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名老中醫(yī)之路》遣方用藥經驗擷英

2022-02-16 20:17常丹靜張一帆王文姮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病證老中醫(yī)用藥

常丹靜,張一帆,王文姮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現為《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1980年下半年開辟“名老中醫(yī)之路”專欄,連載名老中醫(yī)的治學與臨床經驗,后集結出版為《名老中醫(yī)之路》[1]3一書。截至目前,此書共有三個版本:第一版分三輯在1981~1985年出版[2],第二版2005年7月將原一、二、三輯分別改為上、中、下篇,并合為一冊[1]1。2015年,《名老中醫(yī)之路》重新出版了三卷本,又分三輯(三冊)出版,每輯內容與首版保持一致[3]。此書共記載了97位名老中醫(yī)的治學與成才之路,其中包括“首屆國醫(yī)大師”何任、朱良春、鄧鐵濤、路志正,北京四大名醫(yī)肖龍友、汪逢春、施今墨、孔伯華,給印尼時任總統(tǒng)蘇加諾治病的岳美中,被人民日報贊為“為冠心病人造?!钡墓靠?,被譽為“小兒王”的王伯岳,第一批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張珍玉,擔任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保健醫(yī)生的劉惠民等,這些名老中醫(yī)均在中醫(yī)學領域有著斐然的成績。書中除了展現各名老中醫(yī)艱難曲折的治學道路外,對各醫(yī)家獨到的學術見解,寶貴的臨床經驗、傳統(tǒng)醫(yī)論、醫(yī)話、醫(yī)案、科研成果也進行了翔實的介紹[4]。由此,筆者以2005年7月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名老中醫(yī)之路》合訂本為底,對書中主要病證及方藥進行梳理歸納,從而探尋其蘊含的遣方用藥經驗。

1 名老中醫(yī)論及的病證情況

首先以疾病為線索對書中論及的病證按相應條件進行梳理,后通過檢索和統(tǒng)計進行對照,最后歸納整理。相應條件限制如下:只提及病證者不計,既要有具體病名,又要有具體對應的方劑名;同病證不同方藥記1種;立方施藥以各醫(yī)家親身施治為準;只對診治痊愈的疾病給予統(tǒng)計,失敗的不予統(tǒng)計;針灸等相關醫(yī)術不列入統(tǒng)計。通過對書中病證的梳理,共歸納出94個有代表性方劑的主要病證,相應方劑200余首。94個主要病證大多是內科疾病,故以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新世紀教材《中醫(yī)內科學》第4版為準[5],按分論標準對其進行分類,其中肺系包括大葉性肺炎、肺結核等在內的21個病證,心系包括冠心病、心絞痛等在內的8個病證,腦系包括中風、腦炎等在內的8個病證,脾胃系包括痢疾、胃潰瘍等在內的28個病證,肝膽系包括肝炎、膽結石等在內的15個病證,腎系包括尿毒癥、陽痿在內的6個病證,氣血津液包括齒衄、消渴等在內的5個病證,肢體經絡包括痿證、痹病等在內的3個病證。此外,書中對婦科和兒科病證也略有提及,可見書中涉及病種廣泛。而書中對于不同病證的論述和用藥經驗也不同,醫(yī)者對病證的病因病機、診治規(guī)律和相應用藥進行了描述,記錄了關于病證治療的不同辨證思維和用藥指導,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6]。

2 遣方用藥經驗

中醫(yī)學是一門兼具實踐性和經驗性的學科,各醫(y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獨具特色的遣方用藥經驗[7]。書中對具體病證的論述,大多是先闡述病證,后對使用方藥進行詳細說明。書中論及方劑眾多,據統(tǒng)計,書中針對94個病證提及了200余首確切的方劑,說明關于病證的治則豐富。故通過各系病證對其遣方用藥經驗進行闡述。

