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不穩(wěn)定漂浮肩損傷的臨床療效評價

2021-12-29 07:07:54高明暄聶德軍普星宇遲飛汪能王悅張偉駱文遠
中國骨與關節(jié)雜志 2021年12期
關鍵詞:肩胛骨肩胛肩峰

高明暄 聶德軍 普星宇 遲飛 汪能 王悅 張偉 駱文遠

肩胛頸骨折合并同側鎖骨中段骨折,稱為漂浮肩損傷[1]。多系高能量暴力所致,發(fā)生率相對較低,但近年來工業(yè)、建筑及道路交通事故中并不鮮見,故對其及時、有效處理受到臨床重視[2-3]。因為這類損傷本身相對復雜,加之多數(shù)患者同時合并有多發(fā)傷,使手術治療風險增加,目前對此類損傷的診療標準尚存爭議[3-5]。2014 年 1 月至 2018 年12 月,我科對 12 例診斷為不穩(wěn)定性漂浮肩的患者采用鎖骨 ( 或肩峰 ) 和肩胛頸均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隨訪臨床、影像及功能結果,與文獻結果對比,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 納入標準:( 1 ) 符合漂浮肩損傷,即肩胛頸骨折合并有同側鎖骨骨折、肩鎖關節(jié)脫位或者肩峰基底骨折等損傷;( 2 ) 所有患者受傷時間至手術時間間隔 ≤ 21 天;( 3 ) 完整的臨床、影像學隨訪資料,時間 ≥ 12 個月。

2. 排除標準:( 1 ) 年齡 > 70 歲或 < 18 歲者;( 2 ) 合并顱腦、脊髓、臂叢或其它嚴重臟器損傷,不能配合肢體功能評價者;( 3 ) 既往雙肩關節(jié)外傷手術史,傷前肩功能障礙;( 4 ) 骨折無移位,屬穩(wěn)定性損傷,僅需非手術治療。

二、一般資料

本組共收治 68 例,其中 14 例屬于漂浮肩損傷,所占比例高達 20.59%。本研究納入其中 12 例( 表 1 ),男 9 例,女 3 例;年齡 28~66 歲,平均( 46.67±12.77 ) 歲。行人被機動車撞傷 1 例,機動車事故乘員、司機 6 例,重物砸傷 2 例,高處跌落1 例,駕電動車被機動車撞倒 1 例,從行駛機動車上摔下 1 例。所有病例均為單側漂浮肩損傷,左側9 例,右側 3 例。本組病例除漂浮肩損傷外,合并多發(fā)傷者多,傷情重。其中 10 例合并同側 ( 9 例多發(fā),僅 1 例單發(fā) ) 肋骨骨折,均伴發(fā)肺挫傷,6 例病情嚴重,存在胸腔積液和 ( 或 ) 血氣胸等。3 例同時發(fā)生了骨盆、髖臼和 ( 或 ) 骶骨骨折。2 例脾破裂患者急診行剖腹探查止血、脾切除手術。1 例顱腦外傷行開顱血腫清除急診手術。1 例合并同側前臂尺橈骨骨折、神經損傷,1 例發(fā)生同側脛骨平臺及腓骨頭骨折。12 例中僅 1 例無其它合并傷,惟一的單純漂浮肩損傷。

