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梗攝字的讀音層次看湖南郴州土話的性質

2022-01-31 21:17:44尹凱
辭書研究 2022年1期

摘 要 湘南土話主要分布在郴州和永州兩個地區(qū),文章以郴州地區(qū)為例探討湘南土話的方言性質。郴州土話的梗攝字普遍含有多種讀音層次,從不同方言點梗攝與其他陽聲韻攝的分合關系看,郴州土話的早期層次既有客贛方言的類型,也有湘語、官話方言的類型,而“與山咸攝合流型”鮮明地帶有江西中西部方言特征。從早期層次推測,郴州土話起初是由客贛方言大規(guī)模滲透到湘南地區(qū)后與當?shù)卦型猎捜诤?,經過發(fā)展變化后,又混有湘語特征和官話方言特征形成的混合型方言。從變化趨勢來看,郴州土話正在向官話方言逐步推進。

關鍵詞 郴州土話 梗攝 讀音層次 方言性質 混合型方言

一、 引 言

湘南土話處于客、贛、湘、官話等多方言的交界地帶,其方言性質至今不明。兩個版本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都只對這片區(qū)域同時通行的官話方言進行劃分,而未對湘南土話的歸屬做出判斷。一是由于土話群不同點之間的差異很大,二是由于各點土話自身特點的復雜性。

湘南土話語音特點的復雜性,主要體現(xiàn)在同一古音類存在大量的無條件分化現(xiàn)象,而這些無條件分化的讀音,往往來自不同的讀音層次。湘南土話的層次,有自身演變形成的,但更多的是來自方言之間的接觸滲透。這些多層次對立的現(xiàn)象,在聲、韻、調各方面都普遍存在,而韻母的層次則集中體現(xiàn)在古陽聲韻類,其中最突出的是梗攝字的讀音。

從音值上說,梗攝主要元音讀低元音[a]是東南各方言的普遍現(xiàn)象。但判斷方言性質歸屬,更重要的是應該以音類的分合關系為依據。從梗攝與其他攝的分合關系來看,各方言差別很大,所以在東南各方言的特點中,梗攝與其他韻攝的關系是重要判斷之一。本文擬剖析湘南土話古陽聲韻的各層次讀音,歸納梗攝與其他韻攝的分合關系,并放諸東南方言的視野中進行比較,以探討湘南土話的方言性質。

湘南土話主要分布在湖南郴州和永州兩個地區(qū),我們主要以郴州地區(qū)為例。郴州地區(qū)的土話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桂陽、嘉禾、臨武、宜章四縣。我們調查了桂陽的飛仙、仁義、荷葉,臨武的沙田、唐家、楚江,宜章的麻田、一六,共8個點,加上已有材料,囊括了郴州土話的主要類型。

二、 郴州土話古陽聲韻的讀音層次

所調查的各點土話,古陽聲韻的多層次現(xiàn)象主要集中在咸、山、宕、江、梗五攝,其中尤以梗攝為多。在這些韻攝中,分別有一些字彼此古音來源相同,但讀音不同。如飛仙:“唐[t?ɑn24]”和“塘[t?o?24]”、“康[k?ɑn212]”和“糠[xo?212]”、“頂[ten31]”和“鼎[tiɑn31]”等。這些成批分化的字,顯然并非條件式音變。和擴散式音變也不同,擴散式音變的新舊讀音沒有詞匯或語境的限制,(王洪君1992)140而這些分化多數(shù)與詞匯或語境相關。這實際上是不同層次讀音的反映。

王洪君先生(1992)研究了山西方言的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成為文白異讀研究的范式。但郴州土話的突出不同是這些不同的讀音層次并非疊置地處于不同層面中,而是共存于口語系統(tǒng)中,有的是同一個字在不同詞中使用不同層次的讀音,有的是同一古音類的不同字的讀音不同,但都是口語用詞。所以,我們離析土話的不同讀音層次,不能像閩語或晉語那樣可以依靠語體色彩的不同。我們斷定不同讀音層次的依據是,同一字在不同口語用詞中的讀音分歧,或同一古音類的不同字的讀音分歧。即通過對同一古音類的無條件讀音分化的分析,來離析出陽聲韻的不同讀音層次。下面我們以飛仙土話為例,來離析各攝的層次,并歸納早期層次中各陽聲韻攝的分合關系。飛仙各陽聲韻的讀音層次如表1—