2.1 肺系病證

肺系病證的主要病機表現是氣機升降出入的失常,治則多樣,常見的如宣肺法、肅肺法、清肺法、瀉肺法、溫肺法、潤肺法、補肺法、斂肺法等[8]。這些方法在書中多有體現,如以麻杏石甘湯加減作為肺炎咳喘的常見方,是采用了宣肺瀉熱、止咳定喘的治則,王鵬飛針對肺炎創(chuàng)制的宣肺降逆、清化痰熱銀黛合劑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在治喘時應先用宣肺法,當先治標,后調中健脾治本[1]372??捎眯∏帻埣狱S芩湯(因脾虛石膏不宜,故用黃芩),發(fā)汗后改投健脾和胃之參芩白術散以培土生金[1]640。肅肺法主要是清除肺中痰火,張伯臾在治療肺氣虛,痰飲內停時,先用麻杏石甘湯合參附湯扶正祛邪,后以溫陽養(yǎng)心、肅肺活血收功[1]525。而對于溫邪上受,首犯肺者,孔伯華則治以清熱解表、以肅肺絡[1]910。此外,黃文東篇有一證屬肝火犯肺、肺絡受傷驗案,首診治以清肺平肝、化瘀和絡之法,用瀉白散和黛蛤散加減,后二診又采取清肺平肝、滋陰寧絡之法,三診再擬清養(yǎng)氣陰潤肺化痰之法,最終使病痊愈,這是清肺與潤肺聯用的體現[1]1137。以溫肺法溫化肺中之寒飲,常見于小青龍湯和射干麻黃湯等方劑,當屬溫肺治則,補肺與斂肺聯合運用。肺系相關病證不止于肺,后隨病情可波及脾、胃、心、肝,且病證虛實交雜,因此在診治時更應詳辨虛實,靈活用方。

2.2 心系病證

各醫(yī)家對于同種病的施治,診療思想既有相通之處,又有區(qū)別。心系病證以冠心病為例,橫向比較不同醫(yī)者的遣方用藥經驗。郭士魁[9-10]總結出活血化瘀、芳香溫通、益氣活血等治則,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冠心病防治理論,成功創(chuàng)制了“冠通湯”“冠心Ⅱ號”“寬胸氣霧劑”等經驗方,并公開了經驗方的藥物組成。同樣是治療冠心病,龔志賢則采用宣痹通陽、活血化瘀治則[1]325。而路志正對于冠心病的施治,在前醫(yī)采用宣痹通陽、活血化瘀無效情況下,認為此病系濕濁中阻、郁遏心陽所致,遂采用運脾祛濕、芳香化濁法使患者得愈[1]694。此外,“通”“補”治則在冠心病中的應用也十分重要,蒲輔周創(chuàng)制的兩和散(雙和散)是通補兼施的良方,他治療冠心病既著眼于心臟功能不足,又根據其腎虛陽越、痰濕阻滯等兼癥病機具體施治,或用經方附子湯,或用時方參麥散和十味溫膽湯[11]。另外,在趙錫武篇中,趙老根據臨床中“胃強心亦強,胃弱心亦弱”的論述,強調心胃同治,由此提出關于冠心病的六種治則??梢?,治療冠心病不可一味活血化瘀,也要結合各種兼癥一并施治[12]。

2.3 腦系病證

關于腦系病證的施治,書中論及最多的是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乙腦證屬濕溫病而熱重于濕,診治宜辛涼淡滲、芳香開竅。蒲輔周篇共有4個案例:案1為乙腦呈現虛實互見、邪陷中焦之象,遂采用吳鞠通“濕熱上焦未清,里虛內陷”的治法,方宗張仲景,法取吳鞠通,傷寒、溫病學說共存[1]952。案2為乙腦患者因服用寒涼藥物,成寒中變證,與熱中相似。在疏方時去黃芩、半夏,與病證相適[1]953。案3是乙腦患者因其里閉表郁、熱結旁流之證,故不可再用清熱解毒、養(yǎng)陰之法,必須下之,下之則里通而表自和[1]954。案4乙腦患者,因冰伏熱邪而成內閉外脫,非溫開不足以啟其閉,以牛黃清心丸涼開之法[1]962。劉赤選認為乙腦是由于外感暑熱之邪或挾風挾濕,損傷人之氣分以及內陷營血所致,臨床上將乙腦分為五個類型進行辨證論治[1]1074。趙心波認為乙腦與溫熱病引起的抽風與熱毒有關,治療也必須以清熱解毒為主,同時以平肝息風輔助治療[1]1158??傊?,醫(yī)者們對乙腦的診治在遵循同病異方的辨證施治原則下,也因其性別、年齡、生活環(huán)境不同而具體分析,其中對清熱解毒之法的使用尤為慎重。

