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成林
(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湖北·孝感 432100)
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來,不僅走紅美國,并且迅速成長為風(fēng)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小說以牧場主克利里的女兒梅吉與天主教神父拉爾夫·德·布里克薩特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為主線,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歷程。這是一個關(guān)于失去的愛的最完美的故事,作為男主人公的拉爾夫神父也是同類人中出類拔萃的人物,他不僅外貌、心智、性格、品行都是“優(yōu)美動人”的,而且追求心靈與上帝結(jié)合的最高境界的美。然而,在權(quán)利與愛情、靈與肉的矛盾中,拉爾夫神父喪失了自身的美,最終走向了悲劇的深淵。無疑,他是一個愛情的悲劇人物。
拉爾夫神父在外表上是“完美的教士”,而在內(nèi)心深處,靈魂卻忍著痛苦的煎熬。其外表形象越完美,其靈魂深處的痛苦就越深。
(1)拒絕愛情。拉爾夫一心追求教士的完美,期待這些美德能夠幫助他進軍羅馬教廷,因此他決不允許自己情愛的蔓延,可是只要他活著,就無法忘掉梅吉,梅吉才是他心靈的真正歸宿。他用極強的理智去壓制對梅吉的思念,但人的自然屬性具有原始本能的特性。情欲是能動的,躁動不安的,本質(zhì)上講是不安于現(xiàn)狀的。當他有機會在遠離世人的麥特勞克島與梅吉單獨相處時,理智的力量終于在情欲中泯滅,一輩子的努力頃刻間冰消瓦解。兩天的歡娛過后,他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他躲過了世人的眼睛和教會的懲罰,卻無法逃避良心的譴責(zé);他違背了誓言,在上帝面前罪孽深重。他禱告、懺悔,希望以此獲得心靈的平靜,卻不知導(dǎo)致他一生靈魂煎熬的正是他賴以填充空虛的上帝。教士的本質(zhì)屬性是一個人,而不是神,抽象的上帝之愛永遠無法排擠具體的人類之愛。他不想做一輩子男人,也不想做一輩子神父,而是做一個兩者兼有的人,這是不可能的。在他身上,上帝與情欲、權(quán)利與愛情形成尖銳沖突,二者成為相對否定的對立因素,這就是他悲劇的癥結(jié),注定他一生一世都要在人與神的沖突中掙扎。
(2)懷疑上帝。拉爾夫很早就懷疑上帝的存在。他說:“我是懷疑的,哪個有思想的人不懷疑了?這就是為什么有時我是空虛的?!北M管他具有清醒的判斷力,但并未阻止其深陷宗教的泥潭。梅吉無可挽回地卷入他的生活,使他明白一個自己這樣的教士的驕傲是多么的虛假,多么的自以為是,“我像金星那樣渴望升到只有上帝才能存在的地方去,也像金星一樣的落下來了”。于是,他便發(fā)出這樣的哀號:“仁慈的上帝啊,要是她對我毫無意義,也許還是容易忍受??墒?,我有時覺得我愛她勝過于愛你。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她,而你呢?不過是一個騙局,一個幽靈,一個小丑。我怎能愛一個小丑呢?然而我卻愛了?!边@是一段發(fā)自教士內(nèi)心的控訴,這是人性的復(fù)活。然而這些并不能泯滅他想成為紅衣主教的野心,自覺的進行著他的兩難選擇。拉爾夫具有強烈的權(quán)力欲,熱烈地向往紅衣大主教的職位和榮耀。盡管他不愿意離開梅吉,盡管他不愛上帝,野心使他還是回到了上帝的身旁,終于實現(xiàn)了他拉爾夫·德·布里克薩特紅衣大主教的夢想。他實現(xiàn)了夢想,滿足了他對權(quán)欲的渴望,他從中品嘗到的不是喜悅、自豪,而是無盡的苦澀。他的野心毀了自己,也毀了梅吉的一生。他以虔誠的教士形象出現(xiàn),最終以紅衣大主教的身份控訴了宗教的非人性。
