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潘虹
(鹽城工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01)
黨性教育是全黨上下高度重視的必修課,是共產黨員的“心學”,只有緊抓黨性教育不松懈,才能深入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大學生黨員是黨的年輕力量,他們擔負著新時代的使命,作為青年中的先進分子,幫助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崇高理想,黨性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時代新形勢下,大學生黨員的黨性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面對新局面,各高校高度重視黨性教育,做出了一系列變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問題。
目前很多高校開展黨性教育時,缺乏可持續(xù)性的培養(yǎng)、考評、激勵機制,缺乏長效機制。部分高校在組織開展黨性教育的過程中,雖成立了教育領導小組、工作小組,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教育學習制度,但很多仍停留在表面,大多容易忽視學生黨員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未從大學生黨員的特點出發(fā),制定出貼合大學生黨員實際的制度,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供需”上并不平衡,導致這些制度在貫徹落實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同時,考評機制、激勵機制的缺失,易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黨性教育流于形式,不見成效。
首先,高校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性不足。在這個信息化時代,社會思潮日新月異,但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理念普遍存在理念固化、更新遲緩等問題。眾所周知,先進的教育理念是提升黨性教育水平的行動指南,想要發(fā)揮黨性教育的最大效力,就應厘清新時代特點,聚焦新時代熱點,緊抓新時代重點,及時更新黨性教育理念。目前大學生黨性教育以書本理論知識教育為主,與時事政治雖也有結合,但還遠遠不夠。陳舊的書籍、枯燥的理論很難激起學生黨員的學習積極性,嚴重影響高校黨性教育成效。
其次,高校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形式創(chuàng)新性不足。大學生黨員的黨性教育與其他課程一樣,生動多樣的教學形式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高校往往采用灌輸式的理論教學,教學形式流于表面,教育內容局限于書本。高校也開展了一系列線下活動,如參觀紅色基地等活動,但成效欠佳,或娛樂化、或形式化、或表面化,活動地點缺乏新意,學生也產生了“活動疲勞”心理,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形式單一固化,難以激起學生黨員的學習興趣,更無法在教育過程中去真思考,真領悟,真提高。
最后,高校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性不足。新時代的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接收信息的渠道都非昔日可比,他們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生活理念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挖掘適合大學生的黨性教育內容并實時更新,才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可,提高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當前,高校黨性教育內容選取往往脫離大學生實際,內容陳舊枯燥,多注重思想、理論教育,忽視與大學生黨員的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無法適應新時代大學生全新的思維和認知,無法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來提高成效,在教育內容的展現(xiàn)形式方面也缺乏創(chuàng)新,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與書本,與走在新媒體時代前沿的大學生格格不入。
針對大學生黨員開展的黨性教育,既要注重思想、理論方面的學習,更離不開日常實踐,只有強化實踐,才能實現(xiàn)思想與行動的高度統(tǒng)一,為大學生提供真思、真學、真干的動力,將黨員標準內化于心。當前高校在開展黨性教育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實踐的作用,傳統(tǒng)的課堂、枯燥的講座,參觀了一次又一次的紅色基地,都嚴重打擊了大學生黨員的學習積極性。一味地灌輸理論,對于學生運用理論投身實踐的效果不加考評,導致學生黨員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形神分離”,欠缺思考、消化、轉化為行動的過程,無法深入理解黨性修養(yǎng)的內涵,大學生黨性教育質量不高。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在國內也被稱為目標導向教育、學習結果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是由著名教育家Spady等人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理念。OBE理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學的過程最終取得的學習成果。這里所說的學習成果不僅是某一階段或者某課程完成后的學習結果,也不是學生完成培養(yǎng)方案的所有課程后達到的最終學習結果,而是我們期望學生在學習歷程結束后能夠取得的學習成果。[1]OBE理念對當前高校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OBE強調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xù)改進,從這一理念出發(fā),高校在制定黨性教育機制時應考慮構建一個從學習成果出發(fā),到組織培養(yǎng)實施,再到考核評價,并將結果反饋回向,反向設計教育目標,持續(xù)改進,形成一個閉環(huán)良性循環(huán)機制(具體閉環(huán)機制如圖1),從而保證黨性教育得以有效實施,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育方案,保證黨性教育得到持續(xù)改進。
圖1 黨性教育閉環(huán)機制
針對黨性教育機制現(xiàn)狀,在黨性教育閉環(huán)機制實施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改進:
1.健全教育者的培養(yǎng)機制
高校在開展黨性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作為主體之一,應起到以身示范的作用。從提高自身黨性修養(yǎng)出發(fā),夯實政治理論基礎,深入貫徹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升黨務工作水平。例如,2021年,高校應抓住建黨一百周年這一歷史契機,圍繞全黨上下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開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共產黨簡史”“基層黨建工作標準體系建設”“談中國共產黨歷史”等為主題的模塊化學習,注重培養(yǎng)教育者的基本政治素養(yǎng)。教育者應定時開展相關工作研討,總結工作經驗,改進工作方法。高校應定期開展工作考評及師生滿意度調查,篩選合格的教育者,保障黨性教育開展實效。
2.健全黨性教育的激勵機制