2.4 脾胃系病證

脾胃病為臨床常見病,調治脾胃之法較多。首先是脾胃升降法的使用,諸如書中針對脾胃不和、胃氣上逆等癥狀,脾胃虛者用旋覆代赭湯,而腸胃實熱者則去人參、甘草、大棗,加瓜蔞、玄明粉、大黃、枳實等,以降逆和胃法進行辨證施治[1]641。兼采張仲景、李東垣、葉桂諸家之長,注重升脾降胃法的使用,用荷葉、荷梗、葛根合健脾益氣之品以升脾陽,用杏仁、枇杷葉、竹茹、紫蘇子、紫蘇梗合清養(yǎng)胃陰之味以降胃氣。在使用升脾法的時候,斟酌病情,配合降胃法,可加強健脾升清的效果,在臨床也多有效驗[1]690。施今墨為治療脾胃病特擬定了十法,即溫、清、補、消、通、瀉、澀、降、和、生。大意為: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消,痛宜通,腑實宜瀉,腸滑宜澀,嘔逆宜降,嘈雜宜和,津枯宜生[1]880。此外,治療脾胃病時也需重視脾胃與他臟的關系。就肝膽而言,常被認為緩肝可運脾,達膽可和胃,脾升胃降,取決于膽,遂常用溫膽湯、六君子湯等,目的是達膽和胃,以暢氣血。實踐也證明,達膽和胃法經得起臨床驗證[1]1039。就腎而言,腎陽不足,脾胃升降便容易失司,故宜溫腎,從腎治脾,使脾腎相生[1]557。在脾胃病的用藥上,脾與胃也有不同,如治脾多以溫陽、益氣、升清、化濕等法為主,常見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升陽益胃湯等。而治胃之法以和胃降逆、清熱養(yǎng)陰為主,常用方劑為溫膽湯、麥門冬湯、沙參麥冬湯、左金丸等[1]556。蒲輔周篇有兩則關于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驗案?;颊呶笣兇蟪鲅獣r,考慮過勞、受寒、飲冷等因素,遂棄涼血止血,而取溫通胃陽,佐以消瘀,溫陽以統(tǒng)其血。而對于十二指腸潰瘍肝胃不調兼有濕熱者,以調肝胃、利濕熱之法為治。這兩驗案治則,一溫一清,皆有妙用[1]950。

2.5 肝膽系病證

歷代治肝成方眾多,內容豐富,但繁雜難以擇采,眾醫(yī)者的施治經驗也皆有其特色。諸如在治療肝病時為防清熱過度,損傷脾胃,根據“肝欲散,以辛補之,以酸瀉之”的理論,遂偏向選用一些酸味的藥物,如白芍、木瓜、五倍子、烏梅、五味子等,一方面收斂正氣,一方面“瀉肝”酸斂解毒,收效甚好[1]398。而在施治肝膽濕熱者時,常取大劑清利,以“總攻”治之時,尚考慮存在脾胃虛弱的兼證,遂多以健脾和胃合清利濕熱法同用,寓攻于補,攻補結合,此法常用于膽結石癥[1]690。書中談及對肝臟陰陽的認識時,認為在臨床上肝氣虛、肝陽虛的病證并不少見,且常與脾氣虛、脾陽虛等癥狀同見,但醫(yī)者對于肝氣虛、肝陽虛卻少有陳述,故有醫(yī)家提出治療應以益氣溫陽、補肝健脾為原則,用附子、白術合桂枝湯以溫振肝脾陽氣治療肝硬化[1]522。此外,醫(yī)家們還對方藥靈活變通,諸如對于肝病的調理常以柴胡疏肝散為基本方,但又不一味使用辛燥劫陰之品,否則后期易造成肝郁化燥、氣逆化火的病機變化,故在使用香燥辛散藥物時,適當加以肝經血分之藥以緩肝急[1]556。四逆散、四物湯、當歸四逆湯均為醫(yī)者施治肝病之良方,四逆散為疏肝、解郁、行氣之主方;四物湯為補肝、養(yǎng)血、活血之主方;當歸四逆湯為溫肝散寒之主方,在此基礎上隨兼證加減,收到了執(zhí)簡馭繁、異病同治的效果[1]481。關于肝病,書中還提及了“養(yǎng)肝體、制肝用”兩種方法,所謂養(yǎng)肝體即為養(yǎng)陰、養(yǎng)血,亦可從五臟相生方面著手;所謂制肝用乃為安鎮(zhèn)、疏理,可從五臟相制方面著手,有時這二者在臨床兼用,療效顯著[1]643。

