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情境認知:一種典型的適應性表征

2021-12-29 19:32
關鍵詞:境遇適應性語境

魏 屹 東

(1.山西大學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學 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情境認知是當代認知科學中的一個新的研究綱領,它認為知識與行為是不可分的,所有知識都處于與社會、文化和物理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的活動中。與認知科學相關的科學哲學、科學知識社會學也介入對情境認知的探討。例如,社會建構論認為,科學家依賴特殊工具、歷史語境和社會組織形式情境化知識實踐,使認知研究從基于二元論的個體認知轉(zhuǎn)向了基于更為廣泛的社會和文化語境的情境認知,即發(fā)生了認知轉(zhuǎn)向[1]。事實上,此前的知識傳統(tǒng)領域,如大陸哲學傳統(tǒng)尤其是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工作、心理學中的維果斯基和吉布斯的工作,對認知的情境性也有研究,從而形成了情境認知的理論資源[2]。歷史地看,“情境的”這一術語最初是被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米德和社會學家米勒使用的,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用于認知科學、人工智能中[3],并作為認知主義的對立面發(fā)展起來[4]。情境認知的多學科介入表明:一方面,認知能夠被情境化,而不是抽象出所有認知共同的屬性;另一方面,認知情境化在表征上具有天然的語境同一性(1)語境同一性指具體境遇中的認知表征是在特定語境中進行的,語境不同一定不會產(chǎn)生整體認知效果。和適應性。筆者基于以上兩點探討情境認知的語境同一性、表征適應性、表征方式及其方法論意義。

一、情境認知的語境同一性

所謂情境是指一個行為、事件或活動的具體場景或環(huán)境。關于情境的概念一定是自然化的,是在自然語境中給出的,即它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5],是接地的而非符號的。它強調(diào)模態(tài)模擬、身體姿態(tài)和情境行動的基礎性,反對認知是對模塊系統(tǒng)中的符號進行計算并獨立于大腦的感知、行動模式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認知觀[6]。這意味著情境是在一個特定語境中生成的,即情境是語境化的。比如最簡單的對話情境,一定是圍繞某個話題展開的,而且其中的每個人對所談話題都是有所知曉的,這個話題的知識及其背景就是對話情境的語境。情境認知的語境可被理解為一種基于特定任務的物理、生態(tài)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環(huán)境。認知的這種物理的、生態(tài)的和社會的境遇特征就是一種情境性和嵌入性,而說明這種情境性的表征是基于特定語境的,因此,情境認知=認知+情境(具體境遇)+語境(歷史背景)。也就是說,認知不僅是情境化的,其表征也是語境化的。

認知的情境性是基于“老式人工智能”的邏輯——數(shù)學方法而興起的。這種傳統(tǒng)計算主義將認知看作個體的、理性的、抽象的、離散的和一般的智能行為,而這些觀點事實上仍是假設,并沒有在實踐中完全得到證實。因此,情境認知的支持者對其中部分假設持反對意見,將認知看作是“社會的、具身的、具體的、定位的、使用的和特定的智能行為”[7]。這個看法強調(diào)認知活動內(nèi)在地涉及人體語境中的感知和行動,而人體是嵌入現(xiàn)實世界環(huán)境中的。因此,情境認知是嵌入式、接地的和分布式認知,是一種社會認知[8]。科學地看,它是一組連鎖的科學假設,包括如下互連但有時獨立的論點[9]:認知產(chǎn)生于主體與其所處的物理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即認知是具身的(2)具身認知認為,認知的許多特征都是由有機體的各個方面構成的。認知的特征包括高層次的心理結構(如概念和范疇)和完成各種認知任務(如推理或判斷)的表現(xiàn)。有機體的各個方面包括運動系統(tǒng)、感知系統(tǒng)、身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境遇性),以及構成有機體結構的關于世界的假設。和情境化的;認知產(chǎn)生于主體與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即認知是情境化于社會語境的;認知產(chǎn)生于行動中,并為行動的目的而產(chǎn)生,即認知是生成的;認知分布于物質(zhì)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語言使用和物質(zhì)實踐是捕捉這些特征的相關范疇,即認知是延展的(3)延展認知認為,心理和心智過程超出了身體的范圍,包括一個人所處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以及有機體與該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認知超越了符號操作,包括從與世界的積極接觸中進化而來的秩序和結構的出現(xiàn)。;許多智能行為不需要明顯的內(nèi)在(心理)表征(4)心理過程包括四個方面:(1)不僅涉及大腦,也涉及更一般的身體結構和過程;(2)嵌入式地只在相關的外部環(huán)境中起作用;(3)其生成不僅涉及神經(jīng)過程,而且涉及有機體所做的事情;(4)延伸到生物體的環(huán)境中。參見:ROWLAND S M.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 from extended mind to embodied phenomenology[M].Cambridge, MA: MIT Press,2010:51.,相反,重要的是世界自己是如何呈現(xiàn)給主體的。情境認知的這些變化范圍廣泛,涉及從語境依賴到方法論和形而上學承諾,囊括了當代認知科學中的4E認知。在筆者看來,這些假設是典型的語境論觀點,情境認知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基于語境的認知,理由如下。