三、損傷分類

鎖骨骨折影像學測量包括斷端移位和短縮測量[6]。肩胛頸骨折的測量指標包括[7]:肩胛骨外緣骨折錯位 ( lateral border offset,LBO ) ( 圖 1a、b );外柱成角畸形 ( lateral angulation deformity,LAD )( 圖 1c、d );盂極角 ( glenopolar angle,GPA )( 圖 1e、f )。根據(jù) AO / OTA 分型系統(tǒng)[8],本組鎖骨骨折,3 例 15.2A 型,3 例 15.2B 型,4 例 15.2C型,所有鎖骨骨折均為完全移位骨折,其中另外2 例肩峰骨折相應分型為 14A3 型 ( 表 1 )。因上述分型系統(tǒng)將肩胛頸骨折未單獨列出,而是歸入肩胛骨體部骨折,本組肩胛頸骨折采用 Goss 所描述的傳統(tǒng)分類方法[3,9],A 型骨折線位于喙突外側,此型骨折非常少見,盂肱關節(jié)極為不穩(wěn)定,被稱為解剖頸骨折,本組僅 1 例 A 型,A 型并不符合漂浮肩傳統(tǒng)定義,被認為是特殊類型的漂浮肩[10];B 型骨折線位于喙突內側,喙突連同關節(jié)盂位于骨折遠端,此型即外科頸骨折,較常見,本組 4 例 B 型;C 型骨折線位于肩胛骨岡下窩上部,橫過肩胛骨體部,肩胛盂連同肩胛岡、岡上窩屬骨折近端,此型最常見,本組 7 例 C 型 ( 表 1 )。

表1 臨床病例資料Tab.1 Clinical data

圖1 肩胛頸骨折移位指標在 X 線片和 CT 三維重建影像中的測量方法 a、b:肩胛骨正位測量肩胛外側柱骨折移位,LBO;c、d:外側柱骨折斷端間在 Y 位 ( 或可理解為側位 ) 的成角畸形;e、f:肩胛骨正位示盂極角的測量Fig.1 Measurement of scapular neck fracture displacement on X-ray and 3D CT a - b: Lateral border offset ( LBO ) measured on AP X-ray and 3D CT views; c - d: Lateral angulation deformity ( LAD ) measured on scapula Y X-ray and 3D CT views; e - f: Glenopolar angle ( GPA ) illustrated on AP X-ray and 3D CT views

四、手術適應證標準

鎖骨、肩峰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 (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 ) 手術適應證參照標準包括[6,11-12]:( 1 ) 鎖骨骨折移位 ≥ 10 mm 或較對側短縮 ≥ 20 mm;( 2 ) 肩峰骨折移位 ≥ 5 mm。肩胛頸骨折適應證[7]:( 3 ) LBO ≥ 20 mm;( 4 ) LAD ≥ 45°;( 5 ) LBO ≥ 15 mm 并且 LAD ≥ 30°;( 6 ) GPA ≤22°;( 7 ) 肩鎖關節(jié)完全脫位和 LBO ≥ 10 mm;( 8 ) 肩關節(jié)上部懸吊復合體 ( the 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 ) 兩處破壞;( 9 ) 鎖骨、肩胛骨外側柱兩處骨折移位均 ≥ 10 mm;( 10 ) 肩胛頸骨折塊卡壓肩胛上神經、血管束證據(jù)。

五、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側臥位,患側上肢置于無菌術野,便于術中活動肢體配合骨折復位。鎖骨取上側切口,肩胛骨取外側緣直切口。鎖骨易于顯露,切口長約 6~8 cm,僅顯露鎖骨上,保護斷端血運,完成復位,用鎖定加壓接骨板,遠、近端各 2~3 枚3.5 mm 螺釘固定。完成鎖骨復位及固定后,行 X 線檢查,同時觀察肩胛頸骨折是否間接復位 ( 圖 2 )。肩胛骨外緣顯露[13],沿體表投影,切口長約 6~10 cm;向外牽開三角肌后部,自小圓肌與岡下肌間隙分離、顯露,此過程中避免損傷三邊孔內的旋肩胛動脈,以及外側四邊孔中的旋肱血管、腋神經。前者多在肩胛頸下 5~6 cm 處,后者多在骨折斷端外側及深處[14]。顯露肩頸后面時,保護肩胛上神經、血管[14]。完成顯露,糾正骨折移位及成角畸形,著重恢復肩胛頸、肩胛骨外緣對肩胛盂的支柱作用,采用點式復位鉗、穿克氏針等方法臨時固定,術中 X 線透視監(jiān)測,鎖定加壓接骨板,遠、近端各 2~3 枚 3.5 mm 螺釘固定。外側柱骨折線鄰近關節(jié)盂,螺釘避免穿透關節(jié)面。

