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卿,三門峽市第三中學歷史教師,高級教師,中原名師培育對象、河南省名師、省級骨干教師、三門峽市優(yōu)秀教師。主持“王慧卿初中歷史名師工作室”,長期致力于歷史教學改革,主持并參與“中學歷史課堂情境教學”“歷史教學階段性評價研究”“豫西紅色資源在黨史教育中的應用”等課題研究,曾獲河南省教科研成果二等獎。多次在省、市、縣各級各類學校舉辦愛國主義教育講座和歷史教育教學講座。
“老師,下節(jié)課誰帶我們學習歷史呢?”
“你想讓誰帶呢?你先去看看咱們下節(jié)課要學什么內容,然后就知道誰來帶我們學習啦。”
這樣的對話經(jīng)常發(fā)生在我下課后的走廊上。起因是我在七年級歷史課上引入了幾個小“助教”:導言課上的唐宮“唐小妹”,史前人類一課中的穿“皮草”的“豪哥”,農耕時代的導游“小坡”(取名源自半坡遺址),傳說時代的“小禹”(源自大禹治水),夏商周時期的“哪吒”(源自封神榜故事),青銅器一課的“鼎小寶”……這些卡通人物,使得歷史課堂靈動而親切,也讓學生對下一節(jié)課充滿了期待,對歷史學習充滿了探究的樂趣。
這就是我執(zhí)教20多年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立足常態(tài)課,打造有趣、有情、有思、有法、有魂的“五味”歷史課堂。
一、激趣——激發(fā)興趣,讓歷史課散發(fā)“香味”
評價一堂課是否優(yōu)質,最關鍵要看是否吸引學生,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收獲。歷史內容浩如煙海、包羅萬象,史料豐富、俯拾皆是。學生上歷史課原本應該是赴一場精神文化盛宴,可在考試指揮棒引導下,有的教師漸漸忽視了教育的本源,使歷史課只剩一副“骨架”,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jīng)過、影響,成了課堂的“六要素”,畫重點、死記硬背成了“史學”方法。
如何提升歷史課堂的感召力和親和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從歷史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入手,讓學生聞“香”而來。
1.塑造情節(jié),讓歷史變得鮮活
在學習《東漢的興衰》一課時,我請學生觀察“東漢彩繪陶擊鼓說唱俑”:“大家看他,左手抱鼓,右手拿錘兒,額頭上還有抬頭紋兒,仔細一看還有雙眼皮兒……”活潑有趣的細節(jié)描繪,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讓歷史課變得親切有趣,教學效果當然好?,F(xiàn)在的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用他們喜歡的語言風格、呈現(xiàn)形式,吸引他們認真聽講,然后再滲透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但是課堂激趣要有原則,不得違背歷史的客觀和真實,不要去主觀臆造或歪曲地講“趣味”歷史、“戲說”歷史。
2.創(chuàng)設情境,讓歷史貼近生活
情境創(chuàng)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對學習內容的情境創(chuàng)設,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歷史知識;另一類是對學生學習過程或學習方式的情境創(chuàng)設,如活動式、體驗式,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比如我會有意識地增加一些文物知識及背后的歷史故事,講戰(zhàn)國時介紹“杜虎符”,學西漢時用“漢并天下瓦當”來導入,了解東漢興衰前先介紹西漢的長樂未央宮,學習絲綢之路時通過“銅奔馬”即“馬踏飛燕”的來歷引出西域的知識等,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探究意識。文物是歷史給后人的信物,架起了學生與遠古的橋梁,讓歷史變得生動。
二、入情——滲透情感,讓歷史課充滿意味
歷史課程的社會功能就是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涵養(yǎng)家國情懷。
1.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應潤物無聲——大愛無痕
方法不當?shù)那楦薪逃豢赡芰顚W生情由心生。教師在教學中要選取貼近學生認知水平和現(xiàn)實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材料,采取適當?shù)姆椒ê蜁r機,營造無痕化的情感教育氛圍,這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激起學生的共鳴。
比如講《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課,介紹北魏孝文帝“改漢姓”,恰好我班有個學生姓“?!?,我就講了個故事:拓跋氏改姓元,據(jù)考證,后來有一支北魏后裔為躲避戰(zhàn)亂遷到河南陜州一帶,隱姓埋名,改“元”為“?!?,這就是這個姓氏的由來。還有姓劉、姓穆的同學,回去查查家譜,說不定你們就是鮮卑族的后裔呢。
2.以教師的歷史情懷去感染學生——大愛無形
于漪老師說:“教師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方面受到陶冶,教師自己要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歷史教師的人文情懷、歷史責任以及處理問題的態(tài)度,甚至課堂上的表情、語言、手勢等,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
講《南京大屠殺》一課,我除了展示大量歷史圖片,還選取了一個日本士兵的戰(zhàn)時日記作為史料展示,這些更具真實性,更有畫面感,更有震撼力。同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三個問題:一是對這場戰(zhàn)爭的看法,二是對日本一些現(xiàn)狀(修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的看法,三是和平年代我們怎樣理性愛國。課后有學生在QQ空間里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配了十幾幅圖片;又主動要求在國家公祭日學校集會時做國旗下演講,主題是《國恥永不忘? 民族當自強》。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嗎!
