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王允娜,邱連利
1 甘肅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2 甘肅省中醫(yī)院
單純性肥胖癥是指無明顯病因,由于能量攝入超過消耗,致使體內脂肪堆積過多而引起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占肥胖癥總人數(shù)的95% 以上[1],可能與家族遺傳、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針灸減肥具有簡便易行、價格低廉、療效確切的特點[2],且對肥胖并發(fā)癥,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3]。筆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運用溫通針法治療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癥療效肯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7 年6 月至2019 年1 月在甘肅省中醫(yī)院針灸科及蘭州市城關區(qū)振泰中醫(yī)門診就診的120 例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癥患者,隨機分為溫通針法組、捻轉組和提插組,每組40 例。溫通針法組中男10 例,女30 例;年齡20~49 歲,平均(36.8±3.1)歲;病程3~16 年,平均(12.7±3.2)年。捻轉組中男9 例,女31 例;年齡20~51 歲,平均(35.6±3.2)歲;病程3.1~15.9年,平均(11.8±3.0)年。提插組中男11例,女29例;年齡21~55 歲,平均(34.9±3.3)歲;病程2~17 年,平均(12.5±3.2)年。3 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單純性肥胖病的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4]: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8.5 kg/m2為低體質量;18.5~22.9 kg/m2為正常體質量;23.0~24.9 kg/m2為超重;25.0~29.9 kg/m2為I 度肥胖;>30 kg/m2為Ⅱ度肥胖。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第二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肥胖癥學術會議標準》[5]中單純性肥胖的中醫(yī)分型標準:脾虛濕阻型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形體肥胖,身體困乏,腹脹,大便秘結或便搪,尿少或有浮腫,舌淡體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脈細弱或濡細。符合以上癥狀2~3 項以上,舌脈基本符合者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納入:1)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2)不限性別,年齡>20 歲且<55 歲者;3)自愿作為受試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能夠接受針灸治療,完成研究者。
1.4 排除標準排除:1)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者,下丘腦、垂體疾病者,皮質醇增多、水潴留性肥胖者,性腺分泌變化者,遺傳性肥胖綜合征及藥物性肥胖等繼發(fā)性肥胖者;2)患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全身嚴重感染者;3)孕婦和哺乳期婦女;4)近1個月內使用過其他減肥藥(中藥或西藥)治療者;5)既往有精神病病史者;6)無法配合臨床治療,信息資料不完整者。
1.5 治療方法針刺選穴:中脘、天樞(雙)、帶脈(雙)、水分、氣海、脾俞(雙)、章門(雙)、足三里(雙)、陰陵泉(雙)、豐?。p)、太白(雙)。1)溫通針法組行溫通針法[6],施針時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將針刺入穴內,候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xù)小幅度重插輕提9次,拇指再向前連續(xù)捻按9次,針尖頂著有感應的部位推弩守氣,使針下繼續(xù)沉緊,同時押手施以關閉法(即左手拇指按壓于穴位下方經絡,防止針感下傳),以促使針感傳至病所,產生熱感,守氣1~3 min,留針后,緩慢出針,按壓針孔。2)捻轉對照組行捻轉補法[7],施針得氣后,左轉為主(大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輕),反復多次,針下有熱感為度,守氣1~3 min,留針后,緩緩出針按壓針孔。7)提插對照組行提插補法,施針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反復多次,針下有熱感為度,守氣1~3 min,留針后,緩緩出針按壓針孔。3 組每穴均操作60 s,總留針時間30 min,每日1 次,4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臨床療效參考文獻[4]制定臨床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體質量達標,BMI<24 kg/m2;顯效:體質量下降4 kg以上或BMI下降≥3個指數(shù)以上;有效:體質量下降超過2 kg以上或BMI下降0.5~3個指數(shù);無效:體質量無變化或下降不足1 kg,BMI下降<0.5個指數(shù)。
