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偉平 宋軍朋
譜系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方法,時空譜系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所謂時間譜系是民俗文化在時間序列上的演變過程,空間譜系是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區(qū)間所形成的聯(lián)系。民俗文化事象的時空譜系在形成過程中離不開敘事,隨著敘事的不斷講述,民俗文化事象在時間上才可能得到延續(xù),在空間上才可能有所擴展。萌芽于西漢,發(fā)生于東漢的道教三官信仰,到明清時期,逐漸走向民間,以民間敘事為基礎(chǔ)發(fā)展出具有多元形態(tài)的時空譜系。民間三官以英雄崇拜為中心,秉持“有功于民則祭祀”的觀念,體現(xiàn)中華民族對品德高尚者的尊敬與熱愛,以及對英雄的崇拜,形成三界三官、天地水三官、天地人三官、不同姓氏的三官等多元形態(tài)。學(xué)術(shù)界對于民間三官信仰多元形態(tài)的整體性研究較為少見,對于其時空譜系的研究尚未展開。因此,我們以民間三官信仰的多元形態(tài)為中心,探討民間三官信仰多元形態(tài)的時空譜系,以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更多的文化基礎(chǔ)。
在民間三官信仰系統(tǒng)中,以三界三官為名,結(jié)合地方話語,形成三官信仰文化,是三官信仰譜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表現(xiàn)為廣西的三界、上海的商三官、湖北的入仕三兄弟三官。
在福建、廣東、臺灣,將天地水三官稱為天地水三界,或者簡稱三界公。而這里的三界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等地,是壯族、瑤族、毛南族等少數(shù)民族崇拜的對象。因其與天地水三界公有著共同的名字,我們認為是廣西地方話語的表達,所以有必要在此簡要闡述其時空譜系。
廣西三界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解釋。壯族、瑤族認為三界姓馮,是為民看病的大醫(yī),醫(yī)術(shù)高明,為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quán)?!叭绻窆鹬匈F港市傳說他姓馮。傳說他上山遇仙,得醫(yī)病之術(shù),并能道過去、未來之事。官府說他妖言惑眾,抓來關(guān)在大鐵鐘里,外面堆柴燒了三天三夜,當打開鐘來看時,卻不見他的形跡,可當晚人們卻在他的家鄉(xiāng)貴港發(fā)現(xiàn)了他。民眾為他立廟,師公跳神時唱其神績?!?1)過偉:《廣西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3頁。注:在黃漢儒主編《中國壯醫(yī)學(xué)》中有故事的詳細情節(jié),認為是壯醫(yī)的起源故事,在此省略。在《中國壯醫(yī)學(xué)》《中國瑤醫(yī)學(xué)》兩部著作中都有馮三界的敘事,“瑤族還有傳說‘三界’為三兄弟,大哥叫‘阿青’,二哥叫‘羅庚’,三弟叫‘舒野’。認為三界操縱人們的幸運和厄運。祭‘阿青’要殺水牛,祭‘羅庚’要殺黃牛,祭‘舒野’要殺雞”(2)《廣西通志·民俗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8頁。。不管是馮三界還是瑤族的三兄弟之說,都是地方文化在面對外地文化時的話語表達。
除了壯族和瑤族外,廣西還有毛南族也信奉三界,不過毛南族所說的三界有所不同,“三界公爺是牛耕和飼養(yǎng)菜牛之神,又是毛南人家的保護神。民間傳說雷王到人間抓小孩吃,三界公爺抓住雷王,拖到牛欄,拿銅圈套在雷王頭上,用大錘將圈釘緊。雷王被勒得齜牙暴睛,從此不吃小孩,但三界公爺準他吃小豬,民間于是以小豬祀雷王,不再以活孩祭他”(3)過偉:《廣西民俗》,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9頁。。
相比較而言,馮三界的歷史傳說較為悠久,分布也更為廣泛。從時間上看,馮三界崇拜可追溯到明朝末年崇禎時期,當時的《廉州府志》中記載了廣西的首座三界廟,“三界廟在府城南門外離城五里”(4)崇禎《廉州府志》卷十四,明崇禎十年刻本。。到清朝時得到迅速發(fā)展,據(jù)學(xué)者統(tǒng)計,在廣西約有70座三界廟,在廣東約有50座三界廟,在貴州有1座三界廟。(5)滕蘭花、袁麗紅:《清代廣西三界廟地理分布與三界神信仰探析》,《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 期,第138-146頁。