表3所示:

其他韻攝沒有層次現(xiàn)象。從用字來看,宕江攝中的ɑn層、梗攝中的en層書面用字更多,宕江攝中的o?層、梗攝中的ɑn/o?層都是口語用字,所以,宕江攝中的o?、梗攝中的

ɑn/o?是土話的固有層次,屬于早期層次;宕江攝中的ɑn、梗攝中的en是晚近層次,與郴州市區(qū)官話的讀音是相同的,是受到官話滲透而出現(xiàn)的讀音。由于山咸攝o層只有一個例字“卵”,其他字無論書面用字還是口語用字都讀ɑn韻,判斷依據不足。但參考其他臨近土話點的山咸攝早期層次讀音,可以找到線索。如楚江的山咸攝各層讀音:

可以看出,楚江的?和o是早期層次,且大體呈現(xiàn)出條件性分化:o主要是合口一等的字,個別例外;?是其他等呼的字。故?和o可以合為同一個早期層次,只是有讀音分化。而飛仙讀o的“卵”字也是合口一等。則飛仙早期層次的山咸攝讀音與楚江相似,只不過現(xiàn)在受官話影響而使得山咸攝重新帶上了鼻韻尾。楚江也有很大比例的字帶上了鼻韻尾,但早期層次讀音仍占不小的比例。

因此,從韻攝歸并來看,在飛仙的早期層次中:梗攝二等與宕江攝合流,讀o?韻;梗攝三四等應該是獨立為韻的,讀ɑn韻;山咸攝讀為o/?。在晚期層次中,梗攝沒有與咸山宕江攝合流。我們把飛仙早晚兩個層次的咸山宕江梗攝讀音構擬如表5所示:

用這種方法,我們梳理出了飛仙土話的不同讀音層次中梗攝與其他韻攝的分合情況。依此方法,我們整理了調查的各點方言,從整體上觀察郴州土話梗攝與其他韻攝的關系類型及數(shù)量,并探討各類型的來源。

三、 郴州土話梗攝陽聲韻與其他韻攝分合的五種類型

經過梳理,各土話點的層次離析情況如表6所示:

在仁義的早期層次中,梗攝二等與曾攝合流,三四等與咸山攝合流。

唐家、楚江的曾攝無層次現(xiàn)象,故早期讀音無法擬測。早期層次中的梗攝與咸、山、宕、江四攝合流。

在麻田的兩個早期層次中,梗攝都與曾攝合流。

除了本文調查的8個點,我們也梳理了其他點的材料:廣發(fā)、石橋、塘村、泮頭、普滿(以上5個點據盧小群 2002)、流峰(據李星輝 2004)、麥市(據陳暉 2002)、土地(據唐亞琴 2007)、燕塘(據唐湘暉 2000)、洋市(據鄧永紅 2004)、赤石(據沈若云 1999)、敖泉(據范峻軍 2000)。共計郴州境內的20個土話點。

來自官話的晚近層次不算在內,涉及梗攝的早期層次數(shù)量:飛仙、仁義、沙田、唐家、楚江、敖泉、流峰、麥市、土地、燕塘各1個層次,荷葉、麻田、洋市、赤石各2個層次,一六、廣發(fā)、石橋各3個層次,塘村、泮頭、普滿各4個層次。20個點共39個層次。

在這些層次中,梗攝與其他韻攝的分合呈現(xiàn)出五種類型,如表10所示:

四、 東南各方言梗攝陽聲韻與其他韻攝分合的類型

我們利用已有調查材料梳理了東南方言各小片的梗攝陽聲韻與其他韻攝分合情況。各方言區(qū)的梗攝字普遍有一部分非口語常用字讀如曾攝,這是受普通話或官話影響所致,本文只考察梗攝的白讀層或較早時期的文讀層。梳理的過程不贅述于此,各小片分合情況如表11所示(各點所依據的材料參見附注[2]):

從梗攝與其他韻攝的分合關系來看,在東南各方言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梗攝獨立為韻,主要分布在贛、客、粵、閩及南部吳語,老湘語的個別方言點如湘鄉(xiāng)也屬于這種類型。閩語多數(shù)有繁雜的層次,但獨立為韻的層次應該是較古的白讀層。第二類是與其他韻攝合流,主要分布在湘語、北部吳語、中部和西南部吳語、徽語、北部贛語以及西南部贛語的某些點,閩語一些地方有和其他韻攝合流的層次。從地域分布來看,東南方言與官話相鄰地帶的梗攝往往并入其他韻攝,如長江南岸一帶與江淮官話相鄰,湖南與西南官話相鄰;而遠離官話方言的區(qū)域則往往獨立為韻。

