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冬蘭
送別是古詩詞中常見的話題,古人以送別餞行表達深情厚誼。筆者以《送元二使安西》為例,通過找意象、想畫面、悟詩情等方法帶領學生閱讀一組送別詩,使其了解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
一、課前交流吟“別”詩
師:上課前,我想來和你們對詩句,老師說上一句,你們對下一句,敢接受挑戰(zhàn)嗎?
(課件出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師:細心的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這組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是——
生:送別詩。
[教師課件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贈汪倫》(李白)、《別董大》(高適)]
師:一起讀一讀這些題目,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送別詩的題目一般有“送”“別”“贈”等字。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送別詩題目中的密碼。
二、兩“別”茫茫上心頭
師:相見時難別亦難,古時候因為交通不便,人們離別之后很難再相見,所以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送別詩。(板書:送別詩)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送元二使安西》。(板書詩題)
師: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這在當時可是一大壯舉??!王維從長安送元二一直送到渭城,并在渭城住了一晚。
師:理解了題意,咱們來讀一讀詩題。聲音洪亮,注意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學生齊讀詩題)
師:作者是王維,你們了解他嗎?(課件補充作者資料)
三、誦讀古詩感“別”韻
師:讓我們走近這首詩,一起來讀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特別注意詩中的多音字,開始吧!
(學生朗讀詩歌)
師:好!詩中的這幾個多音字你們可要讀好了,跟著老師一塊讀:朝(zhāo)雨、客舍(shè)、更(gèng)盡(jìn)一杯酒。
師:“朝”就是早晨的意思,它還有一個讀音是什么,可以怎么組詞呢?
生:cháo,組詞“唐朝”。
師:“客舍”你們怎么理解呢?“舍”還可以怎么讀?又如何組詞呢?
生:旅店。shě,組詞“舍去”。
師:后面的兩個多音字,要注意區(qū)分前后鼻音?!案边€可以讀第一聲,組詞“三更半夜”;“盡”還有一個讀音是jǐn,組詞“盡管”。明白了嗎?再讀一遍。
(學生大聲并準確地讀詩)
師:多音字讀準了,相信詩句也讀通順了,那么能否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呢?聽音頻,跟著小老師的范讀,畫出節(jié)奏線,借助節(jié)奏線,我們再來讀《送元二使安西》。
(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四、意象映襯涌“別”緒
師:請看詩的前兩句,結合注釋和插圖,說說它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生:王維和元二在喝酒送別……
生:“浥”的意思是沾濕,渭城的地面因為有了微雨而稍微濕潤。
師:這不正是一幅朝雨圖嗎?(板書:朝雨)
師:你們還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到渭城的早上下了雨,客舍外的柳樹青翠欲滴……
師:在你們的描繪中,我仿佛看到了客舍青青、細雨霏霏、楊柳依依,一幅新柳圖。(板書:新柳)
師:平時這里是出塞要道,車水馬龍,柳樹蒙上一層厚厚的灰塵,然而此時的柳和平時的柳有什么不同?
生:煥然一新。
師:同學們,你們想,客舍的周圍不會只有“柳”這一種景物,可能還會有其他的什么呢?
生:花、草……
師:那為什么詩人的眼里獨獨看到柳?
生:因為柳對詩人有別樣的意義。
師:嗯,我們一起來了解古代“折柳送別”的文化吧!
[微課植入:
在我國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枝柳條贈給遠行者?!罢哿蛣e”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惫艜r,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柳”因與“留”諧音,所以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之意。]
師:現(xiàn)在你們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折柳送別就是挽留之意,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師:柳者,“留”也。
師:不止王維,許多文人墨客都喜歡把柳寫進送別詩中,你們看,因為送別,客亭門外的柳枝都給折盡了,一起讀……
[課件出示:
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張籍《薊北旅思》)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送別》)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佚名《送別詩》)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其八)》)]
生: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
師:放眼望去,只有青青楊柳最了解離別的滋味了。
生: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師:因為不忍離別,這柳也蒙上了一層離別的愁苦。
生: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師:因為送別,柳條折盡、楊花飛絕,請問遠行的人什么時候回來呢?
生: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師:楊柳是離別時朋友挽留的手,更是親人盼歸的心。
師:同學們讀一讀這些詩句,體會柳與留的諧音,體會詩人折柳送別,表達挽留之意的情感。
(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
師:春雨蒙蒙、柳色青青,再美的春光也留不住遠行的腳步,美景中藏著離別的傷感,請你們讀一讀這兩句詩,讀出這種感受。
師:朝雨是景,客舍是景,柳色也是景,這些景都是圍繞送別來寫的,成為送別詩中的經典元素。(板書:寫典型景)
師:在詩歌中,像這種寄托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我們又把它叫作意象。
師:在送別詩中,有哪些常見的意象?讀一讀其他的送別詩。
(學生讀《贈汪倫》)
師:嗯,那這首詩是借什么來表達朋友之情的呢?
生:借眼前這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來表達詩人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
師:你能結合注釋來理解,很不錯!讓我們齊聲誦讀這首詩。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的景物在詩人筆下竟與朋友間的惜別之情緊密相連,這樣典型的景物我們稱之為意象。
師:接下來,我們讀一讀《別董大》。這首詩表達離愁別緒的景物有哪些呢?
生:黃云、白日、北風、大雁、白雪。
師:再讀一讀,你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生:荒涼的場景。
生:凄冷的畫面。
師:在這樣荒涼凄冷的場景中送別友人,詩人內心是怎樣的?
