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上海長寧區(qū)新華街道新·鏡口袋花園。
上海的小驚喜,你遇見了嗎?小區(qū)里原本雜亂的角落化身居民休憩之所;街頭轉角變成口袋公園;橋下陰暗空間搖身成了文藝范咖啡館……
上海在國內城市中率先探索城市微更新,小小的空間改造,卻能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帶來大大的幸福感。上海的城市微更新實踐如今成為不少城市參考學習的榜樣。
城市微更新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微更新推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挑戰(zhàn)?城市微更新為什么不能等同于“市容美化”?這些問題如今正是城市管理部門和專業(yè)界熱烈討論的話題。
作為規(guī)劃專家,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院長、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伍江教授近日接受了《新民周刊》專訪,深入地闡釋了他對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微更新的理解。
上海總的來說有很多優(yōu)點,不然不會吸引那么多人來到上海。我是搞城市空間研究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呢,我覺得上海有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值得居民去熱愛她。
第一個,上海的城市尺度讓城市呈現出非常強烈的人情味。
你看上海沒有特別寬的路,甚至沒有特別直的路。上海雖然很大,有兩千多萬人口,但我們不會覺得這個城市離你很遠很遠,或者這個城市是冷冰冰的。
比如你提到的便利性,上海給市民生活提供的便利在超大城市中是很難得的。在做城市管理或者城市規(guī)劃的時候,過去可能一些人只關注城市大的布局,什么地方搞商業(yè)中心,什么地方搞文化中心,但實際上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的可能并不是非常大的購物中心或什么“中心”,而是“開門七件事”,老百姓每天出門買東西是不是方便。
我問過很多畢業(yè)后到外地去的學生,問他們想念上海什么,好多學生說最想念上海不管晚上多晚不愁找不到夜宵,就算是曾經經濟比較封閉的階段,上海也有24小時商店,城市的便利性會給居民帶來很好的感受。
上海在城市規(guī)劃中追求建筑是可閱讀的,街道是可漫步的,城市是有溫度的。上海有這個基礎,作為一個超大城市是很難得的一個天性。
第二個,上海是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上海是商業(yè)中心,是國際化大都市,城市活力大了,人們熱愛這個城市,自然會孕育出這個城市的文化,城市的活力是來源于人的。
第三個,上海的包容性。上海的空間特色不是單一的,是很混合的,她既有高樓大廈的一面,也有大量的低矮的老城區(qū)建筑這一面,有很近人情味的很小尺度的街區(qū),也有陸家嘴這種大尺度空間。上海作為超大城市,豐富性、混雜性、包容性是她最核心的特質。生活在這里的人,不管是什么階層,不管什么樣的文化背景,都能在這里找到他自己感到幸福的地方,這一點非常重要。
城市更新不是一個新話題。城市更新是城市本身常態(tài)化的狀態(tài),沒有城市可以100年、1000年不變,不可能的,城市每天都會變。
但現在我們說的城市更新含義和過去已經不一樣了。我們過去持續(xù)相當長時間的城市更新,被稱之為“舊城改造”,是大塊面的、大規(guī)模的、快速的更新。這種更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城市欠賬太多太久的情況下,是需要的。
中國的城市經過改革開放進入了很好的發(fā)展時期,我們需要在各方面追趕,各個領域會用一種超常態(tài)的方法去發(fā)展,如果沒有這樣的發(fā)展階段,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改革開放成果。
同濟大學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研究院院長伍江。
但如果從城市發(fā)展本身的規(guī)律來講,過去的方式不是常態(tài),它太快了,我們需要進入正常的發(fā)展狀態(tài)。
城市正常發(fā)展的正常狀態(tài)是什么呢?就是持續(xù)的、漸進的正常更新。什么叫正常更新?我現在更喜歡把城市更新稱之為“有機更新”,“有機”的意思是說城市本身就像一個有機體,它是活的,可以自我新陳代謝,自我生長。
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成長初期會以一種極快的速度長大,但是到了成年期,不可能那么快了。城市正常的發(fā)展階段,它的新陳代謝是比較穩(wěn)定的,不再是大規(guī)模的快速的大拆大建的方式來體現,而是你不易覺察的方式在改變,是細胞層面的持續(xù)更新。
過去很多人到國外感到很奇怪,外國的城市怎么都不改造?其實外國的城市怎么可能不改造?不改造它就無法適應現代化生活了,但這些城市是以你感覺不到的方式從內部一點一點地改。
上海經過三四十年快速的現代化建設之后,應該進入常態(tài),中國的城市發(fā)展需要轉型。城市更新這個詞不是中國人發(fā)明的,在城市發(fā)展史上關于城市更新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我更愿意把今天中國語境講的城市更新等同于Regeneration這個概念,它是要改變的,是要生長的,城市更新是一代一代延續(xù)的,但卻是一般情況下不易覺察得到的。
