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建 威
(內(nèi)江市政協(xié) 文化文史和學習委, 四川 內(nèi)江 641100)
嘉靖元年壬午(1522) 六十一歲
嘉靖新政,被詔陳言。
焦竑《國朝獻征錄》卷四十二錄李松撰《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康和李充嗣公行狀》(以下簡稱《行狀》)云:“壬午,今上龍興,嘉靖改元,以平宸濠功加太子少保。被詔陳言,首以圣學正心,親賢遠奸為急務,條析蠹國病民,強兵御戍數(shù)事,切中時弊,言詞剴切,上嘉納焉?!盵1]
毛紀致書李充嗣,望其勞心水利,以濟時艱。
毛紀《鰲峰類稿》卷十八《簡梧山李宮?!吩疲骸笆ッ餍抡?,真有太平氣象,可為世道慶,可為吾黨賀,執(zhí)事想同一喜也。遠惟執(zhí)事閎才偉識,勞心于畿甸者已久矣。功業(yè)之盛,行當與文襄公并駕齊驅(qū),而清操直氣,或又過之,此非予之私言也?!盵2]
毛紀《鰲峰類稿》卷十八《再簡梧山》云:“東南財賦所出之區(qū),今日遭次大厄,然撫巡重寄,得吾執(zhí)事者,其轉(zhuǎn)移拯救,當必大有經(jīng)畫,以上慰當寧之軫念矣。近日司國計者,采群議而行之,亦已累有處分。但宣布德意,以濟時艱,不能不于執(zhí)事是望,恐執(zhí)事自不得辭其責也?!?/p>
按:毛紀(1463-1545),字維之,號鰲峰逸叟,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人。成化二十二年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修撰,擢侍講學士。正德十年,遷禮部尚書,十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官至吏部尚書。嘉靖三年致仕,卒贈太子太保,謚“文簡”。
上奏江南水利完工疏。
《吳中水利全書》卷十四《章疏》錄李充嗣《奏報開浚各項工完疏》云:“為恭報興修水利工績,懇乞圣明查覆,并陳善后事宜,以禪永遠事。臣受命以來,夙夜兢惕,深慮前項事情重大,非獨力所能成,乞添差官,共圖供職。吏部以工部署郎中林文沛、顏如瓌,督同掌蘇州府事河南左參政徐讚,親詣白茅港、吳淞江等處相度會議:以白茅工設繁重,蘇州當任其二,常州、松江分任其一,嘉興、湖州則協(xié)任其一,常熟以附近獨當其半。以吳淞江利歸蘇、松二府,其二役之費則分派二府所屬州縣與之協(xié)濟;杭、嘉、湖、蘇、松、常、鎮(zhèn)各府地方,應開浚河道、河泊、港汊及應修筑圩岸堰壩等項,分委署郎中林文沛、顏如瓌,督率各該掌印水利等官次第舉行?!嘉┤齾撬d廢不常,設或再行舉措,不無乏財之慮。臣欲行令蘇、松、常、鎮(zhèn)所屬州縣,每年量派導河夫銀,掌印官同治農(nóng)官征收貯庫,專備水利修理支用。再仿古制,備行該府造小船二十只,每年于均徭內(nèi)查編撈淺水夫四十名,置鐵掃帚、浚川把各二十副,專委水利官監(jiān)督,不時爬洗,庶潮沙不致雍積。每遇農(nóng)隙,各治農(nóng)官督工修浚,仍通行約束,不許別差占及營求管事,其水利郎中循行提督七府地方,凡有益于水利事宜,關系運河重事,以時修浚,悉聽巡撫官節(jié)制。仍乞敕下巡按御史,年終親臨閱視一次,稽考勤惰,據(jù)實奏報,以為黜陟,庶人知警畏,法立能守,二河之利民將永賴于無窮矣。臣不勝激切颙望之至?!盵3]
九月,積勞成疾,再上乞休疏。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十八載:“九月,……總理糧儲兼巡撫應天等處地方、太子少保、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充嗣,南京禮部尚書楊廉各乞休,上俱優(yōu)詔慰留,不允?!盵4]
十月,水利功完,獲賞銀幣。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十九載:“十月,……以修治蘇松等處水利功完,賞總督糧儲、尚書李充嗣,郎中顏如瓌、林文沛,參政徐贊,各銀幣有差。”
《明史》卷八十八《河渠志六》云:“嘉靖元年,筑浚東鹿、肥鄉(xiāng)、獻、魏堤渠。初,蘇、松水道盡為勢家所據(jù)。巡撫李充嗣畫水為井地,示開鑿法,戶占一區(qū),計工刻日。造浚川爬,用巨筏數(shù)百,曳木齒,隨潮進退,擊汰泥沙。置小艇百余,尾鐵帚以導之??9实溃┬虑?,巨浦支流,罔不灌注。帝嘉其勞,賚以銀幣?!盵5]2162
水利完工,僚友郭維藩、柴奇、方鵬贈詩文以賀。
郭維藩《杏東集》卷四《梧山司馬治水功成碑》詩云:“普天財賦半?yún)侵?,稍喜于今水利通。禹貢泥途標舊域,尚書疏道擅新功。有年準擬歌江左,為壑還應限海東。珍重穹碑千古事,洞庭(原注:山名)震澤兩爭雄。”[6]
按:郭維藩(1475-1537),字價夫,號杏東,河南儀封人。正德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檢討。嘉靖初擢侍講學士,進侍讀學士,以頌瑞失當,免官歸。后召還,官至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
