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羽
(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南京210000)
南京雨花臺方孝孺銅像(方成健 攝)
方孝孺死難迄今已經(jīng)620年了,我們?yōu)楹芜€要緬懷他,紀念他?難道僅僅是因為他的慘烈而死、被誅滅十族?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的元末,他在群雄并起中脫穎而出,以南京為根據(jù)地,與陳友諒、張士誠等殊死較量,與蒙元激烈拼殺,最終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朱明王朝。朱元璋建立政權之后,如何治理天下?如何處理對待一些功勛大臣?如何看待、使用諸多知識分子?如何平衡淮西集團、浙東文人集團以及從陳友諒和張士誠隊伍中歸順過來的若干人等?如何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朱家王朝的綿延不絕?這都是很重大也很現(xiàn)實的問題。朱元璋處處學習效仿劉邦,也比劉邦高壽一些,他誅殺功臣,反貪腐,洞察秋毫事必躬親,實行政治恐怖主義,總之,他用無所顧忌的極端統(tǒng)治來維護明朝的統(tǒng)治。
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曾在元朝一些機構里與劉基共事過,他在進入朱明之后,在山東濟寧任知府,勤勤懇懇,很有政績。但他被人誣告,鋃鐺入獄,關押在南京近郊的江浦。方克勤入獄期滿,眼看就要釋放,返家為民。誰曾想,“空印案”又起,株連之廣,駭人聽聞。方克勤曾是地方主官,關于此案件,他也有簽字在冊。倒查追究,新賬舊賬一起算,沒有回旋余地,唯有殺頭。也就是說,方克勤是在朱元璋時代掉了腦袋。方孝孺與他哥哥來南京把父親的靈柩運回老家臺州寧海。這一路奔波,披星戴月,忍辱含垢,方孝孺是何等的悲憤交加。宋濂為方克勤寫過行狀,詳述其一生遭際。
朱元璋主政的30年,方孝孺雖然名氣很大,他的老師宋濂也很有影響,所謂“開國文臣之首”,但都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小心翼翼。雖有吳沉等人推薦,方孝孺僅僅做了一個遠在秦嶺大山之中的漢中府教授而已。江南書生,千里迢迢,投荒萬里,遠赴群山峻嶺深處的苦寒之地,這樣的冷清平臺,這樣的云橫秦嶺家何在,能有多大作為?又怎能一展抱負?在此期間,方孝孺得以結識蜀王朱椿。朱椿,人在成都,漢中與成都,空間距離相對較近?!罢龑W先生”,就來自朱椿對方孝孺的稱謂。
當時的文人,結交、依附藩王,很有意思,也有很大危險。姚廣孝與燕王朱棣,瞿祐與周王朱橚,都有故事。也可以說,朱元璋時期,方孝孺屬于養(yǎng)望、觀察、思考、沉潛階段。當然,他也許與太子朱標有過一定接觸,因為倆人都是宋濂的學生。他寫過關于懿文太子的文章,看得出來,并不完全是官樣文章。他審時度勢綜合分析,自然也看出了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潛在危險。朱元璋的獨斷專橫,大權獨攬,尤其在1380年借整治胡惟庸而廢除相權,搞得自己事無巨細,一一拍板,事必躬親,日理萬機,疲憊不堪。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這樣搞下去,怎能持續(xù)?如何持久?看到這種種弊端,有這種清醒見識,并非方孝孺所獨有,有一浙江人葉伯巨就有這樣的觀察與看法。方孝孺寫有《葉伯巨鄭士利傳》。
