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 雷冬平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1331)
現(xiàn)代漢語中的“哪有”從句法層面上看,是一個疑問代詞“哪”引導的主謂結(jié)構(gòu),表示“哪里有某物”的實際處所疑問意義。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及疑問代詞“哪里”詞義的虛化,“哪有”由于自身結(jié)構(gòu)的凝固性,在具體語境下引申出否定意義。例如:
(1)曾笑蘇笑道:“當著大行家在這里,哪有我置喙的余地?!保ǜ哧枴都t頂商人胡雪巖》)
“哪有”即“哪里有”的減縮形式,是疑問代詞“哪(里)”的特殊用法,表示全量否定。關(guān)于疑問代詞“哪里”表否定用法,前人學者已做過大量研究,呈現(xiàn)出眾多研究成果,此不贅述。文章關(guān)注的是,由疑問代詞“哪”與有無動詞“有”組成“哪有”作話語標記使用的情況,其語義表示委婉性否定。例如:
(2)順哉雖然心里慌張,嘴上還在繼續(xù)掩飾?!澳挠校娴睦?,我真的沒有多余的錢了啦?!保◢u津出水《手心里的太陽》)
對于疑問代詞“哪(里)”引導的話語標記的研究,目前語言學界已有涉及,如楊遺旗(2017)對應答語“哪里(兒)的話”的虛化過程進行探討,認為應答語“哪里(兒)的話”是從“哪里話”演變而來,目前還處于高度虛化的過程中,尚未完全擺脫“說/是……話”結(jié)構(gòu)的控制[1](P51-61);周玲慶(2018)認為“那(哪)”的反問標記功能是在處所疑問代詞功能基礎(chǔ)上形成的,并考察了反問標記“哪里”、“哪兒”的來源及語法化過程。[2]前人學者對疑問代詞“哪里”表示的相關(guān)話語標記有所涉及,但大多關(guān)注點在于“哪(里)兒”,而對于話語標記“哪有”則缺乏專門的系統(tǒng)研究。有鑒于此,對委婉否定性話語標記“哪有”進行全面系統(tǒng)性的研究則顯得十分有必要。
(一)“哪有”的話語標記判定。所謂話語標記,即指在交際性的話語中不表示任何語義內(nèi)容,只傳遞說話人情感態(tài)度的詞或句法單位。Schiffrin(1987)認為在語言單位中,任一話語標記都會滿足四個必要性特征,分別是功能上的連接性、句法上的非強制性、語義上的非真值條件性和語法分布上的獨立性。[3]因此,我們可以依據(jù)這四條必要特征對“哪有”進行話語標記的判定。例如:
(3)哪有人貓同桌的?貓不打真要上你家房頂揭瓦了。(六六《溫柔啊溫柔》)
(4)他們北方人講話哪有什么信用哦?。峨p面膠》)
(5)——您今天穿的衣服可真好看。
——哪有,只是隨便穿穿的。
在上述三個例句中,均含有“哪有”結(jié)構(gòu),分別位于句首、句中和單獨成句,在語義上均表示委婉否定。
(二)“哪有”的元話語標記功能。“元話語”的概念最早由Harris(1959)提出,并將其作為話語組織及聽話者的語用理解的一種方法[4](P458-471)?!澳挠小痹诮换ミ^程中具有篇章銜接和人際互動兩大元話語功能。
1.語篇銜接功能。文章經(jīng)語料庫檢索發(fā)現(xiàn),話語標記“哪有”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口語體對話語境中,且只能位于話輪起始的位置,其語篇模式可以整合為“S1”,“哪有,S2”的形式,在此整合模式中,先行小句S1通常會傳達出談話一方對話語主體所具有的動作行為或性狀程度的某一觀點,此觀點超出了說話人的心理預期范圍,繼而后行小句以話語標記“哪有”來委婉否定此觀點,由此達到對話交流的互動功能,從而使上下語篇銜接起來,也就是說S1是引發(fā)話語標記“哪有”出現(xiàn)的原因,“哪有”的出現(xiàn)是為了委婉否定S1的觀點,而S2是說話者表達自身觀點或意見的評議,也即話語標記“哪有”委婉否定的原因。話語標記“哪有”作為兩個語段之間的銜接者,承擔著上文S1的承接者和新話題S2的開啟者的雙重作用。例如:
(6)——哈哈、怎么不回我信息?
