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紹興籍人家過年必吃的黃魚鲞燒肉
很多朋友提前兩個月,有的甚至提前一年就在飯店里預定了年夜飯,還有些朋友更瀟灑,吃了年夜飯,打幾圈麻將,再去寺廟敲鐘、祈福、燒頭香,然后一腳油門上了高速,去外地賓館度假啦!也有不少中老年朋友——包括我本人,還是選擇“宅”家過年。
有一年春節(jié)我攜妻子去廈門,賓館房價翻倍倒也算了,最讓人心焦的是鼓浪嶼人滿為患,日光巖寸步難行,飯店趁機漲價,出品粗制濫造,體驗感相當差。從此不敢“聊發(fā)少年狂”,老老實實呆在上海過年。街上行人寥落,冷暖陰晴無定,露天咖啡冷得快,花開不比胭脂濃,年味是越來越淡了,那么只能自己找樂子。在訪友、讀書、畫畫、觀劇之外,燒幾道家鄉(xiāng)菜,開一瓶花雕,晴窗之下舉案齊眉,那滋味也足以慰藉平生了。
我們小時候,寒假開始就盼著過年。過年是一場小小的狂歡,逛城隍廟、放鞭炮、抖空竹、耍刀槍、抽陀螺、戴野胡臉(紙質面具)、吃豬油湯團和八寶飯,當然還要穿新衣服、吃團圓飯。在計劃經濟年代,每家每戶的年夜飯差不多,但大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城市居民來自五湖四海,在年夜飯這檔事上,也必然百花齊放。同樣的雞鴨魚肉、瓜果蔬菜,按何種“古法”烹制成年味十足的家宴,不僅檢驗當家主婦的持家能耐,也是鄉(xiāng)愁的一次集中釋放。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故鄉(xiāng)的食物早已編入家族的味覺基因,然后代代相襲,大城市越是繁花似錦,目迷五色,鄉(xiāng)味的留守越是珍重。
比如我家,祖籍浙江紹興,年菜的“主體工程”就是三只大砂鍋:一砂鍋霉干菜燒肉,一砂鍋水筍燒肉,一砂鍋黃魚鲞燒肉。
紹興霉干菜是天下名物,也叫“烏干菜”,喻其色澤烏黑如檀?,F(xiàn)在有些飯店嫌“霉”字不好,自說自話將它寫成“梅干菜”,我見了就生氣?!懊埂庇秩绾??并非所有的霉變都指向腐敗,利用乳酸菌或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使之大量繁殖,分解有機物產生乳酸或乙醇,從而使食物的色澤和品質獲得改善,延長貯存時間,強化風味特征,有益于保健養(yǎng)生,這在中國江南地區(qū)的食品加工過程中表現(xiàn)得尤為精彩。腌、臘、脯、鲞,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小時候,父母每次去紹興探望祖父母回來,總要帶上一麻袋霉干菜,整棵制成,氣色沉郁,狀如絞緊了的拖把頭子,表面還附著點點白花。除了分送鄰居,留下的可以吃很長時間。更高級的是干菜筍,加工時摻了大量毛筍片,過年了就拿它與皮厚膘肥的五花肉慢火共煮,腴香濃郁,油而不膩,宜飯宜酒。祖籍紹興的朋友都懂的,三焐三蒸的干菜肉,最先吃光的肯定是顏值不高的霉干菜。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故鄉(xiāng)的食物
早已編入家族的味覺基因
然后代代相襲
大城市越是繁花似錦
目迷五色
鄉(xiāng)味的留守越是珍重
上海人家過年必備的本幫熏魚
水筍燒肉也是上海人的心頭好,筍干以莫干山或天目山出產的為佳。過年前幾日,母親就會從床底下的大口甏中取出十幾片,用淘米水浸泡幾天使之回軟。此時,就會有人肩荷長凳、串街走巷地吆喝:“切水筍呵……”切水筍是頗有看頭的,師傅坐穩(wěn)在長凳的一頭,用安裝在另一頭的小鍘刀飛快地將水筍片切成極細的筍絲。手段高明的師傅切得快、切得細,才能得到弄堂大媽的夸獎。
水筍的黃金搭檔也是五花肉,濃油赤醬一鍋煮,筍絲吸足了肉味,豬肉肥而不膩,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味道自然好。
自家做的冬筍香菇花生米?肉
冬天最宜吃羊肉,這是自己創(chuàng)制的魚羊碰碰鮮——羊肉片與黑魚片氽湯,味道極鮮
咸菜大湯黃魚也是春節(jié)家宴上的大菜
自己做的豬腳凍,滿滿的干貨