第二類又分四種情況。

1. 梗攝與曾攝合流

主要分布在與江淮官話相接的地帶,如徽語、吳語宣州片(蕪湖縣)、吳語處衢片(廣豐)、贛語懷岳片(宿松)。這片地區(qū)直接與江淮官話相接,梗攝與曾攝合流,是受到了官話的影響,而漸與官話靠近。另外,新湘語的代表長沙也屬于這一類,湘語長益片西北部緊鄰西南官話,也是漸染官話特點的緣故。這一類方言點的梗攝較少有文白異讀的情況。由于接近官話區(qū),來自官話的“曾、梗攝合流”的特點最先波及這片地帶,已率先完成將“梗攝獨立”的舊層次覆蓋抹平,基本不見痕跡了(只有長沙有個別字如“挺螢傾”白讀不與曾攝合流)。

2. 梗攝白讀與宕、江攝合流[3]

主要分布在吳語太湖片(蘇州)、婺州片(金華),湖南省的部分湘語區(qū)(婁邵片的雙峰,辰溆片的低莊),贛語的湖南分布區(qū)(攸縣、耒陽),客家話的湖南分布區(qū)(汝城),閩語有的地方也有與宕江攝合流的層次,如建甌。

3. 梗攝白讀與山、咸、宕、江攝合流

這種類型主要分布在湖南,且在湖南的分布很廣。如湘語婁邵片的冷水江,衡州片的衡陽,永全片的祁陽,湖南贛語的資興興寧、洞口都屬于這一類。新湘語的長沙的梗攝尚有少數(shù)字(“挺螢傾”)的白讀與咸山宕江合流,說明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長沙也是屬于這種類型的,只不過在歷史演變中,不斷染上官話的特點,梗攝絕大部分字都與曾攝合流了。

4. 梗攝白讀與山、咸攝合流

這種類型從整個東南方言區(qū)來看,分布區(qū)域很小,集中分布在兩個地方:一個是湖南南部,如湖南的江永、永興、桂東、南鄉(xiāng);一個是江西中西部,如江西的泰和。從地圖上看,這種類型在全國并不常見?!肮z與山咸攝合流”應該是江西中西部、湖南南部這一片區(qū)域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一種層次。在這一片區(qū)域內,無論是屬于湘語、贛語還是客家話的方言點,都有這種層次的一些反映,如江永是湘語,泰和、永興是贛語,桂東是客家話。實際上這種類型暗示了江西中西部和湘南的某種歷史淵源。

湖南南部地區(qū)有著繁雜的層次現(xiàn)象,在這里至少可以找到4種類型(當然,如果把湘南土話也算在內的話,第5種類型也可以找到):如茶陵(贛語)是“獨立成韻型”,永興(贛語)、南鄉(xiāng)(贛語)、桂東(客家話)是“與山咸攝合流型”,衡陽(湘語)、祁陽(湘語)、資興(贛語)是“與山咸宕江攝合流型”,汝城(客家話)、耒陽(贛語)是“與宕江攝合流型”。

五、 郴州土話各類型層次的來源

郴州土話處在湘、贛、客、粵、官話等多種強勢方言的包圍下,長期受到沖擊形成了繁雜的讀音層次。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①同一個點有多種類型的層次疊置。如麻田的梗攝有3個層次——en/?i/ai,en是晚期層次,?i和ai是早期層次;再如一六,梗攝甚至有6種讀音:ien/en/iɑ?/u?/?i/ɑ。②不同點的層次類型不同。如:楚江及其北鄰麥市的梗攝都只有一個白讀層次,但楚江是“與山咸宕江攝合流型”,而麥市則是“獨立成韻型”。這樣,多種類型的層次在郴州地區(qū)交錯混雜,難以畫出區(qū)域界線。我們只能從整體上看這些層次的類型和多寡,并大致推測不同類型的層次來源。

從表10中看到,統(tǒng)計的39個土話層次中,5種類型全都存在。其中,與山咸攝合流的類型最多,有17個;其次是與曾攝合流型和與宕江攝合流型,各7個;與山咸宕江合流型有6個;還有2個獨立成韻型。