從空間上看,三界廟在廣西分布廣泛,分布地有北流縣、容縣、藤縣、富川縣、賀縣、陸川縣、陽朔、隆安、思恩、崇善、同正、遷江、凌元、鐘山、荔浦、昭平、蒼梧、桂平、平南、貴縣、橫州、永淳、上思州、隆安縣、上映土州、宜山縣、田州土州、蒼梧縣、忻城等(6)滕蘭花、袁麗紅:《清代廣西三界廟地理分布與三界神信仰探析》,《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138-146頁。;在貴州分布于荔波縣,廣東分布地有如新安、新會、樂昌、河源、番禺、海陽、曲江、四會、南海、清運、增城、香山、東莞等(7)黃海波:《話說國醫(yī)》廣西卷,鄭州:河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17年,第76頁。。
商三官是民間三官信仰譜系中獨特的具有女性英雄主義色彩的地方神靈,其主要分布在上海郊區(qū)的村子里,因其三官之名,供奉她的廟被稱為三官廟。關(guān)于她的敘事具體內(nèi)容如下:商三官是當?shù)匾患肄r(nóng)戶的女兒,還有兩個哥哥,她的父親與當?shù)氐耐梁腊l(fā)生爭執(zhí),被土豪的家奴打死。三官一家告狀打官司未果。三官離家出走,尋找機會為父親報仇,終于在土豪過生日的時候找到機會,手刃土豪,自己也死于非命。當?shù)厝烁杏谌贋楦笀蟪?、為民除害而將其供奉起來直到今天?8)訪談對象:A村民俗表演團團長,時間:2010年。該故事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商三官》的內(nèi)容類似。該故事亦見于陸新民:《上?!ぱ┟状迕袼字尽?,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57頁。
在當?shù)剜l(xiāng)賢編寫的民俗志中,故事發(fā)生在清朝康熙時期,三官姓商,故事梗概與上述相同。故事中的三官為父親報仇、為鄉(xiāng)親除害,村民感于其有功于民而造廟供奉,是傳統(tǒng)“有功于民則祀之”觀念的再現(xiàn)。商三官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蒲松齡生于山東淄川(今淄博),曾到過江蘇等地,或許是在途中收集到商三官的故事,有可能三官的故事就產(chǎn)生于上海郊區(qū)的這個村子,這些現(xiàn)在已無法考證。不過根據(jù)蒲松齡的生平可以推斷該故事產(chǎn)生的時間可能是明末清初。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商三官崇拜僅存在于上海。在當下,當?shù)厝烁嘀v述的是乾隆皇帝南下到此發(fā)愿建堯舜禹三官廟的故事,三官廟同時也供奉堯舜禹三官。
湖北三官的時空譜系很簡單,具體發(fā)生發(fā)展的時間不詳,分布在湖北省棗陽縣,是附會三官之名而產(chǎn)生的,“三官廟:據(jù)傳,以前有兄弟三人在此定居,村南有座小廟,后來弟兄幾個都做了官,故名”(9)《棗陽縣地名志》,襄樊:襄樊日報印刷廠,1984年,第41頁。。三兄弟做官后,當?shù)氐膹R宇被稱為三官廟。
總之,以三界、三官之名形成地方話語對三官信仰的敘事,是民間三官信仰時空譜系形成的基礎(chǔ)。
天地水三官不僅是道教三官信仰的核心,也是民間三官信仰的核心,以地方文化為基礎(chǔ),呈現(xiàn)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官信仰文化,是地方文化與道教文化交融的表現(xiàn)。如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三官,水府三官,無名氏三官,李氏三官、張氏三官和鄭氏三官等,均與天地水三官相融合。
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是宋朝末年抗元時的愛國忠臣,他們受命于危難之際,盡管無力回天,但是浩然正氣長存,被稱為“宋末三杰”。人們感于三杰對國家的忠誠與浩然正氣,建祠供奉。就目前的資料看,明朝萬歷時已有供奉三杰的祠堂,如“崖山在海南,有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三忠祠”(10)姚崇儀:萬歷《常熟縣私志》卷十二,民國二十三年抄本。。供奉的廟宇主要分布在浙江寧波鎮(zhèn)海、福建泉州安溪、廣東崖門、海南、臺灣等地,但是以三官大帝為名的僅有兩地,即泉州安溪縣湖頭鎮(zhèn)湖三村的惠澤三官大帝廟、杭州吳山三官廟。