第一,情境認知首先強調(diào)認知的社會嵌入性。傳統(tǒng)社會認知理論假設,心理表征是抽象的和穩(wěn)定的,是通過相對自主的、獨立于語境的過程來激活和應用的,然而,這與事實不符。社會認知過程已被證明是適應性的,即適應當前的社會目標、交流語境和身體狀態(tài),這就要求我們把認知與情境結合起來[10]。認知的社會性表明,人類心智是在社會語境中發(fā)展的,人類使用工具和文化提供的表征中介來支持、擴張和重組心理功能。根據(jù)社會心理學的觀點,社會認知是精神生活的那些方面,這種精神生活能夠且由社會經(jīng)驗形成。顯然,社會語境提供了在由社會組成的世界中個人通過交流向他人學習的方法,如新手通過學徒方式學習師傅的技能。

第二,情境認知凸顯環(huán)境條件的約束性。除了社會性,情境認知還具有具身性、具體性、定位性、使用性和特定性等特征。具身性強調(diào)其物質(zhì)性和實在性,具體性強調(diào)各種約束條件的確定性和關聯(lián)性,定位性強調(diào)時空特征(認知是特定時間和地點的智能活動),使用性強調(diào)實踐特征(情境是使用中的境遇,不是理論的假設場景),特定性強調(diào)認知的變化特征和事實特征。例如購物,人們通常會根據(jù)實際境遇討價還價,這不能簡單歸結為是討便宜,而是一種競爭和策略,因為人們知道價格隨市場機遇會不斷波動。在人工智能中,智能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高度的技術任務上,也體現(xiàn)在日常任務中,比如人工主體在執(zhí)行任務時能夠表征需要的信息,甚至潛在地與執(zhí)行性能相互干涉。

第三,情境認知突出認知加工的語境依賴性。情境認知是在其語境中被獨特地決定的,它不能孤立于特定的境遇。例如,飛行員的訓練可以在特制的飛行訓練器上完成,而不是直接上飛機操作。但這只是前期操作訓練,要真正駕駛飛機,飛行員不僅要學習飛行知識和理論,掌握各種飛行技術,還要知曉天氣狀況、語言知識、地理知識、大氣動力學知識等。這些知識和技能共同構成了飛行情境認知的語境。

第四,情境認知要求對心智現(xiàn)象的理解必須是在自然語境中操作的。自然語境是認知發(fā)生的源頭,認知理論必須說明這種“荒野中的認知”,因為野性的自然不僅是認知發(fā)生的地方,也是證明其真實能力與局限性的場所。這是自然主義認知科學倡導的方法,自然科學是典型的自然語境中的情境認知。例如,達爾文對生物進化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論假設上,而是基于對不同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中的生物進行長期的考察。對具體的自然環(huán)境和其中的生物構成境遇的探討就是基于情境的認知。

概言之,情境認知突出具體境遇對認知的重要影響,強調(diào)認知絕不是孤立的智能行為,而是嵌套在特定境遇、環(huán)境和場所中的認識過程,具有境遇性、交互性、動態(tài)性和即時性特征[11]。這種嵌入性體現(xiàn)了認知對于情境的語境同一性和表征適應性,認知結果的描述也必然是在具體情境中基于語境的表征。

二、情境認知的適應性

認知的情境化意味著認知必須介入情境、適應情境。只有在情境中才能產(chǎn)生認知適應性,因此,情境化就意味著適應什么。這與生物的進化非常相似,因為生物進化一定是環(huán)境中的進化,也只有在環(huán)境中生物才能進化。索羅蒙指出,“認知總是情境化的,它總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被具體地例示,不存在非具身的認知結果”[12]413,而且認知的情境化包括環(huán)境、目標、社會分布、政治立場、工具(包括語言和方法)、歷史語境和個體具體化七個方面,這些方面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情境之網(wǎng)來應對變化。