(3)失去親人?!肚G棘鳥》之所以產(chǎn)生轟動,還在于最后的結(jié)局上,盡管梅吉從上帝那兒偷到了拉爾夫──有了他的孩子,但作者最后還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壞給讀者看,那就是戴恩的死。拉爾夫偷吃禁果違背了誓言,梅吉對上帝的大膽控訴和咒罵便是對上帝的極大冒犯,戴恩則是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梅吉一直瞞著拉爾夫有了兩個人的結(jié)晶──戴恩。戴恩長大后無比優(yōu)秀,出于對拉爾夫的崇拜,也要獻身于上帝,做一個教士。梅吉答應(yīng)了兒子,并給拉爾夫?qū)懶乓疹櫵拔彝祦砹耸裁?,就歸還什么”。戴恩在神學(xué)院畢業(yè)后,在希臘由于救兩個溺水女孩而喪生。梅吉來到羅馬,要拉爾夫想辦法運回戴恩的尸體,并告訴了拉爾夫:戴恩是他的兒子。拉爾夫雖然早已意識到上帝的虛偽、神性的荒謬,但只有當梅吉告訴他死去的戴恩就是他親生骨肉時,他才真正后悔選擇了上帝。拉爾夫失聲痛哭,“從椅子上向前跌落在地上”,他像是走過地獄大門的靈魂一樣,在喪子的悲痛中回顧了他的一生,認清了自己野心的悲?。骸袄瓲柗颉さ隆げ祭锟怂_特紅衣大主教,那就是你對那一切的需要,超過了對她的需要,超過了對你兒子的需要,超過了你的兒子”。失掉了情人,又失掉了兒子,他感到出賣了自己,他為上帝付出了高昂的精神代價,到頭來一無所有。埋葬了兒子后,極度的痛苦使他麻木了,他倒在梅吉的懷里,喊著:“梅吉,梅吉……”,合上雙眼而死去。親情、愛情──人的本性,這次是真真切切,無一點虛偽地釋放出來。親情原系于生命,愛情延續(xù)生命,他以死懺悔了自己的人生選擇,以死徹底否定了上帝,最后以死嘔出了他對宗教神靈的憤怒。
(1)精神的羈絆。宗教信仰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現(xiàn)象,其作用是多重的。從宗教的正面價值來說,它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出符合人們理想和安全生存的希望,提供了勸善懲惡的理論規(guī)范,引導(dǎo)人們追求理想的境界等等。這些也許是宗教經(jīng)久不衰的一個原因,但對宗教的負面價值人們也是看得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深刻,尤其是它對人性的嚴重殘害得到了人們更為充分的認識?!肚G棘鳥》中主人公拉爾夫的人生經(jīng)歷絕好地體現(xiàn)了宗教帶來的人性和神性的強烈沖突。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彌撒書、毒蜘蛛和一枝玫瑰。彌撒書代表了上帝和信仰,“毒蜘蛛”卡森夫人則代表了金錢和權(quán)利,而那令人心醉、讓人神傷的玫瑰便是梅吉──拉爾夫致死不泯的愛情。拉爾夫一生都掙扎游走在上帝和世人之間。作為神父,他需要做出常人難以想象的犧牲來達到至高的神性,而那隱藏在他法衣底下的正常的心靈,卻又跳動出超乎尋常的聲音,發(fā)出攝人心魄、令人心碎的凄婉的哭泣。那正是戴著鐐銬與枷鎖的人性,掙扎出一幕幕令人驚心動魄的舞姿。
(2)神職的教育。澳大利亞是個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而天主教對教士的戒律是“全然不受紅塵俗物的干擾──沒有對女人的愛欲,沒有對金錢的迷戀,也沒有因為要聽命于他人而于心不甘”,也就是不可以崇尚權(quán)利。拉爾夫便是身處這樣一個悖論中,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自己從小受的就是把他培養(yǎng)成教士的教育。他剛開始是在澳大利亞從事教職,他對上帝和教廷的忠實,他的耐心、仁慈,他的英俊,使他博得了教區(qū)人民由衷的愛戴。多年的宗教教育和神職生涯,使禁欲主義在拉爾夫的血液里下了根。他以為自己的靈魂屬于上帝,連自己的肉體也屬于上帝。他認為“我是一個中空的軀體,常常是由上帝來填充它的。倘若我是一個更好一些的教士,我就根本不會覺得有空蕩的時候。受上帝的填充,與上帝渾然一體”。他忘記了自己人的屬性,而一旦人性從沉睡中醒來,他便發(fā)現(xiàn)自己的肉體不再安分,禁欲的思想開始松動。他無比驚駭于自己的變化,一方面緊緊地抱住上帝,不斷地祈禱、懺悔;另一方面,人性又顯示出不可抵擋的力量,啟動著他生命的渴求。自此,靈魂陷入了痛苦的掙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充滿理智與情感相搏擊的過程。面對人性的蘇醒,拉爾夫自始至終沒有放棄教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靈魂甚至肉體更大程度上是與上帝擁抱在一起的。雖然他感到過動搖,產(chǎn)生過懷疑,卻總是懷抱著一顆負罪的心回到上帝的身旁。