2.6 腎系病證

腎系病證是指腎的藏精、主水或納氣功能減退所引起的病證,其病位在腎,多由陰陽虛損、濕熱下注所致。診治腎系病證時,醫(yī)者多從腎、脾、肺論治[13]。從腎論治,哈荔田認為補腎包括滋補腎陰、溫補腎陽兩方面,常以二至丸為滋補腎陰的基礎方進行加減,對于腎陰虛者,宜溫補腎陽兼用溫潤填精之品,而在溫陽補精的同時,尚須輔以人參、白術、黃芪等益氣健脾之藥,以從氣中補陽[1]559。腎與他臟疾病在治療上也有所關聯,黃文東指出,腎病可以用健脾制水之法,腎的元陽,賴谷氣以充實,使陽生陰長,水能化氣,正氣勝而病自愈[1]1133。在補腎時,謝海洲認為要重視腎和腦髓的關系,并根據中醫(yī)理論將腦、脊髓等疾患歸于腦髓,提出了補腎養(yǎng)腦生髓之法,并自創(chuàng)了“補腎養(yǎng)腦湯”“補腎生髓湯”,均有驗效[1]657。此外,趙心波將急性腎炎的診治分為初期和恢復期,分為風濕、風溫、濕毒、肝亢和血熱五證。并分期進行辨證、立法、處方和用藥,初期以辛散透達為主,使邪熱從表解,恢復期選用理脾滋陰法善后,根據腎炎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遵循中醫(yī)的辨證論治規(guī)律,是中西醫(yī)兼容的表現[1]1161。

2.7 氣血津液病證

氣血津液病證主要是由于氣、血、津、液運行失常、輸布失度、生成不足或虧損過度所致。內科的多種病證均不同程度與氣血津液有關,書中主要見于血證、汗證和消渴等病證的施治[5]434。如黃文東治療一咳血患者先用瀉白散瀉肺清熱,黛蛤散清肝化痰,后用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其巧妙在于使用制大黃一味化瘀止血,方中未用很多的止血藥而血自止[1]1138。程門雪在醫(yī)治一自汗、盜汗患者時,先用桂枝加龍牡湯不應,撤去桂枝湯,后用甘麥大棗湯,也無效,轉而用當歸六黃湯成功[1]1154。再如張澤生治療齒衄,陽明胃經積熱者以犀角地黃湯、清胃散、玉女煎治之;腎虛陰火上擾者以知柏八味丸加少量肉桂或附子,并用生附子末、雞蛋清調勻外敷涌泉穴[1]800。消渴多以陰虛燥熱為特點,故醫(yī)家們常以臟腑經絡辨證,以養(yǎng)陰清燥為治法,上、中、下三消分治。路志正認為本病發(fā)于中,起于胃,次及于肺,終歸于腎[1]687。故初宜白虎湯、增液湯清胃脾燥熱,在肺則以生脈散、白虎劑清胃潤肺,入腎則先用生脈散、地黃湯、大補陰丸滋陰。同時,其用藥不可過于寒涼、忌用苦寒,并注重益氣扶正。蒲輔周在用滋陰清熱藥醫(yī)治消渴無效后,改用茵陳四逆湯,溫中化濕,并用參苓白術散小劑以鞏固療效[1]981。祝諶予認為氣陰兩傷、脾腎虛損是消渴的基本病機,且三消癥狀往往同時存在,但側重有所不同。在治療上,以增液湯合生脈散為主,再加蒼術配玄參、黃芪配山藥為基本方,同是從肺、脾、腎三臟入手,但以脾腎為重點,并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消渴[1]581。

