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晨
(廈門晟道園林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廈門 361000)
本文以張家港建發(fā)和璽售樓中心景觀項目為例,結合新中式風格景觀設計方法,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對功能布局形式進行分析,對本項目景觀設計的指導思想、空間策略、造園手法、意境營造提出合理措施,以便最終確保項目順利落地及完美呈現(xiàn)。
售樓中心是樓盤銷售的重要場所,兼具形象展示、營銷宣傳、體驗交流、接待洽談等功能。售樓中心景觀是指售樓中心建設用地紅線范圍內的景觀環(huán)境,它與售樓中心建筑密切關聯(lián),并承載多種功能。
1.2.1 展示功能
售樓中心景觀也稱展示區(qū)景觀,其首要功能便是展示功能。除了面向城市界面的形象展示外,更重要的是為購房者直觀展示未來交付樓盤的設計理念、規(guī)劃布局和總體景觀效果。
1.2.2 體驗功能
售樓中心景觀兼具體驗功能。如景觀環(huán)境的觀賞性、交通組織的便捷性等方面,都是體驗功能的表現(xiàn)。一些售樓中心景觀通過植入互動裝置、兒童游樂等設施,或舉辦營銷活動,也能為購房者帶來良好的體驗感。
1.2.3 增值功能
在樓盤建筑設計和銷售戶型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優(yōu)秀的售樓中心景觀能為樓盤帶來品牌形象和樓房價值的提升,因此,售樓中心景觀的打造,成為各開發(fā)商樓盤之間競爭的重要途徑之一。
1.2.4 可持續(xù)功能
售樓中心的景觀還應具備可持續(xù)功能。即在樓盤銷售期間的景觀,也能符合后期景觀發(fā)展需求,并繼續(xù)使用下去。不僅有效節(jié)約建設成本,還能減少拆改行為產生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
中國園林的產生、發(fā)展與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有著親密的關系。可以說,園林的發(fā)展歷史,就是一部社會歷史,每一個時期的園林一定會帶著這一時代的烙印和特色[1]。
經歷了古典園林的輝煌后,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國內曾興起了模仿西方風格的園林景觀熱潮。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國力增強,民族意識復蘇,國人的思想觀念也不斷發(fā)生變化,對傳統(tǒng)文化也有新的認知。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園林景觀發(fā)展幾經調整,漸漸褪去西方熱潮,逐步回歸本土文化,開始走上新時代中式風格的探索之路。于是,新中式風格的園林景觀設計,便隨之興起。
2.2.1 指導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大多為模擬自然景觀的山水園林。新中式景觀在尊重傳統(tǒng)的基礎上,應遵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指導思想,充分考慮人工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人工造景與自然環(huán)境的高度融合,構建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
2.2.2 空間策略
有人把古典園林比喻為山水畫的長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間、多視點和連續(xù)變化的特點[2]。新中式景觀設計應借鑒古典園林空間布局策略,通過設置多個體量不同、景觀各異的空間組合,構成有主次、有對比、有虛實、有滲透的多進式的園林空間序列。
2.2.3 造園手法
新中式風格景觀設計,應學習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充分運用障景、隔景、漏景、框景、藏景等方式,來表現(xiàn)變化豐富的空間景觀。通過游覽線路的安排布置,進行不同景觀之間的連接,有選擇性地讓景觀納入眼前畫面,從而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2.2.4 意境營造
古典園林就是二維寫意中國畫到三維實景空間的一種轉換,而中國畫的意境多為寄情于物、觸景生情。新中式風格景觀的意境營造,可從國畫詩詞等人文藝術中獲取靈感,從畫境升華到意境,打造一種從畫中來,到畫中去的境界。
從古典園林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審美的理解,并不是按照人的觀念去改變自然,而是順應自然,更深層次地表現(xiàn)自然。這與強調人為力量改變自然的西方園林景觀是截然相反的。將新中式風格景觀結合售樓中心設計實踐,是為力求達到以下目的。
3.1.1 樹立良好的審美觀念