我們在上文梳理了各方言代表點的梗攝讀音情況。從大致的方言區(qū)來看:

1. 北部吳語是“與宕江攝合流型”。

2. 徽語是“與曾攝合流型”。

3. 客家話、贛語、粵語、閩語以及南部吳語是“獨立為韻型”。

4. 湘語內部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與宕江攝合流型”,如雙峰、低莊;一種是“與山咸宕江攝合流型”,如冷水江、衡陽、祁陽,長沙梗攝殘存的痕跡暗示曾屬于這種類型。

這兩種類型產生于不同時代的湘語。在漢語發(fā)展史上,前后鼻尾兩分的時期,宕江攝和咸山攝是截然分開的;當前后鼻音尾合二為一后,宕江攝和咸山攝就發(fā)生了合流。我們推測,在湘語從漢語通語分立之初的時代,梗攝是只與宕江攝合流的,梗攝和宕江攝讀后鼻音尾?,主要元音是一個低元音,而山(咸)攝讀前鼻音尾n,主要元音也是一個低元音,后來的某個時代,在湘語的某些地區(qū)發(fā)生了鼻音韻尾的簡化,前后鼻音尾合為一個鼻音尾,原先主要元音相同的宕江梗攝和山(咸)攝發(fā)生了合流,于是梗攝由原來的與宕江二攝的合流變?yōu)榱伺c山咸宕江四攝的合流。這種后起的類型漸漸傳播到更多的湖南地區(qū),但早期的“與宕江攝合流型”仍舊占據一些地區(qū),于是形成了兩種類型并立的局面。這兩種類型也擴展到了湘南地區(qū)。

5. “與山咸攝合流型”,主要分布于湖南南部與江西中部的泰和,而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見。

江西中西部與湖南南部地理位置緊鄰,出現(xiàn)同一種罕見的類型肯定是由于接觸所致。那么,是誰對誰的影響呢?

湘南并非是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歷史上一直是落后地區(qū)。唐宋時代,很多官員都被貶謫到郴州、永州,如秦觀、張舜民被貶郴州,柳宗元被貶永州等,形成了湘南的“貶官文化”,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郴州當時的發(fā)展水平。所以,其方言不可能是強勢方言。而江西中西部卻是江西開發(fā)歷史較早的地區(qū),早就有了較為發(fā)達的農業(yè)。

考察江西的移民史,我們認為,梗攝與山咸攝合流這一類型很可能原本是屬于江西中西部(以泰和為代表)的一種特有類型,后來由于江西中西部大量向湘南地區(qū)移民,從而把這種類型帶到了郴州。

譚其驤先生(1987)在《湖南人由來考》一文中利用地方志中的氏族志這類較可靠的史料研究湖南人的來源,反映了江西向湖南大量移民的史實。周振鶴、游汝杰(1985)認為,“江西移民自唐末五代始,宋元遞增,至明代而大盛”,“湘北移民來自贛北,湘南移民多來自贛中”,“汝城(約相當于現(xiàn)在郴州市的汝城縣地區(qū)——本文按)的江西移民,來自豐城者僅2族(南昌無),而來自吉安、泰和、吉水者竟有33族”。葛劍雄先生(1993)356也統(tǒng)計了湘南四縣(宜章、藍山、嘉禾、汝城)歷代移民氏族遷入的情況??芍跉v史上確有一段時期(大約為宋至明初)江西中西部地區(qū)向湘南地區(qū)大量移民,由此很有可能將江西中西部的方言特點帶到湘南地區(qū)?!敖饕泼裰幸詠碜蕴┖?、吉安、吉水、安福、南昌、豐城六縣為最多”(周振鶴,游汝杰1985),那么,泰和是江西中西部地區(qū)的主要移民輸出縣之一,也就是說,如果從泰和遷往郴州境內的移民的數(shù)量在某一集中的歷史時期足夠龐大,從而將泰和的某些方言特點傳播到郴州境內,是很有可能的。“梗攝與山咸攝合流型”隨著歷史上贛中向湘南移民潮而被傳播到湘南地區(qū)。