2.8 肢體經絡病證

肢體經絡的病證主要表現為風、寒、濕、熱等邪氣痹阻經絡[5]537,對于此類病證的遣方用藥,以書中痿證、痹病診治為例。如趙心波治痿證主張先祛風通絡、舒筋活血、通利關節(jié),并選用自配的痿痹通絡丹,后用黃芪當歸補血湯補養(yǎng)氣血善后,多得良效[1]1160。而趙金鐸在辨治痹病時,注重邪正虛實的關系,并把痹病的病機特點總結為“由實轉虛、虛實夾雜”。初起階段采用祛除邪氣法,風氣偏勝用大秦艽湯,寒氣偏勝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濕氣偏勝用四妙散加味,熱氣偏勝用朱丹溪通用痛風方化裁。而對于病延日久的虛實夾雜證,采用祛邪扶正并行,寓祛邪于扶正之中,扶正不斂邪,祛邪不傷正。此外,若陰血虛者用歸芍地黃湯,陽氣虛者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氣血虛者用薯蕷丸,肝腎虛者用獨活寄生湯[1]184。朱良春認為痹病其本在腎,風寒濕熱諸邪均為其標,故應取“益腎壯督”治其本,“蠲痹通絡”治其標,并據此自擬用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及增生性脊柱炎等疾病的益腎蠲痹丸,療效顯著[1]284。

3 討論

對病證的施治,是直觀觀察名老中醫(yī)診治思想的窗口,也是探析其遣方用藥經驗的基礎,名老中醫(yī)的施治經驗對現今臨床診治亦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通過對上述各類病證施治經驗的總結,有三點啟發(fā),以供參考。

3.1 無囿西學病名,病證標本結合

隨著臨床中西醫(yī)聯合運用的拓展,許多醫(yī)者易按照西醫(yī)診斷思路遣方用藥,四診八綱辨證思路受限,結果反而進退無據,達不到療效。書中有些病證古醫(yī)書中雖未記載,但醫(yī)者通過分析其癥狀,可從相似病證中得到啟發(fā)給予施治。首屆國醫(yī)大師路志正論及,以病名為綱,證候為目,病因為本,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則綱舉而目張。此外,臨證時首先要認病識證,察其病機,然后隨證立法,這就需要醫(yī)家在診治時細別本與標。醫(yī)學貴在臨證分析,李中梓《醫(yī)宗必讀》在論述治病求本時引用王應震的詩:“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喘生毋耗氣,精遺勿澀泄”。非故作驚人之語,實重視于治病必求其本[1]456。由此可見,醫(yī)者在臨證分析時,病本與病標相結合,分清主次,才利于方藥發(fā)揮效用。

3.2 經方時方結合,不廢民間單方

以往宗經方者,強調張仲景經方能治萬病,而宗時方者則謂古方不能治今病,這些論調都是片面的。經方和時方作為歷史上兩大用藥派別,歷來受到醫(yī)家的推崇與重視,書中諸多大家在遣方用藥時更是根據臨床實際,從經方加減或時方化裁,經方、時方配合,變古方為其所用,學習各家之長,擇善而從[1]380。如程門雪對春溫之邪夾溫滯互阻、腸胃運化失常癥狀的診治,前后共診斷五次,首診四張經方合用,后用時方收功,經方配用時方,取得較好的療效。除了經方和時方,名老中醫(yī)對于民間單方也很重視。如鳳凰衣治氣喘咳嗽;魚腥草用于急性氣管炎、肺炎;薺菜花炭用于腸炎腹瀉;乳香、沒藥研末吞服0.5 g治消化性潰瘍所致胃痛;絲瓜葉搗爛用麻油調敷治療膿皮??;大田螺、大蒜搗爛敷腹部以退腹水等,這些都說明民間也有好方法,要善加利用[1]228。

