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隱龍
河南省開封市啟封故園內(nèi)的古代衙門場景。視覺中國
在古代,政府、法院、檢察院,甚至“父母官”的宅院,事實(shí)上都是同一個(gè)地方——官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衙門”。作為一個(gè)機(jī)構(gòu),衙門是封建秩序下的官秩品級和律法規(guī)制的真實(shí)寫照;而作為一個(gè)空間,衙門內(nèi)部的一磚一瓦、一門一窗,也在這種等級森嚴(yán)的時(shí)代背景下,別具古韻。
這個(gè)機(jī)構(gòu)是什么樣子的呢?存世的古代縣衙公堂給了后人相對統(tǒng)一的答案:“肅靜”“回避”牌分立兩側(cè),中間放置縣官處理政務(wù)的公案。公案上擺著文房四寶、令簽和驚堂木,公案背后則是象征著官員“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朝日圖。其中最顯眼的,自然是公堂上方懸掛的匾額,匾額上書四個(gè)大字:“明鏡高懸”。
在這些林林總總的擺設(shè)中,“肅靜”“”“回避”牌、公案、驚堂木等什物都有著明確的實(shí)用意義,海水朝日圖的喻義也十分明顯,唯有高高在上的“明鏡高懸”匾,讓人無法一眼看透。形容為官清廉、剛正的典故有很多,為什么唯獨(dú)“明鏡高懸”被官員廣泛接受?比起“兩袖清風(fēng)”“”“早朝晏罷”“”“鐵面無私”等成語,“明鏡高懸”又有什么特別的含義呢?
答案就出在“明鏡”二字上。
“明鏡高懸”事實(shí)上應(yīng)寫作“秦鏡高懸”,這里的“秦鏡”特指秦始皇嬴政所持的一面神鏡。《西京雜記》中有這樣一個(gè)故事:“(漢)高祖(劉邦)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人有疾病在內(nèi),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這個(gè)故事,突出秦鏡的神奇之處,在于斷案需要明察秋毫,若是真有秦鏡高懸于公堂之上,自然能洗冤滌屈——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秦鏡能夠幫助官員實(shí)現(xiàn)“實(shí)質(zhì)正義”的理想。這樣看來,官員對秦鏡的青睞似乎順理成章。
“明鏡高懸”四字,雖然明確指向了秦鏡的典故,但若不從古代哲學(xué)與文學(xué)的雙重視角來審視“鏡”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就很難理解為什么官員對“明鏡高懸”匾額的追求一致。
錢鍾書在《鑒可茹》中對此頗有研究:“我國古籍鏡喻亦有兩邊。一者洞察:物無遁形,善辨美惡,如《淮南子·原道訓(xùn)》:‘夫鏡水之與形接也,不設(shè)智故,而方圓曲直弗能逃也?!帧墩f林訓(xùn)》:‘若以鏡視形,曲得其情?!吆荩何飦硭故?,不擇美惡;如《詩經(jīng)·柏舟》中有一句詩:‘我心匪鑒,不可以茹?!罢咧仄涿?,后者重其虛,各執(zhí)一邊?!?/p>
依錢鍾書之論,“洞察”“明”之喻無疑與秦鏡的意象相合,值得注意的是“涵容”“虛”之喻。從字面意思來看,鏡的“洞察”與“明”似乎扣其能夠包含萬物之意,對官員來說,能夠明察秋毫、了解案件的來龍去脈方能準(zhǔn)確斷案,故官員的追求與鏡的“洞察”“明”是相合的。然而“涵容”與“虛”作何解呢?
錢鍾書在之后又有援引:“《莊子·應(yīng)帝王》所謂‘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世說·言語》袁羊曰‘何嘗見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fēng)’;不將迎,不藏有,故不‘疲’矣。”
對官員來說,在掌握足夠線索的基礎(chǔ)之上保持“空虛”的狀態(tài),的確是克制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的重要手段。那么,鏡的“涵容”與“虛”,是否也是對官員追求客觀中立的闡述呢?從官員的箴言中的確能找到這樣的證據(j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清代詩人袁守定的名言:“凡審詞訟,必胸中打掃潔凈,空空洞洞,不豫立一見,不豫著一物,祗細(xì)問詳求,其情自得。若先有依傍之道,豫存是非之心,先入為主,率爾劈斷,自矜其明,轉(zhuǎn)致誤也。陳良翰知瑞安縣,聽訟咸得其情?;騿枺骸涡g(shù)?’良翰曰:‘無術(shù)。但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蓋惟虛故公,公則生明,自然當(dāng)于事理而訟判矣?!?/p>
這段話中,“虛堂懸鏡”所指的并非明察秋毫,而是摒除是非之心,以謀求“惟虛故公,公則生明”的境界。由此可以推斷出,在公堂之上的“明鏡高懸”四字不僅有明察秋毫、撥云見日之意,更有掃除成見、公則生明的追求?!懊麋R高懸”既是“秦鏡高懸”,也是“虛堂懸鏡”。
綜合而言,鏡有其“洞察”與“明”,正合官員的明察秋毫;又有其“涵容”與“虛”,正合官員的公則生明。可以說,正是“鏡”如此復(fù)雜卻又如此契合官員追求的意象,使得公堂之上的匾額大多被“明鏡高懸”所占據(jù)。
匾額無言,曾在公堂之上仰望官員的萬千百姓未必能讀懂其中的故事,甚至“鏡”的文化意象也在歲月流逝中淡化。但當(dāng)后人走進(jìn)那些古舊的衙門,用不解的目光與匾額對視時(shí),依然能體會到一股莊嚴(yán)肅穆的神奇力量,這已然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