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俊燕
你是拍照“工具人”嗎?生活中遇到需要合影的場合,總是那個拿相機的人。一輪到自己被拍,就好像手放哪兒都不對,也不知該笑還是不笑。于是五官相互推搡后陷入凝固,仿佛在被鏡頭對著時,空氣中只剩下兩個字:尷尬。
事實上,在接近兩個世紀的攝影史中,拍攝者和被攝者看待表情管理的態(tài)度一直在流動中變化。一個簡單的表情背后,也藏著每個年代的文化密碼。
回想一下,你見過100多年前老照片里的笑容嗎?
“羞于啟齒”還是技術制約
攝影術1839年被正式發(fā)明,直到100多年后,微笑才成為拍照時的經典表情。在中間這段時間里,人們面對鏡頭大多面容嚴肅,他們并非不高興。在那個年代,笑可能是一個技術性問題。
有人猜測,那時人們不笑是字面意義上的“羞于啟齒”。100多年前牙科還很不發(fā)達,許多人飽受牙齒不齊和牙病的困擾。但這一點難以考證。還有另一種聲音認為,如果當時人們牙齒狀況普遍不好,那豈不是都不用在意露牙的問題?
更合理的解釋是技術的制約。當年攝影技術落后,拍一張照片需要的曝光時間較長,如果一直保持微笑,大概率臉會僵。
喬治?伊斯特曼博物館技術策展人托德?古斯塔夫松認為,技術的作用被夸大了。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他說道,19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在恰當的條件下,相機的曝光時間就能達到幾秒鐘了。到了1900年左右,布朗尼等相機的出現,使得拍照的曝光時間大大縮短,在鏡頭前保持微笑變得更容易。這意味著,相機捕捉微笑在技術上是可以實現的。
現在我們拍照前,有人說“cheese”(奶酪),有人說“茄子”,都是為了用發(fā)音將嘴拉長,在臉上制造出笑的表情。1841年,倫敦的第一家照相館指導顧客拍照時,說的不是“cheese”,而是“prune”,以此來保持嘴巴縮小的姿態(tài)(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并不重要)。
紐約大學傳播研究學者克里斯蒂娜·科徹米多瓦指出,如今我們遇到鏡頭會自然而然地亮出笑容,但對著照相機微笑并非人類的本能反應。
繪畫和禮節(jié)的影響
在西方古典繪畫中,通常找不出太多笑的面孔。文藝復興后,展現人性的畫作越來越多,笑容才開始在繪畫中出現,但數量仍然不多。明顯的笑容經常出現在一些不夠“體面”和正式的人物身上,例如鄉(xiāng)野農夫、醉酒的人、小孩等。在正式場合露牙笑對上層階級來說是違背禮節(jié)的表現。
17世紀的荷蘭畫家揚?斯蒂恩、弗蘭茲?哈爾斯和朱迪斯?雷斯特都喜歡描繪笑著的人,其中也包含一些較高社會階層的人物??傮w上,到攝影被發(fā)明的年代,西方繪畫都不太認可笑容這種表情。早期攝影很有可能延續(xù)了繪畫中的神態(tài)規(guī)則。
1894年,《美國攝影雜志》采訪了一名模特,此人在拍攝中扮演角色,供攝影師和畫師創(chuàng)作。他產生了疑問:“為照相擺姿勢,和為畫畫擺姿勢,不是差不多嗎?”