柴奇《黼庵遺稿》卷四《李梧山尚書治水江南功成,輒采父老之言掇入野亭閣老韻,獻之觀風者》詩云:“白發(fā)垂肩八十翁,自言少小長吳東。頻年怪見滄溟變,到處愁看田野空。今日賦成咸則上,我公功出范圍中。閭閻況有新謠在,愿獻明廷徹舜瞳?!盵7]
按:柴奇(1470-1542),字德美,號黼庵,昆山人。正德辛未進士,授吏科給事中,諫南巡,劾權(quán)幸,頗著直聲。后升南光祿少卿、應天府尹。
方鵬《矯亭存稿》卷三《治水成績詩序》云:“夫震澤三吳之喉衿也,由吳淞江,由白茅港以達于?!叶斨?,夫誰不知役大費繁,莫之能舉耳……今大司馬梧山李公獨異于是:方其謀始也,集眾說以用中,選庶官以分任,而為之必勇焉;及其慮終也,丁寧告誡而貽之必遠,防之必豫焉。故先白茅,次吳淞,又次支流別委,凡有相于二水者,咸用底績,所以成之也。堰以障之,閘以潴之,徒以守之,備舟制器以疏之,所以保之也。君子曰:‘是役也,不在成之之易,而在保之之難,公善法圣人者也,吾其有勸乎!’”[8]
按:方鵬(1470-?),字子鳳,亦字時舉,號矯亭,江蘇昆山人。正德三年進士,歷官南京吏部郎中、翰林院修撰。嘉靖初升南京太常寺卿,著有《矯亭存稿》等。
請王鏊撰《吳郡治水之碑》。
王鏊《王鏊集》卷二十三《吳郡治水之碑》云:“今天下財賦多仰東南,東南財賦多出吳郡,而吳郡于東南地最下,最多水患。南方夏秋之間最苦多雨,蘇、湖渺然輒成巨浸,故官多逋負,民多流殍。于是,在廷之臣爭言水利,而以吳淞、白茅港為首,請設官專治。時巡撫應天等處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西蜀李公方著名績,詔即委之,進太子少保、工部尚書,得便宜從事?!钤t,感激思奮,欲為國家建東南無疆之利,博訪群策,相度源委。……乃駐節(jié)湖上,且行且度,度地賦功,量功賦役,仞淺深,計遠邇,力多賦諸近,財分取諸遠,而蘇獨任財力之半。廬舍有次,樵爨有所,分授以責成,時犒以行賞。天時晴和,法令明一,眾心競勸,率未明興作,入夜未已,河上燈攢如星,函奮如雨,歡呼之聲數(shù)里不絕。不數(shù)月,功告成矣。……是役也,為工凡四十一萬二千五十三,銀為兩若干,米為石若干,費亦大矣?!杓矣趨牵喂冎谐桑钟渚枚粔囊?,刻碑河上,以示后之人?!盵9]
按:王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吳縣(今蘇州)人 。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歷官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正德四年,遭劉瑾打壓,辭官歸鄉(xiāng),其后家居十六年,終不復出。
命安慶知府胡纘宗修復潛山縣吳塘陂。
胡纘宗《烏鼠山人小集》卷十四《吳塘陂碑陰記》云:“是陂也,其在漢也,啟之者刺史馥也,筑之者太守元光也。其在國朝也,復之者尚書充嗣也,鑿之者纘宗也,同鑿者知縣儼也。……嗣是而后,陂以溉田、以助歲、以足民,竊有望于后之君子?!盵10]
按:胡纘宗(1480-1560),字孝思,號可泉,又別號鳥鼠山人,秦州人。正德三年進士,授翰林檢討。正德年間力助喬宇、李充嗣平宸濠叛亂,升任安慶知府,歷蘇州知府、山西參政、河南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嘉靖二十九年罷官歸里,著書立說。
舉薦貢生文征明,征明致書答謝。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文苑三·文征明傳》云:“文征明,長洲人?!履?,巡撫李充嗣薦之,會征明亦以歲貢生詣吏部試,奏授翰林院待詔。世宗立,預修《武宗實錄》,侍經(jīng)筵,歲時頒賜,與諸詞臣齒。而是時專尚科目,征明意不自得,連歲乞歸?!?/p>
林俊《見素集》卷二三《寄李宮保書》云:“文征明奔父喪,卻賻金幾千許,寧庶人屢召不起,氣節(jié)有如此者。其溫粹之養(yǎng),介特之行,深博之學,精妙之筆法,皆眼中所少。一書生名動天下,蘇人以為星鳳,意當以潘南屏例薦之?!盵11]
按:林俊(1452-1527),字待用,號見素,莆田人。明成化十四年進士,初授刑部主事,后歷任按察副使、右僉都御史、尚書職。嘉靖元年(1522)加太子太保,卒謚貞肅。
文征明《甫田集》卷二十五《謝李宮保書》云:“明公領鎮(zhèn)三吳,下邑雖在治屬,間歲一臨,實未嘗弭節(jié)其地。某在諸生中,蓋嘗一再望見顏色,而猥賤無階,莫得自前。誠使其身有所取材,公固無從見也,況其所能守頹敗若此?明公何所據(jù)知,遂錄其姓名,露章薦之于朝,犯迂不適時、愚不知人之議,不顧非笑,而斷然行之。某誠愚,不知所以受知于公者?!\以明公三朝舊臣,出入中外垂四十年,好賢禮士,聞于天下。一時及門之士多矣,其文學行義,逾于某者亦多矣,豈無工言語,露才谞,以求知之于公者?公皆不之顧,而獨有意于某,豈不以求于人者深,則得于己者淺也?!拘?,素孚于人,朝廷中外,舉鑒其誠,謂其所為惟以輔世勵人為心,而非有所私于某也。夫始也,某未嘗有求于公也,而公薦之,又不有私于某。某之所恃者,士之體也,公之所操者,王公大人之職也。士存其體,王公大人守其職,雖古之至理之世,不過如此,而所為致之,乃在明公一舉措之間,某何幸身自際之。其所為感公之知,飲公之德,宜何如其深也!”[12]