第一,環(huán)境是情境認知適應性的最重要方面。如果說情境認知是一個系統(tǒng),那么環(huán)境是其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因為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在范疇上是統(tǒng)一的,就像主體與客體一樣。許多人類行動如開門、走路、系鞋帶等都是由情境決定的,而不是由內(nèi)在表征和概念化范疇決定的。有人敲門,我們就會去開門,而不是考慮好開門的步驟后去行動。情境語義學表明,對知識的解釋依賴于言說者和其表達的特殊環(huán)境,這就是知識的域特異性,如少數(shù)民族語言。域特異性表明了境遇對于知識的重要性。

第二,認知目標蘊含并適應于情境和語境。人類行動是有目標的,推理實踐也典型地由認知、實用和其他目標支配。這意味著行動是由目標引導的,推理也是由目標引導的。有些目標是明顯的,有些目標要通過觀察或洞見才能辨識。目標是某個具體情境中的目標,不是普遍的抽象目標。例如,分析的認識論追求的目標是真理,實用主義追求的目標是實效,進化心理學尋求行為的進化目標,倫理學尋求行為的善的目標。語境論將目標作為它的一個重要因素,將進化語境看作情境性的形式。動機推理的出現(xiàn)是行為目的性的有力證據(jù)。

第三,認知作為探詢過程通過社會分布體現(xiàn)為適應性。合作是社會分布的重要形式。共同體是合作探詢的統(tǒng)一體,其成員擁有不同領域的專門知識,每個人對認知活動都有貢獻。比如國際空間站進行的合作研究,不僅有不同國別的科學家,也有同一國別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共同體成員共同參與策略的制定,一起討論一起做決定,最后共同發(fā)表研究成果。在人工智能中,使用平行分布和網(wǎng)絡連接處理器已能將探詢的每一種社會分布模型化,即處理器間的連接和協(xié)同將個體間的關系模型化,這種協(xié)同作用使得人工智能的群體智能的形成成為可能。

第四,情境知識通過具體化、政治定位適應于不同境遇。按照女性主義的科學哲學,客觀性就意味著情境知識[13]。每個人看問題的視角和政治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會有差異。個人視角和政治立場自然就是一種境遇,在這種境遇中獲得的知識一定是情境化的。不過,女性主義的知識觀也是有問題的。如果說知識是具體化的,則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所有知識包括政治的和社會的,都是有針對性的;如果說科學知識受政治立場影響,則是難以接受的,因為盡管科學家有國籍之別,必然持不同的政治立場,但科學知識是中立的。

第五,工具作為認知適應性的中介直接包含在情境中。這里的工具不是通常意義上我們所使用的工具(如扳手),而是指人造物或物質(zhì)構造復雜的東西,如語言、模型、實驗儀器。這類工具包含語義信息,比如關于工具本身的使用說明,關于世界的隱含的或顯在的信息,諸如命題表征、物質(zhì)載體(書、報紙)和互聯(lián)網(wǎng)。有時工具也產(chǎn)生信息,如利用望遠鏡觀察到新天體,利用雷達發(fā)現(xiàn)新物體。這說明一個工具加上人產(chǎn)生的認知能力,強于不使用工具的人的認知能力。

第六,歷史語境是作為背景知識而起作用的。認知通常與時空和歷史語境相關。按照語境論,任何行動和事件都是其歷史語境中的行動和事件,已有的知識和理論就是新行動和事件的歷史語境。任何歷史語境都是發(fā)生過的境遇,它構成了認知的基底。在科學實踐中,科學發(fā)現(xiàn)和科學理論的形成均是在歷史語境中繼承前人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上做出的[14]。例如,日心說的形成是基于地心說和歷史上關于宇宙中心思想的,絕不是哥白尼個人的苦思冥想。這個例子說明,歷史語境是作為一種情境嵌入認知過程的,它不純粹是“過去”行為,而是一種“似現(xiàn)在”,即“歷史語境的相關性包括那個時候其他知識實踐狀態(tài)的相關性”[12]421,過去的行動進入當下情境而對認知起作用。