1.6.2 血脂指標檢測治療前后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變化情況。
1.7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溫通針法組為87.5%(35/40),捻轉組為77.5%(31/40),提插組為75.0%(30/40),溫通針法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捻轉組和提插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血脂指標治療后3 組TC、TG、HDL-C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溫通針法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捻轉組和提插組(P<0.05)。見表2。
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 mmol/L
表2 各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 mmol/L
注:▲表示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O.05;★表示與捻轉組和提插組同期比較,P<O.05
組別溫通針法組提插組捻轉組例數(shù)40 40 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C 7.51±0.91 5.59±0.48▲★7.53±0.89 5.71±0.66▲7.52±0.87 5.85±0.54▲TG 2.36±0.92 1.82±0.73▲★2.35±0.95 2.07±0.94▲2.34±0.96 2.03±0.97▲HDL-C 1.11±0.32 1.18±0.44▲★1.12±0.72 1.19±0.40▲1.14±0.77 1.17±0.46▲
2.3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早在兩千多年前,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就有了關于“肥”的記錄?!鹅`樞·衛(wèi)氣失?!菲唬骸叭擞兄?、有膏、有肉……肉堅,皮滿者,肥”,第一次提出了“肥”的概念,并根據(jù)體型的差異將肥胖者的體態(tài)描述分為“脂人”“膏人”“肉人”三類。《黃帝內經》中認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描述了人體水液代謝的基本途徑?!端貑枴ばC原病式篇》中曰:“蓋人之肥瘦,由血氣虛實使之然也……血為陰而主形體……血實氣虛則肥,氣實血虛則瘦?!碧岢龇适菖c氣血調節(jié)密切相關[8-9]。由此可見,脾的水液代謝功能失衡、氣血運化異??蓪е滤冗\化失司,水液滯留,代謝廢物不能有效排出,水濕滯留、膏脂蓄積、邪毒濁氣不排,又反過來影響臟腑功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紊亂而致肥胖[10]。
肥胖究其病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是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外因是后天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膩之品、少勞多臥而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谷精微不能濡養(yǎng)機體,水液代謝失司聚濕生痰,痰濕凝滯,脂化不運,滯留體內而形成肥胖。說明肥胖與脾虛痰濕密切相關,因此肥胖癥中脾虛濕阻證型較多見[11-12]。痰濕皆為陰邪,非溫化難以消其邪,因此治療時應以健脾利濕、化痰通絡為主[13]。
溫通針法是鄭魁山教授在燒山火手法的基礎上,歷經數(shù)十年臨床經驗獨創(chuàng)的特色手法,具有溫通經絡、化痰行濁、祛散風寒、行氣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它以健脾祛痰為治療原則、補瀉兼施,強調“健脾利濕”的重要性,通過針刺手法溫經通絡,祛濕逐寒,行氣活血,加速局部氣血運行,改善組織代謝,使局部脂肪得溫則化,提高基礎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目的。
在選穴方面,針刺減肥所涉及的經脈比較多,除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以外的12 條經脈均可選用,但主要集中在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任脈[14-15]。本研究選用了太白(雙)、陰陵泉(雙)、中脘、天樞(雙)、氣海、帶脈(雙)、脾俞(雙)、豐隆(雙)、章門(雙)、水分穴進行治療。其中太白為脾之原穴,陰陵泉為脾之合穴,脾俞為脾之背俞穴,章門為脾之募穴,四穴合一,起到健脾助運的作用;中脘為任脈腧穴、胃的募穴,豐隆為足陽明胃經絡穴、為祛痰要穴,二穴與陰陵泉、水分穴配合起到分利水濕,蠲化痰濁的作用;天樞為大腸之募穴,可通利腸腑、降濁消脂,且與中脘配合又可抑制食欲,佐以治療肥胖之要穴帶脈穴及補氣養(yǎng)血之氣海穴,共奏祛濕化痰、通經活絡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3 組患者血脂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體質指數(shù)降低,且溫通針法組改善最明顯,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
綜上所述,溫通針法治療脾虛濕阻型單純性肥胖癥可明顯降低患者體質指數(shù),調理臟腑功能,有振奮中陽,升清降濁,除濕化痰,減肥降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