湖頭鎮(zhèn)湖三村的《惠澤廟重建碑記》載:“惠澤廟供奉三官大帝,三官者,‘宋末三杰’也,史傳宋末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三公,受命于危難之際,救國于傾覆之間,獨力雖無法回天,正氣卻浩然長存。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杰之靈在危難之時護送名相李光地安然抵京,忠烈之心為圣祖所感,敕封為‘三官大帝’,御書匾額,燦然至今。”該碑刻介紹了宋末三杰,并指出了將其稱為三官大帝的原因,與當?shù)刂麑W(xué)者、清廷要臣李光地有關(guān),據(jù)廟內(nèi)資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文貞公探親居鄉(xiāng)之時,恰逢國喪,須火速前往京都服孝。時值臺風季節(jié),藍溪水路洪水滔天,出行十分兇險。危難之時,三杰之靈護送文貞公安然抵京。清圣祖得知此事后,大為感動,敕封三杰為‘三官大帝’?!崩罟獾丶次呢懝?,返京途中受到三杰的佑護,遂得到康熙的敕封,康熙御筆所書“三官大帝”匾額就掛在三官大帝神像的上方。
由此可見,該三官大帝廟起于康熙時期,流傳至今,其中飽含著地方圣賢對于地方文化的熱愛之情。地方信仰與當時皇家崇拜的三官相結(jié)合,一方面是地方圣賢推動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由于也是康熙皇帝對三杰品德的認同。該地的三官大帝廟流傳至今,從楹聯(lián)上看,“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之靈紀綱造化,上元中元下元三元之氣流行千古?!钡胤轿幕谂c傳統(tǒng)的天地水三官文化的交流中,既保持了特色,也融匯了天地水三官文化。
除了福建泉州安溪湖頭鎮(zhèn)的三官大帝廟之外,在浙江杭州的吳山,也有供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為三官的,“城隍山上有三官廟,所祀者天、地、水府之神也。或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當之,殊不然”(11)《西湖文獻集成》第11冊《民國史志西湖文獻專輯》,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508頁。?!昂贾莩勤蛏揭粠ХQ吳山。”(12)《吳鷺山集(下)》,北京:線裝書局,2013年,第516頁。該史料講到有人認為三官是“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此或與移民有關(guān),但是還沒有證據(jù)證明在民國時杭州有多少泉州安溪湖頭鎮(zhèn)的移民。
總之,從康熙時期起,三杰進入三官系統(tǒng),主要分布在福建安溪與杭州吳山,兩地因相同的崇拜對象而形成空間上的譜系聯(lián)系。
水府三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天地水府三官的簡稱,二是指上中下水府三官,在地理位置上與長江沿岸相關(guān),在內(nèi)涵上與投龍簡儀有關(guān)。
首先,天地水三官亦稱天地水府三官,如“天地水府三官堂,俗呼三官廟”(13)康熙《錢塘縣志》卷十四,清康熙刊本。。“天地水府三官,賜福赦罪解厄?!?14)康熙《吳橋縣志》卷二,清康熙十九年刻本。簡稱為水府三官,“吳山水府三官能除災(zāi)拯厄”(15)康熙《仁和縣志》卷五,康熙二十六年刻本。注:仁和縣即今杭州。。而根據(jù)文獻資料,在吳山除了天地水府三官廟外再無水府三官,由此可見吳山水府三官廟即吳山天地水府三官廟,水府三官廟是天地水府三官廟的簡稱。
其次,水府三官是指“上水府馬當,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16)光緒《樂亭縣志》卷六,清光緒三年刊本。。最早與水府三官相關(guān)的是三水府神,封于南唐,“三水府神者,偽唐保大中,封馬當上水府為廣祐寧江王,采石中水府為濟遠定江王,金山下水府為靈肅鎮(zhèn)江王”(17)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九十,郊社考二三。。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對三水府神進一步封王,“詔改封上水府為福善安江王,中水府為順圣平江王,下水府為昭信泰江王,令九江、太平、潤州遣官祭告”(18)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九十。。在南宋寶慶時道士金允中所編撰的《上清靈寶大法》中也提到上中下三水府,“馬當山上水府福善安江王,采石山中水府順圣平江王,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王”(19)張繼禹:《中華道藏》第34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由此可知,上水府馬當在九江,中水府采石在太平,下水府金山在潤州(今鎮(zhèn)江)。