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珊,陳路遙,連 榕
(1.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福建 福州 350117)
圖畫書是圖和文交織、互動共同來講述故事的書籍[1]。無字圖畫書是圖畫書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完全以圖畫來講述故事的書籍。研究表明,無字圖畫書是幼兒教育的極佳資源[2]。它能激發(fā)幼兒閱讀的興趣,提升其早期讀寫能力,尤其是圖像閱讀的能力[3-4],還可促進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推理、預測等能力的發(fā)展[5-6]。
要實現上述無字圖畫書對幼兒發(fā)展的價值,重要的前提是幼兒閱讀并理解無字圖畫書。遺憾的是,無字圖畫書在我國早期閱讀實踐領域中運用較少[7],究其原因,是由于家長和教師面對只有圖畫的閱讀文本有些無所適從,他們不了解幼兒是如何閱讀無字圖畫書的,故在實踐中無法有效地支持幼兒閱讀。因此,厘清幼兒閱讀無字圖畫書的特點有助于幼教實踐中無字圖畫書廣泛、有效運用以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無字圖畫書雖缺乏文字敘事,但仍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圖畫是無字圖畫書敘事的唯一手段,即故事內容的整體只能由圖像來構成。由于敘事成分的置入,圖像間產生了線性的串聯[8],這就構成了無字圖畫書中圖畫的故事元素。無字圖畫書的故事元素一般包括角色、背景(時間與地點)、情節(jié)、主題等要素[9]。研究表明,幼兒對無字圖畫書故事的理解與其對故事元素的關注之間存在顯著相關[10]。換言之,幼兒對無字圖畫書中故事元素的閱讀情況影響著幼兒對無字圖畫書故事的理解。
目前國內對幼兒無字圖畫書閱讀特點,包括對無字圖畫書中故事元素的研究少之又少。幼兒是如何閱讀無字圖畫書中的故事元素?在閱讀故事元素中有哪些發(fā)展特點?這些都是探討幼兒無字圖畫書故事元素閱讀的核心問題,影響著幼兒對無字圖畫書的閱讀與理解。眼動分析法是客觀、有效地探討學前兒童圖畫書閱讀特點的較為理想的研究手段[11]。因此,本研究擬采用眼動實驗法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以豐富有關無字圖畫書的相關研究,同時為實踐中無字圖畫書的閱讀與指導提供支持與借鑒。
本研究采用單因素實驗設計。自變量為年齡,即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齡的幼兒,因變量為不同年齡幼兒閱讀故事元素時的各項眼動指標。
選取福州市某一幼兒園幼兒為研究對象,該幼兒園未就幼兒圖畫書閱讀給予特別的指導。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選取被試,排除視力障礙及閱讀過本研究所選取的無字圖畫書的幼兒,最后獲得有效被試90人,其中小班、中班、大班幼兒各30人,男女各半,平均月齡分別為42個月、58個月和65個月。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預篩了故事元素突顯,且幼兒感興趣,符合其年齡特點的4本無字圖畫書,選取部分3-6歲幼兒進行預測后,最終選定威爾·西倫布蘭德創(chuàng)作的無字圖畫書《雪人的故事》為實驗材料。本研究將該圖畫書每一單頁掃描為電子圖片,并將兩個單頁按原書順序合為一張圖片,以期呈現與紙質無字圖畫書翻閱時相同的畫面效果,共計17張圖片。
使用SMI RED 500 遙測式眼動儀,采樣率為500 Hz。顯示器為19英寸,分辨率為1 280*1 024。采用5點校準,左右眼水平視角和垂直視角均小于等于1度時為校準成功,被試眼睛與屏幕之間的距離約為70 cm。
選擇幼兒園采光好且安靜的活動室進行眼動實驗。研究者與被試交流熟悉約2分鐘后進行注視點的校準,校準合格后,呈現給幼兒之前準備的無字圖畫書畫面,每頁畫面呈現10 s,總閱讀時間為170 s,眼動儀自動記錄被試閱讀的眼動數據。
采用SPSS24.0對導入的眼動數據進行描述統(tǒng)計(M,SD),并對不同年齡幼兒的眼動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因眼動分析法的局限,本研究無法對無字圖畫書故事元素中的主題元素進行分析。下文將從角色元素、背景元素(時間元素與地點元素)與情節(jié)元素3個角度探討3-6歲兒童無字圖畫書故事元素閱讀的發(fā)展特點。
角色分為主角和配角。主角通常是故事中情節(jié)展幵的主線,是故事矛盾沖突的主體,配角是陪襯、鋪墊主要角色的角色。本研究選取了有代表性的3幅圖,3幅圖中角色較齊全,且每幅圖中主配角所處位置、大小不同。將主角和配角所在區(qū)域劃為興趣區(qū)。幼兒閱讀這三幅圖中角色元素的眼動數據(見表1)。
由表1可見,不同年齡幼兒閱讀3幅圖中主角區(qū)與配角區(qū)的注視時間、注視次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但F檢驗結果顯示:除圖1的主角區(qū)外,不同年齡幼兒在其他2幅圖中的主角區(qū)與所有圖中的配角區(qū)上的注視時間與注視次數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此外,3幅圖中各年齡段幼兒對主角的關注度都高于配角,即不論主角所處的位置和大小如何,角色元素中幼兒優(yōu)先關注主角。t檢驗結果顯示:除圖3外,不同年齡幼兒在其他二幅圖中對主角的注視時間、注視時間占比、注視次數以及注視次數占比與配角均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也就是說幼兒對主角區(qū)的關注顯著高于配角區(qū)。圖3中,主配角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圖3中配角緊挨著主角,且主角和配角都處于畫面的中間位置,是幼兒關注的熱點區(qū)域。因此幼兒對圖3中的主配角注視沒有顯著差異。
