會舉辦“學術(shù)周”,是歡迎小朋友去參觀的。還有國家圖書館和大大小小的書店舉辦的各種活動,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線下資源。線上資源就更不用說了,比如哈佛公開課、可汗學院公開課、TED演講、一席演講等,在短視頻平臺上也有很多一流學者參與制作的優(yōu)質(zhì)小視頻。
家長要做的,首先是把這些社會資源整理出來,然后為你的孩子匹配適合的優(yōu)質(zhì)資源。我有一句斷言,世界上頂級的資源幾乎都是免費的,能夠把這些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其價值和意義絕不亞于甚至要超過花數(shù)百萬去購買一處學區(qū)房。我有個朋友常常帶孩子參加中國科學院的公益講座,孩子因此愛上了古建筑修復(fù),后來考上了清華大學建筑系,現(xiàn)在故宮修復(fù)古建筑。這就是新社會化學習成就了一個孩子的人生。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構(gòu)建家庭的教育氛圍,一家人要統(tǒng)一思想、形成共識,要關(guān)注孩子和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成長,形成分享的氛圍,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再找?guī)讉€家庭形成社會化的氛圍。
《教育家》:能否分享一下您所了解的或是身邊父母支持孩子探索“新社會化學習”的案例?
三川玲:我有個朋友是大學新聞系的教授、10歲男孩的媽媽,她會帶著孩子一起看新聞,他們會聊“江歌案”,聊美國前總統(tǒng)老布什,聊敘利亞戰(zhàn)爭……現(xiàn)在孩子不但養(yǎng)成了看新聞的習慣,也通過新聞提高了思考與思辨的能力。她在一篇文章中寫到了解新聞和信息對孩子的意義——其一,對新聞感興趣,是孩子們的心理需求。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精神上會有一個變化,青春前期的他們會生發(fā)出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和向往,開始關(guān)注社會上的事情,而新聞就是他們了解社會的渠道。當孩子有這個需求時,如果我們沒有給他們打開這扇門,提供了解社會和世界的正確方式,他們就有可能投身網(wǎng)絡(luò)的劣質(zhì)信息環(huán)境中。其二,我們的孩子,要愛身邊的人和物,也要愛遠方,孩子需要在跟世界的聯(lián)結(jié)過程中來培養(yǎng)共情能力,而新聞就是這樣一個載體。其三,新聞在啟發(fā)孩子思考、培養(yǎng)孩子思辨能力上,也有著積極的作用。他認為,只要是正規(guī)新聞媒體傳播的新聞,沒有什么是不能看的,因為我們的孩子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新聞中的很多內(nèi)容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甚至無法想象的,但又是真實存在的,他們將來會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因此有必要在成長的過程中,認知真實的世界。
還有一位是有著10年自然教育經(jīng)驗的自然體驗師——紅隼,他是一個13歲男孩的爸爸,從兒子一歲多就開始帶他到家附近的一座小山包玩,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包,他們居然玩了10年,不僅學會了如何跟大自然相處,而且拉近了親子關(guān)系,還一起出了一本書《后山》。
其實,無論家長從事什么行業(yè),只要有這種意識,就可以為孩子匹配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
結(jié)語
最后,用“童書媽媽”三川玲《獻給這個被深深允許的世界》中的幾句詩作結(jié)。希望所有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都能夠被深深地允許,讓他們的生命擁有更多可能性,走向通往幸福的教育。
當孩子不會做十以內(nèi)加減法
但疊出一只紙鶴
當一個孩子寫出35字的作文其中25字是拼音3個是錯別字
老師發(fā)現(xiàn)他寫出了優(yōu)雅的俳句
當老師篤定地告訴媽媽一學期沒有發(fā)言的兒子
是個掌握全局的觀察者
……
我們就相信
這是一個深深的被允許的世界
我們就相信
這是一個被看見和被讀懂的世界
我們就相信
這是個有耐心的接納的世界
我們就相信
這是個真實的勇敢無畏的必將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