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浩,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
學習寫作,大部分老師比較注重主題和立意、語言表達等,很少有人對文章的結構教學進行思考和借鑒。盡管寫作在結構安排上比較自由,但不代表沒有章法。因此,加強仿寫中的結構建模,是值得語文老師關注和思考的新問題。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習仿寫”中,指出仿寫可以從“模仿范文的篇章結構”入手。一篇文章,結構搭好了,寫起來就容易了。文章結構,其實就是行文的邏輯,或者說是行文的思路。文章的思路確定了,文章也就完成一半。在學習建構結構模型的過程中,應著重思考段落之間的結構模型建構和段落內(nèi)部的結構模型建構。下面以《燈籠》為例,來談談可以幫學生建構哪些結構模型。
一、“冰糖葫蘆型”結構
《燈籠》第七段至第十一段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段落結構模型,可以稱之為“冰糖葫蘆型”。何謂“冰糖葫蘆型”,即“指圍繞一個點展開相關聯(lián)想,這個點就像竹簽,貫穿始終。其他相關事物,一種寫一段,要寫得飽滿而豐富。這些相關事物之間不需要耦合連結”[1]。文章第七段寫元宵節(jié)看燈,第八段寫進士第的官銜燈高照朱門,第九段寫在紗燈上描紅,第十段寫由宮燈、唱詞聯(lián)想漢獻帝,第十一段寫聯(lián)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每一段有各自的不同的內(nèi)容,每一段都寫得非常豐富,這就好像一顆顆滾圓飽滿的冰糖葫蘆。但盡管各自的內(nèi)容不同,其核心點都是“燈籠”,即這些不同段落的不同內(nèi)容,都是通過“燈籠”這條線索綴連起來的,看起來很閑散,但實際上主題非常集中。那么,“燈籠”就像冰糖葫蘆中的竹簽,讓各個葫蘆連綴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這樣的機構模型在狀物、寫景類抒情散文中常常出現(xiàn)。段與段之間的結構模型有很多種,需要我們?nèi)タ偨Y和歸納。段落之間的結構模型和文章的結構不能混為一談,因為文章的結構是相對簡單的,諸如并列式、遞進式、總分式等。越簡單的概括越不利于學生自我寫作模型的建構,而應該總結出更多形象生動的模型,供學生選擇和使用。
二、“蒲扇型”結構
所謂“蒲扇型”結構,指的是段落的行文結構形式像一把蒲扇,即有一條像扇柄一樣的線索,在線索上再分支出若干支脈,然后將支脈進行適量描寫或敘述,連結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扇面[2]。例如《燈籠》的第2段: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同宏亮大方的談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跪堂譜,《司馬懿探山》[3]。
文段的第一句“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引出文段線索“燈籠”,是線索句,貫穿文段始終。接下來,作者用五個“想起”,將思緒從“燈籠”這條主線伸展開去,就像伸出的一條條扇脈,構成了蒲扇結構的基本骨架。然后在每條扇脈上,作者再進行適量的記敘或者描述,連結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蒲扇扇面了。例如本段的第一個“想起”伸出了扇脈,回憶與燈籠相關的往事,在此基礎上,作者再用“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進行延展敘述,就構成了扇面的一個小單元。依此類推,五個“想起”就有五個扇面單元,連在一起就構成了篇幅較大的“蒲扇型”文段了。也許會有人質(zhì)疑,這是“總分結構”,嚴格來講,雖然文段的第一句有總領的作用,但沒有對全段內(nèi)容進行總體概括,因此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總分結構段,關于這一點,我們要厘清,不能過于籠統(tǒng)模糊。
三、“甘蔗型”結構
“甘蔗型”結構的語段,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是循序推進,耦合相連。句與句之間用標點符號分出節(jié)次,但句意之間是“血脈相連”,渾然一體[4]?!案收嵝汀苯Y構和“冰糖葫蘆型”結構的不同在于:一、“甘蔗型”語句的句子之間是上下咬合相連,而“冰糖葫蘆型”結構是靠線索連結,前者更注重內(nèi)因(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后者借助外因(線索)連結;二、“甘蔗型”結構的每一句只需要簡單敘述或描寫即可,而“冰糖葫蘆型”結構則需要充分展開,前者精煉明了,后者豐實圓潤。例如《燈籠》第3段:
記得,做著公正鄉(xiāng)紳的祖父,晚年來每每被邀去五里遙的城里說事,一去一整天。回家總是很晚的。湊巧若是沒有月亮的夜,長工李五和我便須應差去接。伴著我們的除了李老五的敘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燈籠。那時自己對人情世故還不懂,好聽點說,心還像素絲樣純潔,什么爭訟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識領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輕易不提斡旋著的情事,倒是一路數(shù)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時分。不是夜飯吃完,燈籠還在院子里亮么?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5]
第一句“記得,做著公正鄉(xiāng)紳的祖父,晚年來每每被邀去五里遙的城里說事,一去一整天?;丶铱偸呛芡淼摹保饕v了祖父因處理鄉(xiāng)里事務很晚回家,必然引出家人提著燈籠迎接祖父,于是第二句這樣寫道:“湊巧若是沒有月亮的夜,長工李五和我便須應差去接?!痹诮幼娓傅穆飞希厝粫邢嚓P的人、事、物,那就是李老五的家常、燈籠等:“伴著我們的除了李老五的敘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燈籠。那時自己對人情世故還不懂,好聽點說,心還像素絲樣純潔,什么爭訟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識領域的。”在第五句中,沒有寫祖父的工作,而是寫祖父的講故事,講那些與“燈籠”相關的掌故:“祖父好,在路上輕易不提斡旋著的情事,倒是一路數(shù)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最后寫到家后的場景:“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時分。不是夜飯吃完,燈籠還在院子里亮么?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痹跓艋\的映襯下,呈現(xiàn)出的祥和、靜穆與溫馨。
“甘蔗型”結構適用于敘事類文章的敘述部分,線性邏輯推進,前后咬合,不事細節(jié)刻畫;也適用于議論文中的論證部分,前后關聯(lián),互為證明,層層遞進。這樣的訓練,可以減少作文中的廢話,讓行文邏輯清晰之余,更加聚焦。
四、“深V型”結構
“深V型”結構,是指在時間或者空間上,有明顯的伸縮感。在時間上,由“寫作時間”回到“故事時間”,再回到“寫作時間”,這就在時間上構成了“深V型”結構;在空間上,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在場景設置上有上下起伏變化,也能構成“深V型”結構。例如《燈籠》第三段,就是典型的“深V型”結構:
每每想起小時候在村里上燈學,要挑了燈籠走去挑了燈籠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悵惘。母親給留著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后遞給自己的。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樣子也還清清楚楚記在心里。雖然人已經(jīng)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親的頭發(fā)也全白了[6]。
文段的第一句話,是作者在寫作當時,記下的一種生活感受或者人生感悟,是“寫作時間”的心理活動;接下來的第二、三句,則是對小時候母親給“我”預備燈籠的相關事情的敘寫,在時間上有了一個往回拉伸的設計;最后一句,則是對“寫作時間”里的母親的變化進行了描寫,又把時間拉了回來。這樣的時間拉伸,正好構成了“深V型”結構。這樣的結構模型,讓行文結構更加立體,避免平鋪直敘。同時,這樣的結構安排,往往通過插敘這種記敘方式實現(xiàn),可以有助于情節(jié)的展開,也可以補充一些背景資料,使情節(jié)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生動,主題更加突出。
文章結構模型的發(fā)掘與構建,應該成為仿寫教學的重點。古人提煉出來的“起承轉合”結構模型,直到現(xiàn)在還有著非常旺盛的生命力,這說明幾個問題:一是文章結構有規(guī)律可循。我們要從每個文本中發(fā)掘出形式多樣的結構模型,并取一些生活化的、學生喜歡和容易接受的名字,讓學生了解和習得;二是文章結構是需要學習的。作文教學除了在宏觀的布局謀篇上著力思考外,還要幫助學生整理出豐富多樣的微觀結構模型,這樣可以讓學校既可以設計好段落之間的結構,也可以設計好段落內(nèi)部的結構。這樣的結構模型越豐富,學生的相關寫作體驗就會更加豐富,由此學生的寫作獲得感就會增強。
參考文獻:
[1][2][4]向浩.統(tǒng)編版讀寫共生寫作日常課[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01.
[3][5][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