從與人最親近的居住生活環(huán)境入手,讓新中式景觀呈現(xiàn)在身邊,使人的知覺系統(tǒng)和記憶系統(tǒng)產生習慣性和適應性,引導樹立符合中國人良好的審美觀念。
3.1.2 培養(yǎng)順應自然的發(fā)展觀念
新中式景觀所表現(xiàn)出尊重自然、再現(xiàn)自然的造景思想,和當今倡導與自然和諧共存、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不謀而合。激發(fā)人們培養(yǎng)順應自然的發(fā)展觀念,以較少的干預,再現(xiàn)自然之美,從而創(chuàng)造生態(tài)平衡。
中國古典園林不僅把自然作為審美對象,還借鑒了國畫詩詞等人文藝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傳統(tǒng)文化不僅影響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更能引起國人心中血脈基因的共鳴。售樓中心代表的居住區(qū)景觀環(huán)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將新中式風格景觀與售樓中心結合設計實踐,能給人帶來強烈的歸屬感,易于讓國人所接受,對傳統(tǒng)文化及審美意境的傳承與發(fā)展也有積極意義。
建發(fā)和璽位于張家港市中心,振興路以北,華昌路以東,江帆路以西位置。周邊以住宅區(qū)為主,交通便利、環(huán)境優(yōu)越,并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醫(yī)療資源以及生態(tài)資源,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區(qū)位圖
項目占地面積約16 500 m2。售樓中心主體建筑與主入口迎賓府門位置及朝向,在建筑規(guī)劃階段均已確定,迎賓府門前場空間有部分屬于市政綠地范圍,距離市政人行道進深較長。售樓中心內庭院面積約4000 m2,空間并不寬敞。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基礎上,弱化不利因素,優(yōu)化場地功能,重塑沿街展示界面,結合新中式風格打造售樓中心景觀,是項目設計的突破點。
張家港,江蘇省縣級市,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境內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河港縱橫。設計之初便有了“水”的概念,而水升為云,云化成水,水和云的循環(huán)變化也被視為天地間上下交流的一種體現(xiàn)。古往今來,云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國畫詩詞離不開山水,而云水則是創(chuàng)造意境的靈魂。設計以明末清初江蘇著名畫家龔賢的水墨中國畫 《溪山無盡圖》 為藍本,結合畫中云霧繚繞、密林環(huán)抱、山石屏立、曲水留影的美景,提出“云深不知處”的概念主題(圖2),打造極具中式韻味的云水六境:“云水禪心、青云直上、云霧之境、云海觀瀾、水殿云廊、云水同歸”。
圖2 概念演繹
售樓中心主體建筑是整個展示區(qū)的核心。從古典園林造園布局來看,主要景觀一般藏匿于一系列轉折過渡空間后的高潮部分。和璽售樓中心景觀總體布局沿用古典園林空間營造策略,并融合國畫中虛實結合的空間處理技法,將迎賓府門到售樓中心樣板房的區(qū)域定義為四進院落,創(chuàng)造出半開敞、過渡、開敞等不同空間,如圖3所示。通過游覽動線的串聯(lián)延伸,經過連續(xù)變化的前景,最終到達主景部分。這種開合有序的布局形式,更能突出售樓中心主體建筑的重要性。
圖3 總平面圖
4.5.1 一進院落
主入口迎賓府門前場為一進院落,素有“登門望府”之說。前場空間有部分屬于市政綠地范圍,設計在保證綠化率的基礎上,以幾塊形似云朵的綠島種植池交錯式布置于前場區(qū)域,點綴喬灌木及景石,在視線上形成遮擋,在市政人行道上無法一眼望穿,待人穿過綠島后方能見到府門全景,既有效削弱場地進深過長帶來的生硬感,又契合“云深不知處”的概念主題。
迎賓府門承襲古代門第規(guī)制,以現(xiàn)代材料和工藝打造出穩(wěn)重的儀式感。門前正中為玉帶橋,橋面刻有精致的祥云地雕畫卷,踏上石階,寓意“青云直上”。橋邊兩側配有迎客松、山石疊水,與府門共成一景,方寸之間彰顯東方威儀。迎賓府門和景墻對售樓中心和整個展示區(qū)起到空間界定及引導作用,同時結合障景手法,在門外望不見門內的景致,制造出一種庭院深深幾許的神秘感。
圖4 一進院落實景圖
4.5.2 二進院落
進入府門后,便是二進院落,如圖5所示。迎面所見大面積蜿蜒曲折的深色砂石鋪地,堆疊有致的黑山石鑲嵌其中,略有起伏的微地形綠地,素雅簡潔的造園方式卻寓意非凡。它們代表著海洋、山脈和島嶼,是從精神層面來表現(xiàn)的抽象山水景觀,加上霧森的映襯,讓人仿佛置身云霧繚繞的仙境中。
二進院落屬于轉折過渡空間,有效實現(xiàn)前景與主景內外空間的過渡融合。它不僅豐富整體景觀布局層次,創(chuàng)造不同的空間感受,還起到緩沖、交匯、滲透等作用。
4.5.3 三進院落
過渡空間的邊界形式,是過渡空間滲透性的重要體現(xiàn)[3]。在二進與三進兩個相鄰院落邊界穿插一道弧形復廊,以作隔景之用。復廊一側為景墻,墻上以漏景手法增設月洞門,讓兩個空間的景觀能相互滲透,如圖6所示。景墻的圍合分隔,為后續(xù)的三進院落埋下伏筆,起到欲揚先抑的作用。