三、促思——引發(fā)思考,讓歷史課耐人回味
一節(jié)優(yōu)質的歷史課,僅有新穎的形式、精彩的故事、情感的生成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才是歷史課的終極目標。好的歷史課堂更應該有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分析、多元的角度,以開啟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而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歷史課堂創(chuàng)新設計的核心。
1.思考史觀——掌握詮釋方法
在歷史學科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思維方法極為重要。“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史論結合,證史一致”是歷史學科最基本的法則。以青銅器為例,其曾被斷定為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奴隸主階級壓迫勞動人民的見證,現(xiàn)在則被視為早期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史論之所以存在差異,是因為史觀在發(fā)生變化?,F(xiàn)在我們倡導用唯物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生態(tài)史觀、進步史觀等解讀歷史,是很有必要的。
2.思考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內在聯(lián)系
歷史課堂上,主題教學、大單元教學設計是構建歷史觀的有效途徑。教師應找準每一課或單元的教學主題,厘清歷史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總結歷史規(guī)律,提供經(jīng)驗教訓。我在《近代生活的變化》一課教學設計中抓住了一個主題——變。尋找變化—感受變化—探究變化—分析變化,步步引領學生了解中國近代交通、通信、文化、習俗及生活等方面的變化及對中國的影響。這樣的主題設計簡潔明了、邏輯主線明晰,在層層設問、步步追問中,推動學生透過歷史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發(fā)展規(guī)律。
3.敢于質疑——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正確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歷史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問,真正踐行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育理念。例如學習《北方民族的內遷》時,有學生問:中原發(fā)生八王之亂時,許多人被迫逃往江南,那北方少數(shù)民族為何還要遷到中原?多么可貴的質疑與思考!教師不要把歷史結論強加給學生,而應通過多樣化的史料,引導學生從多視角觀察問題、多角度分析問題,作出對史實的合理判斷,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理解歷史,從中汲取古人的智慧。
四、得法——教學有法,讓歷史課別具風味
歷史課其實是教師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有多種方式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先學后教、預習展示練練背背反饋達標等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新興的活動式、體驗式、沉浸式教學等。但無論怎樣改革,學習的主體都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好教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他們懂得如何“學”。
1.講述法依然有必要
2011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明確提出“注重對基本史實進行必要的講述”。我認為,在初中學生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和正確的歷史觀的前提下,初中歷史教學應以“講授法”為主。但是有幾個原則:一是只講重點或學生學不會的;二是要講清楚、講到位,如講清概念、講清聯(lián)系、講清因果;三是要順著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習慣講。
2.教無定法,學有效為上
只要能將歷史課程核心素養(yǎng)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落實到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是好教法。一個好教師總是善于立足學情和自身特長,緊扣課標,整合教材和教學資源,精心設計,敢于創(chuàng)新,靈活采取適合自己的教法,不會去跟風轉舵的。
五、塑魂——培養(yǎng)素養(yǎng),讓歷史課獨有韻味
一堂好課既要有趣味、有意味、有回味,還要有不同的風味。那么歷史學科的“味兒”歸根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歷史課程核心素養(yǎng)——歷史課自有的“韻味”。
2014年提出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概念,2017年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2021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更名為歷史課程核心素養(yǎng),明確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列為歷史課程五大核心素養(yǎng),即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逐步形成歷史思維、史證意識、歷史價值觀等必備品格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核心素養(yǎng)立意下的歷史教學,歷史史實不變、歷史史觀不改、立德樹人目標也沒變,改變的只是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從“學會”到“會學”、從教知識到發(fā)展素養(yǎng)、從知識和信息的獲取到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教師從忙于“教歷史”到明白“為什么教歷史”,這才是我們應該深入教研的方向。
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教學生通過歷史學會觀成敗、鑒是非、知興替、明規(guī)律,是歷史教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需要教師在一節(jié)節(jié)歷史教學常態(tài)課上去落實、完成,“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可以改變我的課堂”。教師變了,課堂變了,學生才能變,立德樹人、核心素養(yǎng)才能真正落地。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