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第二小學 韓喜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翻開學生的作業(yè)本,錯別字現(xiàn)象尤為突出。語文基本功不扎實,將嚴重阻礙學生閱讀與寫作等相關能力的發(fā)展?;诖耍疚姆此夹W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探究識字寫字教學策略。
通過對出現(xiàn)頻率高的錯別字進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錯別字的一大特點之一就是兩個字的字形往往十分相近,只是在筆畫上略有一些不同,由于學生在觀察或者仿寫過程當中不夠仔細,從而導致錯別字的發(fā)生,如“未”與“末”、“己”與“已”、“令”與“今”等類似的字,兩者在字形上十分相似,形似雙胞胎,只是缺少了某一筆,或者是某一筆畫的長短不同,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往往容易產(chǎn)生添筆或漏筆現(xiàn)象,就這樣導致了錯別字的產(chǎn)生。
同音不同形也是錯別字的一大特點。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由于兩者的讀音相同,小學生往往又缺乏相應的特定區(qū)別意識,容易產(chǎn)生混淆,在書寫的過程中無法進行正確區(qū)分,從而導致了錯別字的產(chǎn)生。如“辮、辯、辨”“再、在”“竟、競”等,這些字的拼音完全相同,學生容易張冠李戴。
某些字部分結構較為特殊,在書寫時,學生容易受已經(jīng)習得的熟字影響,形成定勢書寫習慣,從而導致了錯別字。如游戲的“游”受“放”的影響,將右邊的部件寫成“攵”,“綠”字右下的“氺”寫成“水”,“暖”的右邊的部件寫成“愛”。
漢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是音形義的完美結合體。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漢字的字形與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演變,而且漢字是表意文字,有的漢字造字時的本意和后來語境義(引申義)相分離,形成一字多意的現(xiàn)象。一字多意、一字多音、形近字、同音字都增大了漢字的識記難度。另外,部分教師由于對漢字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教學過程中不夠重視識字寫字教學,教學方法單一枯燥,無法激發(fā)學生主動識字、寫字的興趣。
對于低學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的無意注意占據(jù)主體地位,有意注意較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枯燥感,學習興趣減退,只注重記憶漢字的大概輪廓,缺乏對漢字結構進行細致入微的識記,在書寫時自然無法將其正確寫出。隨著學段的升高,前后所學的內(nèi)容互相干擾,加上思維定式的存在,導致學習負遷移,錯別字頻發(fā)的現(xiàn)象,比如,學會寫“我、代、戰(zhàn)”等以“戈”字為部首的生字,會導致后續(xù)所學“武、式”字多加一撇,“曉、澆、繞”等字多加一點。
漢字是音形義的完美結合體,漢字的產(chǎn)生與創(chuàng)造往往是有許多規(guī)律可循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的特點與規(guī)律,如果有意識地對漢字的字形、字音、字意進行梳理,必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形聲字有聲旁和形旁,其形旁代表著這個漢字的意義。相同偏旁的字,往往有著相似的意義,比如,教師教授兩點水和三點水的漢字時,引導學生進行梳理,兩點水的字,往往帶給人冰冷的感覺,如“冷、凍、冰、涼”;三點水的字大多和水有關,如“江、河、湖、海”;四點底的字,往往和火有關,溫度很高,如“熱、蒸、煮、照”。教師按照這個規(guī)律引導學生整理一組字,進行字組識字,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記憶,加深印象,另一方面讓學生習得舉一反三的方法,為以后學習同類字打下基礎,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減少錯別字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與觀察能力往往比較差,再加上漢字字形變化豐富,所以教師要會分析學情,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所判斷,充分合理預測學生學習生字時出現(xiàn)的困惑,并結合以往教學經(jīng)驗中積累的易混淆的錯別字,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易錯字關鍵筆畫的點撥,有針對性地進行反復提醒與比較,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易錯之處。
比如,教師在教授“未”這個漢字時,應該主動地將其與“末”進行對比,讓學生多注意橫的長短問題。教授“垂”字時,“垂”的橫畫很多,學生不易寫好,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書寫橫畫多的字時要注意多橫等距不等長;第二橫最長,這一筆是關鍵筆畫;下面兩條橫逐漸變短,和“豎”一起,形似“士”字。學生在初始學習階段就掌握住關鍵筆畫,先入為主,配合必要的重復書寫,夯實寫字基礎。
小學生擅長形象思維,他們喜歡形象直觀、圖文并茂的學習資料,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字配“畫”的形式,借助“畫”這一藝術形式,將抽象的漢字具體形象化,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漢字與其對應的物象之間存在的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以及思維活動得到極大的調(diào)度,書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也會大大減少。
從起源和數(shù)量來看,漢字“六書”主要關注象形和形聲。教師可以采用“畫說漢字”的方式,帶學生走近象形文字世界,如出示“日、月、車、馬”的圖像,演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對漢字的產(chǎn)生到演變形成初步的認識。比如,在學習辨別“燥、躁、澡”這三個會意字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字義,自己動手給三個字分別配上一幅畫,有的學生畫著一個小男孩在火堆旁烘烤衣服,有的畫著暴躁直跺腳的叔叔,還有的畫著洗澡的場景,讓學生通過動手畫事物的形象來識記字形,這種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這三個漢字之間的不同點以及應用場景有更加清楚的認識,以此達到減少學生錯別字現(xiàn)象的目的。
漢字之中的形近字往往很多,學生在記憶過程中經(jīng)常會發(fā)生混淆,從而產(chǎn)生錯別字,而且許多形近字不僅外形相同,讀音往往也十分相似,這就給學生在識記和書寫增添了很大的難度,而兒歌、順口溜往往朗朗上口,學生不用太過主動性地進行記憶,就能夠達到學習的目的。
比如,在教授“拔”和“撥”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教給學生“喊來朋友拔蘿卜,發(fā)現(xiàn)壞人撥打110”的順口溜,讓學生借助順口溜進行記憶。又比如,在教授“泡、炮、跑、抱、飽、胞、刨、苞、袍”這一系列漢字時,教師可以運用順口溜“有水冒氣泡,有火放鞭炮,有足才能跑,有衣穿長袍,有食能吃飽,有月是同胞,有手能擁抱,有刀能把木板刨,草頭在上是花苞”來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記憶一系列字,同時也能讓學生對不同字的偏旁進行區(qū)分,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取游戲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營造圖畫、影音相結合的游戲情境,設計“猜字謎”“生字大闖關”“青蛙跳過河”等識字游戲,在緊張的氛圍中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調(diào)動他們主動識字的積極性,克服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缺點。比如,在學習“跳、挑、逃、桃”等形近字,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用肢體表演生字,結合自己的理解,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把文字轉(zhuǎn)化為“身體動畫”,讓其他同學猜一猜是什么字。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學生漢字學習的重要階段,糾正錯別字現(xiàn)象,對于學生來說極為重要。當然錯別字的產(chǎn)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其糾正過程也同樣如此。因此,教師在進行相應的漢字教學以及錯別字糾正過程中,應該保持該有的耐心,注重探索和嘗試各種技巧,努力提升、鞏固識字寫字教學效果,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語文學習基礎。