到宋仁宗時,三水府作為宋廷行投龍簡儀的地方被保留下來,“道家有《金龍玉簡》,學(xué)士院撰文,具一歲中齋醮數(shù),投于名山洞府。天圣中,仁宗皇帝以其險遠窮僻,難赍送醮之具,頗為州縣之擾,乃下道錄院裁損,才留二十處,余悉罷之。河南省平陽洞、臺州赤城山玉京洞……江州馬當山上水府、太平州中水府、潤州金山下水府”(20)范鎮(zhèn):《東齋記事》,《中華野史》卷四《宋朝卷(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485頁。。上中下水府因與道教以及投龍簡儀的聯(lián)系而進入三官譜系中。
明朝嘉靖時已將上中下水府稱為水府三官,嘉靖時人田藝蘅認為水府三官為馬當、采石、金山,“今稱水府三官者,起于偽唐保大中,上水府馬當,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皆有王號。宋因加封爵祭告”(21)田藝蘅撰、朱碧蓮點校:《留青日札》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1頁。。這說明水府三官廟在嘉靖以前已經(jīng)存在,但還不能確定其具體所在。田藝蘅是錢塘(浙江杭州)人,曾在安徽休寧縣擔任訓(xùn)導(dǎo)一職,罷官后回到杭州。田藝蘅撰寫的《留青日札》有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22)張小莊、陳期凡:《明代筆記日記繪畫史料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第174頁。,書中記載了明初至嘉、隆間的風土習俗和社會傳聞,為后人全面認識明朝的社會面貌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資料。(23)朱碧蓮:《點校說明》,田藝蘅撰、朱碧蓮點校:《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頁。既然他曾在安徽任過職,安徽也有水府三官,且為馬當、采石和金山,也就說明在明嘉靖、萬歷時,水府三官廟至少分布于安徽的休寧縣、浙江的杭州。
清朝道光時期,安徽《繁昌縣志》中有關(guān)于水府三官的記載,“《通考》:南唐封上水府為廣祐甯江王,中水府為濟遠定江王,下水府為靈肅鎮(zhèn)江王。大中祥符二年八月,改封上水府為福善安江王,中水府為順圣平江王,下水府為昭信泰江王。令江南太平潤州遣官告祭”(24)道光《繁昌縣志》卷二,清道光六年增修,民國二十六年鉛字重印本。。這里講到水府三官的發(fā)生與演變,也從側(cè)面說明水府三官在當?shù)乜赡苡幸欢ǖ姆植?,最后一句“令江南太平潤州遣官告祭”,指明三水府的祭祀由潤?今鎮(zhèn)江)的官員負責。在其他地區(qū)也有類似情況,如在河北光緒《樂亭縣志》中也引用了《留青日札》中關(guān)于水府三官的說法,即上水府馬當、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這說明水府三官在河北也有廟供奉。山東光緒《寧津縣志》收錄的《重修三官廟碑記》中記載:“甯邑之北舊有三官廟,□往來行人之所敬依也。或曰水府三官,皆在江南,五代楊氏據(jù)江以馬當為上水府,采石為中水府,金山為下水府,其去北地也遠矣,余曰:不然。神之在天下,如水之在地中,水無處而不有,神無往而不在,況此邑之南有鬲津舊跡,邑之北為鉤盤河,數(shù)十年來河水安瀾而無泛濫潰決之患,未必非神靈之所呵護也?!?25)光緒《寧津縣志》卷十二,光緒二十六年刊本。碑記撰寫人房垂耀認為當?shù)毓┓畹木褪撬R當、采石、金山三官。由此可見,水府三官已然成為三官多元中的一元。
水府三官的時間譜系為:南唐—宋真宗時—宋仁宗時—明朝—清朝,即從南唐開始出現(xiàn)三水府神,宋真宗繼承了南唐的三水府神并進一步對其進行封敕,到宋仁宗時,三地成為宋廷行投龍簡儀的重要地點,到明朝嘉靖時三水府神被稱為水府三官,清朝有一定發(fā)展,空間分布為安徽休寧、浙江杭州、河北樂亭、山東寧津縣等地。安徽休寧、浙江杭州為明朝時的分布,河北樂亭、山東寧津為清朝時的分布,四地因供奉共同的水府三官而形成空間譜系。
