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凱 楊蓉
摘要:山西博物院藏晉綏《人民畫報》,配合當時根據地的政治任務,用通俗易懂的圖畫藝術方式,啟發(fā)了根據地群眾的政治覺悟,鼓舞了群眾的斗爭熱情,密切了中國共產黨與群眾的聯(lián)系,鞏固了黨在根據地的地位。對晉綏《人民畫報》的研究,有助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發(fā)揮革命文物在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晉綏;人民畫報;革命文物
中國史學素有“左圖右史”的傳統(tǒng),但這只是歷史書寫的理想形態(tài)。中國古代文人在著書立說時,最為信賴的還是文字。近代以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報紙、照片、聲音、影像等新生事物不斷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我國傳統(tǒng)的歷史學理論與實踐活動。隨著歷史研究理論的不斷更新,圖像作為以往史家看來不甚重要的因素,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彼得·伯克在《圖像證史》一書中,曾經討論過圖像怎樣作為“可信的證據”來使用這樣一個核心的問題,他認為,圖像也是一種重要的歷史證據,因為它涵蓋了目擊者所看到的有關歷史與文化的各種要素。圖像本身的時代印跡,為研究人員考察歷史提供了清晰而直觀的證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革命文物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博物館作為面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機構,將革命文物研究與利用的成果與觀眾共同分享,是其中一項重要職能。
本文選取山西博物院藏晉綏《人民畫報》作為研究對象,對《人民畫報》內容的研究,有助于客觀再現那段恢宏的革命歷史。
創(chuàng)刊背景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曾一度僵化、教條地學習蘇聯(lián)攻打大城市的經驗,沒有放手發(fā)動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以致群眾基礎極為薄弱,大革命最終失敗。另外,因種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中國共產黨早期并未掌握宣傳工作的主動權,再加上反革命派別的誣蔑中傷,導致中國共產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一度被妖魔化。針對于此,毛澤東提出了“宣傳反攻”的指示。之后,能直觀反映黨的路線、綱領、政策、任務,并能快速廣泛地面向群眾的報刊,成為共產黨人在宣傳戰(zhàn)線發(fā)起反攻的利刃。
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痛定思痛,通過認真調查研究,從國情出發(fā),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眾多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成為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最終勝利的堅實基礎。要做到“農村包圍城市”,就必須執(zhí)行放手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人民路線。而啟迪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智慧,提高農民的參政熱情,遂成為重中之重的工作。毛澤東指出,因歷史的局限,農民有自身的缺點和錯誤,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通過耐心地教育和幫助來使他們擺脫這種包袱,“大踏步地前進”。關于宣傳方式,毛澤東也進一步明確為“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并指出這樣會“收效非常之廣而速”。
在以上理論原則的指導下,少用文字、以通俗易懂的圖畫為主要內容的畫報,成為根據地內對老百姓做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1946年1月,由中共晉綏分局直接領導、山西畫報社編委集體負責的《人民畫報》正式創(chuàng)刊,每月出兩期。1947年5月,因需調動人員參加晉綏區(qū)的土改工作,在出版了32期后,《人民畫報》???。
現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的《人民畫報》,由力群于1958年捐贈。力群(1912—2012),山西靈石人,1931年進入國立杭州藝專學習,1940年赴延安魯迅文學藝術院美術系任教,1945年擔任晉綏文聯(lián)美術部長和《人民畫報》主編。據力群回憶,他的藝術和革命生涯受魯迅影響很深,魯迅的雜文給了他很多“蔑視黑暗戰(zhàn)取光明的力量”。畫報副主編蘇光也曾說過,畫報藝術風格受到了“魯迅先生提倡的新興木刻直到延安的革命美術傳統(tǒng)”和“來自民間的民族的大眾化的美術傳統(tǒng)”兩方面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文盲與半文盲的農民”,力群、蘇光等工作人員主動“向勞動人民學習語言”,在制圖、文字、排版等多方面也“不玩花樣”,力求用最生動、鮮明、平實的版面來吸引群眾。
主要內容