生:凄涼的,悲憤的。
生:戀戀不舍的。
師:高適當時不得志,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此時送別身懷絕技卻無人賞識的音樂家董庭蘭,他的內心一定是凄涼的、悲憤的。
師:真是放眼望去,滿目荒涼;低下頭來,滿腹愁腸。讀一讀前兩句,想象這些景物,讀出詩人的心情。
(學生朗讀前兩句)
師:后兩句是詩人勸說的話,勸慰朋友什么呢?
生:勸慰他不要傷心,要充滿信心。
師:詩人勸說他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底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呢?前兩句滿眼離愁別恨,后兩句又慷慨激昂。這大起大落的心情,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一讀,讀出愁苦與激昂的變化。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山中送別》,這也是一首送別詩,找一找詩人和友人送別的地點,以及送別后的時間。
生:山中、日暮。
師:送別后已是日落西山。你們還能找到什么景物呢?
生:春草。
師:春草明年一定會綠,朋友真的能歸來嗎?
生:不知道,有可能回來,也有可能不回來。
師:世人借春草表達期盼,也借春草表達盼歸而不歸的擔憂、無奈。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剛剛分別卻盼歸期,借春草來體會詩人這種復雜的情感,自己讀一讀吧。
師(小結):風含情,水含笑,一景一物,傳遞著作者的情感,這些就是送別詩中的意象。詩人借此來表達離愁別緒。
師:我們回到《送元二使安西》,看詩歌的第三、四句吧。(課件出示詩歌第三、四句)
師:除了朝雨圖、新柳圖,你們的眼前還看到怎樣的畫面呢?
生:一起喝酒。(教師板書:勸酒)
師:他們喝了多少酒,你是從哪個字看出來的?
生:一個“更”字。
師:王維為什么要一勸再勸更盡一杯酒呢?
生:因為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讀著這樣的詩句,我們眼前就會浮現(xiàn)一幅幅的畫面??吹胶染频漠嬅妫覀冇植挥傻脮髡b起這樣的詩句,一起讀吧!
(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師:難怪蘇軾這樣評價王維的作品: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正是王維作品的特點。
師:酒逢知己千杯少,此去陽關無故人,酒喝得越多,越表達——
生:依依不舍之情。
師:酒喝得越多,越表達——
生:挽留之意。
師:是的,酒越多愁更濃,酒越多越擔心,酒越多越祝福。
師:原來朝雨、楊柳也好,酒水也罷,這些經典的景物,抒發(fā)的是詩人的不舍之情。(板書:抒別離情)
五、意境相托悟“別”情
師:同學們,你們可知道詩人的好友元二此行要去哪里,又有多遠呢?(出示古地圖)從長安到渭城到陽關,再到安西,此行三千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在古代,即使是日夜兼程,也要走半年多。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生:路途遙遠、跋涉艱辛。
師:我聽出了你們的驚嘆。出了陽關就是塞外,那么遙遠的安西又是個什么地方呢?
[出示資料:安西(今新疆庫車)地處荒遠,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貧瘠,人煙稀少。文化、風物遠落后于中原乃不爭之實,是中原人眼中的蠻荒之地。]
師:元二孤身一人,在這樣的路途上行走了半年多,他寂寞、孤獨,他會想到什么呢?
生:一去不知何時能回。
師:是啊?。úシ乓曨l)這一路上,赤地千里,人煙稀少,大漠茫茫,滿目荒涼,黃沙漫天,無盡的戈壁。難怪邊塞詩人岑參在詩中這樣寫道:“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边@是一條何等崎嶇又何等艱難的路?。∷?,詩人的千言萬語都融在這酒中,再來讀詩的第三、四句。
(學生齊讀)
師:此時的渭城細雨迷蒙,春意盎然,柳色清新。好一派生機勃勃的春色??墒墙洿艘粍e,元二就再也看不到如此良辰美景,所以詩人才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與君離別意,化作杯中酒,此時的王維一定有很多話想對元二說。也許是——
生:祝福。
師:也許是——
生:叮嚀。
師:也許是——
生:牽掛。
師:假如你們就是王維,朋友即將遠行,端起這杯酒,你們會說什么?拿起你們的筆,以“元二啊元二——”為開頭,把想到的寫下來。
(學生寫完后,分享交流)
生:款款道珍重,這是一杯祝福的酒,干!
生:這是一杯擔憂的酒,更盡一杯!
生:依依話別離,這是一杯不舍的酒,更盡一杯!
師: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朝相逢,不知何時再相見,此時的千言萬語、千叮萬囑都化作這兩句詩——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看這潔凈的客舍,這杯杯醇酒,這綿綿細雨,這行行楊柳,無不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的——
生:依依不舍之情。(教師板書:依依不舍)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王維在這樣的情景中送別好友元二,你們會怎么吟誦這兩句詩?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馬車早已備好,王維端起這最后一杯酒,將別離道盡,你們又該怎樣吟誦呢?
(學生有感情地朗誦)
六、反復吟誦思“別”意
師:《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陽關三疊》,是當時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千百年來,久唱不衰,讓我們銘記這一杯酒,一行柳,一首詩,一生情。推薦大家課后收看《經典詠流傳》這個節(jié)目,讓我們在歌聲中傳唱中華經典。
師:今天我們在送別詩中徜徉,知道抓住詩歌中飽含情感的意象,欣賞其中濃濃的離別之情。課后請把《送元二使安西》改寫成一則生動的故事。
本課教學發(fā)揮教材的“例子”功能,帶領學生精讀一首,入情誦讀,領悟表達方式;引出一組,反復揣摩,體會思想感情。教師讓學生品嘗到學習之樂趣,使其從各種意象中體會到“別”有一番滋味留心頭。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武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