至此,還有兩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第一,如前述,南唐已封上水府為廣祐寧江王、中水府濟遠定江王、下水府靈肅鎮(zhèn)江王,宋真宗為什么要在此基礎(chǔ)上重新封王呢?可能與傳統(tǒng)中的避諱有關(guān),“所謂避諱,通常是指在寫文章或說話時,遇到君主或尊長的名字不能直接寫出或講出,甚至連同音字也不能提到”(26)稅勇:《漢字會說話》,成都:巴蜀書社,2019年,第70頁。。南唐所封的廣祐寧江王的祐字,即與宋真宗兒子趙祐名字相同,濟遠定江王的“遠”字與宋真宗的名字趙元林的“元”字同音,需要避諱,靈肅鎮(zhèn)江王的“鎮(zhèn)”與真宗兒子趙禎同音,需要避諱。第二,為什么要將這三個地方封王呢?可能與這三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馬當位于江西彭澤縣,是長江的要塞之一;采石位于安徽馬鞍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金山位于江蘇鎮(zhèn)江,鎮(zhèn)江是長江重要的港口,其地理位置在經(jīng)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
無名氏三官的敘事發(fā)生在河南省中牟縣,三官無名無姓,僅知道他們是三兄弟,在洪水來臨時,他們?yōu)榫犬數(shù)匕傩斩I身,當?shù)匕傩諡榧o念三兄弟而建廟,稱為三官廟。
大明萬歷年間一個夏天,中牟縣連降暴雨,賈魯河水暴漲,禍及兩岸百姓,住在賈魯河附近的三兄弟帶領(lǐng)眾鄉(xiāng)親砍伐樹木,運送堵口物資,眼看決口即將堵上,突然,一股巨浪洶涌而來,一旦堤口沖毀,中牟縣城北將又是一片澤國,十萬百姓將又一次流離失所。在這千鈞一發(fā)時刻,三兄弟奮不顧身,跳入滾滾浪潮,胳膊挽著胳膊,以血肉之軀擋住了呼嘯而來的浪潮。大浪平息,缺口堵住,洪水順流,三兄弟壯烈捐軀,沿岸百姓悲慟不已,哭聲震天。奉命治理賈魯河洪澇的官員回京述職,奏明了皇帝,皇帝感慨,遂下旨將兄弟三人追封為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神位。河道治理后,露出大面積的河灘,土地肥沃,非常適宜農(nóng)作物種植,后陸續(xù)有人遷住此地,人們集群而居,逐步形成村落,名為灘頭村。三兄弟封賞后,大臣們議定在河灘頭設(shè)立牌位筑廟受賞以記之,佑護此地風調(diào)雨順,百姓安居樂業(yè),由此灘頭村更名為三官廟村。據(jù)考三官廟村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27)該資料來源于中牟縣人民政府網(wǎng)(2019年),如今該資料已無法找尋。
該敘事為三官廟村的風物傳說,說明了三官廟村的命名來歷。敘事中的情節(jié)有暴雨帶來洪水、三兄弟以血肉之軀擋住洪水、洪水平息、三兄弟犧牲、皇帝敕封三兄弟為天地水三官、灘頭村形成并更名為三官廟村,故事是洪水+英雄的類型,是地方文化與天地水三官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根據(jù)實地調(diào)查,當?shù)氐娜購R早已拆毀。另據(jù)當?shù)卣W(wǎng)站載,該三官廟內(nèi)曾有碑刻,上載三兄弟治水的事跡。從空間來看,無名氏三兄弟三官曾在河南中牟縣占據(jù)一席之地,但在廟毀后,該英雄事跡的記憶幾近無存。
敘事中的賈魯河是淮河的支流,歷史上有多次洪災(zāi)發(fā)生,這一敘事再現(xiàn)了明朝萬歷時那場洪水的兇猛,以及人類戰(zhàn)勝自然的過程,“明朝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淮河流域一次特大水災(zāi),從農(nóng)歷四月至八月淫雨不止,據(jù)文獻記載統(tǒng)計,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省受災(zāi)區(qū)域達120個州縣,實際上還不止此數(shù)。洪水淹沒廣大淮北平原,經(jīng)久不退,淹沒范圍約11.7萬平方千米”(28)劉樹坤:《中國水旱災(zāi)害防治、戰(zhàn)略、理論與實務(wù):水旱災(zāi)害防治戰(zhàn)略》,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第181頁。。當時的官員楊東明曾繪《饑民圖說》,“明刑科右給事中楊東明就根據(jù)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河南大水災(zāi)的情景編繪了《饑民圖說》一書,其中有些畫卷反映了洪水所造成的客觀后果”(29)劉康德:《術(shù)與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性特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頁。。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二月,他又上《饑民圖說疏》,這引起萬歷皇帝的重視,并派人到河南等地救災(zāi)。(30)《盧廣森學(xué)術(shù)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44頁。