文征明繪《梧山書屋圖》相贈,楊一清題跋。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三十《題梧山書屋卷》云:“此文待詔先生為李康和(筆者按:“和”字原誤刻為“惠”)寫梧山書屋圖也。康和薦待詔,待詔是以稱門生。文公人與藝俱命代,李公勛德亦表著先朝,以此酬國士之遇故宜,妙絕!”[13]
楊一清《石淙詩稿》卷十五《梧山圖為宮保大司空李公賦》詩云:“內(nèi)江有仁里,舊以梧桐名。仰瞻梧岡峻,俯瞰梧溪清。蓊然灌木中,梧桐獨亭亭。四傍無附麗,玉立凌高冥。美人屋其間,相對如友生。月上契靜觀,風來和書聲。綠陰散繁暑,蔭我軒前楹。物色未足論,孤標壓群英。君看最高枝,上有風凰鳴。一鳴振周郊,再飛儀舜廷。帝目此何祥,朝陽絢光晶。風塵為之息,泰階為之平。緬懷故山梧,遙隔千里程。作圖者誰子,悠然會我情?!盵14]
按:楊一清(1454-1530),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云南安寧人。成化八年進士,歷任按察副使、副都御史、都御史,以計除劉瑾,拜戶部尚書,后因病乞歸,致仕歸鄉(xiāng)。嘉靖三年后改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制陜西三邊軍務,升大學士、內(nèi)閣首輔。卒贈太子太保,謚文襄。
刻南宋名儒魏了翁文集,邵寶作序。
邵寶《容春堂文集》卷十二《魏文靖公集序》云:“宋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贈太師鶴山先生文靖魏公集若干卷,為詩文凡若干首。故有刻本,自宋迄今凡三百余年矣,其廢缺鮮傳,無足怪者。今太子少保、工部尚書內(nèi)江李公,以公蜀人,為鄉(xiāng)邦先正,撫政之暇,訪而得其什九,輒用勘補,以從梓事,其什之一將另圖而補焉?!究展怨虑渲丶嬗分胸瑩嵛夷系?,瞻謁公祠,如將見之集之傳也,固其平生之志也。司空公之名德,海內(nèi)屬焉久矣。后之視今,安知不猶今之視昔乎?”[15]
按: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四川邛州蒲江縣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大臣。慶元五年進士,歷官判官、郎中、安撫使。端平元年入朝,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之職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嘉熙元年卒贈太師、秦國公,謚號“文靖”。
為廉吏陳壽治喪。
《明史·列傳》卷一百八十六《陳壽傳》云:“壽廉,歷官四十年,無家可歸。寓南京,所居不蔽風雨。其卒也,尚書李充嗣、府尹寇天敘為之斂?!盵5]4934
按:陳壽,字本仁,新淦人。成化八年進士,歷官給事中、大理丞、光祿少卿、右僉都御史、副都御史。正德初,劉瑾矯詔令致仕。嘉靖改元,升南京刑部尚書,旋卒。
上疏請起用致仕大學士楊一清。
孫良學《重葺楊文襄公事略》云:“今上即位,論薦起公者方二十余疏?!现彪`巡撫尚書李充嗣薦公‘學問之正,德操之純,輿論推重,乞要起用’?!盵16]
延請都穆審校《三吳水利通志》,并薦其進階中憲大夫。
崇禎《吳縣志》卷四十一《人物》:“都穆,字玄敬,南濠人?!瓡蕖段渥趯嶄洝?,命采事于蘇,知府徐贊敦請即承天寺為纂修。局事畢,巡撫李充嗣繼以《三吳水利通志》請穆讎校。居于寺者久之,知府胡纘宗扁曰‘南濠書院’。嘉靖壬午,以充嗣薦,進階中憲大夫。”[17]
按:都穆(1458-1525),字玄敬,吳縣相城(今蘇州市相城區(qū))人。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工部主事,官至禮部郎中、太仆寺少卿。后告老還鄉(xiāng),博雅好古,搜訪金石遺文,著有《金薤琳瑯》《南濠詩話》。
上疏薦能吏齊之鸞。
齊袓名撰《蓉川公年譜》云:“嘉靖元年壬午,公四十歲。六月,升湖州府長興縣知縣。政余,??烫啤墩Z林》。與考浙藩,識拔鄭端簡公曉為解元,其他所舉者,皆當時英俊,允愜士論。中丞李公梧山、侍御陸公玉籌著濟川舟楫圖冊,造望春橋,有記?!盵18]
按:齊之鸞(1483-1534),字瑞卿,號蓉川,安徽桐城人,明正德六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刑部給事中,直言敢諫。因忤觸權(quán)貴,謫崇德丞,升長興令、青州同知。累遷刑部郎中、陜西僉事、河南按察使。
嘉靖二年癸未(1523) 六十二歲
五月,奉旨為名儒吳宗儒、吳大本父子建“橋梓聯(lián)芳坊”。
石巍《宣城古城,那些消失的古建筑(三)》:“橋梓聯(lián)芳坊,在府治正南,府學后面,今宣中北大門內(nèi)。嘉靖二年五月,巡撫李充嗣、巡按陳實、張浚、蕭鳴鳳,知府胡東華,知縣施正為成化庚子科舉人吳宗儒、正德丙子科舉人吳大本父子立?!盵19]
