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璠,劉越昕
(溫州大學(xué), 浙江 溫州 325000)
親屬稱謂能夠反映血緣關(guān)系,是所有稱謂中產(chǎn)生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稱謂詞,并且在使用過程中自身不斷完善、規(guī)范。親屬稱謂指的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guān)系的名稱,是基于血親姻親基礎(chǔ)上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名稱、叫法。[1]親屬之間的稱呼可以反映出我國的社會制度、婚姻制度和倫理觀念等等。在中國,由于地緣遼闊,不同地區(qū)和民族的親屬稱謂并不相同。與西方民族的一分法的稱謂不同,我國親屬稱謂不是使用一套稱謂詞來稱呼多種親屬關(guān)系,而是對每一種親屬關(guān)系都賦予一種或多種稱呼。
太原北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部市郊地區(qū)。侯精一先生在《山西方言分區(qū)》中依據(jù)入聲的有無和古四聲在今方言里的演變情況,將山西方言分為七個方言片,在通過方言片區(qū)中內(nèi)部語音差異又分別劃分出各小片區(qū)。太原北郊屬于山西方言并州片中的晉陽小片,但又與同一小片中的其他地區(qū)有語音、詞匯和語法的差異。
本文通過整理分析太原北郊親屬稱謂詞中的祖輩稱謂、父/母輩稱謂、配偶稱謂、平輩稱謂和晚輩稱謂,并探尋部分有別于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親屬稱謂詞的歷史淵源,充分反映太原北郊地區(qū)親屬稱謂的特殊性。
太原北郊對祖輩的稱呼呈現(xiàn)二分的狀態(tài),即根據(jù)夫妻為主線向上劃分出父系、母系兩條線。一般來說,北郊地區(qū)稱祖父為“爺爺[ie33ie33]”、祖母為“奶奶[nɑi53nɑi53]”、外祖父為“姥爺[lɑo312ie35]”、外祖母為“娘娘(孃孃)[ni53ni53]”。
太原北郊對父輩的稱謂詞從對長輩的稱呼上分為稱自己和配偶的父母一類和稱父母的兄弟姐妹一類。第一類中稱自己的父親為“大[ta33]”、稱自己的母親為“媽[ma33]”,女方稱配偶的父親為“公公[k?33k?33]”、稱配偶的母親為“婆婆[p?33p?53]”,男方稱配偶的父親為“丈人[?35??33]”、稱配偶的母親為“丈母[?35mu33]”。第二類中稱父親的哥哥為“大大[ta35ta33]”、稱父親哥哥的妻子為“大媽[ta35ma33]”、稱父親的弟弟為“伯伯[pai53pai53]”、稱父親弟弟的妻子為“嬸[??53]”、稱父親的姐妹為“姑姑[ku11ku11]”、稱父親姐妹的丈夫為“姑父[ku11fu11]”、稱母親的兄弟為“舅舅[tiu35tiu53]”、稱母親兄弟的妻子為“妗子[ti?3533]”、稱母親的姐妹為“姨姨[i11i11]”、稱母親姐妹的丈夫為“姨父[i11fu11]”。
對于夫妻雙方的稱呼,太原北郊地區(qū)顯得比較特殊。一般來說,稱妻子為“老婆[lɑu35po33]”或者“婆娘[po35niɑ?33]”,稱丈夫為“老漢[lɑu35x53]”。
太原北郊方言中有對兄弟姐妹的分別稱呼,并不混同。一般來說,北郊地區(qū)稱自己的哥哥為“哥[k11]”、稱弟弟為“弟弟[ti35ti53]”、稱姐姐為“姊姊[5333]”、稱妹妹為“妹妹[mai35mai53]”、稱丈夫的哥哥為“大伯子[ta35pi3333]”、稱丈夫的弟弟為“小叔子[iau53su2233]”、稱丈夫的姐姐為“大姑子[ta35ku3333]”、稱丈夫的妹妹為“小姑子[iau53ku3333]”、稱妻子的哥哥為“大兄哥[ta35y11k11]”、稱妻子的弟弟為“小舅子[iau53iu3533]”、稱妻子的妹妹為“小姨子[iau53i3533]”。
“姥”字有“mǔ”“l(fā)ǎo”兩個讀音。讀作“mǔ”的“姥”最早見于漢代焦延壽的《易林》中:“嫗妬公姥,毀益亂賴。使我家憤,利得不遂?!弊畛跏怯脕碇阜Q年老的婦人,也有用作指母親的用法用例如下:
(1) 又嘗在蕺山見一老姥。(《晉書·王羲之傳》)
(2) 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賣食。(《世說新語》)
(3) 便可白公姥。(《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樂府詩集·瑯琊王歌辭》)
如上例,例(1)、(2)中的“姥”是“年老的婦人”之義,例(3)、(4)中的“姥”義同“母”,指母親。
讀作“l(fā)ǎo”的“姥”有與“老”用法相同的意義,同時也在歷史中出現(xiàn)了指稱外祖母的用法。例如:
(5) 有婦人四五,或姥或少。(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
(6) 外甥稱母之父曰姥爺,母之母曰姥姥。(明·沈榜《署苑雜記》)
例(5)中的“姥”與“少”相對,用法與“老”相同。在例(6)中出現(xiàn)的“姥”已經(jīng)在部分方言中產(chǎn)生了“母親之母親”之義,即“外祖母”的別稱。
“爺”也作“耶”,是“爺”的簡寫字,最初用來稱呼父親?!队衿じ覆俊吩疲骸盃敚诪楦笭斪??!薄镀n惥帯と宋镱悺吩疲骸盃?,俗為父爺字,通作耶?!碑a(chǎn)生之初“爺”與“父”“爹”是相同的用法,如下例:
(7) 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8)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
在宋代以前“爺”只用來稱呼父親,宋代之后才開始有稱呼祖父的用法。例如:
(9) 永清縣南辛溜村大佛寺有石幢……其末云大:“宋燕山府永清縣景隆鄉(xiāng)新溜里王士宗奉,為亡考特建頂幢一口。亡耶耶王安,娘娘劉氏,亡父文清母梁氏。”(錢大聽《十駕齋養(yǎng)新錄·永新縣宋石幢》)
(10) 祖曰爺。(明·沈榜《署苑雜記·民風(fēng)二·方言》)
如今將祖父或祖父輩分相同、年齡相仿的男性長輩稱作“爺”[1]。“爺”單用或者疊用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里仍很普遍,所以現(xiàn)代將祖父稱作“爺”或“爺爺”,外祖父與祖父輩分相同、年齡相仿,前加“姥”稱作“姥爺”。
在清代以后,稱外祖父為“姥爺”的用例逐漸增加。在太原北郊所處的晉語區(qū)中,使用“姥爺”遠比“外公”“外爹”等多,在表意上使用“姥”開頭表示外系血統(tǒng),例如:
(11) 武國興說:“姥姥、姥爺在上,外孫男行禮!”(清·《彭公案》)
(12) 頭還沒叩,他忽地驚呆,身子像木頭一般僵了,他看見八仙桌上供奉姥爺姥姥的餑餑少了一個……(報刊作家文摘1993)
與其他方言區(qū)不同的是,太原北郊方言中稱外祖母為“娘娘(孃孃)”,也有別稱“老娘(老孃)”的說法。
“娘”有表示“母親”的意思,《古今韻會舉要·陽韻》云:“娘,母稱曰娘?!痹诠糯澳铩庇挚梢詫懽鳌皨保澳铩弊钤绯霈F(xiàn)于南北朝時期。《玉篇·女部》云:“孃,母也。”用例如下:
(13) 朝辭耶娘去,暮宿黃河邊。(《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木蘭詩》)
(14)娘今何處,何川讀書?(《南史·齊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15) 母語女言:“汝還努力為吾寫經(jīng)?!迸?“娘欲寫何經(jīng)?”(《太平廣記·劉公信妻》引《法苑珠林》)
“娘娘”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表示外祖母之義,用例如下:
(16)娘娘得吃食與否?(教煌變文《目連冥間救母變文》)
(17)仁宗謂劉氏為人孃孃,楊氏為小孃孃。(蘇軾《龍川雜志》)
在太原北郊方言中,人們往往稱外祖母為“娘娘”,例如:
(18)你說得高塞,我娘娘的耳朵不行了,聽不見。(請你說話的聲音高一些,我外祖母的耳朵耳背,聽不到。)
“大”本不是親屬稱謂詞,為“爹”字早期讀音的白字,還有寫作“達”“答”和“丹”的。它們和“爹”在字形上沒有關(guān)系,上古和中古時期的語音也不同。被用來作為“爹”的白字是在一些地區(qū)入聲消失、清濁不再對立的時候,這個時期大約在明代[2]。用例如下:
(19)我的親達達!你好歹看奴之面,奈何他兩日,放他出來。(《金瓶梅》第二十六回)
(20)而俺答用事臣恰臺吉勿從,陰主扯力克,以兵收比妓為妻。(明·高汝栻《皇明續(xù)紀(jì)三朝法傳全録》卷三)
在現(xiàn)代太原北郊方言中,常稱父親為“大”,有時也稱“爹”。例如:
(21) 告訴我大,今了不回了,在外頭吃飯呀。(告訴我父親,今天我不回家了,在外面吃飯。)
在太原北郊方言中,使用“老漢”來稱呼丈夫的用法比較普遍?!皾h”在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了“男子”的意思,例如:
(22)此漢不可親近。(《北史·邢邵傳》)
(23)中央一群漢,聚坐打杯觥。(唐·權(quán)龍褒《初到滄州呈州官》)
在用作“男子”義之后,方言中出現(xiàn)了“漢”作“丈夫”的意義,如《西游記》第二三回:“八戒道:‘娘,你上覆令愛,不要這等揀漢。’”在北方民間的人們喜歡用“老漢”來表示老年男子,可以用來自稱,也可以用來他稱。隨著用詞年齡界限的模糊,人們往往用“老漢”來稱呼自己的丈夫,例如:
(24)你那紅軍老漢跑得沒影蹤,活活守寡我心里不安生。(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三部)
(25)我家老漢夜天一宿沒合眼。(我丈夫昨天一晚上沒合眼。)
太原北郊地區(qū)慣用“小舅子”來稱呼妻子的弟弟?!熬恕北緛硎侵改赣H的兄弟,《爾雅·釋親》云:“母之兄弟為舅?!薄对娊?jīng)·秦風(fēng)·渭陽》云:“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泵珎鳎骸澳钢サ茉痪恕!薄熬俗印?,故名思義指的是“舅的兒子”。其一指“舅父的兒子”,此意義現(xiàn)在一般不用;其二指“妻子父親的兒子”,即妻子的兄弟。這種從兒的稱謂,體現(xiàn)了在歷史發(fā)展中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尊敬?!靶【俗印币辉~見于元明時期,有例為證:
(26) 于是歸到酒席上,向西門慶道:“哥,你又恭喜,又抬了小舅子了。”(《金瓶梅》第六十回)
(27) 所以成之在橫州衙內(nèi),但是小舅子來,千歡萬喜,上百兩送他,姐姐又還有贈,至于與人通關(guān)節(jié)得錢的在外。(明·《二刻拍案傳奇》)
“丈人”最早是對老人的稱呼?!兑讕煛罚骸柏懀扇?,吉?!笨追f達疏:“丈人,謂莊重尊重之人?!薄罢扇恕狈Q呼“妻子的父親”現(xiàn)于南北朝時期,例如:
(28) 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29) 宋金道:“丈人丈母!不須恭敬,只是小婿他日有病痛時,莫再脫賺。”兩個老人家羞慚滿面。(《警世通言》卷二十二)
例(28)中的“舅”是“丈人”之義,裴松注曰:“董承,漢靈帝母董太后之姪,于獻帝為丈人。蓋古無丈人之名,故謂之舅也?!彪S著口語俗稱妻子的父親為“丈人”用例不斷增多,這一稱謂流傳至今。
“伯”最早是年長,《說文解字·人部》云:“伯,長也,從人白聲?!?“伯”作表兄長意義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陳壓相世家》:“負誡其孫曰:‘毋以貧故,事人不謹(jǐn)’。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梁章柜《稱謂錄》中記載:“稱夫之兄為兄伯?!惫湃藶榱孙@示“伯”在兄弟中的排序,前加“大”來稱呼丈夫的哥哥?!按蟛弊钤绯霈F(xiàn)于元明時期,例如《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徐召道:大伯昨日要把馬分與你,我想侄兒又小,那個去看養(yǎng),故分阿寄來幫扶?!薄按蟛币部煞Q作“大伯子”,例如《紅樓夢》第四十六回:“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嬸子如何知道?”隨著使用的不斷增加,“大伯子”稱呼丈夫的哥哥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婿”,同“壻”?!墩f文·士部》云:“壻,夫也。婿,壻或從女。”使用“婿”稱呼女兒的丈夫最早出現(xiàn)于先秦時期,如:
(30) 曾子曰:“女之父母死,則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人吊?!?《禮記·曾子問》)
(31) 趙有側(cè)室曰穿,晉君之婿也。(《左傳·文公十二年》)
作為對女兒的丈夫的通稱,“婿”在使用中越來越常見。為了區(qū)別“稱呼自己的丈夫為婿”的意義,“婿”字前加“女”表示對女兒丈夫的專屬稱謂?!芭觥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如:
(32)舊游弋獵,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殺之。趙高教其女婿咸陽令閻樂劫不知何人賊殺人移上林。(《史記·李斯列傳》)
(33)少府徐仁即叢相車千秋女婿也,故千秋數(shù)為侯史吳言。(《漢書·杜周傳》)
親屬稱謂的變動能夠反映出從古至今人們對于血緣關(guān)系親疏的理念,同時也能夠體現(xiàn)人們尊卑觀念的變化。太原北郊地區(qū)處于北方方言晉語區(qū)晉陽小片的北部,更是省會太原的腹地,其所用方言詞匯和讀音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北郊地區(qū)特殊的親屬稱謂詞能夠反映出方言的區(qū)域性,通過對這些特殊親屬稱謂詞的分類和探源,能夠為漢語親屬稱謂詞的演變提供寶貴的方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