上海長寧中環(huán)橋下空間更新。
最近上海很多地方增設了公共座位,這很好,我很贊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能真切感受到有人為你著想,有人為你提供公共服務,比如餓了就有地方買吃的,累了就有凳子坐下來,這樣的城市就會讓人感到溫馨。
政府應該介入那些市民需要改善但靠自己的力量又改變不了的地方和那些沒人管的地方。我覺得微更新的重心應該明確到那些具有更強的公共意義的空間里去。
城市微更新的目的是讓市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所以微更新主要的目的是提升空間的功能,而不是單純?yōu)榱嗣烙^。
所以城市微更新就是圍繞著人民的需求,而不是市場的最大化或者價值的最大化。
“圍繞人民的需求”,“人民”不是抽象的,我們的微更新要研究和空間相關的人。不同的人需求不一樣的。比如過去我們建設了很多大的文化設施,音樂廳、歌劇院……這些設施讓我們的城市文化和生活得到了豐富。但是90后、00后,他們中很多人可能更喜歡小劇場的話劇、音樂劇、脫口秀,他們希望家門口就能看戲,那么這時候城市中就要規(guī)劃更多的小型的文化設施。
城市正常的發(fā)展階段,它的新陳代謝是比較穩(wěn)定的,不再是大規(guī)模的快速的大拆大建的方式來體現,而是你不易覺察的方式在改變,是細胞層面的持續(xù)更新。
首先,城市發(fā)展轉型是一個大勢所趨,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但是與城市發(fā)展轉型相適應的機制還沒有建立。比如從城市空間更新這方面來說,我們的規(guī)劃,我們的管理是不是跟得上?我們的法律是不是跟得上?你會發(fā)現現有的城市管理機制是適應于過去大拆大建的城市發(fā)展模式的。就拿開發(fā)商來說,大開發(fā)商有很多,小開發(fā)商很難找。
但我們中國的優(yōu)勢是發(fā)現問題會及時地扭轉,讓管理機制與發(fā)展現狀相適應。
城市在進入正常的更加長周期的生命狀態(tài)的時候,城市運維就比簡單的建設變得更加重要。
其實城市的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建造階段,而是維護階段,而我們整個的管理機制目前還不知道怎么維護。如果說一片空地上如何規(guī)劃和建設大家知道怎么做,不拆不建還要更新,大家就不知道怎么做了。
這些年我一直呼吁加強城市管理,在上海十四五規(guī)劃中,我們也最早提出城市管理精細化的實施方案,我的團隊參與了編寫。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就是要關注市民到底需要什么。
城市精細化管理包含各個方面的內容,從城市空間的精細化管理來說,我們要強調“微”,是因為過去我們的城市建設中好多細節(jié)都沒注意到。城市微更新現在需要頂層設計、需要機制,這是一個挑戰(zhàn)。
一方面我們需要健全機制,同時我們還需要技術支撐和專業(yè)儲備。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tǒng),每一個局部的動作都有可能影響全局。城市的空間品質塑造、城市的有序運維管理是一個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有一份詳盡的“使用說明書”來保證。市民積極參與“微更新”也需要這樣一份說明書來進行專業(yè)指導。所以同濟大學有很多專業(yè)工作者就在做這件事,為各個部門或社群制作這樣的“說明書”。
老弄堂、黃浦區(qū)瑞康里門洞理發(fā)店改造。
微更新剛開始的階段,我們關注居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這些空間的改變更多地鼓勵市民自己的參與,我們專業(yè)人員為他們提供幫助。
接下來我們關注一些城市中曾經被忽視的空間,我稱之為灰色空間,比如橋下空間等等,讓這些空間顯示出它的價值。我要強調這種更新是空間功能的提升,而不是單純視覺上的提升,外觀上涂脂抹粉的更新,我一直不太贊同。我特別反對把大量的公共資源用于單純的所謂“城市形象”提升,就是僅僅為了“好看”的那種改變,我覺得這個不合適。
對于城市里的灰色空間,政府管理部門需要一個任務清單,哪些需要更新,哪些不需要,哪些先做哪些后做,需要計劃。我們專業(yè)人員可以幫助政府部門做一些研究。城市沒有“完美”的,眾口難調,每一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城市管理應該是托底,找到最大公約數,凡是大家都共同關心的問題,由政府來解決。
同時,這個任務清單是開放的,因為誰都不敢保證你現在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想到,沒關系遇到問題再研究??偠灾诔鞘形⒏律弦龅拿恳患露紤撌茄┲兴吞?,而不是把資源浪費在反復更新的同一件事上。
像橋下空間這樣的灰色空間,往往牽涉到多個部門,所以在做更新的時候特別需要協(xié)作機制,各個部門協(xié)作的時候,也需要我前面講到的“說明書”。不同的部門拿到的是同一本“說明書”,大家拿到后就知道某個部分是某個部門管,就認領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要說參考學習,城市在粗放型發(fā)展的階段也許互相可以借鑒的東西更多,但越細就越不能簡單學了,因為每座城市個性和差異很大。即便在上海,各個區(qū)或者說各個社區(qū)的情況也不一樣,居住的人也不一樣,他們的需求不一樣,需要有針對性地改造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