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鑫
(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在教師的眼中,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是否被判定為問題行為的主要依據(jù)是學生行為造成的后果、行為產(chǎn)生的動因、行為持續(xù)的時間[1]。從行為后果來看,就是學生的行為是否違反課堂行為準則、是否影響課堂的正常教學秩序、是否打亂教師的教學進度、是否影響自身以及他人知識學習等。從行為動因來看,就是學生做出這種行為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所產(chǎn)生的結果是否會對課堂、自身、同學、教師造成影響。從行為持續(xù)時間來看,如果學生做出的行為影響自身、他人及教師的時間持續(xù)過長,那都可以被視為問題行為。但如果是短時間內出現(xiàn)的走神則可以視為正?,F(xiàn)象。
關于“問題行為”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的研究者們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了定義。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對“問題行為”是這樣定義的:“廣義上講,問題行為是一個術語,它指任何一種引起麻煩的行為(干擾學生或班級集體發(fā)揮有效的作用),或者說這種行為所產(chǎn)生的麻煩(表示學生或集體喪失有效的作用)”[2]。而教育者劉曉明對問題行為的界定是:“個體發(fā)展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符合社會準則與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或不能良好適應社會生活,從而給社會、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響的各種行為“[3]。除此之外,還有教育學者認為問題行為是指違背社會行為規(guī)范、道德準則,并且無法與他人正常進行人際交往、無法參與學習的行為。
通過以上研究者們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問題行為發(fā)生的場所是多樣的,主要為學校、家庭和社會。而本問文所要研究的“課堂問題行為”則將場所限定在了課堂上。關于“課堂問題行為”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的學者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傊覀兛梢粤私獾秸n堂問題行為發(fā)生的主體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教師,但本文研究的主體主要是針對學生。其次,課堂問題行為發(fā)生的范圍是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最后,課堂問題行為與正常的課堂行為相對,它會產(chǎn)生一定的消極影響,會對教師、學生自身、他人造成干擾,這種行為常常表現(xiàn)為違反課堂行為準則,打破正常的課堂秩序、影響教師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影響學生自身的身心發(fā)展、影響良好品德形成等。
1.性別因素
性別是影響學生行為的重要因素,在小學課堂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學生大多數(shù)為男生,男生在課堂上的問題行為多表現(xiàn)為外向性行為,如隨意講話、隨意走動、看課外書、接話、搞小動作。女生的問題行為則多表現(xiàn)為內向性行為,其行為不易被察覺,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不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如溜號、發(fā)呆、做其他事情、回避教師提問等。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在小學階段,女生和男生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fā)展均有差異。心理方面女生相比之下更為成熟、敏感,更容易接收到教師對其的暗示,在課堂上更加收斂。在生理方面男生的身體活動能力比較強,精力比較旺盛,好奇心強。此外在性格方面男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做事冒失、馬虎大意。
2.認知失衡
在一個班級內,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是參差不齊的,主要分為兩類:一是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上課能夠跟上教師的思路,思維活躍,回答問題積極,比較自信。二是成績一般或比較低下的學生,他們的反應速度比較慢,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也比較沉默,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會積極主動地回答,害怕出錯,缺乏自信。這兩類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可能,優(yōu)秀生因為教師所講的知識自己已經(jīng)理解,就會對教師的講授置之不理或搶答教師所提問的問題,在課堂上為所欲為。后進生因為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充分,與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步伐不一致,所以他們常常會感到自卑、不安、焦慮,出現(xiàn)灰心喪氣等消極情緒,長此下去,就會出現(xiàn)厭學、逃學等問題行為。
3.疾病困擾
疾病是影響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學生可能會由于遺傳或后天因素在生理上出現(xiàn)障礙,導致他們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xiàn)迥異于其他學生。
4.人格因素
兒童人格類型的劃分有多種,有研究者使用層次聚類法指定四個特定變量將兒童的人格類型聚為4類,分別為:矛盾型、認可型、拒絕型、中間型[4]。矛盾型的學生自控能力較強,在課堂上能夠遵守課堂秩序與行為準則。但與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較差、群體交往能力較弱,有時可能會處于孤立的狀態(tài)。認可型的學生注意力集中,具有很強的堅持性,一堂課下來他們可以緊跟教師的思路。這種類型的學生出現(xiàn)問題行為的可能性極低,是一種積極的人格類型。拒絕型的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比較弱,常常會落后于教師的教學進度,出現(xiàn)退縮行為,有時還會因一點小事而焦慮、擔憂。中間型的學生其自控能力、情緒的敏感性、與同伴的交往能力等都處于中等水平,其發(fā)生問題行為的概率介于中間數(shù)值。
5.需求的滿足
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在課堂上,學生常常會因為某一方面需要無法得到滿足而出現(xiàn)問題行為。如安全需要,在小學課堂上有少數(shù)教師會采用體罰的手段,對學生的身體進行攻擊、人格進行侮辱。學生面對教師不敢直視,在課堂上極其沉默,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不會也會說會。另外有些學生害怕被教師隨機提問,也會出現(xiàn)恐懼、不安、焦慮的表現(xiàn)。歸屬與愛的需要,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只看重學生的平時成績,這可能會導致學生之間出現(xiàn)惡性競爭,使同學之間缺少合作交流意識,長此下去,會在班級形成一種缺少情感的班級氛圍。
1.課堂管理存在漏洞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仍然有許多教師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他們只追求學生學業(yè)成績方面的進步與提高。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關注到學生是否掌握了其所教知識,是否達到了其最初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等問題。而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不管不問,課堂管理存在漏洞。課堂秩序混亂、學生聽課效果減弱、教師教學無力等問題也會隨之而發(fā)生。
2.教師知識儲備不足