《人民畫報》創(chuàng)刊后,緊緊圍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并配合中共晉綏分局黨報《晉綏日報》(原名《抗戰(zhàn)日報》)的內容,以連環(huán)畫、漫畫、木刻、剪紙等形式,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生產生活場景中,宣傳黨的土地改革、生產建設等方針政策,并向群眾公布政局形勢的發(fā)展,啟發(fā)并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
結合時局,《人民畫報》第一期就開宗明義地展示了全邊區(qū)群眾“反內戰(zhàn)的呼聲”,并介紹了“高樹勛將軍反內戰(zhàn)起義經過”及“國民黨軍官同情學生反內戰(zhàn)運動”。時值1946年1月,國共雙方于10日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但閻錫山在國民黨高層授意下,令其所屬各部及“還鄉(xiāng)團”向解放區(qū)發(fā)動進攻。揭露國民黨的軍事挑釁,展現國民黨的內部分歧,樹立中國共產黨的正義形象,爭取根據地乃至全國民眾的輿論支持,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的重心之一?!度嗣癞媹蟆酚糜哪⒖鋸垍s又非常寫實的手法,刻畫出國民黨、蔣介石、閻錫山等反動派的丑陋形象。對于蔣介石政府的靠山——美國,在調停中國內戰(zhàn)失敗、美國政府堅決幫助蔣介石打內戰(zhàn)的背景下,從第12期開始,《人民畫報》對美國與蔣介石政府也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試圖讓邊區(qū)群眾認清美蔣真面目,更加堅定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方針政策。
1946年1月1日,晉綏邊區(qū)發(fā)布了《一九四六年與我們的任務》,確定了邊區(qū)的年度生產方針。與之相對應,《人民畫報》第二期創(chuàng)作了《今年邊區(qū)的四大任務》。而且,畫報的報道更加簡潔、生動,更容易被群眾理解和接受。之后,圍繞著“訴苦”“翻身”等土改內容,以及“農耕”“農業(yè)基礎設施”“變工互助”等鼓勵生產的內容,《人民畫報》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刻畫和報道。通過這些內容,“把生產和群眾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使生產與群眾斗爭相結合”,號召邊區(qū)民眾積極行動起來,提高耕作技術,發(fā)展勞動互助,保衛(wèi)勞動成果。土地改革與農業(yè)生產作為《人民畫報》的宣傳重點之一,不僅提高了廣大群眾的勞動積極性,保證在土地改革運動中農村經濟的平穩(wěn)過渡,而且團結了民心,為前方戰(zhàn)場提供了充足的物資補給。
另外,在具有紀念意義的日期,《人民畫報》還會出版??枰孕麄?,如“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五周年”???、“中共為‘七七’九周年紀念宣言畫刊”“紀念十一月七日蘇聯(lián)勞動人民翻身節(jié)”??瑢⒅袊锩褪澜鐭o產階級革命紀念日納入邊區(qū)革命建設的話語體系中,增強了中國共產黨與邊區(qū)民眾的凝聚力;“四四兒童節(jié)紀念專號”“紀念‘三八’婦女節(jié)”專刊等,則嘗試將來自西方的節(jié)日介紹給本地民眾,有利于穩(wěn)步推進邊區(qū)內部的現代變遷。
對于《人民畫報》的辦刊效果,《晉綏日報》曾指出,“該刊內容適合群眾需要……群眾很感興趣……減租減息、冬學、春耕、種棉、紡織、鋤奸、兒童、婦女、反迷信、講衛(wèi)生等每期占據相當大的篇幅,群眾不僅感到紅火熱鬧,且有指導意義。”通過《人民畫報》的宣傳,共產黨與群眾增進了互信,邊區(qū)民眾的素質不斷提高,廣泛動員起來的民眾成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人民畫報》的圖像內容,以及其本身所承載的宣傳策略與動員方式,作為重要的歷史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研究好、利用好,真正發(fā)揮革命文物在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將革命精神與紅色基因傳承下去,是博物館人的重要使命與責任。
參考文獻:
1.鄭樵.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2.彼得·伯克.圖像證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上海魯迅紀念館.回憶魯迅在上海[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
6.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3卷[M].1999.
7.力群.我的藝術生涯[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
8.溫抗戰(zhàn),梁金保.晉綏根據地大事記[M].中共呂梁地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1984.
9.一九四六年與我們的任務[N].抗戰(zhàn)日報,1946-1-1.
10.新解放區(qū)的減租與生產[N].抗戰(zhàn)日報,1946-3-26.
11.邊區(qū)群眾喜愛人民畫報[N].抗戰(zhàn)日報,1946-9-14.
作者簡介:
成凱,文博副研究館員,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近現代文物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楊蓉,文博副研究館員,歷史學碩士,研究方向:近現代文物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