黃魚鲞燒肉據說是寧波菜,但使之發(fā)揚光大的應是紹興人。紹興人每逢過年都要煮一大鍋黃魚鲞燒肉,從正月初一吃到元宵節(jié)。紹興近海,以前鰳魚、鰻魚、大黃魚等都是尋常食材,一時吃不完,就用古法腌制貯存,供日常之需。腌漬并經暴曬的大黃魚就是“黃魚鲞”,如果少鹽而味淡者,加工更需仔細,曬干后表面會泛起一層薄霜樣的鹽花,被稱作“白鲞”,是黃魚鲞中的“愛馬仕”。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到了黃魚鲞:“臺鲞好丑不一。出臺州松門者為佳,肉軟而鮮肥。生時拆之,便可當作小菜,不必煮食也。用鮮肉同煨,須肉爛時放鲞,否則鲞消化不見矣,凍之即為鲞凍。紹興人法也?!?/p>
“紹興人法也”的“鲞凍肉”,也是我家的招牌菜。母親將黃魚鲞燒肉盛在藍邊大碗里,第二天就結凍了,覆出在盤子里就像一只八寶飯,橫豎改幾刀便于下箸,膏體鮮紅恰如琥珀。一碟鲞凍肉,一壺熱黃酒,家里來了老家的客人,以此暖身,“把酒話桑麻”便鏗鏘有力,滔滔不絕。這幅暖意融融的畫面也深深刻錄在我的記憶中。
黃魚鲞與老鵝共煮,稱作“白鲞扣鵝”,與老母雞搭檔,就是“白鲞扣雞”,都是別具風味的鄉(xiāng)味。舊時紹興人辦紅白喜事,白鲞扣鵝或白鲞扣雞上桌,那是相當有面子的。魚與肉同鍋煨煮,味道會好嗎?沒有吃過的人是想象不出的。
這三大砂鍋厚味年菜在小年夜必須燒好,置于窗臺風口,讓表面凝結起一層白花花的油脂,色澤悅目,腴香溫和。三只砂鍋,猶如家宴的三大戰(zhàn)役,打掃戰(zhàn)場時,母親眉心的結也松開了,春節(jié)期間有不速之客踩準飯點光臨寒舍,她老人家也不至于在灶臺前急得打轉轉。
周作人寄居京華時,寫文章懷念鲞凍肉和霉干菜燒肉:“我所覺得喜歡的還是那幾樣家常菜,這又多是從小時候吃慣了的東西,腌菜筍干湯、白鲞蝦米湯、干菜肉、鲞凍肉,都是好的?!?/p>
現(xiàn)在野生黃魚幾乎絕跡,近海網養(yǎng)的黃魚肉質松軟、鮮味淡薄,制成的黃魚鲞也只能再下一等。我每年春節(jié)前要在網上找最貴的下單,還是找不回過去的味道,這款年菜也只能聊勝于無。
紹興的越雞據說在竹林里長大,吃的是谷物和蟲子,因而個體肥碩、肉質鮮嫩,是制作白斬雞的上佳食材。上海人家的年菜中一般都會有白斬雞,而我們家因為能得到鄉(xiāng)下的越雞,這一味別具雋逸,也是從小培養(yǎng)我靈敏味覺的寶器。我們家還有一款美味——蝦油鹵浸雞。過年前鄉(xiāng)下親戚會送來一只閹雞,閹雞也被上海人叫作“鐓雞”,紹興方言則稱之為“憲雞”,就是在它青少年時被做了閹割手術后不能打鳴、只顧長肉的公雞,是雞中的太監(jiān)——好可憐噢,但欲望熄滅的它可以專心致志地長到4千克左右,肉質比普通的越雞更加鮮美。
閹雞進門,先養(yǎng)它幾天,以大米、青菜安撫。母親命我去南京路“邵萬生”買一瓶蝦油露——瓶子上寫著“魚鹵”。將閹雞按白斬雞之法煮熟,撈起冷卻,一鍋清澄的雞湯中倒入一整瓶極咸的蝦油露,再下炒香的花椒、拍松的姜塊、蔥結和黃酒等,稍煮見沸后冷卻,倒入一口粗陶缸內,再將白斬雞斬成大件浸在鹵汁里,密封一兩天后啟封,一股香味撲鼻而來。改刀后的蝦油鹵浸雞,皮脆肉嫩,咸中帶鮮,回味清甜,下酒、佐飯兩相宜。
蝦油鹵還可以浸五花肉、豬肚、門腔、雞中翅等,所浸之物吃完之后,母親還不舍得將鹵汁倒掉,燒白菜粉絲肉圓湯時舀一勺鹵汁進去,菜湯就像中了魔法似地將鮮味躍升一級。
自家做的八寶飯
江南正月,水仙花開,春回大地,上海有那么幾天氣溫會突然起跳,缸里的蝦油鹵就會悄悄地發(fā)生變化,雞肉、豬肉表面會發(fā)黏,細嗅之下還有點——猶如孔夫子所說的“餒”,但紹興人是“逐臭之夫”,略存異味或許更能刺激食欲,于是我挾一塊雞肉,低頭猛扒兩大碗泡飯!
如今,我每年還要去“邵萬生”買一瓶蝦油露來浸雞、浸肉,這幾乎成了一種家族的傳承儀式。妻子和孩子不給我面子,任我怎么“王婆賣瓜”,最后連湯帶水都由我一人承包。
自家做的鮑魚紅燒肉加黑松露拌飯
不過妻子賢惠,尚能潤物無聲地釋放我的懷舊愁緒,在家里搨蛋餃、包湯團、包春卷、做八寶飯,忙忙碌碌,說說笑笑,恍然兒時景象再現(xiàn),味道又比超市里凍品好很多。她順便也做幾道娘家的年菜,比如菜肉百葉包、黃豆芽炒油條子、紅燒走油蹄髈等,也對我胃口。
酒足飯飽之際,不免長嘆一聲:老味道,這是一種別人難解、也不一定愿意費力破解的密碼,但你若用心品嘗,就能記住鄉(xiāng)愁,記住自己從哪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