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松
(煙臺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山東煙臺 264001)
紫色甘薯,或稱之為黑薯。此種農作物薯肉主要表現(xiàn)為紫色,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具體表現(xiàn)為:淀粉、維生素、花青素、硒元素等。紫甘薯的高營養(yǎng)占比,使其在市場范圍內獲得了廣泛認可,逐漸發(fā)展成為人們健康保障產品。在此背景下,加強紫色甘薯高產種植,提升其儲藏安全性,有序落實保險加工程序,尤為關鍵。
紫色甘薯依據功能可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為鮮食型甘薯,第二類為加工型甘薯。在種子選擇時,應結合栽培需求,科學完成種子選擇。鮮食型甘薯,在選擇種子時應以口感鮮美、色素含量適宜、抗病表現(xiàn)優(yōu)異、薯型優(yōu)美等為側重考量項目。加工型甘薯,在選擇種子考量項目,具體表現(xiàn)為:色素占比高、抗病能力優(yōu)異、干燥性強。
1.2.1 種子消毒。苗木培育前期,應嚴格控制病蟲害問題。在選擇薯塊時,盡可能挑選無可見病癥表現(xiàn)的薯塊。與此同時,開展種子處理,消毒液可選甲基托布津,其濃度確定為70%,溫度確定為52℃。
1.2.2 苗床。育苗活動集中在3月份,此段時間山東地區(qū)天氣較為溫和。在風向較小、陽光充足、地勢較高、土壤疏松性強等區(qū)域,準備苗床。苗床鋪設物土以砂制為主,為后續(xù)管理提供便利[1]。苗床準備時,寬度設計為1.2 m,深度設計為(25±5)cm,長度依據種植區(qū)域情況完成設計。
1.2.3 甘薯種子排布。當溫度條件上漲至15℃時,在苗床上有序放置紫色甘薯種子。甘薯種子排布密度標準為18 kg/m2。
1.2.4 苗床管理:加強溫度、濕度、通風等環(huán)境條件控制。比如,溫度控制:在出苗前期,應在夜間為苗床鋪設草簾,提升床溫控制效果,使其溫度控制在(30±5)℃范圍內;在出苗后,苗床溫度條件應下調5℃,減少溫度過高對苗木產生灼熱影響;如若膜內溫度大于30℃,應及時采取通風措施,提升熱量散失效果,減少苗木灼燒可能性。
1.3.1 土壤處理。紫色甘薯對于生長環(huán)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高產種植技術中,對土壤的要求為:有機質占比較高、土質類型為砂質。
1.3.2 深耕做壟。紫色甘薯的種植形式有兩種:第一種為平行栽培,第二種為壟栽。兩種種植形式中,壟栽具有高產優(yōu)勢。壟栽的種植優(yōu)勢表現(xiàn)為:提升土層厚度,為根系活動提供充裕空間,增強土壤疏松性,提升表土與自然條件的接觸面積,提高氣體交換頻率,有效保持土層溫度,為排灌提供便利。做壟期間,應在晴天完成,以期保持土壤干濕程度。深溝大壟為主要耕作方向,含有深耕、土質細膩、做壟順直等耕作要求,以期為排水灌溉提供便利。壟應采用平地耕作,便于幼苗栽培。做壟規(guī)格具體表現(xiàn)為:①單壟單行設計:壟距為(65±5)cm;株距(22±2)cm。②單壟雙行設計:壟距為120 cm;株距(27±2)cm。
1.4.1 紫甘薯高產的正向積極作用因素。紫甘薯產量的正向作用因素,以生長期為主。即表現(xiàn)為生長期較長,相應增加了紫甘薯產量。一般情況下規(guī)格較大的田地,紫甘薯生長期應至少為170天,栽培形式包括常規(guī)、免耕、地膜覆蓋等。采取早插秧與地膜覆蓋種植相結合的形式,有助于提升紫色甘薯收獲產量,切實增加淀粉含量,保障紫色甘薯種植質量,依據各類土壤所具有的肥力特性,科學規(guī)劃扦插密度。扦插密度作為單位種植區(qū)域薯塊收獲數量的正向作用因素。在單位畝數種植區(qū)域,扦插密度增高時,將會提升薯塊數量,由此提升紫色甘薯種植產量。
據相關試驗發(fā)現(xiàn):單位種植區(qū)域以畝為計量單位,每畝種植區(qū)域,紫色甘薯種植產量為1 500 kg/667m2時,單薯質量不足200 g,扦插密度為(4 500±500)株/667m2。種植方式以窄壟單排為主,行距設計為(55±5)cm,株距設計為(27±2)cm。試驗種植結果:結薯時間較早,結薯數量較多,薯塊大小具有均勻性,薯塊產量較高,商品性表現(xiàn)優(yōu)異[2]。
1.4.2 地膜栽培技術的種植優(yōu)勢。①保溫增溫。此種種植技術保溫性能優(yōu)異,減少地表溫度散失,促進甘薯生根,提升甘薯生活力。②針對病蟲害、草害等問題有較高的防治效果。③有效改善土壤營養(yǎng)成分,提升土壤養(yǎng)分積累效果。④提升土壤物理性能,減少土壤表層遭受雨水沖擊的可能性,提升土壤疏松性,為苗根生長、薯塊膨大提供有利條件。
施肥管理形式:有機肥搭配化肥、基肥搭配追肥。甘薯生長周期較長,對化肥吸收量要求較高。
