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圖形的旋轉”新授課為例"/>
☉江蘇省江陰市陸橋中學 唐曉霞
網絡教研時代,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收看各地的線上教研活動的直播或視頻回放.比如,近期我們觀摩學習了某地級市優(yōu)秀課展評活動,課題是“圖形的旋轉(第1課時)”,來自各縣區(qū)的上課教師共21人參加了展評活動,筆者在線上觀摩學習了全部21人的課堂教學,展評課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課堂組織與駕馭能力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有好幾位教師的板書設計比較新穎,值得學習.本文摘選3個有代表性的板書案例,進行簡要評析,并進一步思考板書設計對提升教學品質的價值,與同行研討.
板書案例1:(如圖1)
圖1
評析:從該板書可看出,教師基于生活中物體的旋轉引出圖形的旋轉,并指出這是一種全等變換,然后依次從圖形的旋轉的定義、相關概念、三要素、性質、應用展開本課的學習和研究,新知漸次展開,且向學生示范了如何研究一種新的圖形變換.當然,對新授課來說,定義、相關概念、性質等應該在板書上得到體現(xiàn),而不只是利用PPT“一帶而過”,這樣并不利于學生掌握、理解.
板書案例2:(如圖2)
圖2
評析:這該書側重展示了類比教學法,讓學生從實物變化中辨別了全等變換與不全等變換,然后指出全等變換常見的三種方式:平移、軸對稱及旋轉,而平移、軸對稱在此前已學過,并且復習一下學習的“路徑”(定義、要素、性質、運用),進而類似上述學習路徑,繼續(xù)學習旋轉的知識.我也提一些商榷意見,一是新知的定義、性質等是新授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所在,最好有詳細的板書,不宜直接使用PPT展示的方式,應體現(xiàn)師生共同歸納、概括新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是通過不斷優(yōu)化、修正、調整得出的,體現(xiàn)新知探索過程的曲折性;二是這節(jié)課主要還是引出新知,而不是花費較多的時間在復習舊知上,如果是復習課,可能對比不同變換更合適一些;三是板書中使用的是圖形的“變化”,最好改為圖形的“變換”.
板書案例3:(如圖3)
圖3
評析:該板書把兩個教具“貼”在主板書區(qū)域,使得板書圖文并茂,增加了板書的藝術美感.另外,該板書也向學生傳遞了圖形旋轉的研究路徑:定義、性質與應用.值得改進的是,要將圖形的旋轉的三要素在板書中標注出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前后一致”理解很多數(shù)學概念(比如,數(shù)軸的三要素).
教學中有很多基本問題值得關注,如教學內容(教什么)、教學對象(教誰)、教學方法(怎么教),板書設計的研究主要對應著教學內容和教法方法兩個方面.然而,當前有些教師的備課偏重于教輔資料上的選題、簡單變式或同類再練,而對鉆研教材、想清數(shù)學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卻有些淡化,特別是對板書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備課工作顯得研究偏少.我們見到的一些常態(tài)課中,有些教師甚至整節(jié)課幾乎沒有板書內容,只是運用PPT“一頁接一頁”地“播放”,偶爾會利用板書進行一些草稿式的演算,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本質上是課前對板書設計的認識不夠,缺少對板書設計的預設.我們認為,備課之初,首先要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草稿式”板書梳理、列舉出本課的教學內容、知識點,進一步想清這些新知與之前所學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基于怎樣的研究路徑展開對這些新知的探究,然后不斷優(yōu)化調整“草稿式”板書,使得板書內容出現(xiàn)的順序更加合理、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又能貼近教學進程.根據(jù)筆者的經驗,備課時有很多的精力用在不斷調整、反復書寫板書設計上,一般來說,在一張白紙(想象成黑板)上經過3~5次的板書書寫,往往就能比較熟悉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其作用與實際到班試教上課的效果類似.
板書內容是隨課堂教學進程漸次生成的,這是指板書內容不宜一開始上課就照著課前設計的板書結構直接書寫在黑板上,而要注意結合其他情境問題,根據(jù)教學進程有序書寫在黑板上,有時甚至書寫的順序也不必嚴格的由上到下、由左到右,而可以如“初夏之夜,傍晚之星,先見一點,又見數(shù)點,數(shù)十點,以致燦然布滿星空”的感覺,待到臨下課之際,將本課中一些看似零亂的板書內容用“框架線”進行恰當?shù)倪B接,讓學生有一種知識串聯(lián)起來的“驚艷感”.以上面圖形的旋轉的板書呈現(xiàn)為例,在教學進程中,可以根據(jù)情況先定義圖形的旋轉,然后提煉出旋轉的三要素,進一步從旋轉的定義、三要素的角度讓學生描述圖形的旋轉,加深對圖形旋轉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辨析具體問題中圖形旋轉前、后的變與不變,從而猜想、驗證、歸納出圖形旋轉的性質,并在黑板上繼續(xù)寫出旋轉的幾個不同性質.待到課堂最后,再用連接線把定義、三要素、性質等連接起來,促進學生加深對本課學習內容之間關聯(lián)的認識.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視“生成性資源”的采集與運用,這是指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學生的很多課堂生成是重要的“生成性資源”,教師要保持足夠的重視,可以將這些“生成性資源”作為推動教學進程的重要素材加以運用.在這方面,著名小學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倡導的“化錯教學”就是一種充分利用“生成性資源”開展教學的有效實踐,值得我們學習.對照本文關注的板書設計,我們也要十分重視采集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資源”,并相機采集到黑板相應位置上,讓板書設計融入學生素材,體現(xiàn)板書內容也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共同生成的.比如,當學生在具體的問題驅動下得出圖形的旋轉的定義之后,可以安排學生再次復述,師生共同挑選出表述比較精準、貼近教材上關于圖形旋轉的定義的歸納語句,讓該生上臺書寫在板書相應位置,這樣如果還有個別詞句不夠精準,教師可以使用紅色粉筆進一步優(yōu)化、調整.
教,是為了不教.好的教學不但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遞如何學習,即開展學法指導.好的板書,不但能將知識結構化,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shù)學知識,而且通過結構化板書,還能使學生知曉如何研究一個數(shù)學對象.比如,面對一個幾何對象,先要對它進行定義,然后提煉定義中的要素及相關概念,繼續(xù)研究它的性質、判定及應用.這個研究路徑,有利于學生將來獨立面對一個新的數(shù)學對象時,可以自主開展研究.此外,對于定義的歸納、性質的證明,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板書中采集的學生的一些素材,可能需要不斷優(yōu)化或修正,這樣學生在以后獨立探究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數(shù)學問題時,也可能經歷曲折的研究過程,這種真實的研究過程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合作生成的板書來向學生傳遞或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