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遠 李國洪
在重慶市大渡口區(qū)博物館,陳列著兩根鋼軌,這是成渝鐵路的一段鋼軌的輔軌,它見證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的誕生。
修鐵路、通火車,是川渝人民的夢想。成渝鐵路的修建計劃由來已久。1903年,清政府提出修建由成都經重慶通往漢口的川漢鐵路;1936年,國民政府成立成渝鐵路工程局,次年開始修筑,后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而停工。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成渝鐵路仍未鋪上一根鋼軌,只有地圖上的一條“虛線”。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在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鄧小平同志的提議下,西南軍政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就是修建成渝鐵路。195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西南軍政委員會關于請求修建成渝鐵路的報告,并提出“依靠群眾,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鐵路”的方針。在全國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先撥2億斤大米作修路經費”。
修建鐵路,鋼軌從哪里來?抗戰(zhàn)期間,漢陽鋼鐵廠的許多設備和技術力量遷到重慶。當時唯一具有鋼軌生產能力的第29兵工廠(后改名101廠,即現(xiàn)在的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組織技術人員和廣大工人,克服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等困難,成功軋制出了新中國的第一根鋼軌,并承擔了成渝鐵路鋼軌生產的全部任務。陳列在大渡口區(qū)博物館的這兩根鋼軌正是當時生產的。
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地紛紛支援成渝鐵路的建設,鞍鋼的鋼錠、上海的鋼梁、武漢的機車,憑借海軍助力,源源不斷運往重慶。筑路大軍更是發(fā)揚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地取材,沿線許多橋梁、隧道都是用當?shù)氐氖辖ǔ?,既?jié)約了資金,又提高了效率。同時,沿線還有很多農民不計報酬,自帶干糧、自備工具,看到哪里需要人手就在哪里干活。不少人甚至將家藏的壽板、房料等無償捐獻出來作鐵路枕木。成渝鐵路所需的129萬根枕木,就是沿線群眾在極短的時間內備齊并送達工地的。
在廣大軍民的共同努力下,成渝鐵路建設工程進展順利。該鐵路于1950年6月15日開工,8月1日開始從重慶向西鋪軌,以每天鋪筑5030米的進度推進,1952年6月13日鋪軌到達終點站成都,比原計劃提前了3個月。1952年7月1日,全長505公里的成渝鐵路在重慶、成都兩市同時舉行隆重的通車典禮,人們歡欣鼓舞,敲鑼打鼓,許多人激動得熱淚直流,盼了幾十年的鐵路終于通車了。
成渝鐵路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干線,而且也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完全用國產材料建成的鐵路。這對于剛剛解放不久、經濟十分困難、物資極度匱乏,又面臨西方封鎖禁運的新中國來說,堪稱一大奇跡。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賀龍在慶典上的講話,道出了人們的心聲:“成渝鐵路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通車的事實,有力地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不但能夠領導全國人民在政治上解除被壓迫的地位,而且能夠領導全國人民在經濟上擺脫歷代反動統(tǒng)治階級所造成的貧困與苦難,逐步走向幸福生活?!薄?/p>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渡口區(qū)博物館)
(責任編輯:王仁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