七月廿三日,上疏乞休,世宗不允。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十九:“辛卯,巡撫應天工部尚書兼都御史李充嗣上疏乞休。上優(yōu)詔慰留,不允。”
八月廿二日,表兄劉瑞升禮部侍郎。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十:“(八月己未)升南京太常寺卿劉瑞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季鳳為南京刑部右侍郎。”
奏請表彰致仕少卿史后捐糧賑災義舉。
張璧《陽峰家藏集》卷三十二《史知山傳》云:“癸未,江南北大侵,道饉相望。知山惻然傷之,急輦米千斛于南都,為糜粥食餓者。又出二千斛以給邑人貧寠。當是時,富家爭相匿財,惟知山敦義首奮,人以為難。乃巡撫李梧山上其事,詔再進朝列大夫,蓋章厥義風百姓也?!盵20]
九月廿四日,請以災變免職,所辭不允。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十一:“辛卯,總理糧儲、巡撫應天工部尚書兼都御史李充嗣以地方旱災風變,陳乞罷免。上曰:‘上天示戒,災變非常,朕心警惕。卿宜督屬,用心賑濟,以回天意。所辭不允,”
整治浙西海防工程。
胡纘宗《烏鼠山人小集》卷十三《新筑嘉興海塘記》云:“海塘為大風猛潮峻,不勝沖嚙,近海之濱難筑而善崩者以百計,海塘為切?!菤q七八月之間,風潮倍于昔,塘之決亦倍于昔,郡大夫蕭君有憂焉,于是其狀以上于大司空、宮保李公。李公曰:‘盍亟圖之?’……經(jīng)始于九月之初,落成于十有一月之既,而塘告完。”
十月廿三日,請贈前母田氏為淑人。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十二:“(己未)追贈太子少保、工部尚書李充嗣前母田氏為淑人,從其請也。”
十一月,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李松《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康和李公充嗣行狀》:“癸未,升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官秩如舊?!?/p>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十三:“(壬午)改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太子少保如故?!?/p>
按:《明世宗肅皇帝實錄》所載遺漏了李充嗣的名字,與《行狀》參互觀之,可推定這里說的加官晉爵者正是李充嗣。
刻蜀人余子俊《奏議》。
《湖南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目錄》第866頁載:“《余肅敏公奏議》六卷,(明)余子俊撰,嘉靖二年(1523)李充嗣刻本。十一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鈴有‘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三余清玩’印?!盵21]
按:余子俊(1428-1489),字士英。四川青神人,景泰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進員外郎,以廉稱。后歷知府、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延綏、榆林等處,升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卒贈太子太保,謚號“肅敏”。
為同年友任漢撰祭文。
《(民國)溫江縣志》卷八《人物˙任漢傳》附錄《少保李充嗣祭任漢文》云:“死生聚散,雖道之常。念公之逝,朝野盡傷。公有夙德,國器圭璋。揚歷中外,雅舉鏗鏘?;嗜A銜命,諮諏四方。峩豸風裁,白簡飛霜。攬轡外臺,何用不臧。尚德緩刑,濁激清揚。不茹不吐,百煉之鋼。入掌廷尉,三載建康。維明克允,頌聲洋洋。囹圄無冤,于公頡頏。獻功奏最,公望日彰。朝紳仰止,棟宇巖廊。便道歸侍。戲彩稱觴。承歡戀戀,三上休章。榮膺俞命,閑極可償。方期錫嘏,永壽無疆。哀訃上聞,恤典焚黃。遣官祭葬,荷恩無量。賁於窀穸,九原之光。充嗣等斯文寅契,道誼班行。絮辭遙致,以酬幽岡?!?/p>
按:任漢,字少卿,號寧海,四川溫江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初任御史,巡按南畿,朝貴斂跡,升江西巡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
請僚友胡纘宗為其所藏名帖題跋。
胡纘宗《可泉辛巳集》卷十《題臨山谷大書楚辭后》云:“宮保李公出以示纘宗,既復命纘宗識之,纘宗敢再拜而贅此于其后云?!盵22]