六、術后處理及隨訪方法

應用頭孢唑啉鈉 1 g,手術前半小時第 1 劑,共3 劑應用至術后 24 h。術后 1 周頸肩吊帶保護,肩關節(jié)僅作小幅度鐘擺式運動,肘、腕關節(jié)主動活動正常范圍。術后第 2~4 周開始增加肩關節(jié)被動及主動活動度,術后第 8 周,骨折 X 線和臨床愈合后漸行負重恢復練習[7,15]。

術后 1 個月,2 個月,3 個月,6 個月及 1 年隨訪行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復評價,以后每半年隨訪。上肢骨折臨床愈合標準,即 ( 1 ) 局部無壓痛,無叩擊痛;( 2 ) 局部無異常活動;( 3 ) X 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 4 ) 患肢能平舉1 kg 重物達 1 min。骨折臨床愈合后,功能評價采用Constant-Murley 量表[16],比較患側與健側,分值越高表明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

七、統(tǒng)計學處理

結 果

一、圍術期情況

本組 12 例手術相關指標結果見表 2,受傷到手術時間間隔 3~20 天,平均 ( 11.42±6.04 ) 天;術中失血 110~500 ml,平均 ( 259.17±110.74 ) ml;手術時間 90~215 min,平均 ( 144.17±43.32 ) min。僅 1 例肩胛骨外緣切口因縫線反應,引起脂肪液化壞死,細菌培養(yǎng)陰性,經拆除原可吸收縫線,重新沖洗,清創(chuàng)縫合,術后 2 周切口愈合,另外,此例患者外傷時術區(qū)軟組織挫傷重。其余切口均 Ⅰ 期甲級愈合,未出現(xiàn)切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未出現(xiàn)腋神經、肩胛上神經麻痹等副損傷并發(fā)癥。以上結果表明,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漂浮肩,術中失血少,多數(shù)病例手術時間適中,手術副損傷發(fā)生率低,正確操作,手術相對安全可行。

二、手術前、后影像

術前鎖骨移位 11~43 mm,平均 ( 19.50±10.19 ) mm (n= 10 );術前鎖骨短縮 -8~36 mm,平均 ( 13.30±13.47 ) mm (n= 10 )。術前 LBO 7~63 mm,平均 ( 35.58±15.77 ) mm;術前 LAD 10°~42°,平均 ( 28.17±10.47 ) °。術后 X 線片示鎖骨移位、短縮以及肩胛骨外緣移位和成角畸形完全復位 ( 圖 2、3 )。術前肩胛骨 GPA 8°~38°,平均( 20.58±9.19 ) °;術后 GPA 27°~40°,平均 ( 32.50±4.36 ) °,手術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00 523 )。通過手術前、后對比,鎖骨及肩胛骨骨折影像學指標改善明確,畸形糾正完全,正常解剖結構得以重建。

圖2 病例編號 10 a、b:漂浮肩損傷單純鎖骨固定術后 X 線片及三維 CT,即使鎖骨解剖復位,肩胛頸外側柱 LBO 及GPA 矯正非常有限;c:單純鎖骨固定術后三維重建 CT 側面觀,外柱 LAD 畸形并沒有糾正;d:再次行肩胛頸固定術后 X線片,肩胛頸骨折滿意復位,上述畸形得以矯正圖3 病例編號 7 a:術前正位 X 線片,漂浮肩損傷合并多發(fā)肋骨骨折及肺挫傷;b:術前三維 CT 重建前面觀,鎖骨及肩胛頸骨折移位重;c:術前三維 CT 重建后面觀,肩胛頸部骨折呈粉碎性,移位重;d:鎖骨、肩胛頸骨折固定術后 X 線片示鎖骨解剖復位,肩胛頸解剖結構參數(shù)恢復Fig.2 Ιmages of case 10 a - b: X-ray and 3D CT showed limited LBO and GPA correction after anatomic reduction and plate fixation of clavicle fracture; c: Lateral view of 3D CT showed the LAD was not corrected; d: Post-operation X-ray of the scapular neck showed that the deformities mentioned above were corrected completelyFig.3 Ιmages of case 7 a: The AP X-ray view illustrated floating shoulder injury combined with multiple rib fractures and lung contusion; b:Anterior view of 3D CT showed severe clavicle and scapular neck fracture displacement; c: Posterior view of 3D CT showed comminuted scapular neck fracture and severe displacement; d: Post-operation AP view showed clavicle reduction and restored scapula neck parameters