第七,具身性是情境認知的適應性前提。人的推理具有這樣的特征:“推理是情境化于身體中的,包括特殊的策略和啟示法,依賴先前知識和訓練,并由個人動機構成”[12]422。人的大腦并不是唯一的認知場所,我們的手、眼睛、身體都參與認知過程(5)身體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而身體是嵌入環(huán)境中的,因而不僅影響大腦,而且塑造大腦,改變大腦的結構,即“大腦之外改變大腦之內(nèi)”。參見:西恩·貝洛克.具身認知:身體如何影響思維和行為[M].李盼,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ⅲ.,比如我們在演講時總是伴隨著手勢、眼神和身體動作。這說明認知是整個人包括大腦、身體的各個部分相互協(xié)調(diào)產(chǎn)生的。當然,我們不排除某些復雜的符號加工是在大腦中進行的,比如人在沉思時身體是靜止的。不論是動態(tài)的還是靜止的認知,身體始終參與其中(6)具身認知觀提出“認知無意識”觀點,這一術語描述了所有與概念系統(tǒng)、意義、推理和語言相關的無意識心智操作。其重要意義在于:我們不僅擁有身體,就連思維某種程度上也是具身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身體的獨特性造就了我們在概念化與范疇化方面特有的發(fā)展?jié)摿?。參見: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M].李葆嘉,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9-18.。

總之,情境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其中的歷史語境不僅僅指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的行為,而是強調(diào)它對當下行為的影響,歷史事件是一種“似現(xiàn)在”[15]。更為重要的是,情境認知的表征方式是動態(tài)的推理過程。

三、情境認知的表征方式

情境認知作為適應性表征,它是如何表征的?在筆者看來,作為知識表征的情境演算、時序推理和事件演算、基于案例的推理是情境認知的主要表征方式。

情境演算是一種表征推理行動和變化的謂詞邏輯語言。作為一種知識表征語言,它旨在預測一個系統(tǒng)狀態(tài)的行動結果,計劃行動以達到既定目標,診斷什么事件可以解釋某些觀察,并分析執(zhí)行任務的程序的操作[16],其中的“情境”表示世界的一種境遇或狀態(tài)。當行動者或智能體行動時,情境會發(fā)生變化。行動者如何行動取決于他或她或它所處的情境。在情境演算中,推理不但取決于情境,而且取決于行動者對情境了解多少。我們假設將要探究的世界或系統(tǒng)的初始情境用S0表示,它是沒有行動發(fā)生的境遇;導致一個行動a在一個情境S中被執(zhí)行的情境由do(a,s)表示。例如,do[pickup(rob,package1),S0]表征這樣的情境:機器人rob在初始情境S0中執(zhí)行了撿起包裹package1的行動。因此,一個情境本質(zhì)上是一個可能世界的歷史,它被看作行動的序列[17]。這與語境論的根隱喻“歷史事件”十分相似,因為歷史事件是現(xiàn)實中動態(tài)的、活躍的事件,是其語境中的一個行動序列[18]。顯然,情境演算提供了一個行動結果是什么的形式表達方法。

時序推理和事件演算是模態(tài)邏輯(也稱時序邏輯)的表征方法,用來表征和推理關于時間限定的命題規(guī)則和符號化的任何系統(tǒng)。由于時間是情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時序推理自然就是情境認知的一種重要方式。時序推理主要有三種范疇:代數(shù)系統(tǒng)、時序邏輯和行動邏輯。代數(shù)系統(tǒng)集中于時間點和時間間隔間的關系,命名物體的變量表征。一組質(zhì)性或量性方程限制被分配到時序變量的賦值。這些方程采取一個約束滿足問題的形式,即一組線性方程或一階邏輯的限定子集中的一組斷言,其目標可能是確定一致的,從中找到約束滿足問題的一個最小標記,或者為控制某些數(shù)學客體的所有變量找到一致的集合體[19]。