胡纘宗《可泉辛巳集》卷十《題顏真卿麻姑碑后》云:“是帙宮保李公所藏。然尚有碑陰一通,更索而續(xù)之,并為觀法焉。”
胡纘宗《可泉辛巳集》卷十《題張東海草字千文后》云:“此卷纘宗于梧翁書屋得三復而賞之,梧翁因命題數(shù)語于后?!?/p>
嘉靖三年甲申(1524) 六十三歲
上章薦致仕大學士王鏊于朝。
《王鏊年譜》云:“公居家輒懷民瘼,患吳中賦稅征徭之弊苦,《與巡撫李司空書》極論之。李亦慮心咨訪,書札往來反復,卒如公議舉行之,萬民稱便。李公先被詔治吳中水利,至是功成,請公文碑之河上。又上章薦公于朝。公復書云“久伏林下,衰病豗隤,功名之念灰冷”云云,“不敢謝,亦不敢忘也”。[23]
四月,上乞休疏,舉王守仁自代,不允。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十八載:“戊午,南京兵部尚書李充嗣疏舉前尚書王守仁自代,引疾乞休。詔以‘充嗣練達老成,留鑰重務,方切委任?!辉??!?/p>
秋,顧鼎臣、陳寰撰碑文,贊李充嗣等治水之功。
顧鼎臣《顧文康公文草》卷三《興修東南水利碑》云:“公既受命,親率佐屬巡行鎮(zhèn)、常、蘇、松、嘉、湖、杭七郡,自源徂委?!庇嫻こ讨硼q,糧儲傭直。架居廬,備醫(yī)藥,召集徒役,申嚴教令,宣布德音,卜日戒事?!且垡?,發(fā)猷集思,提綱挈領,主治而責其成者,少保公也。經(jīng)營贊畫,務中機宜,專事而分理之者,林、顏二君也?!蚪裰y宗之請,儹述為文,并系以詩,俾勒示諸久遠?!尉溉隁q次甲申仲秋吉旦立石”[24]
按:顧鼎臣(1473-1540),字九和,號未齋,蘇州府昆山人。弘治十八年進士第一,授修撰,遷左諭德,直經(jīng)筵,累遷禮部右侍郎、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yún)C務,加官至少保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卒謚文康。
陳寰《祭酒琴溪陳先生集》卷二《蘇州府白茅水功記》云:“明正德十六年,內(nèi)江李公梧山以宮保兼司空中丞,撫治南邦。先是,吳人害水,疏于朝垂廿年,率指常熟之白茅港。是歲,復有請設專官者。下其議,廷咸薦公兼,上從之。公被命留臺,即日東下,而迎道諫阻者踵接,其言曰:‘孝宗敬皇帝何如主也,重惟白茅戒,冬卿貳專臨治,合四郡力,費累巨萬,而功用不成。至今諸臣為天下戒?!唬骸蝗?,《禹貢》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則吳之水,宜莫大于震澤。夫白茅港,昔人指為震澤尾閭,則震澤要害,宜莫若白茅。上所以命臣,本欲為百姓除害,安敢不勉!’……昔季孫行甫去一兇,自謂於舜之功有二十之一。今公在吾吳,蓋即禹之行甫,而我孝皇恤災拯溺之效,又豈非仁堯再出哉?自是而后,將見公私并給,以漸復古先,殆可望矣。”[25]
按:陳寰,字原大,號琴溪,蘇州常熟縣人,正德六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嘉靖初薦經(jīng)筵講官,遷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著有《琴溪集》。
嘉靖四年乙酉(1525) 六十四歲
正月,再上乞休疏,世宗留之。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四十七載:“(正月)甲戌,參贊機務、南京兵部尚書李充嗣疏乞歸,上溫旨慰留之。”
七月,條陳“重替役、處底舡、嚴夫冊、均糧餉”等四事。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三載:“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書李充嗣等條陳快船夫甲四事。一重替役。言各衛(wèi)軍余僉領快舡,勢必蕩產(chǎn),是以告擾不絕,更替無常。宜立為定規(guī),每五年一更,審有力者即役久不改,其有家貧而丁單者,從公豁免。且為審量丁力上下,或一人獨領,或二三人朋役,務令得均。一處底船。言軍甲造船,陪補甚多,而底船置為棄物,深為可惜。宜估價變賣,得貯于官,以助每歲造船之費。一嚴夫冊。言各處額設船夫,往時十年一次造冊解部,便于稽考,比來法久人玩,全不造報,以致各夫多方規(guī)避。宜照清理軍政文冊事例,及時造解,以便稽查。一均糧餉。言垛甲余丁,勞費比于正軍,而獨無月糧,非便。乞照運糧余丁事例,每月給與米一石或八斗。兵部覆前三事,俱如充嗣言,惟余丁給餉非舊制,且留儲告匱,亦難處給。詔如部議。”
題表兄劉瑞《五清先生大全集》。
湛若水《甘泉集》卷十七《五清劉先生大全集序》云:“《五清劉先生大全集》,幼學稿二卷……凡三十有四卷。其表弟宮保南京大司馬梧山李公為題之,其門人上海尹徐子昭刻之,而以委序于甘泉子?!盵26]
命金壇縣衙刊刻金燫輯《諸史匯編》。
《(萬歷)嘉定縣志》卷十二云:“金燫,字懋光,為人樸忠,見人有過,輒正言折之,無所忌諱。長于史學,輯《諸史會編》一百一十二卷。巡撫李公充嗣為梓行于世。又作《歷年甲子圖》。弘治中,仕為象山訓導?!盵27]