建文帝主政后,方孝孺被調(diào)入南京,在建文帝左右發(fā)揮重要作用。朱棣與侄子朱允炆展開殊死較量,這是朱家叔侄之間的對決,是中央與地方的博弈,也是以姚廣孝為代表的知識分子與以方孝孺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之間的分化、廝殺、血腥纏斗。在朱棣團隊與建文帝團隊的對決之中,建文帝團隊的大致組成計有三方人員:齊泰、黃子澄、練子寧為一方;李景隆、茹瑺為另一方;方孝孺作為一方,則比較持中、守正。守在靖難前線的,起初有耿炳文,后來是李景隆。當然,還有盛庸、鐵鉉等,陳瑛、胡廣、李貫、王艮、解縉等人當時還不全在最高決策層,作用有限。這中間,有分化、有黨爭、有騎墻觀望,各懷鬼胎。有一薛巖者,就是腳踩兩條船,人在曹營心在漢。這樣的人,不好說很多很多,卻也的確大有人在。解縉看到朱棣悍然進城,表現(xiàn)就很主動,“馳謁”一詞是對此事的形象描述,言簡意賅,力透紙背,很有畫面感。
朱元璋對知識分子也許表面客氣有加,但內(nèi)心是很鄙夷不屑的。他殺“吳中四杰”,尤其是高啟,很殘忍。他處理劉基,陰險詭詐、心狠手辣。人們說是胡惟庸毒死了劉基,但授意者應該是朱元璋。就如同殺岳飛,表面是秦檜,實際上是宋高宗。宋濂這樣本分自覺的人,還被流放到四川去。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但在方孝孺看來,在夔州的宋濂也是被賜而死的,并不是壽終正寢。這樣的不斷死亡,這樣的黑云壓城,這樣的白色恐怖,方孝孺怎會無動于衷熟視無睹?方孝孺說,天下之大不能容先生一人,先生之量足以包容天下。這是多么悲憤交加的吶喊與憤怒!
現(xiàn)在多說方孝孺“剛正不阿,以身殉國”,這自然是很精辟的概括。但,在我看來,方孝孺在他所處的時代,最為可貴之處,首先是他的見識。方孝孺的見識深邃、縝密、宏闊、通達。他說,適己而忘人者,人之所棄;克己而利人者,眾之所戴。他的歷史觀、戰(zhàn)略思考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深慮論》中,他敢于思考重大問題,心憂天下,見識高遠,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他統(tǒng)籌謀劃,有治國方略,并非空言性理、紙上談兵,而是有具體的落實措施。方孝孺讀《春秋》《左傳》,特別提出季札、魏絳、子皮等15位人物,一一加以評點,精準恰當。方孝孺清正博學,不是不學無術、淺嘗輒止,而是很豐富立體的一個人。
其次,方孝孺是敢于擔當負責,挺身而出,以身殉道的大寫之人。方孝孺贊賞司馬遷、韓愈、歐陽修,謂之“三賢”。他說歐陽修如玉之溫,如波之澄;他提到諸葛亮、陸贄、范仲淹、韓琦、司馬光5人可做朋友,成為他追求的做人目標與楷模。從他選取的這些人物,可以看出,方孝孺是一個自我期許很高的人。
方孝孺敢于直面橫暴,不畏強權,剛毅不屈,絕不茍且,有英雄氣概。方孝孺敢于殺身成仁,殉道犧牲,毫不含糊,是表里一致的人。方孝孺說過這樣的話,“捐其身有益于天下,君子之所樂為也。”他還說:“知利之可以養(yǎng)生,而不知其可以傷生;知義之或至于殺身,而不知殺身之可以不朽也?!?/p>
南京雨花臺方孝孺墓(方成健 攝)
方孝孺尊師孝友、隆親不膩,不勢利圓滑、見風使舵、有奶便是娘。他注意到了西漢東漢交替之際的云敞葬師,稱贊他志剛氣烈,偉然大節(jié)。他認為那些見風使舵朝秦暮楚者,“視更名者,犬鼠之伍;面恭背違,犬鼠所羞”。據(jù)傳,方孝孺為宋濂作過《靈芝甘露頌》,進呈朱元璋,這也是愛師之舉。洪武十三年(1380)秋,方孝孺辭師歸省,宋濂作長詩《送門人方孝孺還鄉(xiāng)并序》,他對方孝孺的殷切希望、拳拳深情、期待之重,躍然紙上。
方孝孺的文字,活潑生動,言之有物,鞭辟入里。至今讀他的《蚊對》《鼻對》《喻指》《吳士》等名篇佳作,仍舊生機無限,毫無隔膜,這不是迂腐刻板之人所能為的,“萬事悠悠白發(fā)生,強顏閱盡靜中聲。效忠無計歸無路,深愧淵明與孔明。百念蹉跎總未成,世途深恐誤平生。中宵擁被依墻坐,默數(shù)鄰雞報五更?!薄皯浳粼诩椅催h游,每聽鵑聲無點愁。今日身在金陵上,始信鵑聲能白頭。”這些都是方孝孺直抒胸臆的詩句,清淺明白,涵意曉暢,歲月蹉跎,蕭條異代,現(xiàn)今重溫,仍舊讓人感同身受,五味雜陳。