有些教師由于學歷水平較低、知識儲備不足,導致教師在授課時只是機械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喪失,學生很難被教師所講的內容吸引,學習的熱情也很難被激發(fā)出來,課堂變得枯燥、乏味。
3.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
許多任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大多只發(fā)生在課堂上,交流的內容也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教師只是給予口頭警告,這就會給學生留下任課教師管理松弛的印象,從而導致教師在上課時學生會出現(xiàn)不服管的現(xiàn)象。另外課堂交流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按自己的步調走,一味提出無效問答,忽視學生所說的,就會出現(xiàn)學生盲目地跟從教師、教師“獨裁”的現(xiàn)象。
1.課堂環(huán)境
一般來講如果教室內的溫度過低,教室環(huán)境色彩布置的過于艷麗,課桌的數(shù)量過多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從隱性方面來看,課堂環(huán)境包括課堂氛圍、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課堂氣氛如果過于壓抑,學生的表現(xiàn)就會越來越低沉,教師的講課動力也會被削弱。
2.家庭環(huán)境
如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長的教育方式常表現(xiàn)為四種:一是家長過于專制,對兒童全方面掌控,拒絕兒童提出的請求,常采用嚴懲的教育手段。二是家長過于冷漠,兒童缺少父母對其的關懷。這兩種教育方式下的兒童性格都極易沖動、情感控制力差、對學習缺乏興趣、攻擊性行為增多。三是家長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每天都會與兒童進行溝通交流,尊重兒童的選擇,信任兒童,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兒童與父母可以保持良好的關系。四是家長過于溺愛,一切以兒童為中心。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兒童自私、脾氣暴躁、胡鬧任性。
3.社會環(huán)境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高科技的電子產(chǎn)品出現(xiàn)在了小學生的視野中。兒童通過它們可以獲取大量的課外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但在大眾媒體上有時也會出現(xiàn)大量低俗無趣的內容,這就會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
1.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滿足
生理需要是小學生最基本的需要,一般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現(xiàn)如今,仍有少數(shù)困難家庭存在,而這就要求學校要做好資助獎勵措施,為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另外,在滿足生活需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習環(huán)境的改善,學??梢愿陆淌覂鹊南嚓P配套設施、給學生營造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學習環(huán)境。當生理需要被滿足后,就會產(chǎn)生安全需要,在學生初進入班級時,教師需要制定有關的班級規(guī)則,促進學生之間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增強安全感[5]。
2.歸屬與愛需要的滿足
在班級內,教師是學生之間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橋梁,教師要主動地向學生傳授交流的技巧,引導學生之間建立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人際關系,在班級內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4.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滿足
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提出來的想法和看法,尊重他們的自尊心,運用一定的激勵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的知識,嘗試挑戰(zhàn),產(chǎn)生求知的需要。從而促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奮斗,養(yǎng)成強大的自控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提出有意義學習理論的同時也指出,在學習動機方面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決定成分,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6],其中后兩種為小學階段兒童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附屬內驅力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原因,產(chǎn)生于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手段,使學生的學習要求內化為學習需要。在認知內驅力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以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收獲到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首先,教師要更新課程管理的觀念,建立與學生平等的師生地位,建立民主的管理機制。課堂紀律的維護不是靠教師的威嚴,也不是靠嚴厲的懲罰手段,而是靠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共同努力。其次,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教師要做到及時防控、適時處理,在處理問題時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切忌可盲目處理。最后,教師要建立明確的課堂行為準則,行為準則是確保教學順利進行的關鍵,行為準則的制定應由師生共同商討決定,關于行為準則的表述也要簡潔、易懂,切忌使用過多的命令口吻,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在準則執(zhí)行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同時還可以進行榜樣強化貫徹準則的實施。
首先教師要改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明確家校雙方的角色定位。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要多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學校的日常表現(xiàn),如思想品德、興趣愛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其次,教師要幫助家長明確自己在家校合作共育工作中的任務,教師要記住家長不是“編外教師”,教師的任務絕不能由家長來代勞。最后,創(chuàng)新家校合作的形式。為了進一步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原有的家長會、網(wǎng)絡交流形式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
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存在需要引起教師、家長及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解決“課堂問題行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家長積極地配合和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只有三方共同長期堅持努力,才能讓祖國的花朵們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