無名氏三兄弟三官的敘事采用實虛相結(jié)合的手法,向人們解釋三官廟及三官廟村的來歷,說明萬歷時期那場洪災(zāi)令人們記憶深刻,需要刻石以讓后人銘記,同時也是刻石者希望后人記住為百姓捐軀的無名氏。三官廟承載的不僅僅是天地水三官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更是一種英雄精神。人們在每年對天地水三官的膜拜中,講述關(guān)于無名氏三兄弟為民犧牲的故事,并將這種大無畏、自我犧牲的精神傳承下去。三官廟不僅僅是一座廟,還是民族優(yōu)秀品格的傳承空間。不過遺憾的是當?shù)氐娜購R已經(jīng)被拆除,關(guān)于該故事記載的碑刻也未見蹤跡。所幸曾在當?shù)卣木W(wǎng)站上找到該故事,但是現(xiàn)在如果在中牟縣政府的網(wǎng)頁上搜索,已經(jīng)無法搜索到該敘事。
除了河南中牟縣的故事外,在陜西渭南也有類似的敘事。
三官廟是本市最南端的一個山鎮(zhèn),素有‘渭南南大門’之稱。傳說從前有三個結(jié)拜弟兄上京應(yīng)試,走到這里沒有盤纏,食宿無著,焦慮萬分。后經(jīng)當?shù)匕傩召Y助,才按時到達京城,后來都當了官。這三人為報答當?shù)匕傩盏亩髑?,治理山河,不幸失足身亡水中。人們?yōu)閼涯钸@三位官人,就在這里修了一座廟宇,取名三官廟。現(xiàn)在廟已毀壞。(31)《渭南市臨渭區(qū)水利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397頁。
該敘事強調(diào)知恩圖報,主要內(nèi)容為三個結(jié)拜弟兄報恩于當?shù)匕傩?、在治理山河中亡于水以及當?shù)匕傩战◤R懷念三兄弟。渭南的洪災(zāi)讓當?shù)厝擞洃浬羁?,故事是對當?shù)睾樗挠洃?,是敘事,同時也表達了對救災(zāi)獻身者的紀念,表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回報”思想。該敘事與前述三兄弟在治水過程中為民獻身有相同之處,即都是在治水過程中不幸犧牲。因此,我們認為這兩個敘事屬于同一類型,即洪災(zāi)救難、為民犧牲。
上述兩個敘事在當?shù)鼐巡粋?。從時間上看,二者均反映的是過去的事情,最早至明朝萬歷時期;從空間上看是河南中牟縣以及陜西渭南。無名氏三官的敘事是對現(xiàn)實的反映,超脫現(xiàn)實的敘事是沒有生命力的。
李氏三兄弟即李龍、李虎、李豹。李氏三兄弟有著極強的地方性,當?shù)亓鱾髦盎牟葩譃槭裁从纸腥購R”的故事,講述了來自外地的李氏三兄弟為除掉吃人的妖怪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故事,是關(guān)于荒草庵的風物傳說。荒草庵是嶗山區(qū)的文物保護單位,該敘事表現(xiàn)了人們對“為民除害、敢于和惡勢力做斗爭”的英雄的期待與崇拜。故事的講述者為青島嶗山區(qū)中韓鎮(zhèn)王家麥島村的村民,收錄在青島市群眾藝術(shù)館、青島市嶗山區(qū)文化館、嶗山區(qū)中韓鎮(zhèn)文化中心站主編的《嶗山民間故事》中,由劉好軍記錄整理。
該敘事具有傳說的典型特性,即時間、人物來源的模糊性,即故事的主人翁李龍、李虎、李豹三兄弟的來源不清楚,故事發(fā)生的具體時間也不清楚。三兄弟解決了當?shù)厝说睦щy,救當?shù)厝擞谖ky之際。三兄弟為人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是有功于民的典范,人們對三兄弟的供奉是對“有功于民則祀之”思想的傳承。另外故事講述人王先生出生于1926年,如此,該故事有可能流傳在清末與民國兩個時期,流傳地為青島嶗山區(qū)中韓鎮(zhèn)。
在此簡要分析一下該敘事,以期進一步認識地方文化與三官信仰的結(jié)合。在敘事中,三兄弟是外地人,不知來自哪里,這一情節(jié)所映射的現(xiàn)實可能與移民有關(guān)?!皳?jù)《嶗山縣地名考證資料》載:嶗山地區(qū)673個自然村中,由云南來嶗山地區(qū)立村的達230個。據(jù)部分《家譜》記載,這些云南人大部分于明初洪武年間或永樂年間遷來嶗山。明代皇詔播遷,來嶗山地區(qū)定居立村較多的還有本省、河南省等省之居民。據(jù)《嶗山縣地名考證資料》記載:本省各地來嶗山地區(qū)立村的153個,其中即墨111個、萊陽17個、諸城1個、濟南3個、高密1個、莒縣2個、膠縣5個、平度1個、鄒縣1個、文登2個、棲霞1個、青州府3個、青島1個、蓬萊1個、乳山1個、登州2個;河南省來的5個,其中淮安3個、開封2個;安徽含山縣2個;河北2個;江蘇1個;朝鮮1個;嶗山域內(nèi)互遷279個。共計673個村?!?32)《嶗山縣志》,青島:青島出版社,1990年,第136頁。在這樣的移民環(huán)境下,外地人與本地人會有很多故事產(chǎn)生。從上述故事情節(jié)看,是三個外地人打死了吃人的妖精,是外地人解決了當?shù)厝说睦щy或難題,村民為三位外地人立廟供奉,表示回報。這是外地人與當?shù)厝擞押藐P(guān)系的體現(xiàn)。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