三、隨訪臨床功能

本組 12 例隨訪 12~55 個月,平均 ( 30.08±13.94 ) 個月。骨折愈合時間 15~26 周,平均 ( 19.83±3.71 ) 周。末次隨訪,肩關節(jié)功能 Constant-Murley 評分,患側 58~94 分,平均 ( 79.33±12.51 ) 分,健側 81~100 分,平均 ( 93.75±5.29 ) 分 ( 表 2 ),患側與健側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臨床及X 線檢查未發(fā)現(xiàn)骨折再移位、骨折延遲及不愈合,未見內固定失用、松動、斷裂等,2 例術后隨訪中訴局部受壓時疼痛、敏感,存在接骨板刺激軟組織癥狀,1 例為肩峰骨折處,1 例為鎖骨處,兩者局部軟組織淺薄,骨折愈合后均于術后 12 個月取出內固定,上述癥狀消失。超過 1 年以上的隨訪表明,同時手術固定鎖骨 ( 或肩峰 ) 和肩胛頸治療漂浮肩損傷,骨折愈合良好,愈合率高,關節(jié)活動功能恢復,療效優(yōu)良。

表2 手術和隨訪信息Tab.2 Operation and follow-up data

討 論

肩胛骨骨折患者中,大約 25% 合并同側鎖骨骨折,6% 合并同側肩鎖關節(jié)脫位[2-3,17],屬于復雜肩胛帶損傷[17-19]。統(tǒng)計約 90% 以上合并平均 3 處以上的其它多發(fā)傷[18],如多發(fā)肋骨骨折、胸肺損傷、腹部臟器傷、脊椎脊髓傷以及血管神經等合并傷,初診時多病情危重[18-19]。流行病學特點,本組與文獻結果一致,12 例中僅 1 例單純漂浮肩損傷無其它合并傷,其余 11 例均為多發(fā)傷。

自 1992 年,Herscovici 等[1]描述漂浮肩損傷以后,學術界對這種復雜損傷的認識不斷深入,從受傷機制、病理解剖、生物力學等不同側面進行了多種闡述[9,20-23]。期間 Goss 等[9,21-22]提出了 SSSC 概念,SSSC 是由一個骨韌帶組織的“環(huán)”和兩個骨性結構,即“上支柱”和“下支柱”組成?!碍h(huán)”由肩胛盂、喙突、肩峰等骨性突起結構,和喙鎖韌帶、喙肩韌帶及肩鎖關節(jié)組成;鎖骨中 1 / 3 為“上支柱”;肩胛頸及肩胛骨外緣為“下支柱”。SSSC包括三個亞單位[24-25],( 1 ) 鎖骨 - 肩鎖關節(jié) - 肩峰;( 2 ) 鎖骨 - 喙鎖韌帶 - 喙突;( 3 ) 肩胛盂、喙突和肩峰與肩胛骨體部的結合部。作者認為 SSSC 中兩處以上的結構破壞,才造成“真正的”漂浮肩,即盂肱關節(jié)不穩(wěn)定,這就需要手術修復[21]。根據(jù)肩胛頸骨折線、損傷結構等因素,Goss 將漂浮肩分成如前所述 A、B、C 三型[3,9,24-25]。Goss 將漂浮肩由最初的單純骨折定義引向骨與韌帶結構破壞,就發(fā)生機制和病理基礎進行了實質性推進。隨后,于 2001 年,由 Williams 等[23]開展生物力學實驗,結果提示即使 SSSC 兩處以上破壞,但只有喙鎖和喙肩韌帶的斷裂,或者與其相當?shù)膿p傷,如喙突或肩峰骨折,才會產生真正意義的“漂浮肩”,學者們認為這是最嚴格的漂浮肩定義[5]。