當然,江西中部地區(qū)的贛語,主要的類型是“梗攝獨立成韻型”。在歷史移民潮中,這種類型也被帶到了湖南尤其是湘南地區(qū)。另外,郴州直接與客家話區(qū)相鄰,甚至郴州境內的東部就是客家話分布區(qū),郴州土話受客家話的接觸影響也具備地域條件,而客家話的梗攝也是獨立成韻的。那么,這種梗攝獨立成韻型就有了贛語和客家話兩個方向的來源。

另外,還有一種梗攝與曾攝合流的層次。這一類型應該來自稍早時期的官話方言的層次,湘語的南部及西部早已被西南官話所包圍,郴州境內的土話區(qū)多數(shù)也通行西南官話,所以,在土話中出現(xiàn)與曾攝合流型是受西南官話的接觸影響所致。

這樣一來,從江西中西部泰和等地帶來的“與山咸攝合流型”,從江西中西部帶來的或受客家話影響而形成的“獨立成韻型”,從西南官話來的“與曾攝合流型”,加上湘語的“與宕江攝合流型”和“與山咸宕江攝合流型”,五種類型的層次在郴州境內交匯、混雜,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zhàn)”,從而形成了這種混雜的方言層次局面。

六、 結 語

東南各方言的梗攝字主要元音雖然普遍讀低元音[a],但與其他韻攝的分合關系卻有不同,不同類型在地理上成區(qū)域分布。湘南土話的梗攝早期層次,既有客贛語的類型,也有湘語和官話方言的類型,而“與山咸攝合流型”更是鮮明地帶有江西中西部一帶的特征,這和歷史上贛中向湘南的大規(guī)模移民有直接關系。因此,依據早期層次的來源進行推測,郴州土話是江西中西部的客贛方言大規(guī)模滲透到湘南地區(qū)與當?shù)赝猎捜诤?,經過長時期的發(fā)展變化,混有湘語特征和官話方言特征而形成的混合型方言。

此外,湘南土話群又普遍有新的官話方言層次,這是該地區(qū)長期同時通行西南官話導致的結果。官話方言的讀音已經不只出現(xiàn)在書面用語,更占據了很多口語用詞。所以,從變化趨勢來看,湘南土話這一混合型方言正在向官話方言發(fā)展。

附 注

[1] 本文出現(xiàn)的“獨立為韻”類型,指的是梗攝陽聲韻并未與其他陽聲韻合流,至于是否與某些陰聲韻合流,則不予關注。

[2] 各方言點所依據的材料如下:

蘇州、溫州、福州、建甌、梅縣、廣州、陽江、長沙、雙峰據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2003),溫嶺據阮詠梅(2012),廣豐據秋谷裕幸(2000),金華據馬晴(2008),蕪湖縣據蘇寅(2010),績溪據趙日新(1989),休寧據平田昌司(1982),福州據馮愛珍(1998),廈門據周長楫(1991),邵武據羅杰瑞、沈瑞清(2012),澄海據倫倫(1994),海康據張振興(1987),五華據朱炳玉(2010),乳源據徐紅梅(2011),寧都據謝留文(2003),長汀據饒長溶(1986),桂東據崔振華(1997),汝城據曾獻飛(2002)、陳立中(2002),南昌據熊正輝(1989),樂平據何磊(2011),新余據王曉君(2010),撫州據左國春(2010),宿松據孫宜志(2002),洞口據龍海燕(2008),耒陽據鐘隆林(1987)、羅蘭英(2005),永興據胡斯可(2009),泰和據謝留文、張驊(2006),永豐據袁雪瑤(2011),茶陵據李珂(2006),攸縣據鄧莉(2012),資興興寧據李冬香(2006),資興南鄉(xiāng)據毛建高(2003),冷水江據李紅湘(2009),湘鄉(xiāng)據蔣軍鳳(2008),衡陽據楊艷(2007),溆浦低莊據瞿建慧(2010),江永據黃雪貞(1993),祁陽據王仲黎(2009)。

[3] 梗攝與宕江攝用“合流”一詞或許并不合適,因為《切韻》梗攝字有一部分與宕攝在上古本是同一韻部,現(xiàn)在讀同宕江攝,不能排除是古音特點的保留。但這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我們只是把《切韻》音系作為參照點進行比較而已。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2. 陳暉.湖南臨武(麥市)土話語音分析.方言,2002(2):151-165.

3. 陳立中.試論湖南汝城話的歸屬.方言,2002(3):227-231.

4. 崔振華.桂東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97(1):48-57.