——哪有!剛剛在忙,現(xiàn)在說咯,生日快樂!(微博)
例(6)中說話人借助話語標記“哪有”否定前句S1中“不回我信息”的觀點,認為并沒有不回信息,話語標記“哪有”實際上表達的是“哪有不回你信息”的語義,并以話語標記“哪有”引出做出此種否定的原因在于“剛剛在忙”,從而實現(xiàn)語篇的上下銜接,以達到交際互動的需要。說話人借助話語標記“哪有”對這一觀點進行委婉否定,從而達到語篇的銜接,實現(xiàn)交流雙方的互動對話。
2.人際互動功能。Leech(1983)在其著作《語用學原則》中首次提出禮貌性原則的概念,并將其分為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六個小類[5]。話語標記“哪有”的語用意義在于委婉否定,這種委婉否定受到禮貌性原則中贊譽準則、謙遜準則的影響,一般不會對S1的觀點進行直接否定,而是出于各種原因?qū)η熬溆^點進行委婉否定,從而闡述自己的觀點,即做出自己的主觀性評價,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互動的目的。下面具體說明:
首先,受到贊譽性準則的影響,說話人為了達到某種交際的需要,往往以某種自嘲自諷的話語作為話題的開始而拉近與聽話者的距離,聽話者在接收此話題之后,為了讓話題繼續(xù)下去,同時為了不影響說話雙方的情感關(guān)系而出于一般禮貌性原則,即根據(jù)贊譽準則中“盡量少貶低而多贊譽別人”的原則減少表達對對方的貶損。例如:
(7)“這次數(shù)學考試我又沒考好,真差勁?!薄澳挠?,題目這么難,這個分數(shù)已經(jīng)很不錯啦?!?/p>
在例(7)中,說話人先是發(fā)出自嘲性話語,認為自己很差勁,說話另一方借話語標記“哪有”否定對方的觀點,試圖借助贊譽性準則來表達對對方的贊譽,從而安慰對方“在題目很難的情況下,考到這個分數(shù)已經(jīng)很不錯了”,以此達到交際互動。這樣既不影響交流雙方的情感關(guān)系,又使得話題繼續(xù)下去。
其次,在謙遜準則中“盡量少贊譽而多貶低自己”的原則影響下,說話人借助話語標記“哪有”盡量減少對自己的表揚。例如:
(8)老師和同學們都在夸獎小李這次考的不錯,小李卻說“哪有,距滿分還差得遠呢?!?/p>
例(8)中的“哪有”屬于自我謙虛式的委婉否定,認為“距離滿分還很遠”,以此減少利我成分,縮短與聽話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保證對話雙方交流互動的正常進行。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哪有”作為一個謂詞性短語,具有多義性,既可以表示概念意義,又可以表示否定意義,經(jīng)歷詞匯化與語法化后還有話語標記的功能,而“哪有”話語標記的形成正是在其概念意義和否定意義上進一步虛化的結(jié)果。
(一)“哪有”的概念意義。在表示概念義時,“哪”是疑問代詞,“有”是整個句子中的謂語動詞,表示對一個處所的實際疑問,不能刪除,刪掉后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此時,整個句法結(jié)構(gòu)的語調(diào)重音停留在疑問代詞“哪(兒)”上,“哪”與“有”之間存在心理間隔,且謂語動詞“有”前可加入其它修飾性成分。例如:
(9)——這附近哪有小賣部?
——往前面直走不到100米就有一個。
(10)——這次全國大范圍的雨雪災害哪沒有受到影響?