1.時間元素。本實驗材料中典型的時間元素為第五頁中的“月亮”,本研究將“月亮”劃為為興趣區(qū)。以下是幼兒閱讀時間元素“月亮”區(qū)的眼動指標數據(見表2)。
由表2可知,不同年齡幼兒都能夠關注到時間元素,但關注度較低。從注視時間占比和注視次數占比上看,注視時間最長和注視次數最多的大班也僅占總注視時間的1.3%、總注視次數的2.1%。其次,不同年齡幼兒對時間元素的關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具體體現在注視時間、注視時間占比、注視次數以及注視次數占比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齡幼兒在“月亮”區(qū)的注視時間和注視時間占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事后多重比較分析(LSD)發(fā)現,小班幼兒與中班幼兒、小班幼兒與大班幼兒在“月亮”區(qū)的注視時間、注視時間占比上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中班與大班幼兒之間則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1 不同年齡幼兒閱讀主配角區(qū)域的眼動指標
表2 不同年齡幼兒閱讀時間元素的眼動指標
2.地點元素。無字圖畫書中地點元素較豐富,有些地點元素僅是單純告知讀者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而有些地點元素卻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有一定的暗示意義,幼兒能否關注到這類地點元素可能會影響其對故事的理解。因此,本研究擬以這類與情節(jié)發(fā)展有關的地點元素作為考察對象,共選擇了3處典型的地點元素(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幼兒閱讀地點元素的眼動指標
由表3可見,不同年齡幼兒能關注到無字圖畫書中的地點元素,但對其關注度并不高,注視時間占比最高僅為8.9%,注視次數占比最高為18.5%。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同年齡幼兒對各地點元素的注視時間和注視次數逐漸增加。此外,在這幾個地點元素中,不同年齡幼兒均對雪山的關注度最高,其次是懸崖,最后是樹屋,這可能與雪山位于畫面的正中,且面積較大有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年齡幼兒在雪山的注視時間及占比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在樹屋的注視時間及占比、注視次數及占比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但在懸崖的注視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幼兒在懸崖的注視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可能是由于畫面中懸崖區(qū)的顏色(黑色)與畫面整體顏色(白色)對比強烈,容易吸引幼兒的無意注意,因此即便是年幼的小班兒童也容易關注到。事后多重比較分析(LSD)顯示:小班幼兒與中班幼兒、大班幼兒在雪山上的注視時間及占比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小班幼兒與中班幼兒、小班幼兒與大班幼兒在樹屋的注視時間及占比、注視次數及占比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而中班幼兒與大班幼兒在雪山、樹屋的注視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情節(jié)一般由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本研究選取這4個部分相對應的四頁典型圖畫作為考察對象,通過回視這一眼動指標來了解3-6歲幼兒對情節(jié)元素的閱讀發(fā)展特點。該實驗材料中四個情節(jié)皆是通過角色間的互動關系而展開,回視指標可反映幼兒是否在角色間進行回視,進而推論角色關系,理解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
由表4可見,不同年齡的幼兒能關注到圖畫故事的情節(jié)元素,且隨年齡的增長,幼兒對情節(jié)元素的回視人數和回視次數不斷增加。幼兒對情節(jié)元素中的發(fā)展與高潮部分的關注高于開端與結束部分,無論是哪一年齡段的幼兒對發(fā)展與高潮部分的回視次數與回視人數均高于開端與結束部分。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不同年齡幼兒在高潮部分的回視人數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在結束部分的回視人數和回視次數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但在開端部分與發(fā)展部分則不存在顯著差異。事后多重比較分析(LSD)表明:小班與大班幼兒、中班與大班幼兒在高潮部分的回視人數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P<0.01),而小班與中班幼兒間則不存在顯著差異。小班與中班幼兒、小班與大班幼兒在結局部分回視人數和回視次數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P<0.01),而中班與大班幼兒間則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4 不同年齡幼兒閱讀情節(jié)元素的眼動指標