5. 鄧莉.攸縣(新市)方言語音研究.廣西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6. 鄧永紅.湖南桂陽洋市土話音系. //鮑厚星等.湘南土話論叢.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 范峻軍.湖南桂陽縣敖泉土話同音字匯.方言,2000(1):80-88.

8. 馮愛珍.福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9. 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0. 何磊.江西樂平方言語音初探.漳州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

11. 胡斯可.湖南永興贛方言同音字匯.方言,2009(3):271-282.

12. 黃雪貞.江永方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13. 蔣軍鳳.湘鄉(xiāng)方言語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14. 李冬香.湖南資興方言的音韻特點及其歸屬.湘潭大學學報,2006(2):147-151.

15. 李紅湘.湖南省冷水江市方言語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6. 李珂.湖南省茶陵縣下東鄉(xiāng)方言的語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7. 李榮.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方言,1996(1):1-11.

18. 李星輝.湖南桂陽流峰土話音系. //鮑厚星等.湘南土話論叢.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9. 李永明.臨武方言——土話與官話的比較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20. 龍海燕.洞口贛方言語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1. 盧小群.嘉禾土話研究.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

22. 倫倫.廣東省澄海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94(2):128-142.

23. 羅杰瑞,沈瑞清.閩北邵武和平方言同音字匯. //《東方語言學》編委會,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編.東方語言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1-13.

24. 羅蘭英.耒陽方言音系.湘南學院學報,2005(1):75-82.

25. 馬晴.吳語婺州片語音研究.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6. 毛建高.資興市南鄉(xiāng)土話語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27. 平田昌司.休寧音系簡介.方言,1982(4):276-284.

28. 秋谷裕幸.江西廣豐方言音系.方言,2000(3):260-275.

29. 瞿建慧.湘語辰溆片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0. 饒長溶.福建長?。图遥┰捳Z音記略.龍巖師專學報,1986(2):30-42.

31. 阮詠梅.浙江溫嶺方言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32. 沈若云.宜章土話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3. 蘇寅.皖南蕪湖縣方言語音研究.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4. 孫宜志.安徽宿松方言同音字匯.方言,2002(4):368-379.

35. 譚其驤.湖南人由來考.//譚其驤.長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6. 唐湘暉.湖南桂陽縣燕塘土話語音特點.方言,2000(1):71-79.

37. 唐亞琴.湖南省臨武縣土地鄉(xiāng)土話語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38. 王洪君.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編委會編.語言學論叢(第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39. 王曉君.江西新余贛方言音系.方言,2010(3):259-272.

40. 王仲黎.祁陽方言語音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41. 謝留文.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2. 謝留文,張驊.江西泰和方言記略.語文研究,2006(1):46-53.

43. 熊正輝.南昌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89(3):182-195.

44. 徐紅梅.粵北乳源客家話音系.韶關學院學報,2011(11):73-76.

45. 楊艷.衡陽縣方言語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6. 尹凱.湖南臨武楚江土話同音字匯.方言,2014(3):277-289.

47. 袁雪瑤.江西省永豐縣方言研究.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8. 曾獻飛.汝城話的音韻特點.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5):117-122.

49. 張振興.廣東??捣窖杂浡?方言,1987(4):264-282.

50. 趙日新.安徽績溪方言音系特點.方言,1989(2):125-130.

51.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編.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香港朗文(遠東)有限公司,1987.

5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漢語方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3. 鐘隆林.湖南省耒陽方言記略.方言,1987(3):215-231.

54. 周長楫.廈門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91(2):99-118.

55. 周振鶴,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區(qū)畫及其歷史背景.方言,1985(4):257-272.

56. 朱炳玉.五華客家話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57. 左國春.江西撫州市郊方言音系.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10(1):18-21.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石家莊 050024)

(責任編輯 馬 沙)

杂多县| 崇义县| 广安市| 岳普湖县| 蒙城县| 朔州市| 淳化县| 新乡市| 定边县| 五常市| 德钦县| 新闻| 镇江市| 奉新县| 布拖县| 正安县| 乐昌市| 镇巴县| 剑川县| 铜梁县| 汤阴县| 东至县| 铁力市| 金塔县| 会东县| 长兴县| 古浪县| 剑阁县| 德惠市| 阿克苏市| 吉水县| 梁河县| 穆棱市| 临夏市| 建德市| 南部县| 托克逊县| 苏尼特右旗| 平顶山市| 西峡县|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