漂浮肩的定義至今無明確定論,許多不同治療方案均有滿意療效報道,選擇困難。Edwards 等[26]報道了 20 例非手術治療結果,平均隨訪 28 個月,95% 愈合,平均 Rowe 評分為 95 分,與健側比較,功能無差異,因多數(shù)病例肩胛骨骨折移位 < 5 mm,建議骨折移位在此范圍內,可選擇非手術治療。但是 Cole 等[27]和 van Noort 等[28]采用非手術治療漂浮肩發(fā)現(xiàn)復位不滿意,骨折畸形愈合,肩外觀“塌肩”,活動度下降,肩胛帶無力,反應遲鈍,遠期合并肩峰下撞擊、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Cole 等[29]發(fā)表了一組病例經保守治療后骨折畸形愈合,肩關節(jié)功能嚴重受限,不得不行矯形手術,改善功能。Cole 等[7]最初報告漂浮肩時采用了單純固定鎖骨治療 7 例,隨訪 48.5 個月,功能良好;而未經手術治療的 2 例“塌肩”畸形合并肩關節(jié)活動度減小。單純鎖骨固定,筆者的發(fā)現(xiàn)與 Hashiguchi 等[30]以及 Kim 等[31]所發(fā)現(xiàn)一致,即使喙鎖及喙肩韌帶不存在損傷,術中鎖骨解剖復位,內固定后,并不能糾正肩胛頸骨折的移位,尤其是 GPA 沒有明顯變化( 圖 2 )。Lin 等[32]對 39 例隨機分成非手術治療、單純固定鎖骨和鎖骨及肩胛骨都固定三個組,發(fā)現(xiàn)DASH、Constant 評分和 GPA,鎖骨和肩胛骨都固定組明顯優(yōu)于其它兩組,而且 GPA 與關節(jié)功能高度相關。盂極角 GPA 反映肩胛盂關節(jié)面傾斜度,其正常參考值為 30°~45°[33]。Romero 等[34]認為 GPA <20°,即存在肩胛盂嚴重旋轉畸形,因此,這一項作為本研究手術干預的標準。本組 12 例,術前 GPA平均 20.6°;術后 32.5°,明顯改善。

因漂浮肩損傷發(fā)生率相對低,本組僅 12 例,進行分組治療存在困難,故僅與文獻結果對比,所得結果證據(jù)力有限。另外,本研究手術適應證主要參照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同的影像學指標制訂,并未結合年齡、骨折線具體表現(xiàn)及分型,故存在局限性。

綜合評價本組病例,不難看出,漂浮肩損傷本身存在固有不穩(wěn)定性,同時固定鎖骨 ( 或肩峰 ) 和肩胛頸手術,恢復解剖結構,可靠固定,便于術后早期功能康復,促進骨折如期滿意愈合,達到肢體功能良好恢復,療效肯定。

猜你喜歡
肩胛骨肩胛肩峰
反向全肩關節(jié)置換術后肩胛骨切跡
先天性高肩胛癥1例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結構
岡上肌出口位在肩峰下撞擊綜合征診斷中的價值
正常成年人肩胛動脈網的高頻超聲檢查
肩胛骨骨折的手術入路
肩峰前外側入路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
關節(jié)鏡下治療肩胛上神經卡壓的研究進展
肩胛骨骨折手術療效分析
關節(jié)鏡下喙肩韌帶松解在微創(chuàng)治療肩峰撞擊征中的作用
西乡县| 健康| 楚雄市| 西藏| 新营市| 连平县| 道真| 太湖县| 崇州市| 西藏| 娄烦县| 珲春市| 资源县| 河北区| 淅川县| 望城县| 禹州市| 罗江县| 阳新县| 汉川市| 鱼台县| 胶南市| 长治市| 临夏市| 兴国县| 沙湾县| 临澧县| 文安县| 紫阳县| 漳浦县| 马龙县| 绥中县| 陆良县| 梅河口市| 永善县| 临夏县| 和林格尔县| 汝南县| 都昌县| 河曲县|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