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紅
摘? 要:目的? 分析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原因及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5月赤峰市醫(yī)院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患者300例的病歷資料,依據(jù)相關性感染發(fā)生情況分為發(fā)生組(n=57)和未發(fā)生組(n=243),收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置管位置、一次置管穿刺成功情況等基本資料,整理并歸納,評估醫(yī)院感染因素過程中嚴格依據(jù)《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相關要求。對相關性感染的病原菌菌株進行鑒定時采用VITEK-32鑒定系統(tǒng)。分析相關性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對相關性感染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300例患者中,相關性感染57例,發(fā)生率為19.00%。共檢出57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桿菌34株,革蘭陰性桿菌17株,真菌6株,分別為59.65%、29.82%、10.53%。年齡≥60歲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60歲患者(P<0.05),導管留置時間≥5 d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5 d患者(P<0.05),一次性置管未成功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一次性置管成功患者(P<0.05),但不同性別、疾病類型、導管留置位置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包括年齡≥60歲、導管留置時間≥5 d、一次性置管未成功(P<0.05)。結論? 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原因為年齡≥60歲、導管留置時間≥5 d、一次性置管未成功,臨床需予以充分重視。
關鍵詞: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R826.2+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3-0087-03
留置針靜脈輸液一方面可減少靜脈炎、藥物外滲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另一方面有助于減輕多次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急診輸液室[1]。近年來,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發(fā)生率在急診輸液室中日益劇增,負性影響也日益顯著,人們也日益廣泛關注對其處理對策。臨床需通過降低患者病情惡化的相關風險和病死率,同時對感染相關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科學、有效的處理對策來積極預防感染的發(fā)生[2]。本研究旨在分析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原因及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21年5月赤峰市醫(yī)院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患者300例的病歷資料,依據(jù)相關性感染發(fā)生情況分為發(fā)生組(n=57)和未發(fā)生組(n=243)。發(fā)生組患者年齡4~83歲,平均年齡(47.32±7.15)歲;男30例,女27例;疾病類型:消化系統(tǒng)疾病25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20例,其他疾病12例;導管留置位置:上肢47例,頭部10例。未發(fā)生組患者年齡5~83歲,平均年齡(48.16±7.25)歲;男130例,女113例;疾病類型:消化系統(tǒng)疾病106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84例,其他53例;導管留置位置:上肢200例,頭部4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有良好的依從性。
排除標準:有平滑肌收縮障礙;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
相關性感染的診斷標準:依據(jù)血管內導管感染相關預防與治療指南(2007年修訂版),將合并其他感染排除后,血細胞培養(yǎng)陽性,有菌血癥出現(xiàn),同時伴有寒戰(zhàn)、體溫升高等癥狀[3]。收集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置管位置、一次置管穿刺成功情況等基本資料,整理并歸納,評估醫(yī)院感染因素時嚴格依據(jù)《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相關要求。利用75%乙醇擦拭導管穿刺部位進行消毒,然后將導管拔除,采集5 mL導管尖端5 cm處的靜脈血行感染病原檢驗。注意上述過程需確保在無菌操作下進行。血培養(yǎng)陽性標準:細菌菌落數(shù)在15 cfu/cm2以上[4]。對相關性感染的病原菌菌株進行鑒定時采用VITEK-32鑒定系統(tǒng)。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或F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相關性感染影響因素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相關性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
300例患者中發(fā)生相關性感染57例,發(fā)生率為19.00%。共檢出57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桿菌34株,革蘭陰性桿菌17株,真菌6株,分別為59.65%、29.82%、10.53%。見表1。
2.2? 相關性感染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年齡≥60歲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60歲患者(P<0.05),導管留置時間≥5 d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5 d患者(P<0.05),一次性置管未成功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一次性置管成功患者(P<0.05)。但不同性別、疾病類型、導管留置位置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包括年齡≥60歲、導管留置時間≥5 d、一次性置管未成功(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留置針靜脈輸液使用率在急診輸液室日益提升,相應提升了靜脈輸液感染的發(fā)生率。有研究表明,年齡在60歲及以上、留置時間在5 d以上、一次置管未成功是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5]。因此,臨床需通過開展急診輸液室留置針穿刺相關培訓,縮短留置時間,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從而促進相關性感染發(fā)生率的有效降低。
本研究結果表明,300例患者中發(fā)生相關性感染57例,發(fā)生率為19.00%。共檢出57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陽性桿菌34株,革蘭陰性桿菌17株,真菌6株,分別為59.65%、29.82%、10.53%。年齡≥60歲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60歲患者(P<0.05),導管留置時間≥5 d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5 d患者(P<0.05),一次性置管未成功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高于一次性置管成功患者(P<0.05)。但不同性別、疾病類型、導管留置位置患者的相關性感染率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包括年齡≥60歲、導管留置時間≥5 d、一次性置管未成功(P<0.05)。分析原因為如果患者的年齡偏高,各項機體功能減退,同時可能合并多種疾病,穿刺部位的皮膚光滑度、血管彈性、穿透性較差,因此抗感染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較低。對策具體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入手:①對護理管理留置針靜脈輸液的力度進行強化。依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將置管時間盡可能的縮短,科學合理的選擇穿刺點,充分重視穿刺部位的衛(wèi)生,及時清理二便,及時排查相關性感染風險因素。②對培訓護理人員的力度進行強化,加強其風險意識,并定期進行考核。
綜上所述,年齡≥60歲、導管留置時間≥5 d、一次性置管未成功是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臨床需予以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景明華,陳梅.急診輸液室留置針靜脈輸液相關性感染原因分析與處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20):19-21.
[2]周利娟.接受靜脈留置針輸液的患兒發(fā)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20,18(12):230-231.
[3]楊勤玲,魯華鵬,馮愛芳,等.外周靜脈留置針臨床指征更換與常規(guī)置換安全性評價[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20,41(6):12-16.
[4]姚娟,張世群,郭小利.血液病患兒使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常見并發(fā)癥及預防[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0,27(2):119-122.
[5]陳英秀,汪文莉.住院患者靜脈留置針輸液相關性感染發(fā)生率與危險因素調查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