1.5.1 有機肥搭的施肥形式。在施肥管理期間,應以鉀肥為主,次選為氮肥,控制磷肥使用量。施肥方法,以500 kg質量的紫甘薯為例,其施工量具體表現(xiàn)為:氮肥使用量為2.6 kg、磷肥使用量為2.1 kg、鉀肥使用量3.2 kg。
1.5.2 基肥搭配追肥的施肥形式?;适褂昧浚急瓤傮w施肥量的7/10。
甘薯產量為(3 000±500)kg/667m2時,施肥方式為:(1 700±200)kg/667m2質量的有機肥、復合肥質量為45 kg;(1 700±200)kg/667m2質量的有機肥、尿素質量為(11±1)kg/667m2、硫酸鉀質量為(13±1)kg/667m2、磷酸鈣質量為(22±2)kg/667m2。
甘薯產量為(1 700±200)kg/667m2時,施肥方式為:(1 000±250)kg/667m2質量的有機肥、硫酸鉀復合肥質量為(35±5)kg/667m2;(1 000±250)kg/667m2質量的有機肥、尿素質量為(6±1)kg/667m2、硫酸鉀質量為10 kg/667m2、磷酸鈣質量為15 kg/667m2。
紫色甘薯在安全儲藏時,應較為關注的條件有:溫度指數、濕度條件、空氣含氧量、空氣二氧化碳占比、病原菌等,加強環(huán)境條件控制,提升安全儲存品質。
2.1.1 溫度控制:紫色甘薯在實際存儲期間,溫度應控制在10℃以下,較為適宜的存儲溫度為(13±1)℃。如若溫度較高,將會提升農作物呼吸能力,引起甘薯養(yǎng)料過度消耗,降低甘薯質量,提升病害事件發(fā)生可能性。如若溫度較低,尚未達到9℃,將會產生冷害問題。
2.1.2 濕度控制:空氣濕度標準范圍為80%~90%。如若濕度未達到80%,將會引起甘薯根部發(fā)生缺水現(xiàn)象,極大程度地降低甘薯食品質量。如若濕度高于95%,將會提升微生物活動能力,引發(fā)相關病害問題。
2.1.3 控制空氣含量。加強控制空氣中含量,有助于營建優(yōu)質的甘薯存儲環(huán)境。如若氧氣含量較高,將會提升甘薯有氧呼吸。如若二氧化碳含量較高,將會形成甘薯無氧呼吸。為此,氧氣占比為15%,二氧化碳占比為5%,此種配比較為適宜。
2.1.4 病原物控制。在儲藏甘薯時,如若發(fā)生大量病原物侵入事件,將會引發(fā)病害問題,降低薯塊呼吸效能,或者形成無氧呼吸模式,引發(fā)薯塊變質問題,甚至造成全部甘薯發(fā)生腐爛現(xiàn)象。為此,甘薯的安全儲藏工作,應加強病原物去除效果,比如消毒。消毒工作應分別從農作物與儲藏室兩個視角予以實施,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性。一般情況下,消毒儲藏室的有效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消毒形式為粉刷生石灰;第二種消毒形式為硫磺熏蒸。甘薯消毒工作,可借助多菌靈予以浸泡清洗,在清洗完成時將其晾干處理,保持甘薯整體的干爽性,再行儲藏。
2.2.1 甘薯儲藏前期管理。在實際儲藏甘薯期間,應加強各項管理工作,比如通風、濕度控制、空氣交換等。由于甘薯初期儲藏時,農作物內部含水量加大,整體溫度較高,將會發(fā)生水溢出現(xiàn)象。為此,加強日間通風、夜間防凍的結合措施,提升甘薯存儲安全性。此種管理周期將會維持20天。
2.2.2 甘薯儲藏中期管理。中期管理時,應側重關注溫度條件,保持溫度適宜性,減少農作物發(fā)生冷害問題。此階段為儲藏的第20天起,直至次年2月份。此周期具有溫度低的環(huán)境特點,加強防凍管理,減少冷害問題發(fā)生。
2.2.3 甘薯儲藏后期管理。在后期管理時,應加強通風溫控,在次年3月份時,溫度逐步升高,儲藏空間在長時間的儲藏過程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將會危及薯塊生命力,因此,采取通風處理,保障甘薯儲藏安全性。
在甘薯儲藏全程序中,加強薯塊質量檢查,防止病害蔓延。
原料確定:選擇濟薯18號原料,保障甘薯質量。
削皮處理:借助不銹鋼刀予以切割,使其成條形。
護色處理:針對薯條采取浸泡處理。護色配方為:清水質量100 kg、食鹽質量800 g、檸檬酸質量110 g等。
糖煮:將薯條放置于含有45%的糖水中,水煮至熟透。
糖化處理:將薯條在45%糖水中浸泡1天,再將其放置在25%濃度糖水中,水煮處理周期為0.3 h。
烘烤:溫度設計為100℃,烘烤薯條至少3 h。使其含水量控制在16%。
包裝殺菌處理:針對回軟薯條開展包裝處理,繼而實施高壓滅菌處理,蒸汽壓力設計為0.08 MPa,滅菌時間設定為(17±2)min。
綜上所述,在紫色甘薯種植、儲藏、加工全程序中,融合標準化農藝,以期提升種植的高產性、保障儲藏的安全性、增強加工保鮮性。為此,在后續(xù)紫色甘薯種植存儲加工農事中:應提升高產種植有效推廣與規(guī)范使用,保障紫色甘薯收獲量;有序落實紫色甘薯的儲藏工作,減少其存儲期間發(fā)生質量問題;提升保險殺菌技術的流程標準性,維護紫色甘薯食品性,為人們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