在線雜志《公共領域評論》副主編尼古拉斯?吉夫斯在論述肖像中的微笑史時曾寫道:“微笑就像害羞臉紅——它是一種反應,而非表情本身,所以它很難被保持和被記錄?!碑嫾液苌倜枥L微笑,既有技術上的考慮,也是美學和社會習俗的選擇。
以幽默著稱的作家馬克?吐溫,也對照相不笑這件事堅定不移。他曾經在寫給一家報紙的信中說道:“照片是最重要的文件,將一張永久凝固的傻笑照片傳給后代,沒有什么比這更糟糕的了?!睂ψ⒅毓娦蜗蟮恼渭襾碚f更是如此,同樣以幽默著稱的美國前總統林肯,面對相機也總是板著臉。
不過在當時,繪畫和攝影之間已經有了互動,一些規(guī)則開始在兩種媒介間流動。隨著照片中人物的身份跨越了更多階級,他們的表情也豐富了起來。澳大利亞肖像美術館主管安格斯?特魯貝爾接受采訪時說,在1895年~1914年間,攝影中的表情發(fā)生變化之后,肖像繪畫中的人們也開始笑了。
對100多年前的人來說,照片代表的是身份形象的理想化呈現,而非生活中自然的一瞬。很多人在照相館留下的影像甚至可能是一生中唯一的照片。因此,盛裝打扮、精致布景、正式表情,都不再奇怪。
無法忽略的商業(yè)暗示
快照攝影的興起,或許是推動笑容出現的更大動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柯達相機制造的商業(yè)概念及其帶動的攝影民主化趨勢,對日后人們逐漸固定微笑這種文化習慣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紀末,柯達已經成為囊括了相機膠卷生產、照片洗印服務的攝影巨頭,幾乎形成壟斷。為了創(chuàng)造更多的市場,柯達于1900年推出了僅售一美元的布朗尼相機,讓攝影不再是貴族的游戲。每年,柯達會推出面向專業(yè)攝影師和業(yè)余愛好者的各類書籍和手冊,還管理著當年的多本主要行業(yè)期刊。不僅如此,它還在例如《國家地理》《生活》《芭莎》等數十種著名期刊上大量投放廣告,形成了無處不在的營銷聲勢。
于是,在平民百姓中,攝影領域的消費行為和習慣從無到有地被培養(yǎng)起來。
此時的廣告業(yè),在營銷策略上已經很少使用“恐懼呼吁”,轉而強調產品的積極作用和消費的愉悅性??逻_公司在1893年推出了“柯達女孩”形象,這個穿著時尚的女孩手持便攜式相機在節(jié)日、旅行、野餐等場景中拍照,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幾十年間,“柯達女孩”的形象深入人心。
除了攝影巨頭的發(fā)力,20世紀,隨著廣告業(yè)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牙科、口腔用品廣告都開始使用一個完美的微笑作為宣傳形象。電影海報中,明星的微笑也引起了大眾的模仿。各類展示消費愉悅的廣告策略十分奏效,到二戰(zhàn)時期,肖像照片中的微笑已經非常普遍。
20世紀40年代,拍照前說“cheese”開始在美國形成風潮,關于說“cheese”最早的書面記錄出現在1943年10月的一份報紙上。在非英語國家,人們會用其他能讓牙齒露出的單詞。肖像中的微笑,逐漸有了標準的公式。
微笑中藏著什么
在同一時期的不同拍照場景下,人們笑的程度可能有所區(qū)別。如果我們控制場景這個變量來縱向觀看,或許更能體會年代對拍照表情的塑造作用。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布朗大學的幾位學者研究了近一個世紀的美國高中年鑒相冊照片,他們將3.7萬張照片按年代分類,創(chuàng)造了每個年代的“平均面孔”。研究發(fā)現,在這些統一的證件照上,人們微笑的幅度隨著年代的發(fā)展而越發(fā)明顯,而且女性總是比男性更愛笑。
經過時間的沉淀,微笑取代了嚴肅,成為人們拍照時新的條件反射。不僅如此,連動物也被馴化著在鏡頭前微笑。在照片中微笑變得如此重要,有人發(fā)明了能自動抓拍到微笑的相機,只為不錯過生活中的那些歡樂時刻;不少修圖軟件新增了自動調整嘴角弧度的功能,讓算法拯救在鏡頭前沒發(fā)揮好的你。
澳大利亞攝影師杰?韋恩斯坦的攝影項目《所以我讓他們微笑》已經持續(xù)了8年。他在不同國家與陌生人相遇,分別拍下他們笑與不笑的模樣。韋恩斯坦說,該項目不是給觀看者灌輸拍照“應不應該笑”的概念,也不闡述高深的理論,而只是將照片簡單地呈現出來,讓人們在觀看中自由地產生思緒。階級、種族、性別、宗教等差異,都化解在一個個微笑中。
在照片中笑與不笑,代表的不一定是真實情緒。在圖片社交時代,笑更像是一種功能,它能讓你更快地融入一個群體,讓照片更快地被分享出去。但在社交場合假笑也是很容易被發(fā)現的——紋絲不動的眼角會出賣你。
好萊塢老牌影星朱莉?安德魯斯曾分享自己拍照時完美微笑的訣竅:不說“cheese”,而是說“money”,這樣嘴唇和牙齒的狀態(tài)更自然。
你,是不是也找到了微笑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