按:金燫,字懋光,蘇州嘉定人,歲貢生,長于史學,輯《諸史會編》(又作《諸史匯編大全》)一百十二卷,《明史·藝文志》、《傳是樓書目》錄之,巡撫李充嗣梓之。是書卷末刻“嘉靖肆年歲次乙酉仲春望日直隸鎮(zhèn)江府金壇縣刊”一行,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嘉靖五年丙戌(1526)六十五歲
二月,上疏勿減南京馬快船。
徐學聚撰《國朝典匯》卷一百六十一《兵部》二十五《江防》載:“二月,應天巡撫吳廷舉,請以南京馬快船十分之四改為操江巡哨船,可省派南直隸數(shù)十萬銀兩。南京兵部尚書李充嗣議以為:‘南京、江淮、濟川二衛(wèi)及錦衣衛(wèi)見船不過九百余只,每歲差用常六百余,往來守候,動經(jīng)歲時,必船只有余,乃可稍寬人力。若去十之四,則存留應役之人何以堪命?且舊制潞便聽守船只,無事以通使客,有事以備征進,若減舊額,則停泊難久,失祖宗防微至意,非臣等所敢知也?!弥迹骸绮孔h。’”[28]
為故友龔弘撰墓志銘。
焦竑《國朝獻征錄》卷十《工部》一所錄李充嗣撰《榮祿大夫工部尚書蒲川龔公弘墓志銘》云:“嘉靖丙戌,卒于家。訃聞,上遣官祭葬。公姓龔氏,名弘,字元之,蘇之嘉定人也?!疤┬廖?,卒嘉靖丙戌,年七十有六。”[29]
嘉靖六年丁亥(1527) 六十六歲
以二品六載考績,進階資德大夫、正治上卿。
李松撰《行狀》云:“丁亥,以二品六載考績,進階資德大夫、正治上卿。自晉位司馬,嘗曰:‘大臣監(jiān)止足進退之義,古今所難,吾今不歸,又將何待?’遂累疏乞骸骨,蒙上溫旨諭留。”
五月十二日,再上乞休疏,世宗復詔留之。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七十六:“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書李充嗣再疏乞休,上復詔留之?!?/p>
將朝廷所頒四世誥命編錄成卷,王鏊、林俊題跋。
王鏊《王文恪公集》卷三十五《恭題巡撫南畿李司空四世誥命圖》云:“臣伏睹李之先……三世文行,為時聞人,而皆位不滿德。委祉儲祥,歸成于今尚書臣充嗣,懋膺簡命,入持邦憲,出分主憂,德惠敷施,政平盜息。伏念兩朝奎章宸翰,祗承敷賁,夙夜不敢怠,將刻之琬琰,以焜煌于后人,屬臣鏊識其后?!?/p>
林俊《見素集》卷十一《三朝恩命跋》云:“梧山珍問惟謹,別錄黃為卷,以昭上恩。夫天語下頒,名家望姓,有求之數(shù)十世不可得,況四世十軸、十八制未已耶!本深而發(fā)以茂,固然者?!?/p>
縣人為李充嗣立“井絡元精坊”“尚書師保坊”。
《(嘉慶)內(nèi)江縣志》卷十三《坊表》錄內(nèi)江梧溪李氏坊表有:“井絡元精坊。尚書師保坊。俱李充嗣?!∥催M士坊。李充嗣等三人?!盵30]
按:除以上三坊外,該志還錄有李蕃、李臨安、李文安的坊:世美坊。給事中李蕃。奕世登榮坊。李蕃、李臨安等。方岳地官坊。參政李文安。兩登秋薦坊。員外郎李臨安、文安。
編故友林俊詩文卷,劉忠題跋。
劉忠《少傅野亭劉公遺稿》卷一《跋 〈見素詩文〉卷后》云:“梧山李公以見素林公詩文一卷示林下,其間警勵之辭,予不能悉舉。所謂“獨正不足共功,而小枉足以就事”。又曰“一真不移,各止其所”。此見素之心也,亦梧山之心也,亦予平日所中藏而不敢語人者也,特拈出以告觀者?!盵31]
嘉靖七年戊子(1528) 六十七歲
正月廿一日,復乞休,詔許之,賜馳傳以歸。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八十四載:“甲午,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書李充嗣復疏乞休,且薦兵部左侍郎伍文定自代。詔許之,賜驛傳以歸。”
臨別金陵,僚友贈詩、序留別。
楊一清《石淙稿》卷十八《送大司馬李公致仕》詩云:“司馬承恩返故山,廟堂公望尚相關。身因憂國成多病,志不隨時合早還。采采黃花三徑晚,悠悠汴水一舟閑。吾衰強起仍無補,聞說君歸有厚顏?!?/p>
陳寰《祭酒琴溪陳先生集》卷七《送李梧山致仕》詩云:“春半石頭路,相公歸故鄉(xiāng)。云連蜀道碧,花接楚江香。應有耆英約,還開綠野堂。功名已竹帛,天地此行藏。”
楊廉《楊文恪公文集》卷一《完名卷為李宮保賦》詩云:“名為造物忌,何由得其全。此出于圖南,吾謂未必然。名以厲中人,君子非汲汲。此發(fā)之伊川,千載其言立,請看史冊上,往往稱名臣。安知非求名,名乃實之賓。卓哉梧山翁,廷臣一時杰。璽書完名褒,不是尋常得?!盵32]
馬理《谿田文集》卷七《送李梧山》詩云:“梧老綏南甸,楓宸鮮百憂。履祥原自吉,勛業(yè)幾人儔?翰院文如白,刑曹獄折由。人嫌矢直謫,神護火驚酋。南冠平隨政,西戎敘憲猷。喪遭遞瑾□,官免僦居浮。原憲貧非病,顏回道不憂。燕齊□倚靜,滇海浪憑收。車去河南雨,節(jié)來江表秋。之鋒發(fā)屏翰,擐甲視蜉蝣。諜系轅門綆,賊摧幄幕籌。武皇乘駿逸,戎事比毛稠。謝傅棋聲靜,萊公博興幽。渠開白鄭利,澤遺楚吳周。司馬恩方渥,還山駛莫留。潛尋黃菊賞,良逐赤松游。廊廟白頭去,閭閻翠黛愁。江頭無限意,花外望仙舟。”[33]
按:馬理(1474-1556),字伯循,號溪田,咸陽三原人。正德甲戌年(1514)進士。曾任吏部稽勛主事、稽勛員外郎、南京通政司右通政、稽考功郎中,官至光祿寺卿。