再看故事情節(jié)中的妖精,是真的有妖精嗎?可能是以妖精映射某件事。“解放前,域內(nèi)傳染病時有流行。據(jù)清同治《即墨縣志》載:從康熙四十三年春到同治元年秋(1704—1862年)的159年間,即墨縣(嶗山是其一部分)先后發(fā)生‘大疫’8次,其中有‘旱、蝗、饑、疫彌甚,民多逃亡者’。又據(jù)《膠澳志》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膠澳區(qū)瘟疫盛行,死者甚眾’。民國三年(1914年)秋,‘大疫’。舊志所載的‘大疫’‘瘟疫’,多指流行性急性傳染病,由此可見舊時傳染病猖獗之一斑?!?33)《嶗山縣志》,青島:青島出版社,1990年,第765頁。故事中的妖精應(yīng)是對瘟疫的映射。
由此來看,上述敘事中關(guān)鍵的要素有:打獵的外地人、三兄弟、勇敢面對、犧牲自我、吃人的妖精、本地人束手無策。在這些要素中,外地人和本地人形成二元對立,勇敢面對、自我犧牲與束手無策形成二元對立。隨著問題的解決,外地人與本地人的對立也就消解。
在上海虹口區(qū)曾經(jīng)有座三官廟,據(jù)說供奉的是由閻王爺所封的神仙天地水張氏三兄弟三官。傳說張氏三兄弟學(xué)醫(yī)出身,專為天下窮苦百姓治病,有一年突遭瘟疫,人們紛紛病倒,莊稼無人耕種,但是官府仍然要求老百姓交糧納稅,張氏三兄弟帶領(lǐng)大家專殺貪官污吏,后來三兄弟為官府所抓并斬首示眾。閻王爺封他們?yōu)樘斓厮偕裣桑^續(xù)為老百姓服務(wù),老百姓感念三兄弟的功德遂建廟供奉,每年的正月、七月、十月分別是三官的生日,這幾天人們多會到三官廟燒香祭拜。(34)白庚勝:《中國民間故事全書:上?!ず缈诰怼髡f》,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1年,第257頁。故事中還提到三官顯靈的故事,與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有關(guān)。①
該故事發(fā)生的具體時間不詳,其中提到時間是明朝嘉靖年間。故事采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虛的方面有閻王封張氏三兄弟為天地水三官,當現(xiàn)實中老百姓遭遇倭寇侵略時,三官顯靈救助。而實的方面則包括張氏三兄弟為老百姓治病、瘟疫流行、官府不管不顧繼續(xù)征糧催稅、官逼民反、三兄弟被抓被殺、嘉靖時倭寇肆虐、集資造廟、一年三次燒香祭拜,其中瘟疫流行、嘉靖時的倭寇等是對歷史記憶的表達。
在其他地區(qū)尚未發(fā)現(xiàn)類似的張氏三兄弟三官。因此,該三官是地方話語與天地水三官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主要分布在上海虹口,但是現(xiàn)在廟已不存。
杭州鄭氏三兄弟三官是地方英雄,因殺死惡龍、為民除害而成為人們的供奉對象,人們將其與天地水三官相結(jié)合,形成鄭氏三兄弟三官。(35)《江干地名故事》,杭州:杭州出版社,2014年,第183頁。
作為天地水三官與地方英雄相結(jié)合的另一敘事,鄭氏三兄弟三官不僅是地方文化的流傳,還是對英雄優(yōu)秀品質(zhì)的傳承。至于在當?shù)厥欠襁€有三官堂,還需要進一步的實地調(diào)查。
供奉天地人三官的廟宇有五處,分布在河南焦作市新城街道恩村、廣西大瑤山羅運村、貴州遵義、江蘇茅山、江蘇淮安老子山鎮(zhèn)。
河南焦作市新城街道恩村有三官廟一座,該廟供奉天地人三官:天官伏羲氏、地官神農(nóng)氏、人官軒轅氏。河南焦作三官廟2013年成為焦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jù)廟內(nèi)的介紹,該廟具體建造時間已不可考,但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屢有修繕,保護之功至今猶盛。(36)田野調(diào)查資料:焦作新城街道恩村三官廟內(nèi)《三官廟(三皇)簡介》,抄錄人雷偉平,時間:2019年10月3日。同時也介紹了天地人三官的具體情況。
“(天官)伏羲氏,教民馴養(yǎng)牲畜,結(jié)網(wǎng)捕魚,制定原始禮樂,推演八卦。伏羲氏時代的變革是中華民族先祖邁入了文明社會的門檻,相傳伏羲氏死后葬于河南睢陽縣的太昊陵。
(地官)神農(nóng)氏,他教人種植谷物,被后世尊為‘百谷之神’。又嘗百草,著《本草》發(fā)明了原始送藥。炎帝時代是原始人類初步在食源方面得到了改善‘自主’,增強了體質(zhì)。
