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孫 潔,程秀琴,王良晶,朱琪麟,史肖華(通訊作者)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蘇州科技城醫(yī)院消化內科 江蘇 蘇州 215153)
腹痛是一個常見的臨床癥狀,不明原因慢性腹痛(UCAP)是指腹痛長達半年以上,并經全面、多方檢查均未能明確病因[1]。UCAP的病因診斷一直是困擾臨床醫(yī)生的難題,越來越多的臨床總結和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UCAP的病因多為小腸病變[2]。自膠囊內鏡(CE)問世以來,小腸病變的診斷率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研究旨在探討磁控CE對UCAP的診斷價值。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科就診的UCAP患者166例。166例患者中男97例,女69例,年齡21~85歲,平均(45.33±6.45)歲,腹痛病史6個月~7年。納入標準:①腹痛反復發(fā)作至少半年,臨床資料完整者;②患者在磁控CE檢查前1年內曾行胃鏡、結腸鏡、影像學(腹部超聲、CT或MRI)檢查和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均未明確慢性腹痛的病因。排除標準[2]:①吞咽障礙者,已知或懷疑胃腸道梗阻、狹窄以及瘺管;②無手術條件或拒絕接受任何腹部手術者(一旦膠囊滯留將無法通過手術取出);③體內安裝心臟起搏器或其他電子儀器植入者;④妊娠期婦女。所有患者在磁控CE檢查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儀器:磁控CE系統(tǒng)由上海安翰醫(yī)療技術有限公司和安翰光電技術(武漢)有限公司聯(lián)合研制。NaviCamTM膠囊內鏡的尺寸為27.0 mm×11.8 mm,視角為140°(擺動范圍為±10%),圖像原始分辨率為480×480,拍攝幀率為2幅/s,拍攝時長可達10 h以上。
腸道準備:所有受檢者在檢查前一日晚餐進食半流質,20點后禁食。在檢查前4 h服137.12 g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配置的2 000 mL溶液(2 h內服完)。檢查前45 min服用15 mL西甲硅油,檢查前15 min再飲500 mL清水。
檢查步驟:患者穿戴檢查服(便攜記錄器)后吞服膠囊內鏡;體外控制操作系統(tǒng)使膠囊內鏡完成整個胃部檢查;實時監(jiān)控,確認膠囊內鏡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必要時可肌注甲氧氯普胺或口服多潘立酮予以協(xié)助膠囊進入小腸),轉設小腸檢查模式;在檢查服上電池指示燈熄滅后脫下檢查服;由2名經驗豐富的消化內鏡醫(yī)生獨立閱片,取共同意見,發(fā)診斷報告。
(1)CE完成檢查情況,計算全小腸檢查完成率。(2)CE發(fā)現(xiàn)小腸病變情況,陽性結果為可解釋UCAP患者的臨床癥狀;可疑陽性結果為有陽性發(fā)現(xiàn)但不能很好地解釋患者的臨床癥狀,尚需行進一步檢查予以證實;陰性結果為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3)CE檢查后隨訪,通過電話追蹤,并查閱再入院或相關手術資料、就診記錄等,對患者進行平均至少3個月的隨訪。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66例患者中,單純性腹痛129例,腹痛伴腹瀉39例,腹痛伴消瘦10例,腹痛伴貧血21例。
166例患者順利完成上消化道檢查,均耐受檢查,其中胃部平均操作時間為(16.1±4.2)min;13例患者胃排空遲緩,肌注甲氧氯普胺10 mg或口服多潘立酮10mg后膠囊內鏡進入十二指腸;162例患者均完成了全小腸檢查,小腸轉運時間(319±22)min;全小腸檢查完成率為97.6%;1例膠囊滯留小腸內,其余165例患者的膠囊均在1周內自行排出體外。
磁控CE共檢出陽性病例137例(表1),檢出率為82.5%。其中磁控CE檢出小腸病變96例,檢出率為57.8%,分別為小腸炎癥性病變(糜爛、紅斑、充血水腫)48例(圖1A),潰瘍29例(圖1B),血管發(fā)育異常12例(圖1C),淋巴管擴張11例(圖1D),回腸淋巴濾泡增生6例(圖1E),小腸息肉5例(圖1F),小腸腫瘤2例(圖1G),寄生蟲2例(圖1H),小腸憩室2例,腸腔狹窄5例。
表1 磁控CE檢查發(fā)現(xiàn)的消化道病變