樹立學生黨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提升其對黨員身份的認同感,從而將學習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以黨員身份約束自己,提高黨性修養(yǎng)。例如,某學習教育活動開展前,可設計一套評分體系,根據學習效果及實際表現(xiàn)進行打分,評選先進典型,這樣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黨員參與熱情,也可在其他黨員及普通學生中樹立榜樣,傳播正能量。對思想覺悟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自制力不足等現(xiàn)象進行再教育,如無有效的改進措施,應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并限時整改。
3.健全監(jiān)督評價反饋機制
黨性教育活動的開展,應注重過程、追求實效。因此,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做好過程控制和檢查?;顒油瓿珊?,應回顧總結,對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以便開展下一步的教育。例如,在每一次的活動中,一方面做好圖像采集,另一方面可根據活動情況設立監(jiān)督員,監(jiān)督員應定期檢查學生黨員的學習開展情況,另一方面檢查活動開展細節(jié),保證活動有力推行;監(jiān)督員可根據活動開展情況,撰寫階段性小結,反饋活動進展?;顒咏Y束后,可以座談會、研討會、意見征求會等形式進行反饋意見收集,形成評價報告,從而更好地指導后期教育活動的開展。
新時代賦予了黨性教育新的使命,黨性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挖掘黨性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育內容體系,發(fā)揮黨性教育的實效性是應對挑戰(zhàn)的“重要武器”。首先,把準時代脈搏,堅持“三會一課”,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核心,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黨史學習教育等系列主題教育為主線,以學生關注的時事熱點、社會焦點為色彩,豐富黨性教育資源。同時,高校應著力挖掘本校、本地資源,如本校校史、優(yōu)秀校友、先進教師典型、本地紅色文化、歷史紀念館等,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教材“活起來”。在選取教育資源時還應與時俱進,傳播最新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選取社會關注的熱點,在解讀熱點的過程中,撥正思想,傳遞正能量。例如疫情期間,有很多關于疫情防控的熱點問題,抓好疫情契機,上好抗疫這堂“社會公開課”,對于高校來說,就是黨性教育的一本優(yōu)質教材。
合理配置優(yōu)質的黨性教育資源,還需要高校努力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
1.開辟網絡新陣地
當今社會信息傳遞速度、信息來源渠道、信息復雜程度都已達到一定的高度。新生代大學生伴著網絡發(fā)展的時代而來,傳統(tǒng)的課堂教授已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也不再是他們接收信息的主要來源。因此,高校在開展黨性教育時,應將網絡作為教育新陣地。采用新媒體平臺,用學生喜好的方式“打開”黨性教育的大門。高校應利用好學習強國、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開展黨員學習教育和交流,還可通過慕課,開設網絡課程,開展遠程教育,進行線上互動。例如,可創(chuàng)建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微信公眾號,安排教師監(jiān)管,學生可參與公眾號創(chuàng)建維護、運營推廣,公眾號文案編輯,可展示最新黨群相關資訊,新聞,理論方針政策,學習資料、學習測試,還可開展一些問卷調查、知識競賽等活動,這些都可為學生黨員提供鍛煉的機會,黨性得以升華。
2.創(chuàng)新線下教育模式
網絡新媒體的發(fā)達并不能取代線下教育,但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育又收效甚微,因此,創(chuàng)新線下教育模式刻不容緩。首先,變灌輸式為參與式,充分發(fā)揮學生黨員學習主體作用。例如,可以某歷史事件為主題,請學生自行查找資料,準備PPT、視頻圖像、文字等,課堂增加學生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黨員在項目籌備、展示中深入了解歷史,達到真思真悟的境界。這種參與式的學習可以更好地將知識深植于心,并會收獲更深刻的體會。此外,還可結合線下體驗式活動,如進行“沉浸式”教育、舉辦知識競賽、紅歌比賽、參觀紅色基地、講好紅色故事等線下體驗活動,讓學生黨員能夠身臨其境,使黨性得以升華,使黨性教育得以深化。
3.打破壁壘,多學科融合
OBE理念強調知識要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而非各門課程的簡單集合。這也要求我們在開展黨性教育的過程中,不應只強調黨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應聯(lián)合高校各相關學科資源,形成優(yōu)勢資源互補機制。黨性教育不僅僅是黨務工作者的工作,也不僅僅存在于政治理論學習中,每一門課程都可能涉及黨性教育。正如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課堂一樣,黨性教育也屬于“思政課程”范圍,也應走進教室,融入專業(yè)課,使黨性教育與專業(yè)課同向同行,積極探索黨性教育與專業(yè)課結合實踐,打破壁壘,將黨性教育糅合進多學科,實現(xiàn)多學科突破性的理解。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的過程中應秉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依托企業(yè)、社會、政府,多渠道、多主體地開展教育活動。實現(xiàn)多主體資源合理配置,致力打造校企社政“四位一體”育人模式。例如,挖掘企業(yè)實踐資源,與企業(yè)共建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黨員走進企業(yè),投身產業(yè),邀請企業(yè)專家開設講座,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真理,錘煉黨性,還可與社區(qū)、環(huán)保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福利機構等對接合作,與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街道等合作,讓學生能夠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在共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升華黨性。
項目化教學是提升大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OBE要求學生通過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例如提出項目建議、完成項目策劃、開展案例研究和進行口頭報告等,來展示他們的能力。[2]按照此要求,高校在開展黨性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某主題教育活動為項目,其中的某項活動為一個子項目,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項目化學習模式,從項目的策劃籌備,到項目實施討論并改進,到項目匯報、成果展示,可以使學生黨員在團隊協(xié)作的過程中,實現(xiàn)和諧互動,每一個人都能根據自身專業(yè)特點、個人特長找到自己的定位,實現(xiàn)不同年級、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的融合,更加深入地感受黨性教育的魅力,使每一個人都能有所收獲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