——全國只有南部地區(qū)沒有受到這次雨雪災害的影響。
上述兩個例句中的“哪有”表示概念意義,是對實際處所發(fā)出疑問,語調(diào)重音在疑問代詞“哪”上。例(9)中的“哪有”是對“附近小賣部”所在處所的詢問,例(10)中的“哪沒有”是對“全國沒有受到這次雨雪災害影響”的處所發(fā)出疑問。兩個例句中的“哪有”中的“哪”作為疑問代詞,而“有”作為謂語動詞,不可去掉,去掉后會使整個句子缺少謂語動詞而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
(二)“哪有”否定語義的形成?!澳挠小痹诂F(xiàn)代漢語中還可以表示否定語義。那么,這種否定語義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可以從概念整合理論與心理掃描理論兩個方面來理解“哪有”否定語義的形成。
1.從概念整合角度看否定語義的形成。概念整合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新的理論成果,對于語義的建構(gòu)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所謂概念整合,即指把來自兩個不同認知域的概念根據(jù)一定標準有選擇的提取部分意義進行整合,從而形成一個新概念的過程。在概念整合系統(tǒng)中,一般會包括四個心理空間,分別是兩個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一個整合空間。兩個輸入空間因其部分元素或認知框架的相似而形成類屬空間,繼而通過跨空間映射形成整合空間[6]。概念整合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語言建構(gòu)過程,對解釋“哪有”否定語義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就結(jié)構(gòu)“哪有”的原型性來說,其表達的是對動作行為發(fā)生的空間位置發(fā)出疑問,其語義特征可以概括為:[詢問]+[特指],例如“哪有打印店”“哪有商場”“哪有空教室”等,這里的“哪有”表示其概念意義,對實際處所進行疑問。當“哪有”用在反預期非疑問句的特定語境中,就發(fā)生了概念整合,表示委婉否定,其語義特征可以概括為:[-詢問]+[否定]。在此過程中說話人的知識背景、情緒狀態(tài)等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
(11)你看這樣寒冷的天氣,赤了身到雨天里去,哪有不傷風的道理?(郁達夫《南遷》)
“哪有”用在反預期非疑問中表示否定的用法。用概念整合的理論來分析,輸入空間一是“哪有”的疑問句,輸入空間二是“哪有”的非疑問即反問句,兩個輸入空間因部分元素相似,即擁有共同的句法結(jié)構(gòu)來表示疑問或反問而形成類屬空間:虛擬假設(shè)“哪有”所否定的地方存在,繼而類屬空間有選擇的進行跨空間映射,形成整合空間“虛擬假設(shè)的地方不存在”,在此過程中言談雙方的知識背景、情緒狀態(tài)等都在驗證這個虛擬假設(shè),當發(fā)現(xiàn)這個假設(shè)與自己的認知預期并不相符時,“哪有”就不再表示空間位置的詢問,而是表示反預期非疑問的否定。
2.從心理掃描角度看“哪有”否定語義的形成。心理掃描作為一種心理認知過程,Langacker(1987)在討論復雜場景概念化的過程時區(qū)分了兩種不同的認知加工模式,分別是總體掃描和次第掃描。總體掃描形成的是情景的整體概念,凸顯的是事物,概念化的結(jié)果反映在語言上是名詞。次第掃描是認知主體在不同時間段產(chǎn)生的不同狀態(tài)行為做連續(xù)性的觀察,凸顯的是時間,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動詞。[7](P128)在“哪有”否定語義的形成過程中,次第掃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語言單位中,假設(shè)存在一集合A{a、b、c…n},其中有一個元素n符合“哪有”所要否定的目標屬性,目的是在集合A中找到此元素n。就“哪有”而言,其經(jīng)歷的次第掃描過程為:為了在集合A中找到這個符合X屬性的元素n,說話人對集合中的每一個元素與目標屬性的匹配情況進行次第掃描,得到aX、bX、cX…,以試圖找到一個元素n符合目標屬性。掃描結(jié)果顯示,集合A中并沒有一個元素符合目標屬性。對于這個結(jié)果,超出了說話人的心理預期,由此說話人利用“哪有”對話語主體的觀點態(tài)度或動作形狀進行否定。例如:
(12)但我聽到了我孩子的哭聲,他哭著要找我,他也想見我,天下哪有不想見母親的孩子?(莫言《蛙》)
在集合A中,虛擬假設(shè)“不想見母親的孩子”存在,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在集合中找到這個“孩子”。為了找到這個“孩子”,說話人對集合中的每個“孩子”與“不想見母親”的屬性進行匹配,即次第掃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集合A中并不存在某個“孩子”與屬性“不想見母親”相匹配,即假設(shè)不成立,對于此結(jié)果,超出了說話人的心理預期,繼而用結(jié)構(gòu)“哪有”對話語主體的觀點“天下有不想見母親的孩子”進行否定,即認為“天下沒有不想見母親的孩子”。
(三)“哪有”話語標記的形成。經(jīng)語料庫檢索發(fā)現(xiàn),“哪有”作話語標記使用直到現(xiàn)代漢語中才開始出現(xiàn)。筆者認為“哪有”話語標記的形成受到語法化和主觀化兩方面的影響。
1.語法化。在現(xiàn)代漢語中,“哪有”在句首位置上進一步語法化,脫離整個句子的結(jié)構(gòu)而單獨成句,表達委婉否定語義。重新分析是“哪有”發(fā)生語法化的重要機制。王寅,嚴辰松(2005)認為,重新分析是指相同的表層結(jié)構(gòu),其內(nèi)部構(gòu)造因語用或其它原因被重新劃分邊界,從而從底層上改變了音位、詞法、句法的組合方式。[8](P1-5+68)謂詞性短語“哪有”在重新分析的作用下逐步發(fā)展出話語標記的用法?,F(xiàn)就“哪有+S”重新分析的過程進行解釋與分析。具體如下:
例(13)中的“哪+(有+VP)”與“(哪有)+VP”都能夠正確表達語義,但“哪+(有+VP)”表示其概念義,是對處所的實際疑問,而“(哪有)+VP”表示否定義,當這種否定語義經(jīng)常出現(xiàn)時,就會被規(guī)約化,成為一個獨立成分,其結(jié)構(gòu)逐漸凝固,詞匯化為動詞。當“哪有”詞匯化為動詞后,經(jīng)常處在反問句的特殊句法環(huán)境中來表示否定意義的語用因素驅(qū)使著其成為一個表示委婉否定性的話語標記。
2.主觀化。主觀化是“哪有”形成話語標記的另一重要機制。唐燕玲,蔣君蘭(2018)認為疑問詞非疑問用法的語法化程度也是主觀化程度的反映。[9](P226)“哪有”從不參雜任何情感態(tài)度的疑問用法到表委婉性否定的非疑問用法,是其不斷主觀化的過程。“哪有”在日常交際過程中,凸顯的是說話人的觀點,強化的是自我態(tài)度與立場。由于“哪有”表示委婉性否定語義,會帶有說話人強烈的主觀性否定情感,去掉后,說話人的否定語氣會更加緩和。例如:
(14)A“我感覺好長時間都沒有見到你了。”“哪有,昨天不是才見嗎?”
B“我感覺好長時間都沒有見到你了?!薄白蛱觳皇遣乓妴??”
比較上例中的A與B句,會發(fā)現(xiàn)B句中說話人的否定情感緩和很多,這是“哪有”主觀情感的具體表現(xiàn)?!澳挠小苯?jīng)常用來表示說話人對客觀事物或觀點態(tài)度的主觀性評價,進一步虛化,脫離原有的句子結(jié)構(gòu),便有了話語標記的功能。
文章就“哪有”話語標記的界定、語用功能及話語標記的形成過程進行討論。文章認為,“哪有”具有話語標記的特征,在語義上表示委婉式否定。在語用上具有語篇銜接及人際互動的元語言話語功能,同時我們認為話語標記“哪有”是從主謂短語表示對客觀事物或觀點態(tài)度的否定經(jīng)過詞匯化和語法化發(fā)展而來,其否定意義的形成可以從概念整合及心理掃描理論兩個方面來理解,其演變過程是語言交互主觀化的具體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