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宇
摘 要:“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和內涵要求中小學教師重視教育科研論文寫作,但現實中論文如何選題一直是中小學教師面臨的首個“難關”。本文闡述了論文選題的重要性及常見問題,重點從論文選題標準、選題路徑、選題程序、選題技術、選題表述及選題創(chuàng)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策略和方法,指出論文寫作的關鍵意義是讓教師在實踐中增強發(fā)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不斷改進教學實踐,促使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關鍵詞:論文寫作;論文選題;教育科研;中小學
“教師即研究者”最早是由英國著名學者斯騰豪斯(L. Stenthouse)提出的。在我國的新課程改革中,這一理念廣泛傳播,得到了國內學者的重視和認可?!敖處熂囱芯空摺币蠼處煵粌H僅關注教學任務,還要對教育問題和教師本身進行反思研究,并上升到理論層面,不斷提高自我的研究能力,使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學術論文是教師作為研究者的重要體現和直接成果,能夠將自己的教育經驗轉化為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是新時代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但現實中,很多中小學教師不知道如何撰寫教育科研論文,特別是論文如何選題一直是教師面臨的第一個“難關”。
一、選題的重要性:論文寫作第一關
論文選題決定著論文的研究方向,直接影響著論文的主體內容,也體現了論文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如果在選題上有偏差,將會使后續(xù)研究和論文撰寫陷入困境。因此,選擇一個科學合理的研究題目對研究者至關重要。
但在論文寫作中,教師往往在第一步選題上就“誤入歧途”。常見的問題主要有:首先,選題太大,選擇過于宏觀的問題,逾越了教師研究的領域,超出了能力把控的范圍。例如,“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高中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加強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均衡”這樣的選題太大,根本不適合普通中小學教師研究。其次,選題太空,導致目標不清,沒有實際的研究內容。例如“一次難忘的英語課帶給我們的啟示”,題目中根本看不出研究的具體目標或內容。再次,選題無新意,簡單重復別人的研究文章和老舊觀點,沒有找到創(chuàng)新點,不能體現論文的研究價值。例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語文課堂中的提問技巧”,這樣的文章太多,因此選題太“平庸”,并沒有新的觀點和視角。最后,表述不規(guī)范,題目基本要素不完整,文題不相符,沒有體現學術性,有的寫成了新聞式、口號式的標題。例如“疫情無情人有情,團結奮斗譜丹心”“加強紅色教育,培育時代新人”,標題中根本沒有研究的對象、問題等要素,寫成了新聞標題,不符合學術論文規(guī)范。
二、選題的標準:不能“撿到籃里就是菜”
中小學教育科研論文的選題標準可概括為四點:基于研究、結合實際、指向實踐、便于操作。
第一,選題必須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先有研究再有選題。選題上切忌急于求成,過于草率,不能“撿到籃里就是菜”。第二,選題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重點關注自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關鍵問題和突出難題,這樣的選題能解決實際問題也便于自己開展研究。第三,選題注意最終成果也要能指向實踐,能夠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對教育理論和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第四,選題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必須考慮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范圍,要適合中小學教師開展研究,題目不能太寬泛,不能盲目求“大”,難度不能超出自己的研究能力。
三、選題的路徑:“理論實踐化”與“實踐理論化”
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兩者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是辯證統一的。從教育研究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考慮,我們可以把選題的路徑分為兩條。一是“理論實踐化”,即“理論—實踐—理論”,也就是從已有的理論或假設理論出發(fā),找到理論的空白或發(fā)展中的新問題,然后在實踐中驗證,最后再修改完善舊的理論或得出新的理論。二是“實踐理論化”,即“實踐—理論—實踐”,也就是從實踐出發(fā),解決現實中的真實問題,并總結提煉出一般性的規(guī)律或理論,最后再應用于實踐,指導實踐,提升實踐水平。一般來說,大學理論研究者理論功底較深,往往選擇第一條路徑——“理論實踐化”;而中小學教師作為教育實踐者,擁有的主要是實踐性知識,專業(yè)理論研究較少但教育實踐經驗豐富,因此往往選擇第二條路徑——“實踐理論化”,這種選題路徑比較符合中小學教師的客觀條件和現實需要。
四、選題的程序:題目生成的科學邏輯
為保證選題的科學性,選題應遵循一定的邏輯程序。教師個體對教育現象的觀察是選題的邏輯起點。通過對現象的觀察、思考,可羅列出觀察到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并不能直接成為教師研究的題目。因為這些現象中體現出的有些問題可能是假問題,并沒有研究價值。所以研究者要繼續(xù)收集相關資料,學習相關理論,對這些問題開展理性思考,辨別“真?zhèn)巍?,找出真正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為避免“個人偏見”,還應向同行或專家請教或討論,征求他人的意見,形成更全面的認識,最后再提煉、聚焦生成論文的題目。有時,羅列問題、理性思考、征求意見這些環(huán)節(jié)要重復多次,才能最終提煉出科學精準的好題目。
五、選題的技術: “三步式”提煉技術
按上述程序提煉選題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必須分清教育現象、研究問題與論文題目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很多教師常常把三者混淆,選題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現象和問題層面,因此提煉不出好的選題。如何有效地超越現象和問題,形成適當的論文題目?這還需要教師掌握運用一定的技術方法?!叭绞健边x題提煉技術就是一種簡單實用、科學有效的操作方法。
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外在表現。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會感知到很多不同的教育現象,比如某些學生不愛學習、上課愛睡覺,或班級內不同學生對某類或某個知識掌握程度差異大等等,這些都是可觀察到的教育現象。教育現象無處不在,但是變幻莫測。教育現象中包含著研究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現象都可以成為研究問題或論文選題。我們首先要透過紛繁的教育現象看本質,從表象中提煉出有普遍意義和研究價值的關鍵問題,然后從這些問題中尋找自己能夠解決的特定問題。
舉例:選題如何從現象到問題再到文題
【第一步】教育現象:班級中有很多學生讀圖能力弱,導致地理成績差。
【第二步】研究問題:為什么學生讀圖能力弱?如何提高學生讀圖能力?