本研究發(fā)現幼兒對角色元素的關注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進一步的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不同年齡幼兒在閱讀3幅圖中配角的注視時間、注視次數不存在顯著差異;除圖1外,不同年齡幼兒在閱讀其他2幅圖中主角的注視時間、注視次數也不存在顯著差異。也就是說,即便是年幼的小班兒童也能較好地關注角色元素。幼兒能較好地關注角色元素,是由于角色元素通常處于圖畫的中心位置,相對面積大有關,故更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此外,在閱讀角色元素時,幼兒對主角的關注高于配角,即便主角處于整個畫面的角落或邊緣區(qū)域,甚至沒有完整出現,但幼兒仍能給予其更多的關注。這在表1中清晰可見,主配角位置、大小不同的三副圖,幼兒對主角的注視時間、注視次數均高于配角,且t檢驗結果表明,不同年齡幼兒在主角上的注視時間、注視次數均與配角存在顯著差異。幼兒閱讀圖畫的角色元素時更多關注主角,這與李麥浪(1999)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12]。無字圖畫書中的角色是幼兒圖畫故事理解的關鍵信息,尤其是主角,整個圖畫故事都圍繞著主角來展開,這就不難理解幼兒在閱讀過程中更多關注主角。
研究發(fā)現幼兒對背景元素關注度相對較低,不同年齡幼兒在時間元素、地點元素上的注視時間占比、注視次數占比都較低。但隨幼兒年齡的增長,其對背景元素的關注逐漸增加。此外,各年齡幼兒對地點元素的關注均高于時間元素。結合表2、表3可看出,幼兒閱讀3處地點元素的注視時間、注視次數均高于時間元素,進一步的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注視時間、注視次數上,3處地點區(qū)域均與時間區(qū)域存在及其顯著差異(P<0.001)。幼兒對地點元素的關注高于時間元素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地點元素畫面面積較大,而時間元素“月亮”的面積小,且處于畫面的邊緣位置。研究表明,大面積信息優(yōu)先小面積信息,中間位置信息優(yōu)先于邊緣位置信息更容易獲得幼兒的注意[13];二是本研究所選取的地點元素都與情節(jié)發(fā)展密切相關,且與角色運動的方向一致,如雪人帶著動物們奔向樹屋。幼兒在閱讀中關注故事情節(jié)、關注角色時,很容易跟隨角色的運動方向將目光放在地點元素上。因此,幼兒對地點元素的關注度會更高。
研究發(fā)現,小班幼兒與中班幼兒、大班幼兒在時間元素上的注視時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中班與大班幼兒間則不存在顯著差異。小班幼兒與中班幼兒、大班幼兒在地點元素上的注視時間與注視次數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而中班與大班幼兒間則不存在顯著差異。由此推測中班可能是幼兒關注背景元素迅速發(fā)展的一個時期。
在本研究中,幼兒能關注到無字圖畫書中的情節(jié)元素,且隨年齡的增長,幼兒對故事情節(jié)元素的關注不斷提高。此外,幼兒對情節(jié)元素中發(fā)展、高潮情節(jié)的關注高于開端與結局情節(jié),表現為幼兒在閱讀發(fā)展與高潮情節(jié)時回視次數與回視的人數均高于開端與結局,且在回視人數、回視次數上存在顯著差異。一般來說,一個故事中具有矛盾、沖突或轉折的情節(jié)會吸引讀者更多的注意,而發(fā)展情節(jié)、高潮情節(jié)通常就是故事的矛盾、沖突或轉折情節(jié),因此,幼兒對發(fā)展、高潮情節(jié)的關注高于開端與結局情節(jié)。此外,相關研究表明,5歲幼兒會更多關注圖畫故事的轉折情節(jié),圖畫形象的回視次數更多,關注程度更高[14]。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大班幼兒與中小班幼兒在高潮情節(jié)的回視人數上均存在顯著差異(P<0.01),但中小班幼兒間則不存在顯著差異,大班有可能是幼兒關注高潮情節(jié)的轉折時期。小班幼兒與中大班幼兒在閱讀結局部分的回視人數與回視次數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而中大班幼兒間則不存在顯著差異,中班有可能是幼兒關注結局情節(jié)的轉折時期。
本研究結果表明,幼兒在閱讀無字圖畫書時對背景元素關注度較低。時間和地點是故事的背景,也是故事發(fā)展的基礎,其中有著諸多的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有助于更好地敘述故事。是否關注到背景元素中的地點元素與時間元素會影響幼兒閱讀理解無字圖畫書。因此在指導幼兒閱讀時,成人應積極通過提問等方式引導幼兒去關注背景元素。同時,也應注重運用多種方式提升幼兒的觀察能力。
故事通常是沿著一個方向,一條發(fā)展線向前發(fā)展,即從開端、發(fā)展、高潮到結局。無字圖畫書的故事也是如此。幼兒能否關注到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與結局四個部分會影響其對整個故事的完整、深入理解。研究結果表明,幼兒對情節(jié)元素中的開端與結局部分,尤其是開端部分關注度較低,因此,成人應積極引導幼兒關注情節(jié)元素中的開端與結局部分。家長或教師可設計一些有關故事情節(jié),尤其是故事開端與結局的相關問題,通過提問引導幼兒關注圖畫中的相關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