顧清《東江家藏集》卷三十七《送李梧山致仕西歸序》云:“梧山先生之得謝而歸也,士大夫聚而談者,或侈以為榮,或悵而惜焉。榮之者曰:‘先生未三十而登庸,歷官四十有二年,保儲宮,總留錀,巍然百僚之上者且六年。而以禮致其事去,旁觀朝著得如公者其幾人?’惜之者曰:‘公歷仕雖久,而回翔外服者逾其半,雖都憲臺,位常伯,而未一日立于朝,中所蘊蓄,其見于設施者十未三四也。以是為不足。’諸公之論,要各有見焉。”[34]
按:顧清,生年不詳,弘治進士,授編修。正德初劉瑾柄政不附,出為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擢禮部員外郎。嘉靖初,以南京禮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僖。
呂柟《涇野先生文集》卷二《完名全節(jié)詩序》云:“太子少保大司馬梧山李公參贊留務,天下士民所倚重也。乃丁亥之春,以四方災異上疏請免。上曰:‘卿素履謹,練達老成,可以勉留?!嗽偈枞?,皆不允。公益感激思奮,如召公許留分陜以巡南國也。今年春,猶申前請,且讓賢以自代。上重違公志,始報允,賜馳驛以歸。公,蜀之內(nèi)江人也。凡蜀大夫仕于南都者咸嘆曰:‘公斯之行,其名可謂完乎,其節(jié)可謂全乎?!旖詾樵姼栌诰?,題為《完名全節(jié)》,而大鴻臚孟川鄭公請序諸端。柟自去冬轉(zhuǎn)官來,嘗晉謁,公鶴發(fā)童顏,被服造次,接引后學,如春風鼓動。退自嘆曰:‘此真南國之紀,而縉紳之表也!’方欲操杖屨以請教益,乃公又有此行。雖于公之一節(jié)名有矣,然國家去一元老,所傷不既多乎!”[35]
按:呂柟(1479-1542),字大棟,改字仲木,號涇野,陜西高陵人。正德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因宦官劉瑾竊政,引疾返鄉(xiāng),后復官,纂修《實錄》。嘉靖六年后歷升南京吏部郎中、太常寺少卿、國子監(jiān)祭酒。
道過安慶大龍山,有感賦詩。
《(嘉靖)安慶府志》卷十七錄李充嗣《游大龍山》詩云:“何處陰霾不放晴,一輪紅日海天明。山隈龍井源頭近,石磴羊腸路口平。興到酒頻留去客,夜殘燈遠候歸旌。無端往事傷懷抱,血食忠宣憶皖城?!盵36]
至澧州,省母田氏墓。
李松《行狀》云:“自戊子春謝政至澧,即廬于太夫人墓所,澹乎若未嘗顯者?!?/p>
九月二十三日,病卒于澧。
李松《行狀》云:“是年秋,命束裝,拿舟西還。嘗曰:‘內(nèi)江水木本源之地,澧直僑寓耳。目今歸蜀,展拜先墓,徜徉故里,得遂首丘之愿,吾事畢矣。’距意是年九月,偶感風眩,至本月二十三日,卒于澧之正寢?!?/p>
子李松欲扶柩歸蜀,遇阻,遂葬澧州中團山。
李松《行狀》云:“父初易簀于澧,松謀扶櫬歸蜀,會是年大侵,喪具路資,一無所措,以故留行。及凡過澧達官長者、門生故吏造喪吊問,輒命松曰:‘澧固僑寓,嘗聞太夫人暨伯翁若母之墓在焉,蓋非他人流寓之比,萬里搖撼,不若即土為安。松疇咨計慮,亦孤子險遠是懼,乃卜宅于羅湖觀音巖之中團山,距祖母太夫人墓五里許?!?/p>
《(乾隆)直隸澧州志林》卷二《陵墓》“安福縣”下載:“太子太保、謚康和李充嗣墓。敕葬縣西北九十里觀音巖?!盵37]
嘉靖九年庚寅(1530) 逝世二年后
常熟縣重修尚書治水行府,紀念李充嗣。
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卷二十五《記》錄鄧韨《常熟縣重修芝塘鎮(zhèn)尚書行府》云:“初,太子少保內(nèi)江李公充嗣,以加秩工部尚書兼都御史治水三吳……而躬蒞于茲,調(diào)工峙粻,役大而煩,公職巡撫轄屬職吏若民胥,來走節(jié)下,符移調(diào)答無虛晷。公謂:‘苃舍即事,可乎?’爰命有司治廨宇??h之鎮(zhèn)曰‘芝塘’,近臨海壖,有老氏之宮,即用改作之,加涂飾焉。浹月而以具告,體勢甚尊,是謂尚書行府?!?/p>
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 逝世十年后
八月,賜祭葬,贈太子太保,謚康和。
張溶修《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一十五載:“詔贈故太子少保、南京兵部尚書李充嗣太子太保,謚康和,賜祭如例。充嗣,四川內(nèi)江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戶部主事,改刑部。忤劉瑾,罰米三百石,調(diào)岳州通判。升按察司僉事,累陞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兼巡撫應天,興修江南水利,加太子少保,尋升南京兵部尚書。嘉靖七年,以疾致仕,卒。充嗣大器度,干局嚴辦,所至有聲。性儉素好學,祿入輒散之貧乏,布袍蔬食,終身不廢吟誦。幼從其父僑居湖廣之澧州,遂葬焉。至是,其子松始以恤典請,詔悉補給之?!?/p>
門人刻其遺稿《梧山集》諸書行世。
《(嘉慶)內(nèi)江縣志》卷三十八“人物志”李充嗣傳云:“有《梧山集》《水利靖危奏議》二稿行于世”。
蜀人徐文華作《挽大司馬梧山李公》。