3.3 師古不泥于古,有獨到施藥經驗

治學之道,途徑良多。書中各醫(yī)家通過自學、從師、祖?zhèn)鱽慝@取醫(yī)術,在習醫(yī)過程中,師古不泥于古,從而形成了各自的學術思想。陳耀堂向同行醫(yī)者請教了附子的用藥經驗后,也偏愛附子,用少量附子做藥引,配生地黃、牡丹皮以治陰虛內熱,用附子配生石決明與牡蠣治療肝陽上亢型頭痛[1]227。張贊臣對于喉科藥物的運用也頗有心得,比如山豆根、桔梗、牛蒡子、甘草、薄荷等,均可對癥入藥[1]787。施今墨善用對藥和單味藥,常用山藥配黃芪降尿糖、蒼術配玄參降血糖、蒲黃治中風失語舌強、蟬衣治耳鳴等,這些獨特的用藥經驗也都被現代藥理研究所證實[1]877。類似的名老中醫(yī)獨特用藥經驗還有許多,這些經驗皆是名老中醫(yī)們在深諳醫(yī)理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知常達變,運籌靈活所獲得的,也正是因為這些獨到的用藥經驗,才使得眾多疑難雜癥得以治愈。

4 結語

方藥是醫(yī)家診治的精髓,現代人學習中醫(yī)最好的門徑之一就是閱讀《名老中醫(yī)之路》,其實是在吸取20世紀中醫(yī)的精華[14]。對97位名老中醫(yī)生卒年份進行統(tǒng)計后發(fā)現,目前尚且健在者寥若晨星,由此書中記載的治學或臨床經驗都成為了寶貴財富。更重要的是,前輩們本著希望新一代中醫(yī)學者繼續(xù)發(fā)揚中醫(yī)學的愿望,將自己潛心鉆研的秘方公之于眾,奉獻精神更是難能可貴。正如編者所說:“許多著名中醫(yī)學者和名老中醫(yī)都是懷抱著啟迪后學,促使中醫(yī)學術發(fā)揚光大的崇高責任感命筆為文的。”時過境遷,距離《名老中醫(yī)之路》首版第一輯刊行已經40年了,中醫(yī)發(fā)展有了深刻變化,但書中名老中醫(yī)的治學精神依舊鼓舞著中醫(yī)學者。對名老中醫(yī)遣方用藥經驗進行梳理,既是對名老中醫(yī)重要成果的呈現,也提示此書所蘊含的醫(yī)學經驗和具有的史料價值經久不衰,對于廣大青年中醫(yī)學者而言,了解名老中醫(yī)的臨床經驗,并從中得到有益的借鑒,對成為具有高深理論造詣與豐富臨床經驗兼?zhèn)涞闹嗅t(yī)人才具有現實意義[15]。

猜你喜歡
病證老中醫(yī)用藥
精準用藥——打造您自己的用藥“身份證”
基于病證結合的脾胃病濕熱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研究
高血壓用藥小知識
基于太陽陽明經病證探討頸椎病的防治規(guī)律
子宮內膜異位癥病證結合大鼠模型研究進展
從病證結合角度探析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治療
老中醫(yī)教你睡眠養(yǎng)生
老中醫(yī)坐診
治病·致病·致命——用藥需慎重
用藥不如用樂——三擇音樂養(yǎng)生法
庆云县| 翁源县| 门源| 桐梓县| 宜兴市| 宁国市| 江都市| 仁寿县| 岢岚县| 肇东市| 宜兰县| 安泽县| 阿鲁科尔沁旗| 五莲县| 新郑市| 百色市| 咸丰县| 岱山县| 汾西县| 林芝县| 新余市| 黄陵县| 古田县| 湘西| 绵阳市| 壶关县| 大悟县| 称多县| 武汉市| 泽库县| 武强县| 高邮市| 招远市| 罗甸县| 西昌市| 尖扎县| 观塘区| 石屏县| 庐江县| 泊头市|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