【第三步】論文題目:農村初中生讀圖能力影響因素及教學策略。
如上例,首先,教師在教學中發(fā)現“班級中有很多學生讀圖能力弱,導致地理成績差”這一特定的教育現象。這一現象背后有學生、教師、家庭甚至社會多方面的復雜影響因素,但教師通過觀察思考,選擇從教師教學角度出發(fā),尋找其中關鍵的、有價值的問題,提煉形成了“為什么學生讀圖能力弱?如何提高學生讀圖能力?”這些有意義的研究問題。接著,考量客觀現實條件、自身工作經驗和研究能力,對這些問題再次提煉,找出可操作的具體研究方向,最后打磨形成有學術“味道”的論文題目“農村初中生讀圖能力影響因素及教學策略”。
六、選題的表述:規(guī)范而有“味道”
“題好一半文”,論文題目是其內容的概括性表達,是反映一篇學術論文研究范圍、論點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所以,論文題目的表述一定要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做到規(guī)范而有“味道”。
一個好的題名表述要做到四點。一是題文相符,題名一定要準確地體現出論文的主要內容或核心觀點,不能“名不副實”或“嘩眾取寵”,更不能有歧義;二是簡潔明了,題目應簡短、明確,能概括論文的內容和專業(yè)特點,主標題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如有必要可以設副標題;三是引人入勝,題目要有新意,在“文題相符”的基礎上能讓讀者“眼前一亮”,讓讀者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和思想共鳴;四是便于檢索,要考慮論文題目網上檢索的便利性,盡量選擇易于查詢和傳播的表達方式,這樣可提高論文的被引用率,充分發(fā)揮研究的價值和作用。
另外,特別注意,標題表述一般用陳述句,不要用求索式的疑問句,也不要用結論式的判斷句,還要避免新聞式的標題、活動口號式的標題,盡量使用專業(yè)詞匯,不要過于寬泛和文學化。
七、選題的創(chuàng)新思維:論文發(fā)表的關鍵
論文如要公開發(fā)表,選題一定要新穎,其內容要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當前,各類研究論文“汗牛充棟”,在海量的研究中如何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脫穎而出呢?這讓許多教師不知所措、望而卻步。其實創(chuàng)新并不都是重大發(fā)明或全新理論。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創(chuàng)新一個理論或模式很難,但完全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實踐領域有所“突破”,讓自己的選題令人耳目一新,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學會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
中小學教師在選題中可運用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系統思維”“逆向思維”“融合思維”等。比如,以前我們常常關注某一學科的教學,卻忽略了跨學科的教學;常常關注某一節(jié)課的教學,卻忽略了單元中各節(jié)課之間的整體聯系,而現在大家熟悉的“STEM”教育和“單元整體教學”不正是運用了系統思維的方法嗎?還有,從傳統的“先教后學”到提出“先學后教”,不正是采用了逆向思維的方法嗎?絕對的理論創(chuàng)新很難,但交叉融合也是創(chuàng)新。比如,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出現,教育中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這些新舊元素的交叉融合,重構了教育生態(tài),選擇諸如“互聯網+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開展研究無疑是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
八、結語
綜上所述,論文選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題目短短一二十字,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練就選題“真功夫”的關鍵則在日常積累。首先,中小學教師平時要樹立正確的科研意識,自覺地將“教”與“研”統一起來,做到“以教定研”和“以研促教”。在教學實踐中要有“問題意識”,善于發(fā)現教學中的普遍性問題,并有意識地對其進行觀察和研究。其次,教師要主動提高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通過閱讀專業(yè)的書籍學習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素養(yǎng)。比如平時多閱讀和收集專業(yè)文獻,關注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論文的寫作方法??吹枚嗔?,想得深了,心中自然就會涌現出精彩的論文選題!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我們提倡“教師即研究者”,鼓勵中小學教師撰寫學術論文,并不是要普通教師像專業(yè)研究者那樣來開展學術研究,更不是讓一線教師“唯論文”而“輕實踐”,而是讓教師在實踐中增強發(fā)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不斷改進教學實踐,促使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我們要警惕“唯論文”和“論文功利主義”,但也要堅決反對“論文無用論”。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徐世貴,李淑紅.做個研究型教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陳巖.中小學課題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李如密,余孟孟.中小學教師教科研論文寫作的方法與路徑——李如密教授訪談[J].新課程評論,2020(11).
[4]申衛(wèi)革.“教師即研究者”:一個需要審思的命題[J].教育科學研究,2017(6).
[5]張華軍.論教師作為研究者的內涵:教師研究性思維的運用[J].教育學報,2014,10(1).
[6]張健.理論與實踐關系的應然之境:理論實踐化與實踐理論化[J].職教通訊,2014(15).
投稿郵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