一個典型的代數(shù)系統(tǒng)是質(zhì)性時序代數(shù),由艾倫[20]提出并由拉德金和馬杜社[21]給出代數(shù)形式,其中將時間間隔作為基元。一對時間間隔間的初始可能關系有13個,比如先于(<),后于(>),接觸(m)等,第一個的末端對應于第二個的始端。這些初始關系能夠組合而形成213個復雜關系。例如,約束I1I2表達的意思是I1先于m,或者后于I2。一個簡單的時序約束問題是線性方程的一個限定形式[22]。一個時間間隔與它的一對始點Is和終點Ie同一。例如,Ie-Js∈(-∞,0]的意思是I先于J,Is-Ie∈[3,5]的意思是I的期間在3和5之間。在情境認知中,某些外在機制(如一個計劃系統(tǒng)產(chǎn)生間隔和點記號)在知識庫中被用于時間索引陳述,并計算時序記號間的某些約束,時序記號必須根據(jù)知識庫的語義學給出,然后由代數(shù)推理根據(jù)計算推出那些斷言的結果。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具體的個案情境認知。CBR是指設計一個系統(tǒng)使得思想和行動在一個給定情境中由一個明確的先前案例指導[23]。CBR中的推理是依據(jù)具體案例而不是規(guī)則進行的,或者說CBR是只有情境沒有規(guī)則的推理。CBR有一個案例庫,其推理過程是尋求從一個源案例確定一個相關的目標案例,這是按照類比模式進行的推理。CBR分為兩個階段:先找到一個適當?shù)脑窗咐礄z索過程,再在目標案例中確定適當?shù)慕Y論,即修正與再用。檢索是尋求最相似的過去案例,這依賴于什么是適當?shù)南嗨菩詥栴}。修正與再用是對源案例進行修改以便適合目標案例,然后用于目標案例。CBR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是:出現(xiàn)一個待解決的新問題,即目標案例;利用目標案例描述的信息在案例庫中搜索過去相似的案例,即檢索已存案例,獲得與目標案例類似的源案例,并獲得對新問題的一些解決方案。假如解決方案無效,推理者將對其進行調(diào)整、修正,以獲得一個成功案例,之后可獲得目標案例的較完整的解決方案。若源案例未能給出滿意的解,則通過修正案例并保存從而獲得一個新的源案例。

總之,情境認知作為一種知識表征,無疑是對知識的一種描述,是一種行動者可接受并用于描述知識的數(shù)據(jù)結構。因此,情境表征可被視為數(shù)據(jù)結構、境遇及其處理機制的綜合:情境表征=數(shù)據(jù)結構+境遇+處理機制。沒有情境的表征就是純粹的符號組合假設處理機制。

四、情境認知的方法論意義

情境認知的環(huán)境嵌入性和語境依賴性表現(xiàn)為情境化語言、情境化直覺、情境化學習,以及情境具身化、情境具體化、情境語境化等方面,蘊含了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第一,情境化語言體現(xiàn)在索引詞、時態(tài)和其他語境依賴的語句構造方面,使理解通過適應情境得以實現(xiàn)。當我使用“我”時,“我”指我自己,當你使用“我”時,“我”是指你自己。我們使用相同的詞語表達相同的慣例意義。這就是詞語的索引性。索引的作用在于:詞義可以不變,但解釋說明是變化的。當語境改變時,我們會終止不同的指示詞。在英語中,時態(tài)是一種潛在情境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時態(tài)我們能夠知曉行動發(fā)生的大致時段,比如過去式表明行動發(fā)生在過去。至于語句,可以說任何語句的意義都是依賴語境的,比如我們說“是”或“不”時,是針對什么內(nèi)容或事情說的,所針對內(nèi)容或事情就是說“是”或“不”的語境。缺乏這個語境,說“是”或“不”雖然意思明確,但不知道肯定或否定什么。

第二,理解和解釋是適應情境和依賴語境的。在理解和解釋中,意義、語境和解釋構成一個函數(shù)關系。如果用M表示意義,C表示語境,I表示解釋或說明,f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那么我們可以給出它們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M=f(C,I)。這個函數(shù)關系的意思是,一個詞語或語句的意義是由其特定語境和解釋者的說明共同給出的。例如,語句“雪是白的”,其中名詞“雪”和謂詞“白的”均是意義明確的,它們由系詞“是”連接起來,表達了一個特定意義句子“雪的顏色是白色的”。這個語句的語境是在陽光下,解釋者知曉陽光下雪是白的。假如是在黑暗語境下,解釋者也不知道陽光下雪的白色屬性,自然不會解釋說“雪是白的”。因此,意義是隨著語境和解釋共同變化的。在方法論上,意義的變化焦點經(jīng)歷了一個從語句類型到個人表達方式的轉(zhuǎn)換,經(jīng)歷了一個從保留真值到保留指稱的推理概括的轉(zhuǎn)換,比如理解昨天和明天的意義是相對于今天的。

第三,情境化直覺構成情境認知的更深層原因。在傳統(tǒng)哲學中,直覺被認為是與頓悟、靈感相類似的東西,它是指一種無須經(jīng)驗刺激或理性推理直接領悟真理的天生能力,是通過瞬間的洞察對普遍中的特殊事物的認知。直覺可以是經(jīng)驗或?qū)嵺`的,也可以是抽象或理智的。無論是哪種形式,它都是對對象(實在的或非實在的,感知的或非感知的)的直接把握,而無須任何中介。因此,直覺知識通常與經(jīng)驗知識、理性知識相對。如果對直覺的這種理解是對的,那么直覺本身就是嵌入情境的,是在情境中形成的,絕不是某種孤立的、神秘不可測的東西。在感覺的意義上,直覺不像視覺、聽覺和觸覺那樣有相對應的感覺器官,因而常常被認為是非認知的和非理性的。在筆者看來,直覺的感官是大腦或包括大腦在內(nèi)的整個人體,通過直覺獲得的知識是具身的、情境化的。

