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y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有個形象的比喻:健康是顆空心玻璃球,一旦掉下去就會粉碎;工作像只皮球,掉下去還能再彈起來。如果說健康是“1”,健康以外的所有東西就是“1”后面的“0”;“1”沒有了,所有的“0”也就沒有了意義。有人這樣描述健康的重要性:小病一頭牛,大病一幢樓;救護車一響,一圈豬白養(yǎng)。一個病友則發(fā)出了如下的感悟:如果讓你小病一星期,你會發(fā)現(xiàn)金錢不重要,家人和身體最重要;如果讓你大病一個月,你會發(fā)現(xiàn)金錢很重要,身體和家人更重要;如果讓你大病半年,你會愿意放棄一切金錢和名利,去換回健康的身體。聰明人用100元養(yǎng)生,50元買保險,10元看病,1元搶救;愚蠢人用1元養(yǎng)生,10元買保險,50元看病,100元搶救。
生物學家推斷:人的理論壽命最短100歲,最長175歲。目前公認人的理想壽命是120歲。要想輕輕松松活到100歲,高高興興一輩子,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至關(guān)重要。鐘南山院士的一份研究表明,在健康的各要素中,生活方式占60%,醫(yī)療占8%,父母遺傳因素占15%,社會因素占10%,7%取決于氣候影響。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十六字格言:“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p>
有道是“病從口入”,平衡膳食對健康極其重要?,F(xiàn)代社會物質(zhì)豐富,能吃是口福,吃了不胖是幸福,吃了健康是享福。如果你不想成為“垃圾”,請遠離垃圾食品。一些人面對山珍海味、珍饈美酒,山吃海喝,卻不知在無節(jié)制地享受口福之際,也埋下了“三高”的禍患: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如果合理飲食,落得個高薪、高職、高壽,豈不美哉!一日三餐,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要多喝水,常飲茶;少吃鹽,多吃醋;少吃葷,多吃素。要多吃全谷食物、低脂食物、水果和蔬菜,少吃或不吃油炸、腌漬、燒烤食物。國家統(tǒng)計局原新聞發(fā)言人姚景源曾戲言養(yǎng)生:豬吃什么,我們就吃什么。身體是自己的,健康是自己的,當然,病痛也是自己的。
鍛煉是健康之本。生命在于運動,運動鍛煉,特別是有氧運動,可以提高心血管血液的輸出量,增強心肌的收縮力,改善全身的血液供給,有效預防心臟病的發(fā)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腦老化和遲鈍研究所發(fā)現(xiàn),鍛煉還可以對腦產(chǎn)生影響,增加“腦源性神經(jīng)因子”的形成量,提高腦細胞抑制氧化物和毒素產(chǎn)生的能力。缺乏運動,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就會下降,發(fā)病的概率明顯升高。醫(yī)學研究表明,常年采用靜坐體位生活和工作的人,其死亡率明顯高于保持運動的人。
鍛煉身體不能等。生命在于運動,落實在于行動。在當今這個快節(jié)奏、高效率的社會,很多人疲于奔命,無暇顧及身體,總是“等有時間再說”。然而,等到失去健康乃至生命時,一切悔之晚矣。
不要等到住進醫(yī)院了,才想起去養(yǎng)生。要對身體經(jīng)常維護保養(yǎng),讓其在一種良好狀態(tài)下運行,避免帶病運行等發(fā)病之后再去鍛煉。因為人的身體一旦發(fā)病恢復起來很難,還有許多疾病不可逆轉(zhuǎn),將使你痛不欲生。
常驚聞某人年紀輕輕累死在工作崗位上,醫(yī)學上稱“過勞死”,精神固然可嘉,但仔細想想,值嗎?何不保持生命之樹常綠,做更長久的貢獻呢?抽出時間鍛煉身體,娛樂自己的身心,于己、于家庭、于社會都是有利的。中央電視臺前著名播音員羅京,“只要有重活兒,會在最快的時間趕到工作崗位,平常人一次兩次容易,他一干就是25年”,曾獲“金話筒終身成就獎”,2008年7月被確診為淋巴癌,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shù)和化療,2009年6月去世,終年48歲。
1963年出生的著名影視演員傅彪,曾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等獎項,傅彪夫婦曾被評為北京市100對恩愛夫妻之一。有人說傅彪生病都是拍戲拍出來的,過度勞累是誘因。傅彪深有同感:“這個圈子很拼命,拼體力和腦力,我就是見證,我就是以身試‘法’!建議大家盡量減少身體的透支!”傅彪兩度換肝,但最后還是沒能戰(zhàn)勝病魔,去世時年僅42歲?!斑^勞死”中年男性居多,而中年男性頭上頂著國和家,肩上扛著爹和媽,手上牽著妻和娃,萬一不幸打個滑,想想后果多可怕。
胡潤研究院公布的《2017胡潤財富報告》顯示:富豪最想擁有的是健康,第二是家庭生活,第三是時間,第四是學習機會,最后才是物質(zhì)財富。此外,調(diào)查還顯示,中國超六成富豪有亞健康癥狀,而富豪維持健康的方式也與眾人無異:適量運動+合理膳食。
(劉士欣/著,節(jié)選自《知行八談:感悟做人做事做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