總之,方孝孺的骨頭是硬的,說他硬氣、生氣、正氣,絕非夸張;他的文章,也是元氣淋漓,透徹分明,氣勢很足,撼人心魄。方孝孺的行為慷慨悲壯,義烈千秋,這大概也是他之所以打動人并且不斷被人所緬懷的根本所在。
魯迅在南京讀書的時候,曾去看過據(jù)說是方孝孺的血跡石,“南京是革命政府所在地,當然格外文明。但我去一看先前的滿人的駐在處,卻是一片瓦礫;只有方孝孺血跡石的亭子總算還在。這里本是明的故宮,我做學生時騎馬經(jīng)過……”
1961年初,胡適與蔡元培在一個場合中,提到了當時已經(jīng)殉難559年的方孝孺。他如此說道:“方孝孺是明初一個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說中國很少殉道的人,或說為了信仰殺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細想想,這是不確的。我們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在中國歷史上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為主張、為信仰、為他的思想而殺身成仁的一個人?!焙m意猶未盡,他繼續(xù)說道:“方孝孺在燕王進入南京后,因拒絕起草即位詔被殺了十族。姚廣孝曾勸明成祖給讀書人留個種子,明成祖不聽,終于把他滅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紙只字也是有罪的,這是明成祖要毀滅方孝孺的政治思想?!焙m進而還得出這樣的結論:“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沒有政治思想家。我國政治思想在14世紀以前,決不遜于歐洲,但近500年來何以不振,這是由于方孝孺被殺的慘劇所造成的。”
黃庭堅曾說過:“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币V孝曾以此語告訴朱棣,但不起作用。朱棣哪里會在乎“讀書種子”是否斷絕的問題。金圣嘆在南京三山街被殺,也曾說自己的兒子是讀書種子的話。電影《鴉片戰(zhàn)爭》的編劇朱蘇進曾借琦善或林則徐之口說要為天下保留讀書種子。讀書種子,在我看來,指的是一種精神傳承、文脈相續(xù)、正道直行、天地正氣。
江南才子不書生。方孝孺一生短暫,他在重要關頭,本來可以如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解縉等人照樣繼續(xù)做“高級公務員”,或者如楊維楨一樣敷衍一下朱元璋,爾后歸里。但他沒有,他覺得,建文帝的失敗,他也有責任,應該為此負起自己的責任。他與朱棣的對話,被人反復引用,也見載于《明史》,臺灣的高陽先生在《明朝的皇帝》一書中復述得尤為生動,節(jié)錄如下:
方孝孺一進宮就放聲大哭,響徹殿庭,成祖親自從御榻上走下來勸他說:“方先生不必如此悲苦,我不過想效法周公輔成王的故事而已?!敝扉λf成王,即指建文帝,他自己則是周公。
“那么成王呢?”方孝孺問。
“他自己自焚而死了?!?/p>
“何不立成王之子?”
“國賴長君。”成祖有點窘了。
“何不立成王之弟?”
“這是我的家事?!背勺娼凶笥夷霉P墨來,堅決地說:“昭告天下,非先生來寫不可!”
方孝孺一下子反了,把筆札擲在地下,且哭且罵:“死就死!詔書絕不寫?!?/p>
成祖勃然變色,提出警告:“你難道不怕滅九族?”
“滅十族又如何?”
“好!”成祖接口,“我就滅你的十族?!?/p>
高陽還覺得方孝孺的《絕命詞》不如文天祥的《正氣歌》出名,就特別引用,加以介紹傳播: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與朱棣此番對話,每每讀來,令人心緒難平,情難自禁。想象620年前的南京,白色恐怖,血流成河,而方孝孺此一江南書生,傲然挺立,脊梁不屈,視死如歸,大義凜然,這是怎樣的浩氣充沛!是怎樣的令人欽敬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