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競逸 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
2020年7月9日,教育部印發(fā)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雖然“勞動教育”政策文件主要針對的是大中小學階段,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幼兒園也開始注重勞動教育。畢竟幼兒階段是人生教育的起點,良好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從小培養(yǎng)十分重要。通過對杭州市部分幼兒園勞動教育現狀調查,發(fā)現“家里不勞動、園內小標兵”的現象較為普遍,這種家里和園內勞動行為分化的現象說明這些孩子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并沒有初步建立起來。下面對此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
勞動教育本來就融合于幼兒園五大領域中,如健康領域中幼兒穿脫衣物和折疊被毯等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社會領域中與他人的合作互助、科學領域中的探索自然和愛護動植物,這些本身就是或者包含了勞動教育。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強對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視,幼兒園也深受影響,本次調查的幼兒園大都反應比以前更重視勞動教育,雖然幼兒園采取的是融合教育的方式,但勞動教育的元素更多,而且勞動教育從學前階段抓起確實更有效。
將勞動教育更多地融進主題活動中,不僅寓教于樂,增加趣味性,而且使內容更豐富、教學效果更好。比如,對于中班幼兒來說,在“春天來啦”這一主題活動中,教師設置了三個活動:第一個“找春天”活動中,教師帶著幼兒去園內花圃尋找春天到來的痕跡,觀察植物發(fā)芽等跡象,不僅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還能通過松土等簡單勞動,使幼兒親近自然,感受勞動的快樂;在“種春天”活動中,老師帶領幼兒在各班菜地播撒種子、拔草、澆水、細心呵護,不僅鍛煉了勞動技能,還培養(yǎng)了責任意識;最后一個“春天的禮物”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用柳條和花朵給媽媽編織一個花環(huán),通過親自動手,幫助幼兒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培養(yǎng)愛,當媽媽們欣喜地戴上花環(huán)時,孩子能切實感受勞動帶來的喜悅。
幼兒在園內此在家中對勞動表現得更熱情,一個重要原因是與幼兒在園內的勞動中感受到了教師的鼓勵、同學的認同有關。當幼兒完成一件細致的手工或打掃時搬動了某個小桌子,教師一句“哇,月月的手好巧啊,這么細致的活也能干得這么棒”,“昊昊的力氣真大呀,真是個小小大力士”這種來自外部的肯定性評價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對勞動的情感以及獨立自信的個性。
幼兒在家里不愛勞動與家長對勞動教育的價值沒有充分認識有很大關系,部分家長認為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不需要過多關注,孩子長大了就自然會了,部分家長認為多背一首古詩、多掌握幾個單詞比洗一次碗,掃一次地更重要。家長的這種教育理念影響到孩子,使孩子輕視這些體力勞動,并且少有機會體會勞動的快樂和勞動后獲得的成就感,也難以感受家長們的辛勞,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對父母的體貼關愛之心。家長沒有認識到對幼兒勞動意識的培養(yǎng)可促進孩子主人翁精神、責任意識的發(fā)展。
幼兒的勞動需要家長創(chuàng)造機會,但一些家長由于不夠重視或別的因素,非但不能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參與勞動,甚至剝奪幼兒主動提出的勞動機會,尤其是那些由老人照顧撫養(yǎng)的家庭,隔代親導致的寵溺現象使得幼兒勞動機會更少。例如:幼兒有時也會提出洗碗要求,這或許是因為孩子愿意模仿大人,或許是因為有機會玩水。此時,爸爸覺得孩子洗碗效率太低,媽媽擔心孩子衣服濕了要受涼,外婆擔心碗打破了要受傷,于是,就阻止了這種勞動的繼續(xù)進行。
家長需要在幼兒的勞動過程中加以指導,甚至共同參與,以激發(fā)幼兒勞動的興趣,幫助提高勞動技能。但現實中許多年輕父母初為家長,缺乏家庭勞動教育的經驗,甚至個別家長將勞動與懲罰結合起來,讓幼兒對勞動心生厭惡,效果適得其反。
陳鶴琴認為,讓幼兒獨立自主參與勞動的益處是多方面的,可以同時促進幼兒身心、智力、良好品德及審美能力的發(fā)展。無論是生活自理方面的勞動還是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都是對身體協(xié)調性和肌肉力量的鍛煉。掃地、抹桌等常規(guī)家務勞動,看似簡單,但對幼兒來說,要做好它,既需要對先后步驟進行思考與安排,也需要付出一定的體力,既是對智力的鍛煉,又是對吃苦精神、合作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在勞動中還能感受到干凈整潔的美,為日后提升審美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家長應明確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對幼兒的勞動教育不應過于苛求它的質量,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比勞動技能的提高更為重要。幼兒在園內對勞動之所以興趣盎然,原因之一是園內許多勞動行為被老師用游戲化的方式來開展。家里也不妨嘗試運用這種方式,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家長可以這么說:“天暗了,玩具寶寶們也要睡覺覺了,快讓寶寶們睡覺覺去吧?!边@樣說,小班的孩子通常樂意讓玩具歸位。
一些家庭為調動幼兒勞動的積極性,往往將洗碗、掃地等家務勞動與金錢等物質獎勵相結合,這種方法短期有效,但易使孩子產生功利想法,有錢則勞動,沒錢則不勞動。其實,勞動對一個孩子來說,金錢的回報遠不及個人的成長重要,一句:“寶貝你干得真漂亮,真是媽媽的好幫手?!边@種精神鼓勵能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找到勞動的成就感。長遠來說,比物質獎勵更有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而言,身教比言傳更有效,現在一些年輕的家長,自己也是獨生子女,長期以來,自身缺乏勞動意識,職場的辛苦又使得這些年輕家長們下班回家后沒有太多意愿從事家務勞動,更愿意把時間花在刷手機、玩游戲上,家務更多是落到在家照顧孫輩的老人身上,作為幼兒對父母在職場的辛苦打拼并不會感同身受,幼兒感受更多的卻是某些家長對家務勞動的冷淡以及對手機娛樂的熱情,家長對家務勞動的消極態(tài)度不利于幼兒養(yǎng)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的發(fā)育是有客觀規(guī)律的,不同的年齡段適合不同的勞動內容與勞動方式,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這方面,許多家長缺乏相關經驗,家園共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和老師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發(fā)展特點,做出相應的策略。
總之,幼兒在園內喜歡勞動,甚至是一名勞動小標兵、小能手、小達人,但并不能自然轉化為在家里也是如此熱愛勞動,因為在園內可能是受到教師的鼓勵和同伴的認同,也可能是游戲化的方式吸引了孩子。即使要初步建立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培養(yǎng)對勞動的情感,也需要家園合作、持之以恒地進行,這其中,家長理念的轉變及勞動教育技巧的提升都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