(人官)黃帝:號軒轅氏,又叫有熊氏,他與炎帝結(jié)盟,打敗了蚩尤,統(tǒng)一華夏,教民懂禮儀,明倫理,著有《內(nèi)經(jīng)》一書。相傳他筑宮殿,造舟車,定歷法,華人以‘炎黃子孫’而自豪,道教又稱黃老,尊黃帝與老子為始祖。王旋忠供稿,索全星整理?!?37)田野調(diào)查資料:焦作新城街道恩村三官廟內(nèi)《三官廟(三皇)簡介》,抄錄人雷偉平,時間:2019年10月3日。
除河南恩村的天地人三官廟外,還有廣西、貴州、江蘇的一些地方也供奉天地人三界。在廣西大瑤山均瑤聚居的羅運村有三界廟,供三界神,上天、下地和人間為三界。(38)《廣西大瑤山瑤族社會歷史情況調(diào)查·生活習俗文化宗教部份》,1958年,第66頁。在貴州遵義,明朝末年有三官樓供奉天地人三官,“鼎甲樓在城內(nèi)北街,明末建,中祀天地人三官像,名三官樓?!?39)周恭壽:民國《續(xù)遵義府志》,成都:巴蜀書社,2014年,第74頁。江蘇茅山有三官洞,“三官洞,位于茅山公社北部,相傳有天地人三官曾在此洞修煉,故名?!?40)《江蘇省句容縣地名錄》(內(nèi)部資料),1983年,第184頁。江蘇淮安老子山鎮(zhèn)三元宮,“中塑天地人三官像,高八九尺。宮內(nèi)每年都有盛大的燈會。1944年三元宮被拆除?!?41)姜傳杰:《運河遺產(chǎn)話淮安》,南京:河海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250頁。
由上可見,天地人三官分布在河南恩村、廣西大瑤山羅運村、貴州遵義、江蘇茅山、江蘇淮安老子山鎮(zhèn),五地因崇拜共同的三官而形成空間譜系。從時間上看,有時間記錄的最早的天地人三官廟是建于明朝末年。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即雖然都是天地人,但是他們的所指是否相同,還欠缺資料進行說明。
另外在臺灣臺南的新化區(qū)民生路太平里有供奉陳王孫三元帥的三元宮,其是對地方英雄的紀念,“清朝時有土匪要來搶東西,然后三元帥見義勇為被土匪打死。信徒捐款建廟。”(42)訪談對象:廟公,訪談時間:2019年8月14日,訪談地點:臺灣臺南新化三元宮門口。因供奉的是地方性神靈,其信仰群體也以當?shù)匕傩諡橹行?,是臺南地方文化的表達。
民間三官信仰在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以地方文化融合三官信仰,一方面注重地方話語的表述,另一方面也強調(diào)運用敘事要素與三官信仰的融合,呈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明朝末年在廣西產(chǎn)生三界信仰,之后在清朝時期遍布廣西各地、廣東以及貴州的部分地區(qū);商三官產(chǎn)生于明末清初,主要分布于上海郊區(qū);入仕的三兄弟三官主要分布在湖北。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三杰三官信仰出現(xiàn)于清朝康熙年間,主要分布在福建安溪湖頭鎮(zhèn)和浙江杭州的吳山。水府三官從南唐開始,宋時的宋真宗、仁宗對其大加封敕,到明清兩朝進一步發(fā)展,主要分布在安徽休寧、浙江杭州、河北樂亭、山東寧津縣等地。無名氏三兄弟三官的敘事可能產(chǎn)生于明末以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牟縣和陜西渭南。李氏三兄弟三官可能產(chǎn)生于清末民初,發(fā)生地為青島嶗山。張氏三兄弟三官的敘事在上海虹口區(qū)有所流傳。鄭氏三兄弟三官流傳于浙江杭州的江干區(qū)。天地人三官最早出現(xiàn)在明朝末年,以河南恩村為中心,之后傳播至廣西大瑤山羅運村、貴州遵義、江蘇茅山、江蘇淮安老子山鎮(zhèn)等地,五地因崇拜共同的三官而形成空間譜系。另有產(chǎn)生于清時的陳王孫三元,分布于臺灣臺南的新化區(qū)。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統(tǒng)一性保障了文化的多元性,沒有統(tǒng)一,沒有一體,多元無從談起,也就不可能有豐富的多元文化的呈現(xiàn)。(43)田兆元:《神話敘事與社會發(fā)展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總社,2019年,第118頁。三官信仰譜系即是文化多元一體的體現(xiàn)。有著地域特色的不同形態(tài)的三官是文化個性的表現(xiàn),同時又有著共同的內(nèi)核,以此將不同地域的三官形態(tài)連接起來,形成三官信仰文化譜系,進而形成文化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