第四,具身化是情境認知的生物基礎和認知適應性取向。在認知科學中,認知人造物的具身化研究表明:一個智能體的嵌入性情境確定指稱的一個語義資源,也是簡化思維本身的一種物質(zhì)資源。這個智能體無須記住是什么保存在視覺領域中,也無須測量它們直接比較了什么?!笆澜绫旧砭褪撬约旱淖詈媚P汀盵24],一個智能體讓世界做計算,通過檢驗決定結果,較之通過演繹推理承擔全部認知有效得多。假如世界沒有提供給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卻可以重新安排讓它提供給我們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人工智能要做的工作。在這個意義上,機器智能的具身化是實現(xiàn)高級智能的關鍵,因為如此一來,機器就會具有適應能力。這也是機器人學一直追求的目標。

第五,行動者的行動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情境認知傾向于將抽象演繹轉(zhuǎn)化為具體活動,如做飯、洗衣服等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活動事實上正是人類智力的范例,是認知行為的具體化。認知科學表明,大多數(shù)人類活動由連續(xù)的、創(chuàng)新的、即興的活動和環(huán)境提供的大量可用資源構成,而不是執(zhí)行預先概念化的計劃。這與有準備的行動不同,因為即時行動來不及事先制訂出計劃。情境認知具體化的方法論意義在于:一方面,它拒絕笛卡爾的直覺觀,強調(diào)認知行為對物理世界的適應性;另一方面,從離身的研究轉(zhuǎn)向具身的研究,從統(tǒng)計測量和實驗室實驗轉(zhuǎn)向?qū)嶋H生活情境中的真實人行為的深刻描述。

五、結 語

情境認知作為一種認識論可能會導致更激進的情境化傾向。在情境化語言中,詞語意義是確定的而解釋是變化的。這引發(fā)了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本體論問題——詞語的什么屬性表達了指稱。根據(jù)語境論,本體論問題也是依賴語境的,即認知是語境中的認知[25]。按照這種觀點,不僅我們所做的、所說的和我們是如何通達世界的被認為是依賴于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而且這個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身也是依賴解釋語境的。這就是說,世界不是單純的邏輯的構造,而是社會的構造、環(huán)境的構造。這涉及我們對科學本質(zhì)的理解。情境認知作為方法論,雖然反對關于認知是個體的、一般的、抽象的、符號的、顯在的、基于語言的、居于頭腦的傳統(tǒng)觀點,但接受其中關于認知是社會的、特殊的、具體的、隱含的、非語言的和分布式的觀點。在表征上情境認知一定是適應性的,因為認知必須適應于那種情境。從生物符號學的視角看,“重要的不僅是生物上的適應性,更是符號學上的適應性。適應性取決于關系——只有在給定的語境中,某物才能去適應”[26]。這意味著認知的適應性應該在關系整體中去考察,而關系能力就是一種符號表征能力。因此,認知總是情境化的,總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置于社會情境中的[27],文化的形成就是情境認知的典范[28]。

猜你喜歡
境遇適應性語境
創(chuàng)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diào)”解讀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請
“境遇”抑或“反思”: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現(xiàn)代傳承與發(fā)展
新高考適應性考試卷評析及備考建議
新時代加強國有企業(yè)黨建工作的境遇與對策
天然氣管道摻混輸送氫氣適應性研究進展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主題語境九:個人信息(1)
舵葉選型及適應性參數(shù)優(yōu)化
健全現(xiàn)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隆昌县| 安顺市| 界首市| 长丰县| 隆昌县| 大余县| 文水县| 湄潭县| 登封市| 凉城县| 景谷| 丹凤县| 平阳县| 桂东县| 开阳县| 沧州市| 平泉县| 肃宁县| 维西| 四川省| 东至县| 太原市| 巩义市| 连江县| 阿尔山市| 临西县| 错那县| 长垣县| 洛浦县| 海南省| 文安县| 横峰县| 永平县| 婺源县| 宣汉县| 柏乡县| 桐城市| 祁门县| 缙云县| 朝阳区| 太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