圖6 復廊月洞門實景圖
穿過復廊至三進院落,視線豁然開朗。三進院落圍繞中心水景清漪湖而建,水岸自然蜿蜒。古典園林景觀講究含蓄有致,忌諱一覽無余。設計遵循此原則,在湖中設置綠島種植池,猶如云朵漂浮在湖面般柔美靈動,讓園景虛實交融,但卻看到不到水源盡頭,恰似“云海觀瀾”的盛景,如圖7所示。
圖7 三進院落實景圖
清漪湖邊有一座“水殿云廊”與復廊景墻相連,如圖8所示。廊在古典園林中是連接建筑的要素,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的轉折變化,能產生不同的觀賞視角。連廊采用平頂式設計,運用簡潔的中式元素裝飾,既保留傳統(tǒng)建筑的意,又創(chuàng)造了符合現(xiàn)代風格的形。廊的另一端連接著清晏舫,舫是古代鄰水而建的船型構筑物,似船但不能劃動。進入船舫,能更加親水,給人一種蕩漾在湖中的趣味體驗。
圖8 連廊實景圖
經過清晏舫后,能完整看到售樓中心主體建筑頤和書院,它是三進院落和整個展示區(qū)景觀營造的高潮部分。從觀景的角度來說,頤和書院有著看與被看的關系。一方面作為全園觀賞視線的焦點,另一方面站在書院廳堂往外看,借由窗框框景,讓院落景觀構成獨特的新中式自然山水畫境,成為最佳的觀景視點,如圖9所示。
4.5.4 四進院落
四進院落為樣板房空間,是展示區(qū)景觀的尾聲部分。為突出頤和書院的主體性,設計以幽深內斂的藏景手法,將樣板房規(guī)劃至書院后的僻靜空間,讓頤和書院和樣板房形成主從關系。通過蜿蜒的石板小徑引導,融入門洞、漏窗、磨盤等中式元素,搭配自然和諧的綠化種植,創(chuàng)造別有佳境的景觀空間,引人步步深入、尋幽探奇,如圖10所示。
圖10 四進院落實景圖
4.5.5 植物配置
古典園林講究師法自然,在植物配置上亦是如此。新中式景觀的植物配置,不僅體現(xiàn)綠化及觀賞功能,更注重園林意境的營造。本項目以適合當?shù)厣L習性的植物為基調,并選用松、竹、楓等具有中式寓意的植物品種。通過點植、叢植、片植等手法,將“喬木、灌木、花卉、地被、草坪”五重綠化有機結合,形成層次豐富、季相分明的植物景觀群落,讓人在游園過程中,能愜意感受到植物景觀的綠意,中式韻味的畫意及賓至如歸的情意。
4.5.6 意境營造
4.5.6.1 國畫與項目的關系
國畫是反應中國人審美情趣的人文藝術,與古典園林有著密切的關系。俗話說“善園者善畫”,古典園林造園家多為文人雅士,善于在造園過程中融入國畫藝術精髓,將畫中情境轉化為實景園林空間。因此,古典園林就像寫意的中國畫。在建發(fā)和璽項目中,通過對國畫《溪山無盡圖》的悉心觀摩和感悟,借鑒畫中深遠無盡的景觀視角,融合留白與墨染的虛實技法,將國畫精髓延伸至設計中來,力求為小尺度項目創(chuàng)造多方勝境,咫尺山林的藝術境界。
4.5.6.2 國畫元素的應用
《溪山無盡圖》中描繪了高山跌瀑、廊橋飛架、孤亭臨水等絕美景致。本項目設計以此畫為依托,經構思層疊布局,為展示區(qū)中多個節(jié)點融入國畫元素。例如景石流水代替高山跌瀑,風雨連廊引導游覽路線,湖邊半軒船舫來表現(xiàn)孤亭臨水。而畫中云氣漂浮于山腰或聚或散,猶如仙境一般的景象,讓設計主題得以溯源,從而展現(xiàn)極致風雅的云水六境。使人走進園內便有游園入畫的意境。
4.5.6.3 審美意境的營造
《溪山無盡圖》畫面飽滿且不失空靈??侦`之美是國畫審美意境的主要特征,通過留白,給人想象空間,以寄意寓情。建發(fā)和璽設計中,除國畫元素的應用外,同樣注重意境的營造。如在過渡空間中,使用大面積的砂石鋪地結合綠島疊石,讓人聯(lián)想到自然山水的意趣。這種“少即是多”的表現(xiàn)手法,能拓展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一定層面上,是從物質空間到精神思維的升華,再現(xiàn)“畫如園,園如畫”的審美意境,為國人帶來有生命有靈魂的園林景觀作品。
建發(fā)和璽展示區(qū)屬于尺度較小的設計項目,通過新中式景觀的運用結合實踐,在功能布局上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并且有效解決了空間局促的問題。借由起承轉合變化的四進院落空間營造,增強人在景觀中的新鮮感和體驗感,呈現(xiàn)小中見大的視覺效果。設計遵循新中式景觀的指導思想,充分考慮園內構筑和綠化植物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二者高度融合,再現(xiàn)自然美學。并借由審美意境的營造,讓古人詩意浪漫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續(x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環(huán)境、文化、審美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追求。新中式風格景觀在售樓中心的應用,不僅順應時代的發(fā)展,符合有民族特色的居住區(qū)景觀建設需求,同時滿足當代人對生活環(huán)境、社會審美等多元化的要求,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