磁控CE檢出上消化道病變84例,檢出率為50.6%,分別為:糜爛性胃炎37例(圖1I),膽汁反流性胃炎23例(圖1J),反流性食管炎9例(圖1K),胃息肉8例,胃潰瘍4例(圖1L),血管發(fā)育異常3例。
圖1 不同消化道病變內鏡影像
63例(37.9%)患者同時存在2種或以上病變,其中上消化道病變合并小腸病變者47例,小腸有2種以上病變者32例。
由2名消化內科副主任醫(yī)師綜合所有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進行分析討論,137例患者中共91例患者的慢性腹痛可由磁控CE檢出結果解釋病因,檢出率為54.8%,主要為小腸炎癥性病變、潰瘍性病變、淋巴管擴張,最終診斷前三位的疾病為:非特異性小腸炎(39例)、小腸潰瘍(19例)、克羅恩病(10例)。磁控CE陽性結果未能解釋UCAP病因和陰性檢出結果的75例中,在隨訪的3月內,結合小腸轉運時間和臨床資料等,最終診斷功能性腹痛15例,腸易激綜合征25例,腸粘連12例,腹壁痛11例,有12例最終仍不能明確病因。
UCAP是指腹痛長達半年以上,并經常規(guī)檢查(如生化、胃鏡、結腸鏡、影像,如腹部超聲、CT等)后均未發(fā)現(xiàn)病因的慢性頑固性腹痛或慢性功能性腹痛。UCAP病因十分復雜,它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其中小腸疾病為主要因素之一[3]。小腸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癥狀特異性不強、病變部位深等特點,因而診斷十分困難。盡管目前消化道鋇餐造影、腹部CT、MRI及選擇性血管造影等手段在臨床廣泛應用,但對小腸疾病,特別是淺表潰瘍、糜爛及血管性病變的診斷率不高,易漏診[4]。雙氣囊小腸鏡技術要求高,費時費力,目前尚無法廣泛推廣,研究也發(fā)現(xiàn)其單獨使用對UCAP的診斷價值有限[5]。隨著CE的應用,使得全小腸這一既往消化道盲區(qū)的檢查得以實現(xiàn),其對小腸疾病有較高的檢出率和準確率[6]。2013年磁控CE進入臨床應用階段,這款新型CE借助體外磁場,可同時完成上消化道和小腸的檢查。近年來,國內多項研究結果顯示,磁控CE對無論上消化道還是小腸病變都有較高的診斷價值[7]。
根據(jù)薈萃研究[8]結果,慢性腹痛與糜爛、潰瘍、克羅恩病、腫瘤等有相關性,與息肉、血管畸形、憩室、淋巴管擴張等無明顯相關。本組UCAP病例磁控CE檢出小腸病變檢出率為57.8%,上消化道病變檢出率為50.6%,與國內外報道[7]類似,與膠囊內鏡小腸病變的檢查率接近[9],檢出的病變主要為小腸炎癥性病變(糜爛、紅斑、充血水腫)、潰瘍性病變、血管性病變、淋巴管擴張等。隨著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包括阿司匹林在內)廣泛應用于臨床,膠囊內鏡和小腸鏡發(fā)現(xiàn)NSAID導致的小腸黏膜損傷發(fā)生率并不亞于胃和十二指腸黏膜[10]。在本組中,雖然未發(fā)現(xiàn)典型的NSAID所致小腸黏膜損傷,如“隔膜樣狹窄”,但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非阿司匹林NSAID的UCAP患者中,磁控CE發(fā)現(xiàn)小腸黏膜損傷后,對患者調整治療方案后,患者的癥狀得以改善或緩解,又進一步驗證了其UCAP的病因診斷。另外,膠囊內鏡對長段病變和多節(jié)段病變,如小腸克羅恩病有較高的檢出率和準確率[5,9],本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磁控CE可用于小腸克羅恩病的初次診斷、明確病變范圍及嚴重程度。
在臨床上,部分慢性腹痛系功能性疾病所致,尤其是病程較長而病因始終不明者,包括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樞介導的腹痛綜合征(centrally mediated abdominal pain syndrome,CAPS)等[1]。本組中有40例磁控CE陰性最終診斷為功能性腹痛和腸易激綜合征。UCAP的病因中還有幾種常見卻易被忽視的病因,如腸粘連、慢性腹壁痛。腹部手術后可有不同程度粘連,發(fā)生率可達48.2%[11]。本組中有10例UCAP病因考慮為腸粘連所致,有6.6%(11/166)的患者考慮為慢性腹壁痛。因此,臨床醫(yī)師在診斷UCAP過程中,注意力不應僅集中在尋找腹腔內臟器疾病方面,而忽視了腹壁原因。
綜上所述,UCAP為臨床上的常見癥狀,磁控CE相比傳統(tǒng)膠囊內鏡,同樣對小腸病變導致的慢性腹痛疾病有較高的檢出率,同時也兼顧了上消化道檢查,可以幫助診斷功能性胃腸病,安全、無創(chuàng)。因此,磁控CE是UCAP診斷的有效篩選方法,有較高的診斷能力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