《(康熙)內(nèi)江縣志·藝文》錄徐文華《挽大司馬梧山李公》詩云:“吾受李公知,未識李公面。嗟公久方歿,緬懷何由見。休休好善心,卓卓當朝彥。美玉瑩無瑕,精金常百煉。氣概凌秋空,巋若靈光見。所在樹功勛,聲光耀雷電。后進賴推轂,曾不遺寸善。”[38]
按:徐文華,字用先,號東崖。四川嘉定州人。正德三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不久升任監(jiān)察御史,巡按貴州。正德十一年罷官為民。嘉靖初任大理寺少卿。因直言上諫,兩次停職。嘉靖六年被下獄,發(fā)配遼陽。赦還病卒于道,追贈左僉都御史。
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 逝世十一年后
門人李中過澧,拜祭李充嗣墓。
李中《谷平先生文集》卷五《祭先師梧山先生墓文》云:“維嘉靖十八年歲次己亥五月戊辰朔越祭日辛巳,門人四川布政司右參政李中,謹以牲醴庶羞之儀,祭告于明故太子少保、參贊機務、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康和先師梧山先生之墓。嗚呼!公乎早歲翰苑,初刺隨州。敬信乎遠,善類日求。予初見公,命題堂試。善政善教,公有深意。力薦于學,誘掖維勤。大哉公志,以人事君。佩服提撕,出入門下。未幾遷臬,馳仰西華。偶登科第,捷報于南。公喜不寐,郵誨至三。再見臨江,情誼潑潑。坐侍中宵,殊沃傾渴。最后有語,圣學惟欽。所謂大人,有存此心。予竄乎粵,公鎮(zhèn)于汴。都府書來,敦良磨練。留都參贊,嘗輸予衷,緘啟引易,論及明農(nóng)。尋聞公退,寓于楚澧。蒼生屬望,溘焉不起?;誓钆f臣,贈謚攸行。太子太保,康和稱情。生榮死哀,蓋棺已定。有子克家,遺祉其盛。眇予小子,屢蹈險巇。幸不墮落,皆公之遺。維進維退,恐負公教。知己之報,思圖后效。行役過門,稽首公墳。敬寫誠意,洎乎無文。尚享!”[39]
隨州士民為李充嗣立德政碑,顏木撰文。
《(同治)隨州志》卷三十二《藝文志》下錄顏木《前太守李公去思碑記》云:“公始來……凡所以為敬神之典,惠民之政,游觀之所,一一而具舉焉。治之數(shù)年,政平訟理,居閑無事,郡中形勝,登臨賦詩,游歷殆徧。藩臬諸公,過而知者,多不以屬吏處公,而公退然也,公真可謂良吏也已。于乎世之守土之君子,舉其一而或遺其二,利乎上而或病乎下,取便于目前,而或不能無憾于后日,視公之政者,皆若有少讓焉者。人品之高下,學力之淺深,才識之優(yōu)劣,政治之臧否,所由以系也?!盵40]
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 逝世十二年后
張含作《結(jié)交歌》,贊故友李充嗣。
張含《張愈光詩文選》卷四《結(jié)交歌》附《結(jié)交行爵里姓名記》云:“李充嗣,字士修,號梧山,內(nèi)江人。成化丁未進士,太子太保、南京兵部尚書。溫閎剛泰,鯁亮誠恪,政教光偉,聲譽俊拔。業(yè)重大體,無細家之迫速;學閑大德,循古哲之雍容。赤漢厚重稱勃,憂國稱恂,其庶矣乎,公則有文。”[41]
按:張含(1479-1565),字愈光,云南保山人。南京戶部侍郎張志淳子,少舉于鄉(xiāng),不樂仕進,游梁、宋間為李夢陽所知,與楊慎友善。晚年好縱筆作草書,不師法帖,殊自珍詫。卒年八十七。學者稱禺山先生。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 逝世十七年后
入《四川總志》之《人物志》。
劉大謨修、楊慎編纂《四川總志》卷之五《成都府˙人物》收《李充嗣傳》[42]。
萬歷七年己卯(1579) 逝世五十一年后
孫李應尋攜祖骸骨歸葬故里,并請建祠。
《(嘉慶)內(nèi)江縣志》卷二十七《寺觀志》載:“李公祠,祀康和李充嗣。萬歷七年,孫應尋自澧州歸,具呈巡撫王虞謂:‘公四朝元老、一代名臣,宜俎豆以光鄉(xiāng)國,立祠,每歲春秋祭享?!?/p>
《(康熙)內(nèi)江縣志》卷上《陵墓》載:“李康和充嗣墓。敕建??h東二十里?!?/p>
《(嘉慶)內(nèi)江縣志》卷四十六《陵墓志》載:“宮保、兵部尚書、謚康和李充嗣梧山。墓在壽溪橋。”
入祀隨州、臨清州名宦祠。
《(萬歷)湖廣總志》卷六十九《宦績》十四載:“李充嗣,內(nèi)江人。進士,嘉靖初,以刑部主事調(diào)岳州通判。擢知隨州,嚴明廉介,造士愛民,惠政甚著。累官都御史,仕至兵部尚書?!盵43]
《(康熙)臨清州志》卷二《廟祀》載:“遺馨祠,在舊城西南隅,祀副使閻仲宇、陳璧、李充嗣。今廢?!盵44]
入祀內(nèi)江、澧州鄉(xiāng)賢祠。
《(嘉慶)內(nèi)江縣志》卷十七《祠廟志》載:“鄉(xiāng)賢祠。文廟門西。祀唐狀元范崇凱;宋衛(wèi)國文定公趙雄,狀元中書舍人趙逵;明總督宣大馬鳴鑾,大司馬康和李充嗣,大宗伯文肅劉瑞,總督兩廣蕭翀,大學士文肅趙貞吉,大司馬陰武卿,總督三邊梅友松,大司空何起鳴,少司空鄭璧……”
《(同治)直隸澧州志》卷十四“祠廟”載:“鄉(xiāng)賢祠。附學宮戟門右,其建修與名宦祠同。祀……南京兵部尚書李充嗣?!盵45]
(續(x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