(3)物欲的貪求。年屆花甲的卡森夫人以一顆不甘年邁的心深深地愛上了拉爾夫,但她又深知她不可能得到拉爾夫,哪怕是一絲一縷的愛意,相反,只會是表面的強顏歡笑。因為她心里清楚,拉爾夫和所有的人一樣,所看重的是她的錢。所以,當她發(fā)現(xiàn)拉爾夫一步步陷入對梅吉的愛時,以自己的萬貫家財為籌碼,讓上帝把拉爾夫從梅吉身旁奪走。瑪利·卡森臨死前留下遺囑,愿將一千三百萬的巨額財產(chǎn)交于教會,條件是教會必須賞識拉爾夫。正如“毒蜘蛛”所預(yù)料的一樣,拉爾夫以一千三百萬鎊的價錢把自己的愛情出賣給了上帝,他把梅吉給賣掉了。因為一千三百萬鎊是“從基蘭博脫身和脫離終身湮沒無聞的機會,是博取教會行政統(tǒng)治集團的一席之地,保證他得酬壯志、忝列上層的機會”。雖然拉爾夫為拋棄梅吉而悲痛欲絕,但對于一個教士他又只能如此,他只能選擇向上帝靠近一步的權(quán)利,而放棄使他墮入地獄的愛情。就像他在心里暗暗對梅吉說,“我的梅吉,我已經(jīng)把你拋棄了,可是,難道你不明白,你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威脅了嗎?因此,我已經(jīng)把你在我報復(fù)的鞋跟底下碾碎了,你對于我,不過是草原上的一朵凋零的玫瑰罷了”。拉爾夫?qū)γ芳膼凼浅錾系鄣模罱K不愿因這段情危及到他的升遷,從澳大利亞一座偏遠的小鎮(zhèn)到悉尼,再到梵蒂岡,可謂“官運亨通”,但當他終于得到上帝的恩寵時,他才發(fā)現(xiàn)所失遠遠大于所得,對教會權(quán)利的向往毀了他一生的幸福。
拉爾夫紅衣大主教走在人生的頂峰,享受著權(quán)利帶來的快樂,同時也承受著愛情的痛苦折磨。上帝是他畢生去侍奉的主人,實際上拉爾夫始終處于對“人性”與“神性”追求的矛盾中,他的一生反映了他的痛苦與快樂交織的人生道路。在痛苦與快樂的交織中,拉爾夫在自己的幻想中走向了悲劇的深淵。拉爾夫的優(yōu)美的外表美被物欲的追求所淹沒,靈與肉的斗爭時刻折磨著他的靈魂,作為被宗教異化的產(chǎn)物,拉爾夫在痛苦中“歌唱著”死于情人的懷抱。
拉爾夫神父最后成了宗教神靈的犧牲品,在臨死前才看透他們所信奉的上帝欺騙、殘酷和丑惡嘴臉。盡管醒悟得太遲了,但他的悲劇給后人留下了莫大的啟迪,使讀者認清和理解了他的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主觀上,對名利、地位、權(quán)利的向往迫使他們只能用偽善的面孔將自己那人的本性隱藏起來,心甘情愿地信奉并不存在的神靈,這為他的悲劇埋下了禍根;客觀上,長期的宗教思想束縛、信徒對他的崇拜、神職賦予他的天職,使他無法沖出宗教統(tǒng)治,這些都助長了他悲劇的發(fā)展。他對親情、愛情的渴望,在長期外在宗教思想灌輸下,每當人性與神性發(fā)生沖突時,他自覺不自覺地放棄對人性的追求,緊緊抱著“十字架”,“十字架”帶給他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和悲劇。
朱光潛先生說:“對悲劇來說緊要的不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對待痛苦的方式。沒有對災(zāi)難的反抗,也就沒有悲劇。引起我們情感的不是災(zāi)難,而是反抗?!闭抢瓲柗虮唤壙`在神壇上的人性與神性的強烈反抗與沖突,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了我們的情感反應(yīng)。那些本應(yīng)統(tǒng)一但卻無以統(tǒng)一的靈與肉的沖撞與撕咬,那些試圖躲避苦難卻最終承受了無盡苦難的無賴與堅忍,在營造出無限的悲劇情韻的同時,也發(fā)人深思:當人類的文明在風(fēng)馳電掣般的速度滾滾向前時,當人類征服自然的步伐邁出地球時,當人類的發(fā)展掙脫了歷史打造的鐐銬時,當人類越來越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時,宗教,你該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